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年生草本,矮小,匍匐狀,被短而壓緊的毛。葉對生;矩圓狀披針形,長2.5~7釐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狹而近無柄,邊近全緣或有鋸齒,主脈3條。頭狀花序,具長柄,腋生或頂生,花序直徑約1.8釐米;總苞片2列,披針形或矩圓形,長8~10毫米,內列較小;花托扁平;邊緣舌狀花1列,雌性,黃色,約10~12朵;中央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齒。瘦果扁平,無冠毛。花期夏季。
多生於沿海地區的水溝邊或濕地上。分佈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別名】黃花蟛蜞草、黃花墨菜、黃花竜舌草、田黃菊、鹵地菊
【來源】菊科蟛蜞菊屬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 (osb.) merr.,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淨,鮮用或曬幹。
【性味歸經】甘、微酸,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涼血平肝。用於預防麻疹,感冒發熱,白喉,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咯血,高血壓;外用治疔瘡癤腫。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
全草的水提取物腹腔註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煎劑1:128對白喉桿菌,1:3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1:81對乙型鏈球菌均有抑製作用。 |
|
1.《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清熱,咄膿,穿瘡,並病、痔。其根能脫牙。
2.《廣西藥植名錄》:破瘀,消腫。治跌打,腹痛,風濕。
3.《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癆發熱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煩熱不眠,咽喉腫痛,齒齦炎。 |
|
①預防白喉:一、鮮蟛蜞菊五錢至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二、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液四分之一的醋,噴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連用三天。(《福建中草藥》)②治白喉:鮮蟛蜞菊二兩,甘草二錢,通草五分。水濃煎服,日一至四劑。另用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簽蘸藥液塗抹偽膜,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
|
蟛蜞菊 多年生草本,矮小。莖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節生不定根,長15-50cm,基部徑約2mm。分枝,疏被短而壓緊的毛。葉對生;無柄或短葉柄;葉片條産太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7cm,寬7-13m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狹,全緣工有1-3對粗疏齒,兩面密被伏毛,中脈在上面明顯或有時不蛤顯,主脈3條,側脈1-2對,無網狀脈。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或葉腋,直徑1.5-2.5cm,具長6-12cm的細梗;總苞鐘形,寬約1cm,長約12mm;總苞片2層,外層葉質,緑色,橢圓形,內層較小,長圓形;花托平,托片膜質;花異型;舌頭狀花黃色,舌片卵狀長圓形,先端2或3齒裂;筒狀花兩性,較多黃色,花冠近鐘形,嚮上漸擴大,檐部5裂,理解片卵形。瘦果,倒卵形,長約4mm;有3枚或兩側壓扁;無冠毛,而有具淺齒的冠毛。花期3-9月。 |
|
[藥材鑒] 性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彎麯,長可達40cm,直徑 1.5- 2mm ;表面灰緑色或淡紫色,有縱皺紋,節上有的有細根,嫩莖被短毛。葉對生,近無柄;葉多皺縮,展平後呈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7cm,寬0.7-1.3cm;先端短尖或斯尖,邊緣有粗鋸齒或是波狀改表面緑褐色,下表面灰緑色。兩面均被白色短毛。頭狀花序通常單生於整項或外腋,花序便及苞片
均被通毛、苞片2層、長6-8mm,寬1.5-3mm,灰緑色。舌狀花和管狀花均為黃色。氣做,味微澀。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 1列 ,切嚮延長。下皮由1列類方形的薄壁。細胞組成,其內方為3-4列厚角細胞。皮層通氣組織由類圖形或橢圓形的薄壁細胞組成、排成 2-3輪。中柱鞘纖維斷續排列成環狀。韌皮部細胞細小;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綫成,射綫細胞1-2列,髓部薄壁細胞類圓形,排列疏鬆。
葉橫切面:主脈上方呈三角狀突出,下方呈弧狀突出,上下表皮內部有厚角細胞2-4列;維管束外韌型。葉肉上下表皮各為1列韌型,均有非腺毛,非腺毛由2-3個細胞組成,細胞壁有明顯的疣狀突起。上下表皮細胞的肉方均有通氣組織分佈;柵欄細胞1-2列。 |
|
理化鑒別 取粉末2g,加甲醇20ml,回流30min,濾過濾液用石油醚提取後供下列試驗:一取1mol/l????酸-羥胺甲醇液0.5ml,置小試管中,加供試液2ml,再加2mol/l氫氧化鉀甲醇液使ph <11,在水浴上加熱煮沸2min,冷卻後加5%????酸使ph<3,再加2滴1%三氯化鐵深液顯污紅色。(檢查內酯)。二取供試液2ml於試管中加鎂粉知量,加濃????酸1ml,水浴加熱5min,,顯棕以或褐紅色。(檢查黃酮) |
|
蟛蜞菊
(《本草求原》)
【異名】馬蘭草、蟛蜞花、路邊菊(《生草藥性備要》),水蘭(《廣西藥植名錄》),鹵地菊、黃花竜舌草、黃花麯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蟛蜞菊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態】蟛蜞菊
多年生草本,矮小,匍匐狀,被短而壓緊的毛。葉對生;矩圓狀披針形,長2.5~7釐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狹而近無柄,邊近全緣或有鋸齒,主脈3條。頭狀花序,具長柄,腋生或頂生,花序直徑約1.8釐米;總苞片2列,披針形或矩圓形,長8~10毫米,內列較小;花托扁平;邊緣舌狀花1列,雌性,黃色,約10~12朵;中央管狀花,兩性,先端5裂齒。瘦果扁平,無冠毛。花期夏季。
多生於沿海地區的水溝邊或濕地上。分佈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藥理作用】全草的水提取物腹腔註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性味】①《本草求原》:"甘淡,微寒。"
②《福建中草藥》:"微鹹,涼。"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祛瘀,消腫。治白喉,百日咳,痢疾,痔瘡,跌打損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清熱,咄膿,穿瘡,並癧、痔。其根能脫牙。"
②《廣西藥植名錄》:"破瘀,消腫。治跌打,腹痛,風濕。"
③《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癆發熱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煩熱不眠,咽喉腫痛,齒齦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搗汁含漱。
【選方】①預防白喉:㈠鮮蟛蜞菊五錢至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㈡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液四分之一的醋,噴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連用三天。(《福建中草藥》)
②治白喉:鮮蟛蜞菊二兩,甘草二錢,通草五分。水濃煎服,日一至四劑。另用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簽蘸藥液塗抹偽膜,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
|
雜草名蟛蜞菊
雜草學名Wedelia chinensis (Osbeck.) Merr.
雜草別名-
雜草圖片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 成株 莖基部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節上生不定根,長15-50釐米,疏被貼生的短糙毛。葉對生,無柄,橢圓形,長圓形或綫形,全緣或有1-3對疏鋸齒,兩面被稀疏貼生的短糙毛。頭狀花序少數,徑15-20釐米,單生於枝頂或葉腋內;花序梗長3-10釐米;總苞鐘形,總苞片2層,外層葉質,橢圓形,托片摺叠成綫形。舌狀花1層,黃色,舌片卵狀長圓形,長約8毫米,頂端2-3深裂,管部細短,長為舌片的1/5;管狀花較多,黃色,長約5毫米,花冠近鐘形,檐部5裂,裂片卵形。 子實 瘦果倒卵形,長3.5-4釐米,寬1.5-2毫米,具3棱或二側壓扁,有疣狀突起;無冠毛,僅具上有細齒的冠毛環。花期3-9月。主要以種子繁殖。
分佈範圍生於路旁、田邊、溝邊、山𠔌或濕潤的草地上。分佈於遼寧、福建、廣東和臺灣等省;日本、中半島、菲律賓和印尼也有。
防治方法-
其它功用- |
|
蟛蜞菊屬 | 山蟛蜞菊 | 三裂蟛蜞菊 | 雙花蟛蜞菊 | 南美蟛蜞菊 | 蟛蜞菊內脂 | 白花蟛蜞菊 | 美洲蟛蜞菊 | 孿花蟛蜞菊 | 麻葉蟛蜞菊 | 南美蟛蜞菊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