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詞彙 : 妮露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分子生物學 : 公共關係學 : 經濟 : 襄樊方言 > 行為
目錄
xíng wéi xíng wéi
  行偽。謂舉止行動;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外表活動
No. 2
  亦作“行偽”。
  謂舉止行動。《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謂處士者,無能而云能者也,無知而云知者也,利心無足而佯無欲者也,行偽險穢而彊高言謹慤者也。” 劉師培 補釋:“行偽即行為。言所行所言均險穢,與上句利心對文,偽為古通,如《性惡篇》為字均作偽是也。” 巴金 《滅亡》第四章:“他在這一天衹有像木偶一般地行為。”
No. 3
  心理學家對行為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如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與動物對刺激所作的一切反應都稱之為行為,包括外顯的行為和內隱的行為;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由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决定,行為指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動。現代心理學家一般認為,行為是有機體的外顯活動。
行為的心理學意義 Psychological Meaning of behavior
  人的行為是多學科研究的課題,按照生理學家的觀點,行為則是人體器官對外界刺激所産生的反應。哲學家認為,行為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一切活動。心理學家對行為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如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與動物對刺激所作的一切反應都稱之為行為,包括外顯的行為和內隱的行為;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由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决定,行為指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動。現代心理學家一般認為,行為是有機體的外顯活動。
  要確定行為的概念範疇,首先要確定行動的概念範疇,以便將行為與簡單的生理運動區別開來。行動概念可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若將行動作為行為的一種,是指由行為的一係列隨意運動與自動化所組成指嚮一定目的的行為,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將之稱之為行動的狹義性概念。另一方面,如果將行動這個詞分為“行”和“動”兩部分的話,那麽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廣義的行動概念,這個廣義的行動概念可圖解如下:
  依圖索驥,我們可做出以下具體的闡述:
  行為是指人在主客觀因素影響下而産生的外部活動,是一個整體的行動過程;而運動是指人們身體內外部的生理動作,是人們行為過程在身體上的分散分解。行為具有目的目標,而人們的運動則是接受人們行為目的目標而動作。就行為目標和動機的關係行為可分為以下幾種:
  1、意志行為
  意志行為是指人們有明確動機目標的行為,按照個人行為動機與整體長遠目標是否統一,又可分為有積極主動動機的士氣性行為和無積極主動動機的非士氣性行為。所謂積極主動性就産生過程來講是指個體動機與行為的整體長遠目標的統一程度,它包括個體目標與群體目標的統一程度、戰術目標與戰略目標的統一程度、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的統一程度等等。舉例如下:
  父親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癮甚深,有好幾次差點把命都給送了,就因為在酒吧裏看不順眼一位酒保而犯下殺人罪,被判終身監禁。他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纔一歲,其中一個跟他老爸一樣有甚重的毒癮,靠偷竊和勒索為生,也因犯了殺人罪而坐監。另外一個兒子可不一樣了,他擔任一傢大企業的分公司經理,有美滿的婚姻,養了三個可愛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為什麽同出於一個父親,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下長大,兩個人卻會有不同的命運?在一次個別的私下訪問中,問起造成他們現況的原因,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有這樣的老子,我還能有什麽辦法?”
  在以上例子中同樣的環境下不同的人生結局,這所以會這樣顯然是因為一個兄弟能把自己的求生欲望與自己遠大的人生目標聯繫起來,而另一個則是得過且過,甚至是自暴自棄。
  我們有時可能會將一些具有不愉快、消沉性質的情緒認識等心理活動,都歸之為相應的這些人都具有消極被動的動機,有時有些外表現象的結果好象也確實表現出這種狀況。但實際上,這裏所說的動機的積極主動性或消極被動性,不在於人們的認識和情緒等心理活動是否愉快或消沉,而是在於人們的認識和情緒等等是否能與群體的行動目標相符合。很多看起來消極被動性的心理活動,衹要與積極主動的目標聯繫起來,往往就會有積極主動的性質。例如“保存生命”這在戰爭中看似衹具有消極被動性動機的恐懼情緒,雖然與“逃跑”這種消極被動目標聯繫起來往往確實對軍事行動具有消極被動的作用,但若與“消滅敵人,從而保存自己”這一積極主動的目標聯繫起來時,則就使這一恐懼情緒轉而對軍事行動具有了積極主動的性質。西漢開國大將韓信的“背水一戰”就是利用這一恐懼情緒,從而將漢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
  2、潛意識行為
  潛意識行為是指人們具有明確目標但無明確動機的行為,即人們老想做但又不知道為什麽要這樣做的那些行為。潛意識是指人們平常被壓抑的、或者當時知覺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經驗。潛意識中的內容由於不被人們的道德價值意識和理智所接受,所以衹有通過各種各樣偽裝的形式表現出來,象夢境就是個人在清醒時不能由意識表達的壓抑的欲望和衝動的表現,但作夢不是行為,衹是大腦這個身體機體的動作。潛意識行為行為中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口語流露與不經心的筆誤等行動;二是神經性癥狀,即過分強烈的潛意識形成的變異行為,它包括壓抑、反應形式、投射、文飾作用、升華等等。
  3、娛樂消遣行為
  娛樂消遣行為是指人們有明確動機但卻無明確目標的行為,即是指那些總是想去做但卻不在乎甚至不知道怎麽做以及會做到什麽程度的行為。比如一個人具有娛樂休閑動機時,如果他自己覺得看電影、看電視、跳舞等目標都能滿足這個動機,那麽他對娛樂消遣目標的選擇衹有隨意性,而沒有必須性。娛樂消遣行為按照其不同的娛樂消遣性質,可分為尋求美感的欣賞行為和尋求刺激的消遣行為兩種。娛樂消遣心態表現為情趣、情調和愛好三個方面統一協調性,例如集郵就是人們對郵票知識內容的情趣,觀賞郵票的情調以及對精美郵票的愛好相互統一一致地組成的。
  娛樂消遣行為簡單地說也就是所謂“玩”的過程,是一種對自身乃至外界各種事物發展變化進行研習與欣賞的過程。它包括各種非職業性的主動參與的體育競賽活動、繪畫、唱歌以及看電影、看演唱會、看表演、對大自然的漫遊等等。“玩”對動物生物的學習進化具有積極推動的意義,在動物進化生長過程中動物靠玩樂來鍛練、學習與顯示自己,動物在玩樂中不斷地試驗、發現並進而發掘、發展自己的潛能,輔助實現着動物的成長進化乃至最後的分化。就如貓科動物之所以會分化為貓、獅子、老虎、豹子等不僅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且也是各種貓科動物通過自然選擇與玩樂感覺到自己能力的成長與局限性,並將這種經驗遺傳下來的結果。所以說:娛樂消遣行為又可以說是人們的一種本能的學習與試驗行為。“玩”本身也是消耗精力體力的,但自遠古以來大自然為了有利於生物的進化發展,所以各種動物的娛樂消遣行為就個體感覺上來說反倒具有鬆馳神經、娛樂休養精神體力的作用,這也就使娛樂消遣反倒又成為動機的來源所在。
  “玩”由於是生物學習進化需要,所以求奇求新求變是其主要的特點。現代人類的的學習和體育鍛練,是自古生物進化過程中由人類從娛樂消遣行為中分化出來的特有的東西。自古以來動物通過玩樂——熟而生巧,這些玩樂就會轉化為技能(即所謂大的運動)、甚至是身體機能(即所謂小的運動)的遺傳轉變。所以,娛樂消遣行為由遠古傳下,對動物可說是一種生物性的鍛練和學習的過程,這種鍛練和學習是自然的過程而具有反強迫性的特點。事實表明現代人類無論是對鍛練、學習采取強製加以灌輸,或者是對遊戲沉溺者采取強製改變措施都是不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強製性不符合包括學習在內的“遊戲”自主隨意規則,除非是給予非強製性的誘導或教育。
  4、運動動作的無意識
  學習和鍛練從進化過程來說也可歸之於娛樂消遣行為,這些娛樂消遣行為從進化過程中本來是一個有意識但目標並不明確的行為。但是,當其轉化為吃飯、穿衣、騎自行車、電腦打字等等生存生活技能以後其往往就會成為一種自然反應,這時這些行為不必要用意識去專門控製,但它明確的生活、生存乃至工作的目標動機卻又是十分顯著的。所以所謂“運動”的過程也可說是一種無意識但目標動機明確的行動,同時這些形成的“運動動作“也是人類性格形成的基礎,這正如那句俗話所說:“一種思想導致一種行為,一種行為導致一種習慣,而一種習慣則導致一種性格”。
  意志行為、潛意識行為和娛樂消遣行為互相間具有製約牽製的作用,而一個人的意志行為則往往是一個剋服潛意識和娛樂消遣意識的過程。例如個體在工作中,如果明確的工作意識是搞好工作,就不得不壓抑着受領導批評後想找出氣筒的盲目投射心理和急於去看球賽的娛樂消遣心理。士氣性行為的任務就在於:除了要抑製非士氣性的意志行為産生外,還要着力於對潛意識心理和娛樂消遣心理的剋服。
  管理心理學研究的行為具有六個特點:即行為具有目的性、能動性、預見性、程序性、多樣性和可度性。目的性就是指行為是一種有意識的、自覺的、有計劃的、有目標的、可以加以組織的活動,是自覺的意志行動。能動性是指人的行為動機是客觀世界作用於人的感官,經過大腦思維所作出的一種能動反映,並且人的行為不是消極地適應外部世界,而是一個能動地改造世界的過程。所謂預見性是指人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結果等是可以預見的,因為人的行為具有共同的規律。所謂行為的多樣性是指人的行為有性質不同、時間長短不同、有難易程度不同等的區別。所謂可度性是指人的行為通過各種手段可進行計劃、控製、組織和測度。
行為的法律意義 Legal Significance
  行為:是法律事實的一種。是指與人們意志有關的那些法律事實。行為分為合法的行為和與違法的行為。凡符合國傢法律規定或為國傢法律所認可的行為是合法行為,這種行為在民法上主要表現為民事法律行為
行為的生物學意義 Th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behavior
  行為(behavior) 生物進行的從外部可察覺到的有適應意義的活動。不僅包括身體的運動(如奔跑、攻擊),還包括靜止的姿勢(如野獸守衛在自己的領域邊界時的姿態)、體色的改變(如變色竜隱蔽於樹葉間時)或身體標志的顯示(如某些蝴蝶遇敵時露出翅上“眼斑”)、發聲(如鳥類鳴叫),以及氣味的釋放(如多種昆蟲釋放外激素以吸引異性)等。有少數植物可有明顯的行為表現,如捕蠅草捕食昆蟲,但行為主要見於動物;行為是動物應付環境變化的一個主要手段。動物為了生存,就要取食、禦敵……;為了繁衍後代,就要生殖,這一切都是通過行為來完成的。
  與日常用語不同,生物學上的行為一詞不含有道德意味。雖然大多數行為都包含有身體的一部分或全部的運動,但個別動作並不構成完整的行為,內臟運動從外界觀察不到,不被視為行為;甚至某些外界可以見到但屬自律性的運動,如呼吸,也不是行為生物學的研究對象。行為生物學上討論的一個行為事件必然是具有一定生物學功能,或者說具適應意義的一段活動,如整個生殖行為。自然,這還可再細分為求偶、交配、育幼等次一級的行為事件,分解到最後便衹有個別動作了,雖然其中具有特徵性的動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必須把這些動作放回到整個行為事件中去考察它的意義。
  在動物研究的歷史中,形態和行為最先受到註意。人類幾千年來馴養傢畜采用的方法,實際上就是經典式和操作式條件反射的方法。但人們對動物行為的解釋卻長期停留在臆測水平,出之於有神論或擬人論。直到19世紀,人們纔第一次獲得科學研究動物行為的理論武器和實驗手段。1859年出現的進化學說把行為視為動物適應環境變化的一種手段,促使人們去探討行為的生物學功能,並進一步根據比較研究推導行為的進化歷史。20世紀的歐洲行為生物學家K.Z.洛倫茨和N.廷伯根等代表了這個傳統。他們依據在自然環境中的觀察,對昆蟲和鳥類的“本能行為”作了大量研究。另一方面,自19世紀開始的神經解剖和神經生理學的進展,則使人們能在實驗的基礎上研究行為的生理機製和發育過程。不僅是生理學家,還有不少心理學家不滿於過去的主觀反省方法,轉而以客觀的可以觀察的行為作為研究主題,他們把研究對象由人類擴大到大鼠等高等動物。這些生理學家及心理學家着重研究了“學習行為”,И.П.巴甫洛夫和B.F.斯金納的經典式和操作式條件反射便是其中最傑出的成就。到了20世紀下半葉,這兩個傳統交融在一起,而且在遺傳學新進展的帶動下,人們在進一步探索行為的遺傳機製。
  行為的分類比較混亂。由遺傳和發育的角度,過去習慣將行為分為本能行為和學習行為兩大類,前者主要來自遺傳,或生而有之或隨發育成熟而出現。但現在認識到,大部分行為既有遺傳基礎,又有學習成分,即使過去認為是典型的學習行為,其有關的學習能力也是由遺傳决定的。在行為生物學中更常使用的是按生物功能的分類,但這種分類存在大量的重疊,例如在取食行為和生殖行為中都包含着攻擊、防禦、占域、通訊等行為的成分。
  按生物功能分類如下:捕食行為、防禦行為、領地行為、集群行為、互助利他行為、等級優勢行為、通訊行為、生物節律、遷徙和洄遊、繁殖行為
  動物行為的研究一直受到各界的重視。在理論上,通過行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進化的重要動力。在實用上,對動物學習的研究可以為人類教育提供有益的啓示。目前的研究主要環繞着下面4個方面:行為的生理機製、行為的遺傳和發育、行為的生物學功能和行為的進化。
  行為的生理機製 一般的行為需要有感受和應答的能力才能完成。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和無神經係統的海綿動物也有感受和應答的能力,它們也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原生動物的行為最簡單,一般認為衹有趨性,它們能感受到環境中的刺激並靠近或遠離之。腔腸動物有神經網,扁形動物以上的無脊椎動物已有神經節和感受器,脊椎動物更有中樞神經係統、周圍神經係統等之分,感受器官也高度發達。無脊椎動物已有內分泌,而脊椎動物內分泌係統越來越復雜。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便是行為的生理學基礎。動物的行為需要內外兩方面的刺激:例如進食行為的內刺激為饑餓感,外刺激是通過視覺和嗅覺發現外界的食物。內在狀態(飽或饑)也常稱為動機。感受器接受信息,將它轉變為神經衝動,經感覺神經傳入中樞神經係統,在此解碼,並作出决策。運動神經又將决策送到肌肉或腺體等效應器,於是出現應答。反射指動物通過神經係統對內外環境刺激的規律性應答。反射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非條件反射是先天的,條件反射是出生後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上通過訓練形成的,又有經典式條件反射和操作式條件反射之分。條件反射使動物更能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所謂本能就是一係列非條件反射;而學習過程實際是條件反射的建立過程。
  動物生活的環境中有着種種物理、化學刺激;體內不斷進行的生理、生化過程也會産生一些刺激,如饑餓時胃部收縮,而膀胱充盈則引起尿意。但並非任何刺激都攜帶着對機體有意義的信息,都為動物所感受到,動物衹是有選擇地感受體內外的刺激,例如吃飽的動物就對食物不感興趣。這說明,動物的進食行為需要內外兩方面的刺激:內刺激(饑餓感)和外刺激(通過視覺和嗅覺發現外界的食物)。這種機體的內在狀態(飽或饑)也常稱為動機,在過去又稱驅力。感受器接受信息,將它轉變為神經衝動,經感覺神經傳入中樞神經係統,在此解碼,並作出决策。運動神經又將决策送到肌肉或腺體等效應器,於是出現應答。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組成反射內分泌對某些行為有明顯影響,如性激素與性行為就有密切關係。閹割的公雞既不打鳴,也無生殖行為,但給閹雞註射雄激素後又表現這些行為。內分泌係統活動又受神經係統的控製,因而也受環境影響。如許多北溫帶動物在每年春季發情,這是因外界日照加長,通過神經係統刺激了內分泌腺活動,分泌性激素,並引起一係列生殖行為。還有許多行為是在內分泌的基礎上再經環境刺激而引起的。如鴿的垂體分泌催乳素後,其嗉囊中腺體製造“鴿乳”,但僅在嗉囊充滿、胸部受幼鴿擠壓時纔吐出鴿乳。
  行為開始後總有終止,使之終止的因素有多種。許多行為因負反饋而自行終止,如胃部充滿後動物便停止進食。此外,新出現的強烈的外部刺激會停止正在進行的行為,如猛獸的出現使正在食草的羚羊停止進食,並開始另一種行為——逃遁。
  行為的遺傳和發育 許多行為有其遺傳基礎,這一點是經科學實驗屢次證實的。一種實驗是在同一環境下比較不同遺傳品係的行為差異。現在常使用自交係的實驗動物,例如使同窩的小鼠互相交配,如此繁衍20代以後,則各個體之間的遺傳性狀已很少差異。然後再比較不同自交係的動物在同一實驗條件下的行為表現,如進攻性、築巢行為、學習能力等等。為了進一步排除實驗環境的差異,甚至將實驗小鼠在生後便交換由另一方親鼠哺育。但這一切實驗均發現,雙方行為確有差異。
  另一種實驗可稱選擇實驗。例如令大鼠作迷宮實驗,然後選取高能者與高能者交配,低能者與低能者交配。經若幹代後便可選育出兩個有明顯行為差異的品係。這也證明行為存在遺傳基??
  在一些人類染色體畸變(剋萊因費爾特氏綜合徵)的患者中常可觀察到行為異常,但我們卻無法據此將其行為特徵歸之於哪些基因。但在動物實驗中,例如使“清潔型”和“不清潔型”蜜蜂雜交,發現其子代中出現4種行為類型的個體。“清潔型”蜜蜂的幼蟲死於蜂房時,其工蜂打開蜂房並將死蟲移走,“不清潔型”則任死蟲在蜂房內腐爛。但雜交子代中除有類似親代“清潔型”和“不清潔型”的個體外,還有一部分衹打開蜂房但不移走死蟲,而另一部分自己不打開蜂房但卻可從被其他蜂打開的蜂房中移走死蟲。4個類型的個體數相近,這說明行為是由多基因控製的,在這裏至少應有兩個基因:1個編碼打開蜂房的行為,1個編碼移走死蟲的行為
  本能行為並非都是與生俱來的。許多本能行為須經歷一段發育才能表現出來,這稱為行為的成熟過程。最明顯的例子是性行為,要待性器官充分成熟之後才能出現。
  本能行為比較定型,在同一種的個體間基本一致,即或是單獨隔離飼養(排除嚮同種個體學習的可能性)也依然出現並保持一致。有的本能行為可以很復雜,如蜘蛛織網,但總的說來它沒有習得行為那樣的復雜多樣。
  環境是多變的,僅靠定型的本能行為無法應付種種“意外”,因而在絶大多數動物中都可以見到程度不等的學習能力。通過學習,動物能更有效地適應它所處的具體環境,而且通過學習,親代的經驗可以傳遞給下一代。在低等動物,適應環境的本領是通過自然選擇而保留下來並主要通過遺傳而傳給下代。但在高等動物,適應環境的本領還可以通過行為學習來傳給下代,這常稱為文化傳遞以區別於前一種遺傳傳遞。正是依賴這種文化傳遞,纔出現了種種有“智慧”的動物,纔出現了人類及現代文明。
  習得行為是動物生後從經驗中學習來的。很多學者把“習慣化”視為最簡單的一種學習。例如周圍的草葉聲響可能引起動物警覺,因為這可能意味着有天敵入侵。但對於持續不變的草葉聲響,動物一般是不作出應答的。這種“學會不作出應答”的過程稱為習慣化。這個過程極為重要,因為一個動物的全身感官時刻在經受着種種刺激,但衹需要對極小一部分“信息”作出應答,而把其他“噪音”過濾掉。習慣化過程類似感覺適應現象(人們穿衣後即不再時刻感覺到衣服的觸壓感),但兩者並非同一過程,因為習慣化時感覺仍存在,衹是不作出應答而已。目前在包括原生動物的一切動物分類階元中均已發現這個過程。而在無脊椎動物海兔中業已闡明習慣化過程的分子機理(E.R.坎德勒,1982)。
  學習的主要生理機製是條件反射。И.П.巴甫洛夫的經典式條件反射實驗主要是在狗身上做的。食物是非條件刺激,它可引起狗的流涎(非條件應答),這是一種本能活動。但如先給鈴聲,隨即給以食物,經多次重複,單獨鈴聲也可引起流涎,這個過程稱為條件化,而鈴聲稱為條件刺激。對這個實驗曾有兩種解釋。過去常認為,狗通過條件化“學會對條件刺激(如鈴聲)作出應答”。但近年有學者認為,狗通過條件化“學到的是對非條件刺激(食物)的期待”。
  斯金納的操作式條件反射見於所謂“嘗試與錯誤”學習方式中。這種學習方式無論在動物還是人類都很常見;“試着來,不靈再換過方式試”。例如一隻饑餓白鼠試按面前的幾種按鈕,一旦通過某個按鈕取得成功,它便會再按該鈕以取得再次成功。在這裏,白鼠靠特定操作(按某個鈕)取得食物,食物作為強化因子促使動物重複這一操作。
  事實上,在許多學習事例中,兩種反射都起作用。操作式條件反射决定了動物采取何種行為,而經典式條件反射則决定了動物采取這種行為時的動機強度。
  頓悟學習常被視為最高級的學習方式,動物似乎是通過某種“推理過程”從零散的經驗中掌握了規律性的東西,例如黑猩猩在短期內摸索學會利用工具取物。有的學者把各種模仿學習也歸於這個範疇。目前對頓悟學習的機理還不很清楚。
  還有一種特殊學習方式稱為銘上述敏感時期是由遺傳决定的,而各種動物的學習能力不同也是由遺傳决定的,因而有的學者提出“憑藉本能來學習”的觀點。最初,研究條件反射的學者曾以為,利用動物可以感受到的任何刺激都可以建立經典式條件反射,而通過動物可以完成的任何操作也都可以建立操作式條件反射。但近年發現並非如此。例如大鼠可以在緻嘔的食物與嗅覺刺激間建立條件反射,但不能在食物與視覺或聽覺刺激間建立。而鴿可以在危險物與聲響間建立條件反射,但危險物與顔色間則建立不成;可以在食物與顔色間建立條件反射,但食物與聲響間卻建立不起來。對於操作式條件反射也是如此。大鼠很容易學會按鈕取食,鴿則善於學會啄實驗儀器的一點來求食。這些情況如果聯繫到動物的自然處境便很好理解。主要是夜行的大鼠自然依賴嗅覺覓食,而飛翔覓食的鴿更容易辨視種子的顔色。同樣地,雙足攀枝的鴿子遇到未見過的種子,自然是用喙而不是用爪來探索。
  行為的生物功能和進化 行為生物學派最先強調研究行為的適應意義。K.Z.洛倫茲和N.廷伯根根據在自然環境下的觀察和實驗,探討了多種行為的生物學功能。廷伯根在20世紀50~60年代曾係統地研究了海鷗的行為,比較了相近物種間的不同行為模式,試圖重建行為的進化路綫。
  行為和其他一切性狀一樣,也是適者得以保留下來。但研究行為進化較研究形態進化睏難得多,因為對於古化石我們難以推測其行為。而且行為中包含大量習得成分,這個文化傳遞部分更難追索。
  縱觀一切動物,可以發現有的動物本能行為較突出,例如許多昆蟲。它們的壽限短,不存在多少學習時間。但它們生下來便要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獨立生存,賴以存活的基本行為模式藉遺傳方式傳給後代。而另一個極端則有哺乳類這樣善於學習的動物。它們的壽限長,有較長期的育幼階段,子代跟隨親代學習種種生存技能,文化傳遞起很重要的作用。它們由親代遺傳下來的是很高的學習能力。自然,大多數動物是介乎兩者之間。這可以說是兩種進化策略,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r和K兩種生態策略。
  在行為進化方面,目前研究成果還不多。儀式化是一個研究得較為清楚的進化過程。許多行為本具有其他生物功能,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形式發生改變並轉而具有通訊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動作可能有所縮減,但變得更為定型和誇張,成為一種“儀式”,故這過程稱儀式化過程。例如鳥類素有梳理羽毛的動作,這有利於其飛行或遊水。雁形目的許多鳥類的雄體,在求偶表演時將喙尖伸嚮翅膀,這可能便是來自梳理動作。而且這在不同物種中演化出不同的變式;翅鼻麻鴨用力叩擊羽幹部分;緑頭鴨將翅舉起,露出下方一處顔色鮮豔的斑,並用喙梳理該處的羽毛;巡鳧用喙尖在翅膀的藍色前沿輕輕梳理;鴛鴦則用喙指嚮翅上一條大而鮮豔的羽毛——鏡羽。
行為的哲學意義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behavior
  [英] action
  一個主體作了什麽,這和“在一個主體身上發生了什麽”是相對的(或者說是在一個主體的頭腦內發生了什麽)。描述不為自己發生的事物可以允許我們討論合理性和目的,如果我們把合理性和目的看作是行為的一部分。但是理解這種區別將産生一個與精神因果關係有關的主要問題,以及對意志和自由的理解。
行為在網站製作中的意義 Behavior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ite production
  行為標準包括ECMAScript、DOM、BOM等語言。
  (1)DOM
  DOM是Document Object Model文檔對象模型的縮寫。根據W3C DOM規範(http://www.w3.org/DOM/),DOM是一種與瀏覽器,平臺,語言的接口,使得你可以訪問頁面其他的標準組件。簡單理解,DOM解决了Netscaped的javascript和Microsoft的Jscript之間的衝突,給予web設計師和開發者一個標準的方法,讓他們來訪問他們站點中的數據、腳本和表現層對像。
  (2) ECMAscript
  ECMAscript是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製定的標準腳本語言(javascript)。目前推薦遵循的是ECMAscript 262(http://www.ecma.ch/ecma1/STAND/ECMA-262.HTM)。
  (3)BOM
  BOM是瀏覽器對象模型。
經濟百科 Economic Wikipedia
  行為:是勞動法律事實的一種。是指以行為人(包括單位)的意志為轉移的法律事實。它是行為人根據勞動法律規範,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一定行為和不作出一定行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為和不作出一定行為,從而引起勞動法律關係的産生、變更和消滅。它可以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xingwei
  行為
  behavior
    完整有機體的外顯活動。它的基本特徵是運動,可以在動物和人身上見到,是由被稱之為刺激的外部和內部變化引起的。
    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對行為進行分類。由遺傳的生物學過程或學習的心理學過程,或以上二者都可以把行為組成為復雜的模式。極端的情況是先天的(或本能的)行為和習得的(或條件的)行為。但大部分行為都是由以上兩種過程參與的。行為又同功能密切相關,有4種基本的行為類型有着明顯的適應性功能:攝食行為,包括吃和喝;躲避行為;性行為和探究行為。此外,某種類型的行為主要在包括人在內的較復雜的動物身上找到:動機爭勝性行為,包括爭鬥和逃避行為;互相仿效行為;育嗣行為;乞求育嗣行為等。
    行為依其功能是否同本種內其他成員有關而被描述為社會性的或非社會性的。根據個體表現的活動,如母性行為、嬰兒行為等,可以被描述為社會性行為行為如果除了活動本身以外沒有明顯的功能,那麽這種行為是遊戲性的,這是社會性哺乳動物的幼仔的特點。根據行為所表現的適應程度,又可分為正常和不正常的,多數學者認為,在正常和不正常行為之間,存在着連續的變化。
    行為可以根據引起它的刺激種類進行分類。在這種情況下,行為可以被稱為一種嚮性或趨性,例如一隻蛾飛嚮亮光就表現出一種趨光行為。也可以按所用的運動器官來描述行為,如操作性行為,抓握、咀嚼等。行為可隨控製它的中樞神經係統的部位而變化,最簡單的是反射行為,其特點是簡單的和相對無變化的反應。一些更復雜的行為形式可以稱為隨意或有意識的行為,這可與不隨意和無意識行為相對應。隨意和不隨意行為都受學習的影響。
    一般來說,行為總是部分地由遺傳决定的。在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種都有自己的行為特徵性類型。與此相關聯,行為傾嚮是有適應性的,而且傾嚮是可變的。
    行為的主要實際問題是如何進行控製。所用的方法在人類行為、傢養和競技動物的管理以及在玩賞動物的控製方面都是有廣泛的應用。在大部分人類社會中,性行為和爭鬥行為是由法律和習慣風俗高度調節的,這些方法的失敗會産生嚴重的離婚、賣淫、犯罪甚至少年犯罪等社會問題。但是過於嚴格的控製也可能會産生適應不良和心理疾病。群體和個體都可能産生行為問題,例如殘害和戰爭。
    對這些問題的研究主要是找出行為的成因:遺傳、激素等生理的原因,刺激作用和學習的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和社會組織,以及一般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環境等。這種研究的應用主要是通過訓練、藥物和外科手術等來改變個體的行為。選擇性育種衹在傢養動物中有用處。也可以通過改變社會環境和生物及物理環境來解决行為問題,而且這種方法正在開始發展。總之,行為是一種復雜的現象,它有許多成因,所以它的問題可以有許多變通的解决辦法。
    關於有機體的行為到底是由什麽組成的這一問題,在心理學中有許多爭論。雖然大傢都同意行為是有機體的活動的看法,但如何界定那些被看作是行為的活動,則是睏難的。對行為主義來說,有資格稱為行為的活動必須是直接可觀察到和可測量到的。對於其他心理學家來說,有資格被稱為行為的活動則包括觀念、思想、夢、想象以及明顯的肌肉和神經生理學活動等。在如何把被認為是行為的活動同生理學所研究的活動區分開的問題上也同樣存在不同的意見,例如對於談話、散步同呼吸、分泌膽汁等的區分。
     (林國彬)
    
英文解釋
  1. :  commitment,  theft
  2. n.:  deportment,  gear,  fact,  going,  gold,  habit,  ongoing,  proceeding,  propriety,  thing,  work,  a gold brick,  a bit (too) thick (=a little too thick, rather thick),  change one's tune,  action; behavior; conduct,  thing done,  deed,  way of behaving,  US demeanor,  complaisance,  turn,  act,  acting,  action,  activity,  agency,  behavior,  behaviour,  conduct,  demeanour
法文解釋
  1. n.  action, acte
近義詞
舉動
感化, 影響, 作用, 運行, 動作, 活動, 行動, 所作之事, 工作, 消遣, 所做的事情, 有活力, 活潑, 精神飽滿, 活躍, 生氣勃勃, 娛樂活動, 娛樂品, , , 後果, 結果, 結局, 娛樂, 已做或正在做的事, 效應, 招待, 款待, 宴客, 具有此種力量的人, 出現, 進行, 發生, 指導, 影響力, 步驟, 運動, 移動, 事情, 安排, 競賽, 比賽, 操縱力, 手續, 辦事程序, 間接的, 無不同, 事物的規律, 活力和才智煥發, 管理, 監督, 領導, 主持, 教學工作, 教授, 教導, 教師的工作, 選擇, 請客, 輔導, 力量, 按某種方式發展
舉止, 待人態度, 姿勢, 儀態, 風度, 姿態, 某人, 坐立或行走的方式, 站立姿勢
顯示, 表現, 明顯地帶有, , 進展, , 描摹
有節制的, 適度的, 飲食有度的, 不強烈的, 剋製的, 低調的, 不大聲表達的, 不過分的, 公平的, 緩和的, 不太響亮
相關詞
音樂專輯樂隊搖滾走穴演藝界法理法律
法律關係違法民法民事行為詞語詞彙流浪漂泊人
家庭婚姻父母百科大全學習版權犯罪知識産權
人類學兩性性學百科辭典生物學科學心理學華生
更多結果...
包含詞
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