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草藥 > 蠃厴草
目錄
No. 1
  【別名】飛竜鱗、石耳垂、石瓜子、瓜子蓮、貓竜草、鏡面草
  【來源】蕨類水竜骨科伏石蕨屬植物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幹。
  【植物形態】伏石蕨多年生附生草本。
  根狀莖細長,緑色,匍匐;鱗片疏生,黃褐色,透明,卵狀披針形,基部圓形,不規則分叉,上部細長,全緣。
  葉柄基部有節,密被鱗片;葉疏生,異形;營養葉近無柄或有短柄,圓形或橢圓形,全緣,長1.5~2.5釐米,寬1~1.5釐米;孢子葉細長,舌形或綫形,長3~4釐米,寬2~3毫米;葉脈不明顯,網狀,網脈不到葉邊。
  孢子囊群多連合呈綫形,位於中脈與葉緣之間,略近中脈,被多數盾狀、有柄的鱗片,不具子囊群蓋。
  孢子近腎形,透明平滑。
  生於樹上或潮濕的岩石上。
  分佈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湖北、湖南等地。
  【性味歸經】甘、微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肺止咳。用於肺熱咳嗽,肺膿腫,肺結核咯血,咽喉腫痛,腮腺炎,痢疾,淋巴結結核,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疔瘡腫毒,皮膚濕癢,中耳炎。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或絞汁滴耳。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No. 2
  蠃厴草
  (《本草拾遺》)
  【異名】鏡面草(《楊氏傢藏方》),蟢兒草、地連錢(《綱目拾遺》),抱樹蓮(《中國蕨類植物圖譜》),抱石蓮(《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山豆爿草、血草(《福建民間草藥》),石耳墜、痞子藥(《貴州民間藥物》),石瓜子、瓜子草、瓜子蓮(《湖南藥物志》),金指甲、風不動、金茶匙(《閩東本草》)。
  【來源】為水竜骨科植物伏石蕨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伏石蕨
  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狀莖細長,緑色,匍匐;鱗片疏生,黃褐色,透明,卵狀披針形,基部圓形,不規則分叉,上部細長,全緣。葉柄基部有節,密被鱗片;葉疏生,異形;營養葉近無柄或有短柄,圓形或橢圓形,全緣,長1.5~2.5釐米,寬1~1.5釐米;孢子葉細長,舌形或綫形,長3~4釐米,寬2~3毫米;葉脈不明顯,網狀,網脈不到葉邊。孢子囊群多連合呈綫形,位於中脈與葉緣之間,略近中脈,被多數盾狀、有柄的鱗片,不具子囊群蓋。孢子近腎形,透明平滑。
  生於樹上或潮濕的岩石上。分佈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湖北、湖南等地。
  【採集】夏、秋采收。
  【化學成分】全草含蕨甾醇、蛻皮鬆、蛻皮甾酮、伏石蕨甾酮。
  【性味】辛,涼。
  ①《綱目》:"味辛。"
  ②《王安卿採藥志》:"性涼。"
  ③《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苫,寒。"
  【功用主治】清肺止咳,涼血解毒。治肺癰,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癰腫,疥癩,跌打損傷,風火牙痛。
  ①《本草拾遺》:"主癰腫,風疹,腳氣腫。搗敷之,亦煮湯洗腫處。"
  ②《綱目》:"治小便出血,吐血,衄血,齲齒痛。"
  ③《王安卿採藥志》:"治肺火結成膿血癰疽。"
  ④《福建民間草藥》:"清肺療咳,退熱止血。"
  ⑤《貴州民間藥物》:"理氣,除風濕,消痞塊。治痞塊,風濕疼痛,癆傷咳嗽。"
  ⑥《湖南藥物志》:"治溫熱病、痢疾、心氣痛、月經不調等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鮮者2~4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吐血,衄血:鏡面草水洗,擂酒服。(《朱氏集驗醫方》)
  ②治肺癰吐膿:蠃厴草二兩,冰糖半兩。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肺熱咳血:蠃厴草四兩,豬肺四兩。加水適量,煎成一碗,分兩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小便後出鮮血數點而不疼,如是一月,飲酒則甚:鏡面草汁一器,入少蜜,水進二服。(《陳日華經驗方》)
  ⑤治痞塊:石耳墜一兩,燉豬大腸服食。(《貴州民間藥物》)
  ⑥治小兒頭瘡:鏡面草日幹為末,和輕粉、麻麯敷之。(《楊氏傢藏方》)
  ⑦治手指腫毒及指惡瘡,消毒止痛:鏡面草搗爛敷之。(《壽域神方》)
  ⑧治蛇纏惡瘡:鏡面草,入????杵爛敷之。(《綱目》)
  ⑨治創傷出血:蠃厴草莖心,搗勻後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風濕疼痛:石耳墜一兩,煎酒服。(《貴州民間藥物》)
  ⑾治牙齒蟲痛:鏡面草,不拘多少,以水缸下泥搗成膏,入香油二、三點,研勻,貼於痛處腮上。(《乾坤生意》)
  ⑿治風火牙痛:蠃厴草莖心五錢。酌衝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⒀解鼠莽毒:鏡面草自然汁、清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三、五次,以內粥補之,不可遲。(《醫說》)
  蟋蟀
  (《綱目》)
  【異名】蛬(《爾雅》),蜻蛚、蚟孫(《方言》),促織(《廣雅》),吟蛩(崔豹《古今註》),將軍(《綱目拾遺》),叫雞、唧唧(《貴州民間方藥集》),鬥雞(《藥材資料匯編》),蛐蛐(《河北藥材》),夜鳴蟲(《中藥志》)。
  【來源】為蟋蟀科昆蟲蟋蟀的乾燥全蟲。
  【動物形態】蟋蟀
  體長圓形,長13~16毫米,全身黑色並有光澤,有黃褐色微毛與褐色剛毛。頭棕褐色,頭頂短圓,略嚮前方突出,頭後有6條不規則的短縱溝。復眼1對,甚大,如半球形突出,呈黑褐色。單眼3個,黃色,位於頭頂的兩端。觸角細長,淡褐色,長於身體的半倍。前胸背板左右平行如橫方形,背中綫稍嚮下陷,黑褐色,上生不規則的剛毛和棕褐色花斑;前胸背側片嚮下垂斜。翅2對,前翅棕褐色,側部上半面黑色,下半面淡黃色,雄蟲的翅長過腹部,基部有比較堅硬透明的發音器,雌的短於腹部,後翅甚長,灰黃色,捲迭呈尾狀,突出腹端。足3對,淡黃色,有黑褐斑及斜綫,且有棕褐色微毛;後足脛節背面有刺10個,單行排列,腿節十分膨大而嚮側方呈扁狀。腹部近圓筒形,背面呈黑褐色,節間有污黃色斑紋;腹面呈灰黃色。尾毛褐色,雌蟲有1産卵管,幾與後脛節等長。
  成蟲性前期喜隱居田埂、屋角及磚塊堆下的縫隙中和雜草叢生處,晝伏夜出。有趨光性,飛翔力強,夜間能群集遷移。分佈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採集】8~9月間捕捉。捕得後,用沸水燙死,曬幹或焙幹。
  【藥材】乾燥蟲體長1.5~2.2釐米,寬約5毫米,頭略呈三角形;復眼1對,橢圓形,長徑約1毫米,觸角1對,多數脫落。前胸背板略呈長方形,中、後胸被翅所覆蓋,尾毛1對,長1~3毫米;雌蟲在尾毛間有1産卵管,長約1釐米。足3對,多數脫落。氣臭。以身幹、完整、色黑、腿壯、無泥、無蛀者為佳。
  主産江蘇、上海、浙江、河北等地。
  【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同屬的一種蟋蟀含退熱成分,曾暫名為蟋蟀退熱素,並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此物質的理化性質不詳,衹知其能溶子水及低級醇(例如正丁醇),而不溶於乙醚、丙酮、氯仿。學名來詳的蟋蟀類,雄全蟲含維生素B12_58毫微剋,雌者含76毫微剋,又含精氨酸、α-酮-δ-胍基戊酸、γ-胍基丁酸等胍基化合物。
  【性味】《藥性考》:"辛鹹,溫。"
  【功用主治】利尿。治尿閉,水腫,臌脹。
  ①《藥性考》:"能發痘。"
  ②《任城日記》:"洽水蠱。"
  ③《綱目拾遺》:"性通利,治小便閉。""趙際昌:凡産不下,用幹者一枚,煎湯服。"
  ④《四川中藥志》:"治陽痿。"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4~6衹;或入散劑。
  【宜忌】孕婦忌服。
  【選方】①治小水不道,痛脹不止:蟋嬸一個。陰陽瓦焙幹,為末。白滾湯下,小兒減半。(《醫方集聽》)
  ②治跌撲傷小肚,尿閉不出:蟋蟀一枚。煎服。(《養素園傳信方》)
  ③治老人尿閉:蟋蟀四衹,螻蛄四衹,生甘草一錢。煎湯,分三次溫服。(《現代實用中藥》)
  ④治小兒遺尿:蟋蟀一個。焙,末,滾水下,照歲(數)服,如兒十一歲者,每次服一個,服至十一個為止。(《慈航活人書》)
  ⑤治腎虛陽痿:蟋蟀、蜻蜒,狗腎。共為末,兌酒服。(《四川中藥志》)
No. 3
  【別名】飛竜鱗、石耳垂、石瓜子、瓜子蓮、貓竜草、鏡面草
  【來源】蕨類水竜骨科伏石蕨屬植物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幹。
  【中藥化學成分】伏石蕨全草中含有三萜化合物:α-芒柄花二烯(α-onoceradiene),β-芒柄花二烯(β-onoceradiene),7,14-芒柄花二烯(onocera-7,14-diene),7,13-芒柄花二烯(onocera-7,13-diene),7,14(27)-芒柄花二烯[onocera-7,14(27)-diene],8,14(27)-芒柄花二烯[onocera-8,14(27)-diene],α-水竜骨萜四烯(α-polypodatetraene);還含有甾體化合物:蕨甾酮(pterosterone),蛻皮甾酮(ecdysterone)和伏石蕨甾酮(lemmasterone)。
  【植物形態】伏石蕨多年生附生草本。
  根狀莖細長,緑色,匍匐;鱗片疏生,黃褐色,透明,卵狀披針形,基部圓形,不規則分叉,上部細長,全緣。
  葉柄基部有節,密被鱗片;葉疏生,異形;營養葉近無柄或有短柄,圓形或橢圓形,全緣,長1.5~2.5釐米,寬1~1.5釐米;孢子葉細長,舌形或綫形,長3~4釐米,寬2~3毫米;葉脈不明顯,網狀,網脈不到葉邊。
  孢子囊群多連合呈綫形,位於中脈與葉緣之間,略近中脈,被多數盾狀、有柄的鱗片,不具子囊群蓋。
  孢子近腎形,透明平滑。
  生於樹上或潮濕的岩石上。
  分佈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湖北、湖南等地。
  【性味歸經】甘、微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肺止咳。用於肺熱咳嗽,肺膿腫,肺結核咯血,咽喉腫痛,腮腺炎,痢疾,淋巴結結核,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疔瘡腫毒,皮膚濕癢,中耳炎。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或絞汁滴耳。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