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行星視運動
目錄
No. 1
  【中文詞條】行星視運動
  【外文詞條】apparent motion of planets
  【作者】劉麟仲
  觀測者所見的行星在天球上位置的移動。通過長期的觀測﹐人們發現﹐行星既有相對於恆星的視運動﹐又有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研究行星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可以揭示行星出沒的規律。哥白尼為瞭解釋行星視運動的規律﹐提出日心體係學說﹐導致對宇宙體係認識的革命﹐並為後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礎。
  行星相對於恆星的視運動 人們通過長期觀測發現﹐天球上絶大多數星星的相對位置沒有變化﹐至少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內看不出明顯的變化﹐因而稱為恆星﹔但有幾個星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等)則在衆恆星間移動﹐因而稱為行星。
  把行星在不同時間的位置標在星圖上﹐就得出行星視運動的路徑。圖1
  行星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 按照行星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可把行星分為兩類﹕地內行星﹐即地球軌道以內的水星和金星﹐它們總是在太陽附近來回擺動﹐角距離有一定範圍﹔地外行星﹐即地球軌道以外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們和太陽的角距離不受任何限製。
  地內行星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 地內行星和太陽的地心黃經相等時﹐稱為地內行星合日﹐簡稱“合”。經過合以後﹐地內行星逐漸偏離太陽嚮東。在這種情況下﹐太陽落山後﹐它出現在西方天空﹐故稱為昏星。地內行星嚮東偏離太陽的角距離一天天增加﹐當達到一定的角度不再增加時﹐稱為東大距。東大距以後﹐它又一天天靠近太陽﹐衹要仍在太陽以東﹐還是昏星。當它的黃經再次和太陽黃經相等時﹐它又“合日”。此時﹐它幾乎和太陽一齊從東方升起﹐白天它淹沒在太陽的光輝之中﹐傍晚又和太陽一齊下山﹐所以我們看不見它。合以後﹐它便偏離太陽往西。它先於太陽落山﹐傍晚看不見。但它先於太陽升起﹐在黎明前的東方可以看到﹐故稱為晨星。此後它嚮西偏離太陽的角距離一天天增加﹐一直到“西大距”為止。過了西大距﹐它又一天天靠近太陽﹐一直到再與太陽相合。以後它再次成為昏星﹐重複上述視運動。為了分清兩次合﹐我們把成為昏星以前的那次合稱為“上合”﹐另一次合稱為“下合”。連續兩次上合或兩次下合的間隔時間叫作會合周期。在一個會合周期中﹐地內行星視運動可以簡單歸結為。
  上 合→東大距→下 合→西大距→上
  看不見→昏 星→看不見→晨 星→看不見
  水星大距時同太陽的角距離變化在18°到28°之間。由於角距離總是很小﹐所以水星幾乎經常被黎明曙光或黃昏的暮光所淹沒﹐我們很難看到它﹐衹有在大距附近時才能看到。
  金星大距時同太陽的角距離在45°到48°之間。它在大部分時間裏同太陽的角距離較大﹐所以經常能夠看到。它特別明亮﹐除太陽和月亮外﹐是全天最亮的天體﹐因而經常引起人們的註意。當它是昏星時﹐中國古代稱為長庚星﹔當它是晨星時﹐則稱為啓明星。
  地外行星的視運動 地外行星在它的地心黃經和太陽黃經相等時﹐便同太陽相“合”﹐此時與太陽同升同落﹐我們看不到它。合以後﹐它偏離太陽嚮西。因而﹐每天黎明前在東方天空看到它。它同太陽的角距離一天天加大﹐每天升起的時間也就一天天提早。當它和太陽的黃經差90°時﹐稱為西方照。此時﹐半夜十二點左右它就從東方升起﹐等太陽升起時﹐它已轉到正南方。以後它繼續偏離太陽嚮西﹐升起的時間轉到上半夜﹐並逐日提早。當它和太陽的黃經正好相差180°暴o稱為“衝日”﹐簡稱“衝”。衝時﹐傍晚太陽剛落山﹐它就從東方升起﹐至次日早晨﹐太陽剛升起時﹐它就在西方落山﹐所以整夜可見。衝以後﹐地外行星繼續嚮西偏離太陽﹐由於角距離超過180°﹐因此也可以說﹐它在太陽以東的180°慢慢靠近太陽。它從東方升起的時間也由傍晚而提早到下午﹐在這種情況下﹐當太陽落山後﹐它已在東南方向出現﹐下半夜它由西邊落山﹐大半夜可以見到。當它和太陽黃經差90°時﹐稱為東方照。東方照時﹐太陽一下山﹐它就出現在南方天空﹔到半夜﹐在西方落山。它繼續由東邊靠近太陽﹐當它和太陽黃經又相等時﹐又合日了。以後﹐它重複這樣的視運動。兩次合的間隔時間稱為它的會合周期。在一個會合周期中﹐它的視運動可簡單歸結為
  合→西 方 照→ 衝 →東 方 照→
  看不見→午夜升起→整夜可見→午夜落山→看不見
  (此後逐 (此後逐
  日早升) 日早落)
  肉眼可以看到的地外行星有火星﹑木星﹑土星﹔視力好的人有時勉強可以看到天王星﹔藉助於望遠鏡﹐還可以看到海王星﹑冥王星和許多小行星。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註意觀測和研究行星視運動的規律。1974年初在中國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前 168年)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天文帛書《五星占》﹐上面記載了五大行星的視位置。其中有金星﹑木星﹑土星從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共七十年的視位置。並記載了土星一周天為三十年。
  行星視運動的解釋 九大行星都圍繞太陽運動﹐最靠近太陽的是水星﹐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們都繞太陽作近似勻速圓周運動。它們繞太陽公轉的角速度是不相同的﹐水星最快﹐其他行星依次變慢。而且﹐所有行星的運動軌道都差不多在同一平面上。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所以﹐從地球上看來﹐太陽在天球上作一年一圈的視運動。太陽的軌跡就是黃道﹐因此﹐其他行星視運動軌跡均在黃道附近。
  如果知道行星的公轉周期t 和地球公轉周期e (即1恆星年)﹐我們就能算出行星運動的會合周期p 。近似計算公式是下面的會合運動方程式﹕
  行星相對於恆星視運動的解釋 主要解釋為什麽有逆行的現象。地內行星在下合附近和地外行星在衝附近都會發生逆行現象。我們用地外行星做例子來解釋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
  參考書目
  南京大學數學天文學係天文專業編﹕《天文學教程》﹐上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61。
百科大全
  xingxing shiyundong
  行星視運動
  apparent motion of planets
  觀測者所見的行星在天球上位置的移動。通過長期的觀測,人們發現,行星既有相對於恆星的視運動,又有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研究行星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可以揭示行星出沒的規律。哥白尼為瞭解釋行星視運動的規律,提出日心體係學說,導致對宇宙體係認識的革命,並為後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礎。
  行星相對於恆星的視運動 人們通過長期觀測發現,天球上絶大多數星星的相對位置沒有變化,至少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內看不出明顯的變化,因而稱為恆星;但有幾個星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等)則在衆恆星間移動,因而稱為行星。
  把行星在不同時間的位置標在星圖上,就得出行星視運動的路徑。圖11980年水星運動路徑圖繪出 1979年水星視運動的路徑。行星視運動有如下特點:①各行星視運動的軌跡均離黃道不遠;②行星大部分時間在天球上自西嚮東運動(赤經增加),小部分時間自東嚮西運動(赤經減小)。前者與太陽在天球上周年視運動方向一致,故稱順行,後者相反,稱為逆行;③由順行轉為逆行或者由逆行轉為順行時,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短時期不動,稱為“留”;④行星視運動有周期性。
  行星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 按照行星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可把行星分為兩類:①地內行星,即地球軌道以內的水星和金星,它們總是在太陽附近來回擺動,角距離有一定範圍;②地外行星,即地球軌道以外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們和太陽的角距離不受任何限製。
  地內行星相對於太陽的視運動 地內行星和太陽的地心黃經相等時,稱為地內行星合日,簡稱“合”。經過合以後,地內行星逐漸偏離太陽嚮東。在這種情況下,太陽落山後,它出現在西方天空,故稱為昏星。地內行星嚮東偏離太陽的角距離一天天增加,當達到一定的角度不再增加時,稱為東大距。東大距以後,它又一天天靠近太陽,衹要仍在太陽以東,還是昏星。當它的黃經再次和太陽黃經相等時,它又“合日”。此時,它幾乎和太陽一齊從東方升起,白天它淹沒在太陽的光輝之中,傍晚又和太陽一齊下山,所以我們看不見它。合以後,它便偏離太陽往西。它先於太陽落山,傍晚看不見。但它先於太陽升起,在黎明前的東方可以看到,故稱為晨星。此後它嚮西偏離太陽的角距離一天天增加,一直到“西大距”為止。過了西大距,它又一天天靠近太陽,一直到再與太陽相合。以後它再次成為昏星,重複上述視運動。為了分清兩次合,我們把成為昏星以前的那次合稱為“上合”,另一次合稱為“下合”。連續兩次上合或兩次下合的間隔時間叫作會合周期。在一個會合周期中,地內行星視運動可以簡單歸結為。
  上 合→東大距→下 合→西大距→上 
  看不見→昏 星→看不見→晨 星→看不見
  水星大距時同太陽的角距離變化在18°到28°之間。由於角距離總是很小,所以水星幾乎經常被黎明曙光或黃昏的暮光所淹沒,我們很難看到它,衹有在大距附近時才能看到。
  金星大距時同太陽的角距離在45°到48°之間。它在大部分時間裏同太陽的角距離較大,所以經常能夠看到。它特別明亮,除太陽和月亮外,是全天最亮的天體,因而經常引起人們的註意。當它是昏星時,中國古代稱為長庚星;當它是晨星時,則稱為啓明星。
  地外行星的視運動 地外行星在它的地心黃經和太陽黃經相等時,便同太陽相“合”,此時與太陽同升同落,我們看不到它。合以後,它偏離太陽嚮西。因而,每天黎明前在東方天空看到它。它同太陽的角距離一天天加大,每天升起的時間也就一天
包含詞
內行星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