鯉科
學名:diptychus kaznakovi (nikolsky)
俗名:花魚
體長,近圓筒形。頭錐形,吻突出。口下位,馬蹄形。下頜無銳利角質。唇極發達,下唇側葉極寬厚,前部相連,唇後溝連續。1對,位於口角,末端達前鰓蓋骨。體被細鱗,胸腹部裸露,側綫上鱗30枚左右。具臀鱗。背鰭不分枝鰭條為光滑軟刺;腹鰭起點在背鰭基部中央的下方。
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體中等大,為産區重要經濟魚類。
分佈於金沙江上遊。
【花魚的功效介紹】:
花魚 (《滇南本草》)
【異名】青脖(《中國經濟動物志》)。
【來源】為鯉科動物秉氏鱸鯉的肉。
【動物形態】秉氏鱸鯉體形長而側扁。
長約20餘釐米。
頭背部平廣,頭前端較尖,下頜嚮前突出。
口亞上位,呈斜裂。
2對,前對較後對略短,後對長與吻長約相等。
眼前上位,距吻較近。
下咽齒3行,尖端微彎。
鰓孔大,兩側鰓膜聯於鰓峽處極接近。
鱗中等大,胸部、腹部的鱗片較小,且隱於表皮之下。
側綫鱗51~54,側綫較直,嚮後伸至尾鰭基中軸。
背鰭Ⅲ8~9,起點在腹鰭的稍後方,第3不分枝鰭條骨化,基部後緣具細齒。
臀鰭Ⅲ5,末端不達尾鰭基。
背面青黑色,側面及腹部白色,體側鱗絶大部分有一黑色邊緣,在體側聯成較整齊的直條紋;頭、背部有分散的小黑點,背鰭、胸鰭、尾鰭微黑。
幼魚多在支流或幹流的沿岸,成魚多在大水面遊弋,性兇猛,常捕食其他魚類。
分佈長江上遊的幹、支流中,如岷江、嘉陵江、雅硥江等處。
【性味】《滇南本草》:味甘,平。
【功用主治-花魚的功效】《滇南本草》:食之解諸瘡;燒灰服之,治瘧疾冷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