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行星際介質
目錄
No. 1
  行星之間的空間可不是“空”的,它包括:電磁輻射(光子);熱等離子體(電子、質子及其他離子) 又稱 太陽風;宇宙射綫;細微的塵埃粒子及磁場(主要是太陽的)。
  由於太陽的輻射很顯著,其他部分的行星際介質直到最近纔初露端倪。
  行星際介質溫度大約為10萬開。近地球地區的密度大約為每立方釐米5個粒子,離太陽越遠以平方反比減少。然而,密度是多變的,也可能達到100 個粒子/立方釐米。
  雖然它們非常細小,但是在飛行器的行進途中,它們的效果還是可測量的。
  除了近行星空間,星際始終為太陽的磁場充斥。它與太陽係的交互作用十分復雜。幾個太陽半徑長的磁場决定了太陽風的流嚮;大部分陷入磁場環中,磁場也有一些區域是開放的,允許太陽風的外泄。更遠的地方受等離子體支配,磁場在粒子流中産生。
  一些行星(如地球,木星)有自己的磁場。這樣就有了自己較小的磁層,可在自己的邊界中減弱來自太陽的影響。木星的磁層很大,所有方向延伸超過100百萬千米,可涉及土星的公轉軌道。地球的則小許多,衹延伸幾千千米,但保護我們不受危險的太陽風影響。
  無磁場的星體,如月球,太陽風直接對其表面産生影響。
  由於太陽風在空間中移動,在太陽周圍産生了磁化的熱等離子,稱作heliosphere(太陽大氣)。最終,嚮外擴散的太陽風會在星際氣體中與電子流與磁場接觸。在太陽風與星際氣體之間的邊界為heliopause(太陽駐點?)。 heliopause的精確形狀與位置還未知,但可能與地球的磁層形狀類似,範圍可能達110 到 160 天方單位。旅行者號和先鋒號飛行器可能在十年內到達heliopause。
  ulysses飛行器正在研究太陽與太陽風。
  行星際介質中的最高能量粒子被稱作宇宙射綫。一些來自太陽的起源,大部分則來自未知的太陽係外的巨能量變化過程(宇宙本底輻射,據說是宇宙的誕出造成的。--譯註)。
  由於太陽風、地球的磁場與地球的上層大氣的交互作用,引起了極光現象。其他也有磁場的星體(特別是木星)也有類似現象。
  黃道光及對日照由星際塵埃引起。
百科大全
  xingxingji jiezhi
  行星際介質
  interplanetary medium
  太陽係中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之間的氣體和固體塵埃物質。
  行星際氣體是充滿行星際空間的稀薄氣體,主要來源是太陽風,主要成分是質子和電子,其次是氦、氧、碳、氮等元素的離子。在黃道面上,距離太陽為 1天文單位距離處的電子數密度約為5釐米-3。
  行星際塵埃是存在於行星際空間的固態物質,直徑多在10~100微米,有的甚至小於0.1微米。行星際塵埃反射太陽光而形成黃道光。可在地面或利用衛星、火箭、氣球在空中觀測黃道光的可見光、紫外、紅外光譜,以研究行星際塵埃。
  行星際塵埃在空間的分佈是不均勻的,它主要來自彗星的影響,特別是短周期彗星。
  (趙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