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目錄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The mantis stalks the cicada, oriole in the post
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用法: 復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解釋: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衹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資料來源: 漢·劉嚮《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麯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例子: 你們不可以打邊區。“鷸蚌相持,漁人得利”,“~”,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毛澤東《質問國民黨》)

táng láng bǔ chán ,huáng què zài hòu táng láng bǔ chán, huáng què zài hòu
  螳螂一心一意要吃蟬,而背後的黃雀卻正盯着它。比喻衹看到前面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危害
No. 3
  語本《莊子·山木》:“ 莊周 遊乎 雕陵 之樊,覩一異鵲……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覩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漢 劉嚮 《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蜋在其後也;螳蜋委身麯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螳螂一心捉蟬,不知黃雀在後正打算吃它。比喻目光短淺,衹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後數年,聞 山東 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毛澤東 《質問國民黨》:“你們不應該打邊區,你們不可以打邊區。‘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
成語
  基本解釋: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衹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詞語分開解釋:
  螳螂捕蟬: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黃雀在後: 比喻伺機從後面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
  作者
  劉嚮(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嚮”,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據《漢書·藝文志》載,劉嚮有辭賦33篇,今僅存《九嘆》一篇。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楚辭》是劉嚮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嚮諸人的仿騷作品。
原文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捨人有少儒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麯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螳螂捕蟬實拍圖片
譯文
  吳王要進攻楚國,嚮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於進諫,就處死他!”有一位年輕的(大臣的)門客,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後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天。吳王知道後說:“你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少孺子回答道:“園子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邊放聲地叫着一邊吸飲着露水,卻不知道背後有一隻螳螂啊;螳螂縮着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想要抓這衹蟬,卻不知道它的旁邊有一隻黃雀啊;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有人在他所處的樹下拿着彈弓正瞄準了他啊。這三個小東西都在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都沒考慮隱伏在它們身後的災禍啊!”吳王說:“你說得好啊!”於是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出處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i)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在《說苑·正諫》也有此:“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麯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解釋
  原文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捨人:門客,指封建官僚貴族傢裏養的幫閑或幫忙的人。
  少孺子:人名。
  三旦:三天。
  其:樹上。
  居:停留。
  附:同“跗”腳背。
  委身麯附:縮着身子緊貼樹枝,彎起前肢。附,同“跗”,腳背骨。
  傍:同“旁”,旁邊。
  延:伸長。
  務:一定,必須。
  顧:考慮。
  患:災禍。
  伐:徵討,討伐。
  翻譯: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儘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為何?”侍衛道:“園子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邊放聲地叫着一邊吸飲着露水,卻不知道背後有一隻螳螂啊;螳螂縮着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想要抓這衹蟬,卻不知道它的旁邊有一隻黃雀啊;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有人在他所處的樹下拿着彈弓正瞄準了他啊。這三個小東西都在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都沒考慮隱伏在他們身後的災禍啊。”吳王一聽很受啓發,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告訴我們不要衹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後果。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册(第12册)原文 螳螂捕蟬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麽辦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裏來幹什麽?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了!”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麽事啊?”
  少年說:“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衹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衹黃雀在它的身後。”
  吳王誇奬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着說:“是的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從這段話可以體會到少年是一個機智勇敢,足智多謀的人,
  老子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也是告訴我們不能衹看到眼前的利益或禍患
註釋
  ①[吳王欲伐荊]吳王,指吳王闔閭;荊,楚國。伐:進攻。
  ②諫: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③[捨人有少孺子]捨人,宮廷侍從;少孺子,年輕人。
  ④[懷丸操彈]懷揣着子彈持着彈弓。
  ⑤三旦:三,多次 。天,古漢語裏“旦”就是“天”的意思,三旦即三天。
  ⑥[子]你。
  ⑦[委身麯附]彎麯着身體,屈着前肢。“附”同“跗”,腳背骨。委:縮。
  ⑧延頸:伸長頭頸。延,伸長; 傍:通“旁”。
  ⑨[務欲]一心想要。 [前利]眼前的利益。
  ⑩罷:停止。
  ⑩ 則:就。
要點導引
  1.劉嚮(約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撰有《七略別錄》和《說苑》、《新序》等。
  2.泵問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後患的人提出警告。
  3.文中“蟬高居悲鳴”的“悲”不做“悲哀”、“悲傷”解釋,而是“動聽”的意思。
教案
  課題
  10、螳螂捕蟬
  備課日期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能聯繫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衹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初讀課文,瞭解大意,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螳螂捕蟬)認讀“螳螂”兩字後齊讀課題。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一個古代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阻了國王攻打鄰國的事。那麽,“螳螂捕蟬”是怎麽回事?它為什麽能國說服國王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
  帶着問題讀課文。
  導入新課
  二、 學生自讀課文
  三、 檢查初讀情況。
  要求:
  1、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 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1、 指名讀課文,註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讀得不準的字音。
  2、 檢查下列詞語的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 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2)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指名讀句子,聯繫句子理解詞義。
  3、 針對前面對課文質疑的幾個問題,指名發言,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
  讀句子,聯繫句子理解詞義。
  指名說,集體討論。
  乘虛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沒有防備時進入。
  不堪設想:堪:能夠。不能想像將會再成怎樣壞的結局。
  自由自在:不受約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檢查初讀情況
  四、 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 默讀課文,看看寫這個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寫經過、結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 分段熟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小組相互討論交流。
  起因(1):吳王决定要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
  經過(2~11):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說吳王。
  結果(12):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作業佈置
  抄寫詞語,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衹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復習
  1、 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 指名回答課文寫了一件什麽事。
  回答課文寫了一件什麽事.
  復習
  二、 指導精讀課文
  1、 精讀課文第一段。
  (1) 指名讀課文。註意指導讀好吳王的話。
  (2)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一些大臣卻反對,吳王和大臣誰的意思正確呢?你的理由是什麽?(3) 出示: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練讀這句話,體會大臣們考慮問題的周到。
  (4)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起因。
  2、 精讀課文第二段、第三段。
  (1) 自由輕聲朗讀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敘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2) 同桌練說。
  (3) 指名說故事:“螳螂捕蟬”。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指導。
  (4) 組織討論:少年僅僅是為吳王講一個故事嗎?你能從哪些語句找到理由。
  (5) 組織討論:少年說的一番話,為什麽能取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帶問題讀課文。互相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指名發言。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抓住感嘆號指導朗讀。指名讀、分組讀,反復練讀這句話。
  說書你懂得了什麽?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讀一讀,說說這兩句話的聯繫。
  3、 分角色朗讀全文,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4、 指導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 出示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2) 讀句子,聯繫句子說說詞語的意思。
  (3) 指名造句。
  從“固執”這個詞可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周到。從“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能夠看出大臣們考慮問題很周到。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起因。
  試用自己的話敘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討論:少年說的一番話,為什麽能取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這是吳王看到眼前利益;諸侯國將乘虛而入,這是吳王還沒想到的隱伏着的禍患。
  聯繫句子說說詞語的意思
  指名造句。
  指導精讀課文.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衹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指導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三、 復述課文。
  復述課文。
  四、 學生質疑
  結合質疑情況小結課文
  作業佈置
  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23、螳螂捕蟬
  鳴蟬圖 螳螂圖 黃雀圖
  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
  患呢! 少年圖
  教學反思
  文言知識
  說“欲”:“欲”是個多義詞。一、指“欲望”。如“求知欲”。成語“欲壑難填”,意為貪婪像巨大的溝壑難以填滿。二、指“要”、“想要”。上文“欲諫不敢”、“欲取蟬”、“欲啄螳螂”中的“欲”就是此意。三、指“將要”。成語“搖搖欲墜”中的“欲”即是。
說苑
  《說苑》,西漢劉嚮撰。劉嚮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傢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藉題發揮儒傢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捲,後僅存五捲,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捲,每捲各有標目。二十捲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藉以闡明儒傢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一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一捲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捲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嚮又編有《新序》一書,性質與此類似。
  由於書中取材廣泛,采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歷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書中記載的史事,有的可與現存典籍互相印證;有的記事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相出入,對考尋歷史者足資參考。有些古籍已經散佚,但《說苑》中卻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為可貴。如《君道篇》載師曠言雲:“人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係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傢類有《師曠》六篇,早已散佚,師曠的這段議論,疑即出自《師曠》六篇。此類例子,還可找到不少。
  《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藴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捲十六《談叢》外,各捲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說苑》的註本,以今人趙善詒《說苑疏證》質量較優,可以參閱。
  嚮宗魯先生校點的《說苑校證》是《說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亦可參閱。
  說 苑 粹 英 ( 第一篇 )
  《說苑》為漢劉嚮所撰,全書凡二十捲。內容涉及廣泛,諸多義理,言簡意賅,饒富深遠意趣。謹錄其英華佳句,深盼能為大傢所喜,並期於進德修業上能互共勉之。
  ◎ 婚姻之道廢,則男女之道悖,而淫佚之路興矣。 ——選自《政理48》
  ◎ 地廣而不平.人將平之;財聚而不散,人將爭之。 ——選自《政理37》
  ◎ 善言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進善言,則善亦無由入矣。 ——選自《政理35》
  ◎ 聖王布德施惠,非求報於百姓;郊望褅嘗,非求報於鬼神。 ——選自《貴德3》
  ◎ 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 ——選自《貴德3》
  ◎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 ——選自《貴德3》
  ◎ 君子博學,患其不習;既習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 ——選自《談叢80》
  ◎ 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 恥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極也。 ——選自《談叢71》
  ◎ 枝無忘其根,德無忘其報,見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於三者,吉祥及子孫矣。 ——選自《談叢75》
  ◎ 高山之巔無美木,傷於多陽也;大樹之下無美草,傷於多陰也。——選自《談叢69》
  ◎ 福生於微,禍生於忽,日夜恐懼,惟恐不卒。 ——選自《談叢32》
  ◎ 道以優遊故能化,德以純厚故能豪。——選自《談叢34》
  ◎ 言人之善,澤於膏沐;言人之惡,痛於矛戟。——選自《談叢34》
  ◎ 為善不直,必終其麯;為醜不釋,必終其惡。——選自《談叢34》
  ◎ 恭以敬,可以攝勇;寬以正,可以容衆;恭以潔,可以親上。——選自《政理29》
  ◎ 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選自《敬慎24》
  ◎ 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選自《談叢33》
  ◎ 富在知足,貴在求退。——選自《談叢33》
  ◎ 聖人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選自《談叢41》
  ◎ 為上人者,患在不明;為下人者,患在不忠。——選自《談叢42》
  ◎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選自《談叢46》
  ◎ 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順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難。
  ——選自《談叢65》
  ◎ 君子之學也,入於耳,藏於心,行之以身。——選自《談叢62》
  ◎ 君子不羞學,不羞問。——選自《談叢81》
  說 苑 粹 英 ( 第二篇 )
  ◎ 夫水出於山而入於海,稼生於田而藏於廩,聖人見所生,則知所歸矣。 ——選自《談叢6》
  ◎ 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選自《談叢22》
  ◎ 不修其身,求之於人,是謂失倫;不治其內,而修其外,是謂大廢。選自《談叢12》
  ◎ 積德無細,積怨無大,多少必報,固其勢也。——選自《談叢48》
  ◎ 口者關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四馬不能追也。——選自《談叢54》
  ◎ 夫言行者,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本也。可不慎乎!——選自《談叢54》
  ◎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 ——選自《談叢18》
  ◎ 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誨不厭,所以治人也。——選自《談叢17》
  ◎ 好稱人惡,人亦道其惡;好憎人者,亦為人所憎。衣食足,知榮辱; 倉廩實,知禮節。江河之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須臾而畢。——選自《談叢31》
  ◎ 力勝貧,謹勝禍,慎勝害,戒勝災。——選自《談叢29》
  ◎ 為善者天報以德,為不善者天報以禍。——選自《談叢29》
  ◎ 君子得時如水,小人得時如火。——選自《談叢29》
  ◎ 富必念貧,壯必念老;年雖幼少,慮之必早。——選自《談叢30》
  ◎ 知者始於悟,終於諧;愚者始於樂,終於哀。——選自《談叢30》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雖不能,心必務為。——選自《談叢30》
  ◎ 慎終如始,常以為戒。戰戰慄慄,日慎其事。——選自《談叢30》
  ◎ 兩高不可重,兩大不可容,兩勢不可同,兩貴不可雙。夫重容同雙,必爭其功。故君子嗜欲,各守其足,乃能長久。——選自《談叢76》
  說 苑 粹 英 ( 第三篇 )
  ◎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銖而稱之,至石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簡絲數米,煩而不察。故大較易為智,麯辯難為慧。 ——選自《談叢78》
  ◎ 天地之道,極則反,滿則損。五采耀眼,有時而渝;茂木豐草,有時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選自《談叢82》
  ◎ 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選自《談叢58》
  ◎ 曾子曰:「狎甚則相簡也;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莊足以成禮而已。」——選自《談叢52》
  ◎ 曾子曰:「君子茍不求利祿,則不害其身。」——選自《談叢51》
  ◎ 聖人之衣也,便體以安身;其食也,安於腹。適衣節食,不聽口目。
  ——選自《談叢50》
  ◎ 言善毋及身,言惡毋及人。——選自《談叢46》
  ◎ 財不如義高,勢不如德尊。——選自《談叢44》
  ◎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貪以亡其身。——選自《談叢45》
  ◎ 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選自《談叢46》
  ◎ 營於利者多患,輕諾者寡信。——選自《談叢43》
  ◎ 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選自《談叢40》
  ◎ 江河大潰從蟻穴,山以小阤而大崩。——選自《談叢40》
  ◎ 禍福非從地中出,非從天上來,己自生之。——選自《談叢37》
  ◎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浮一沒,交情乃出。 ——選自《談叢35》
  ◎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言智。——選自《談叢35》
  ◎ 先憂事者後樂,先慠事者後憂。——選自《談叢33》
  ◎ 明鏡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選自《尊賢5》
  ◎ 《春秋》曰:「四民均則王道興而百姓寧,所謂四民者,士農工商也。 ——選自《政理47》
  ◎ 匿人之善者,是謂蔽賢也;揚人之惡者,是謂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無所亡傷也;言人之惡者,無所得而有所傷也。故君子慎言語矣。——選自《政理30》
  ◎ 夫耳聞者,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 ——選自《政理22》
  說 苑 粹 英 ( 第四篇 )
  ◎ 子路將行,辭於仲尼,曰:「贈汝以車乎?以言乎?」子路曰:「請以言。」仲尼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說苑.雜言34》
  ◎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
  以避其詭;非所爭勿爭,以避其聲。明者視於冥冥,謀於未形;
  聰者聽於無聲;慮者戒於未成。世之溷濁而我獨淸,衆人皆醉而我獨醒。
  ——《說苑.談叢39》
  ◎ 顔回將西遊,問於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衆,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以臨國傢,何況於身乎?故不比數而比疏,不亦遠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說苑.敬慎30》
  ◎ 武王問於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曰:「愛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義也,愛之而已矣。——《說苑.政理13》
  說 苑 粹 英 ( 第五篇 )
  ◎ 存亡禍福,其要在身。聖人重戒,敬慎所忽。——《敬慎.1》
  ◎ 諺曰:「誡無詬,思無辱。」夫不誡不思而以存身全國者亦難矣。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之謂也。——《敬慎.1》
  ◎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衆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叡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此六守者皆謙德也。——《敬慎.2》
  ◎ 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傢,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敬慎.2》
  ◎ 孔子曰:「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闇,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敬慎.4》
  ◎ 桓公曰:「金剛則折,革剛則裂,人君剛則國傢滅,人臣剛則交友絶。」夫剛則不和,不和則不可用。是故四馬不和,取道不長;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傢室大兇。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由不剛也。——《敬慎.7》
  ◎ 人為善者,天報以福;人為不善者,天報以禍也。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戒之慎之。——《敬慎.8》
  ◎ 夫上知天則不失時,下知地則不失財。日夜慎之,則無害災。——《敬慎.8》
  ◎ 夫福生於隱約,而禍生於得意。——《敬慎.13》
  ◎ 大功之效,在於用賢積道,浸章浸明;衰滅之過,在於得意而怠,浸蹇浸亡。
  ——《敬慎.14》
  ◎ 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敬慎.17》
  ◎ 高上尊賢,無以驕人;聰明聖智,無以窮人;資給疾速,無以先人;剛毅勇猛,無以勝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智必質,然後辯之;雖能必讓,然後為之。故士雖聰明聖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讓;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謂高而不危,滿而不溢者也。——《敬慎.20》
  ◎ 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
  勿謂何殘,其禍將然;勿謂莫聞,天妖伺人。熒熒不滅,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將成江河;綿綿不絶,將成網羅;青青不伐,將尋斧柯。
  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敬慎.24》
  ◎ 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長百𠔌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敬慎.24》
  ◎ 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乎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得再見
  者,親也。——《敬慎.26》
  ◎ 孔子顧謂弟子曰:「君子慎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敬慎.28》
  ◎ 怨生於不報,禍生於多福;安危存於自處;不睏在於早豫;存亡在於得人;慎終如始,乃能長久。——《敬慎.29》
  說 苑 粹 英 ( 第六篇 )
  ◎ 孔子曰:「不知其子,視其所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又曰:「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烏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說苑.雜言45》
  ◎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𠔌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說苑.雜言46》
  ◎ 夫智者何以樂水也?曰:泉源潰潰,不釋晝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遺小間,其似持平者;動而之下,其似有禮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鮮潔而出,其似善化者;衆人取平,品類以正,萬物得之則生,失之則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淵淵,深不可測,其似聖者。通潤天地之間,國傢以成。是知之所以樂水也。《詩》雲:「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樂水之謂也。——《說苑.雜言47》
  ◎ 夫仁者何以樂山也?曰:夫山巃嵸礧嶵,萬民之所觀仰。草木生焉,衆物立焉,飛禽萃焉,走獸休焉,寶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並取而不限焉。出雲風,通氣於天地之間,國傢以成。是仁者所以樂山也。《詩》曰:「太山岩岩,魯侯是瞻。」樂山之謂矣。——《說苑.雜言47》
  說 苑 粹 英 ( 第七篇 )
  ◎ 謀有二端:上謀知命,其次知事。知命者預見存亡禍福之原,早知盛衰廢興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說苑.權謀1 )
  ◎ 權謀有正有邪,君子之權謀正,小人之權謀邪。夫正者,其權謀公,故其為百姓盡心也誠;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為百姓也詐。——(說苑.權謀.1 )
  ◎ 誠者隆至後世,詐者當身而滅。——(說苑.權謀1 )
  ◎ 夫智者舉事也,滿則慮溢,平則慮險,安則慮危,麯則慮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舉而不陷也。——(說苑.權謀1 )
  ◎ 屠余曰:「臣聞國之興也,天遺之賢人,與之極諫之士;國之亡也,天與之亂人,與之善諛者。」——(說苑.權謀6)
  ◎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說苑.權謀12)
  ◎ 孔子曰:「奢者不遜。」夫不遜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
  ——(說苑.權謀20)
  ◎ 孔子曰:「聖人轉禍為福,報怨以德。」——(說苑.權謀21)
  ◎ 焚林而田,得獸雖多,而明年無復也;幹澤而漁,得魚雖多,而明年無復也;詐猶可以偷利,而後無報。——(說苑.權謀31)
  說 苑 粹 英 ( 第八篇 )
  ◎ 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終必衰。
  ——(建本.1)
  ◎ 《易》曰:「建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釐, 差以千裏。」是故君子貴建本而重立始。——(建本.1)
  ◎ 人之道莫大乎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父道聖,子道仁;君道義,臣道忠。賢父子於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誨以成之。養其義,藏其偽,時其節,慎其施。——(建本.4)
  ◎ 子年七歲以,上父為之擇明師,選良友,勿使見惡,少漸之以善,使之早化。
  ——(建本.4)
  ◎ 賢子之事親,發言陳辭,應對不悖乎耳;趣走進退,容貎不悖乎目;卑體賤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親以積德。子者,親之本也,無所推而不從命者,惟害親者也。故親之所安,子皆供之。——(建本.4)
  ◎ 夫子云:「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行成於內,而嘉號布於外。是謂建之於本,而榮華自茂矣。——(建本.4)
  ◎ 君以臣為本,臣以君為本,本父以子為本,子以父為本,棄其本者,榮華槁矣。
  ——(建本.4)
  ◎ 子路曰:「二親之壽,忽如過隙,草本欲長,霜露不使,賢者欲養,二親不待。」
  ——(建本.5)
  ◎ 大學之教也:時禁於其未發之曰預,因其可之曰時,相觀於善之曰磨,學不陵節而施之曰馴。——(建本.9)
  ◎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不馴;雜施而不遜,則壞亂而不治;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建本.9)
  ◎ 人之幼稚童蒙之時,非求師正本無以立身全性。——(建本.10)
  ◎ 今人誠能砥礪其材,自誠其神明,睹物之應,通道之要,觀始卒之端,覽無外之境,逍遙乎無方之內,彷徉乎塵埃之外,卓然獨立,超然絶世,此上聖之所遊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建本.10)
  ◎ 閑居心思,鼓琴讀書,追觀上古,友賢大夫,學問講辨,日以自虞;疏遠世事,分明利害,籌策得失,以觀禍福,設義立度,以為法式;窮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遺業,生有榮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然莫能為者,偷慢懈墮多暇日之故也。
  ——(建本.10)
  ◎ 騏驥雖疾,不遇伯樂,不致千裏;幹將雖利,非人力不能自斷焉;烏號之弓雖良,不得排檠,不能自在;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緻聖。——(建本.10)
  ◎ 水積成川,則蛟竜生焉;土積成山,則豫樟生焉;學積成聖,則富貴尊顯至焉。
  ——(建本.10)
  ◎ 親賢學問,所以長德也;論交合友,以相緻也。《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謂也。——(建本.10)
  ◎ 入知親其親,出知尊其君;內有男女之別,外有朋友之際;此聖人之德教,儒者受之傳之,以教誨於後世。——(建本.11)
  ◎ 子思曰:「學所以益纔也,礪所以致刃也。吾嘗幽處而深思,不若學之速;吾嘗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見。故順風而呼,聲不加疾而聞者衆;登丘而招,臂不加長而見者遠。故魚乘於水,鳥乘於風,草木乘於時。」——(建本.13)
  ◎ 孔子曰:「可以與人終日而不倦者,其惟學乎!其身體不足觀,也其勇力不足憚也,其先祖不足稱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聞四方而昭於諸侯者,其惟學乎!」《詩》曰:「不愆不亡,率由舊章。」夫學之謂也。——(建本.14)
  ◎ 孔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則無根,無根則失理,失理則不忠,不忠則失禮,失禮則不立。」——(建本.15)
  ◎ 生而尊者驕,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貴又無鑒而自得者,鮮矣!——(建本.16)
  ◎ 師曠曰:「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建本.17)
  ◎ 惟學問可以廣明德慧也。——(建本.18)
  ◎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建本.19)
  ◎ 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友則失德。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返於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且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
  ——(建本.21)
  ◎ 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後,雖悔無及矣。」——(建本.23)
  ◎ 管子稱:「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建本.
故事概況
  【原文】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捨人有少儒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麯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螳螂捕蟬實拍圖片
  【譯文】
  吳王要進攻楚國,嚮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於進諫,就處死他!”有一位年輕的(大臣的)門客,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後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天。吳王知道後說:“你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少孺子回答道:“園子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邊放聲地叫着一邊吸飲着露水,卻不知道背後有一隻螳螂啊;螳螂縮着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想要抓這衹蟬,卻不知道它的旁邊有一隻黃雀啊;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有人在它所處的樹下拿着彈弓正瞄準了它
  啊。這三個小東西都在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都沒考慮隱伏在它們身後的災禍啊!”吳王說:“你說得好啊!”於是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典故出處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i)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在《說苑·正諫》也有此:“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麯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解釋
  【原文】吳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捨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問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後園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曰:“善哉!”乃罷其兵。
  【註釋】
  捨人:門客,指封建官僚貴族傢裏養的幫閑或幫忙的人。
  少孺子:人名。
  三旦:三天。
  其:樹上。
  居:停留。
  附:同“跗”腳背。
  委身麯附:縮着身子緊貼樹枝,彎起前肢。附,同“跗”,腳背骨。
  傍:同“旁”,旁邊。
  延:伸長。
  務:一定,必須。
  顧:考慮。
  患:災禍。
  伐:徵討,討伐。
  【翻譯】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楚死誰!”儘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你這是為什麽那?衣服都被露水打濕了。”侍衛道:“園子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停在高高的樹上不停的歌唱,飲着露水,不知道有衹螳螂就在自己的身後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蟬,想捕捉它,卻沒想到黃雀就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人在樹下舉着彈弓瞄準自己。這三個小動物,都力求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去沒有考慮到他們身後隱伏的禍患。”吳王想了想說:“你講得很好!”於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告訴我們不要衹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後果。
課文原文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册(第12册)原文 螳螂捕蟬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麽辦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於被吳王發現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裏來幹什麽?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了!”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麽事啊?”
  少年說:“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衹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衹黃雀在它的身後。”
  吳王誇奬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着說:“是的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從這段話可以體會到少年是一個機智勇敢,足智多謀的人,
  老子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也是告訴我們不能衹看到眼前的利益或禍患
  【註釋】
  ①[吳王欲伐荊]吳王,指吳王闔閭;荊,楚國。伐:進攻。
  ②諫: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③[捨人有少孺子]捨人,宮廷侍從;少孺子,年輕人。
  ④[懷丸操彈]懷揣着子彈持着彈弓。
  ⑤三旦:三,多次 。天,古漢語裏“旦”就是“天”的意思,三旦即三天。
  ⑥[子]你。
  ⑦[委身麯附]彎麯着身體,屈着前肢。“附”同“跗”,腳背骨。委:縮。
  ⑧延頸:伸長頭頸。延,伸長; 傍:通“旁”。
  ⑨[務欲]一心想要。 [前利]眼前的利益。
  ⑩罷:停止。
  ⑩ 則:就。
英文解釋
  1. :  The mantis stalks the cicada, unaware of the oriole beh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