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𠔌熱
裂𠔌熱(rift valley fever),又名綿羊和牛傳染性地方流行性肝炎,是非洲流行的一種致命的傳染病,通過蚊子叮咬傳染人類和牲畜,主要癥狀是急性腹瀉和發高燒,進而嚴重損害人和牲畜的肝和腎,部分病人還會因血管破裂而死亡。
一.病原
裂𠔌熱病毒是布尼病毒科中的白蛉熱病毒數,為rna病毒。中非的zinga病毒現在被認為是同一種。裂𠔌熱病毒血清學上與其他屬內病毒有關,但可用血清中和試驗將他們區別開來。目前尚未發現裂𠔌熱病毒的變異株。病毒大小為30-94nm。在ph值為7-8時很穩定,ph低於6.2時即使是在-50℃也會很快失去活性。在-60℃以下,該病毒在血清或全血中可存活很多年。
二.流行病學
該病毒有很廣的脊椎動物寄生譜,綿羊、山羊、牛、水牛、駱駝和人是主要的感染者。在這些動物中,綿羊發病最嚴重,其次是山羊,其他的敏感動物包括羚羊、驢、嚙齒動物、狗和貓。
該病毒在脊椎動物寄主和蚊子之間循環。許多種類的蚊子傳播該病毒,但庫蚊在疫病流行上是最重要的。在南非泰纍爾氏庫蚊氏最重要的媒介,而在埃及尖音庫蚊是最重要的媒介。
不依賴媒介使該病毒在傢畜中的傳播使不明顯的。與之相比,大多數對人的傳染是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造成的,或在實驗室中受到感染。在埃及發生的流行主要是通過排泄物傳播,但通過蚊子傳播給人也起了重要作用。
裂𠔌熱在爆發過程中的傳播機製目前還不清楚。病毒可通過伊蚊的卵傳播,伊蚊的卵可在幹涸的池塘表面的泥土中保持休眠狀態幾年。這些地方持續的降雨和洪水可導致伊蚊卵的孵化,這些卵中的一部分可能含有病毒。而大量繁殖的伊蚊偏愛叮咬牛,被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其他脊椎動物,反復循環感染。
被感染的動物的遠距離移動以及由於風嚮促進媒介昆蟲的移動會造成該病遠距離的傳播。由於飛機攜帶感染昆蟲或人的移動所導致疫病在大陸之內傳播的潛在危險值得註意。
三.臨床癥狀
所有年齡的綿羊均可感染,但對羔羊最嚴重。發病率在羊群中可高達100%。在一周齡以內羔羊中,死亡率可高達95%;在斷奶羔羊中,死亡率為40%-60%;在成年綿羊中死亡率為15%-30%。
綿羊最急性的病例通常是死亡或驅趕時突然倒地。急性病例潛伏期非常短。然後是發熱,脈搏加快,步態不穩,嘔吐,流粘液性鼻液,在24-72h內死亡。其他癥狀可見有出血性腹瀉和可視粘膜瘀血斑或瘀血點。
亞急性病例主要發生在成年綿羊。在3-4天潛伏期後,出現發熱並伴隨有厭食和虛弱。黃疸通常是主要的癥狀,還有一些羊出現嘔吐和腹痛的癥狀。
感染的母羊流産是不可避免的,可能發生在疾病的急性期或康復期。山羊的裂𠔌熱與綿羊相似,但沒有綿羊嚴重。
裂𠔌熱對人呈現纍死嚴重流感的疾病,可持續7天。最普遍的並發癥是視網膜的損傷,個別的病例則可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使命。其他不常見的並發癥有腦炎或肝炎。
四.病理變化
最特徵性的損傷是肝髒,在不同的組織也有出血。當發生嚴重感染時,如小羔羊肝髒腫脹。外膜變硬、肝髒的某些部位較脆,肝髒出血。如果不是被血液罩住則顔色為灰白、棕色到黃棕色,有許多直徑為1-2mm的灰白色病竈,分佈在整個肝實質。肝髒可能出現瘀血點或瘀血斑。
胃腸道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從卡他性道出血和壞死性炎癥。大多數內臟器官中出現瘀血點或瘀血斑,也可能出現腹水,心包積水,胸腔積水和肺水腫。這些體液通常被血液浸染。屍體有時出現黃疸。
組織病理學上,小羔羊的肝髒出現凝固性壞死的初級病竈,這些主要是在小葉中心,並嚮其餘的實質擴散。有些肝髒出現散在的鈣化或壞死。最初壞死病竈組織有細胞、淋巴細胞和嗜中性白細胞浸潤,許多病竈被固縮。胞質內的類康斯爾曼體(損害)可能在退化的肝細胞中出現,或在竇狀隙中遊離存在;嗜哄細胞包涵體通常可見於肝細胞核中。比較老的動物,肝壞死限製在個別小葉。
五.診斷
如果在反芻動物中爆發的疾病具有流産,死亡,特別是小動物死亡,傢禽並發肝壞死,與發病動物接觸的人有急性發熱性疾病,應該懷疑為裂𠔌熱。
用elisa試驗和反嚮被動凝集試驗快速檢查血樣中的病毒抗原。
樣品處理:全血、肝髒和脾髒可供分離病毒。放入有肝素的容器中,並且加入抗菌素。
實驗室診斷:由於感染動物的血樣和組織中病毒滴度很高,一般分離病毒沒有睏難。有許多細胞對裂𠔌熱病毒敏感。羔羊和度牛腎原代細胞、睾丸原代細胞以及bhk-21,vero,l929等傳代細胞都可用於病毒分離。細胞病變一般在24-48h出現,極少數可延長至6天。病毒抗原最早可在接種後12小時用免疫熒光法在細胞培養物上檢查出來。
裂𠔌熱病毒還可通過用全血或組織懸液通過腦內或腹腔內接種小鼠的方式進行分離。不論哺乳或斷奶小鼠都是敏感的,在表現出中樞神經失調後3-8天死亡。
分離到的病毒可用中和試驗,血凝抑製試驗和elisa試驗進行鑒定。
oie推薦的診斷方法有血液和組織病料分離病毒,用中和試驗鑒別病毒,血凝抑製試驗,蝕斑中和試驗,elisa等血清學方法。
六.防製
在進境動物中一旦檢出該病,對陽性動物作撲殺,銷毀處理。同群動物在隔離場或其他指定地點隔離觀察。
----------------------------------------------
裂𠔌熱瘟疫威脅亞洲及歐洲
三十年代源自非洲肯尼亞裂𠔌地區的裂𠔌熱瘟疫,至九十年代已蔓延至整個非洲大陸,今年九月初,進一步越過紅海,延伸至阿拉伯半島,至今已造成近兩百人死亡,專傢擔心下一步將威脅亞洲及歐洲。
據海外媒體報道,九月上旬,毗鄰非洲大陸的也門及沙特阿拉伯南部發現裂𠔌熱病例,兩國立即進入緊急狀態,世界衛生組織也宣佈提供緊急支援,沙國並動員二十多架飛機,不斷在南部地區噴灑藥劑,希望滅絶傳播裂𠔌熱病毒的主要病媒─蚊子,沙國國王法赫德更親自督導管製病毒蔓延的工作。
儘管如此,新增的裂𠔌熱病例仍不斷增加,死亡人數持續上升。至十月二十五日,沙國衛生部公佈官方統計數字,已死亡八十五人;也門官方也宣佈死亡七十九人。十月二十六日,僅一天的時間,沙國衛生部宣佈又發現十起裂𠔌熱新增病例,包括首都利雅德與東部省份各一起。
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裂𠔌熱是一種動物性傳染病,人類也偶爾受到感染,但感染嚴重者,痛苦不堪,死亡率極高,裂𠔌熱也是一種屬於靜脈病毒的傳染病,主要由病蚊叮咬而感染,而研究發現,傳播病毒的病蚊種類,常隨地區變遷而不同,尤其病蚊一次産下無數的卵,在幹旱氣候下能夠保存數年之久不變,不但延續病毒的生存,在雨季孵化的病蚊新生代,也常成為數千萬個可怕的病毒帶原體。
人類感染裂𠔌熱的途徑,除直接被病蚊叮咬外,就是人體皮膚傷口接觸到染病動物的血液、唾液、器官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液體分泌物,而感染情況多是在照顧染病動物或屠殺牲畜,或是因攝取染病牲畜的乳液或吸進過多含病毒的潮濕空氣時發生。
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裂𠔌熱從感染到發作時間約兩至六天,初期發作癥狀類似流行感冒,突然開始高燒不退、頭痛、腰背及四肢疼痛無力,若幹病人並且發生頸部僵硬、畏光及嘔吐現象,此階段的癥狀又常被誤為是腦膜炎。
發作時間持續四至七天之後,人體開始出現免疫反應,産生igm及igg等免疫球蛋白抗體,隨血液循環的病毒也逐漸消失,多數人這時衹要適時治療,多可康復,但少部分體質虛弱或上年紀的病人,病情反而惡化,癥狀加劇,並發視網膜損壞、腦膜炎或出血性高熱等。
其中以並發出血性高熱最為嚴重,死亡率達百分之五十,病體出現肝病、黃疸及血友病等現象,例如吐血、糞便帶血、血液流經皮膚表皮下呈現的紫瘢病及牙齦出血等。
據沙國官方報導引述沙國衛生部報告表示,在診斷急性裂𠔌熱病毒方面,目前有幾種方法正在實驗當中,例如使用免疫酵素血清實驗法,可能可找出血液中是否存在igm等免疫球蛋白抗體,或是利用抗體偵測法或分子解析法,找出潛伏血液中的病毒或是病毒因子。
在研發剋製病毒的疫苗方面,目前也仍處在實驗階段,但科學家已從為牲畜設計的一種活動力被消除的滅能血清,研發成為可供人類使用的疫苗,但數量極微,也僅限於實驗階段,主要專供長期處在裂𠔌熱病毒環境中工作的獸醫及實驗室人員使用。
換言之,對於裂𠔌熱的防治,現階段顯然衹能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實驗室或醫護人員在接觸染病動物或病人時,必須披戴手套及防護衣,避免沾染病體的器官、血液及其他液體分泌物。醫院處理裂𠔌熱病人時,也應采取全面隔離措施,由專門醫師及醫護人員照顧。
但最重要的是,就是滅絶病毒的傳播者─蚊子。舉蚊子及蚊子幼蟲可能生存的潮濕地方,包括隱秘的廢水區、水溝、瓦壇及破罐積水等,均應噴灑藥劑,以遏止病蚊滋生,同時杜絶這種環境再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