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亦作"蝮蚮"。 |
|
亦作"蝮虵"。 |
|
蝮蛇科。頭呈三角形,體色灰褐而有斑紋,口有毒牙。生活在平原及山野,以鼠、鳥、蛙等為食,也能傷人畜。毒腺的毒液可治麻風病。《楚辭·招魂》:“蝮蛇蓁蓁,封狐千裏些。”《新唐書·南蠻傳下·南平獠》:“山有毒草、沙虱、蝮虵,人樓居,梯而上,名為幹欄。” 林百舉 《悲憤》詩之四:“天下民窮鴻雁唳,西來寶氣蝮蛇涎。” |
|
蝮蛇別名土公蛇,草上飛, 是我國各地均有分佈的一種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醫藥價值。它種原易得,養殖方法不難,是群衆致富的一項新型養殖業。
一、形態特徵
蝮蛇體長60~70釐米,頭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頭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雜有黑斑。
二、生活習性
常棲於平原、丘陵、低山區或田野溪溝有亂石堆下或草叢中,彎麯成盤狀或波狀。捕食鼠、蛙、哳蜴、鳥、 昆蟲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動等都受溫度的製約,低於10℃時蝮蛇幾乎不捕食;5℃以下進入鼕眠;20℃~25℃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鑽進蛇洞棲息,一般不捕食。夜間活動頻繁,春暖之後陸續出勢尋找食物。
三、繁殖方法
仔蛇2~3年性成熟,可進行繁殖。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數蛇類不同,為卵胎生殖。 蝮蛇胚在雌蛇體內發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獨立生活。這種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體保護,所以成活率高,對人工養殖有利,每年5~9月為繁殖期,每雌可産仔蛇2~8條。初生仔蛇體長14~19釐米,體重21~32剋。新生仔蛇當年脫皮1~2次, 進入鼕眠。
四、開發利用
用蝮蛇作原料生産的一些貴重藥品能醫治多種疑難病癥。蝮蛇毒素是生産高效抗血栓藥物的原料;蛇幹有祛風、鎮靜、解毒業痛、強壯、下乳等功效。
因此開展蝮蛇的人工養殖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蝮蛇純幹毒粉在國際市場是黃金價的20倍, 在國內每剋價超過1000元。
蝮蛇類是我國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毒蛇,其種下分類問題,頗多爭論。這場爭論長達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夠的根據以說服對方。為此,我們對全國各地的560條螟蛇標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資料進行了比較分析。根據鱗片數目、頭型、色斑以及分佈區域的不同,確定我國鎮蛇可分為3個亞種,即中介亞種、短尾亞種及日本亞種。
中介蝮主要分佈在秦嶺以北地區,東起內蒙古,西到新疆,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於古北界蒙新區及華北區的黃土高原亞區的西部。短尾蝮主要分佈在秦嶺以南,南限約在北緯26°附近,屬於東洋界華中區及西南區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東及東北三省是這兩個亞種的同域分佈區。smith(1943)把蝮蛇分佈的南限延伸到北部灣的一個小島上,這是嚴重的錯誤,他所說的這個小島叫做小竜山syoryuzan島,其實就是蛇島,在遼東半島南端的西面,並非雷州半島的西面。
秦嶺是黃河和長江水係的主要分水嶺,從古生代到現在,一直起着我國南北兩大部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動物地理的分佈上,都認為是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天然障壁,這不僅對鳥獸有效,對蛇類的分佈更為有效。但秦嶺東段從伏牛山往東,山勢突然低落,與華北平原接壤,分佈於秦嶺以南的短尾亞種通過這個地區與古北界的中介亞種相遇,形成兩個亞種的同域分佈區。
明顯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陝西,洋縣和周至兩地相距甚近,但中間隔着秦嶺主峰太白山及首陽山,在山南洋縣采到的蝮蛇是短尾亞種,在山北周至采到的則是中介亞種,表明秦嶺對這兩個亞種是起着地理隔離的作用的。
日本亞種在我國衹分佈在臺灣省,與日本群島所産的相同。中介蝮數量特多的地方,已發現有兩處,一處在黑竜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車站附近,站北共有6個山頭,長約3公裏,寬一兩公裏不等,是鐵路局的采石場,其中1~3號山頭因蝮蛇太多而停止開採。另一處是蛇島,面積僅1平方公裏左右。過去有人(長𠔌川秀治,1932)估計島上有蝮蛇50萬條,這顯然是誇張了。1957年在島上考察之後,我們估計大約有5萬條蝮蛇。最近遼寧蛇島考察隊在島上作了數量分佈調查,認為現存蝮蛇約有2萬條,這和我們當時的估計比較接近,因為該島在1959年以後曾遭火災及濫捕,損失的蝮蛇是相當多的。
蝮蛇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區,棲息在石堆、草叢、水溝、墳堆、灌木叢及田野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嚮陽的斜坡上,洞口直徑為1.5~4.5釐米,洞深可達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鑽的舊洞。蛇島的中介蝮多棲息在石縫、草叢及樹枝上,靜止不動,頭部仰起嚮着天空。當小鳥停落在它附近時,即迅速嚮小鳥襲擊。常見一棵小樹上有幾條蝮蛇。在一株高約兩米的欒樹上曾見有21條,一棵櫻樹上見有25條。小鳥稀少時,多潛伏於草叢及石縫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島上小鳥極少,所捕獲的413條蝮蛇中,草叢裏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樹上捕到的衹占1.87%。 |
|
蝮蛇
(《別錄》)
【異名】虺(《詩經》),反鼻(《經典釋文》),土虺蛇(《普濟方》),反鼻蛇(《綱目》),碧飛(《湖州府志》),方勝板、土錦、灰地匾(《綱目拾遺》),草上飛(薛德焴《係統動物學》),七寸子、土公蛇、狗屙蝮、爛肚蝮(《生物學通報》3:4,1958),土球子(《東北動物藥》),地扁蛇(《中國藥學大辭典》)。
【來源】為蝮蛇科動物蝮蛇除去內臟的全體。
【動物形態】蝮蛇
全長54~80釐米。頭部呈三角形;吻端圓,吻鱗寬稍大於高。鼻間鱗較寬,其後緣嚮外側方斜出。前額鱗大,長寬略相等;額鱗之長和兩顱頂鱗間的縫合綫的長度相等:顱頂鱗之長與額鱗加前額鱗1/2的和相等。眼上鱗長於額鱗,小於顱頂鱗。鼻孔位於2鼻鱗間,前鼻鱗比後鼻鱗大一倍。眼前鱗2片,眼後鱗2~3片,眼下鱗1片,前端與第3上唇鱗相接。上唇鱗7片,第3片入眼;下唇鱗10片,前4片與前額鱗相接。前頦鱗大,左右並立;後頦鱗小,左右分開,中間隔1對小鱗;後頦鱗和第1腹鱗間有5對左右的小鱗片。體鱗起棱,通常23~21~17行。腹鱗138~168片;肛鱗單一;尾下鱗28~56對。背面為暗褐色,體側各具黑褐色圓斑1行,約30個左右。兩側斑紋在背中央往往相連接。頭頂灰褐色,從眼後到口角有一黑褐色闊條紋;上、下唇和頭部腹面均淡黃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黑色斑點,有時全呈灰黑色。尾短,焦黃色。
棲息於平原或較低的山區,常盤成圓盤狀或扭麯成波狀。捕食鼠、蛙、蜥蜴、小鳥、昆蟲等。有劇毒。我國北部和中部均有分佈。
本動物的皮(蝮蛇皮)、骨(蝮蛇骨)、膽(蝮蛇膽)、脂肪(蝮蛇脂)、蛻皮(蝮蛇蛻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春、夏間捕捉。捕得後,剖腹除去內臟,烘幹。
【化學成分】從蝮蛇蛇毒中已分離提純以下成分:出血因子HR-Ⅰ及HR-Ⅱ,蛋白酶b,一種緩激肽釋放酶及兩種緩激肽破壞酶和強化因子E。HR-Ⅰ可能是它的主要毒索,含12%中性糖,等電點4.70,是一種酸性的糖蛋白,分子量約為85000。HR-Ⅰ已高度純化;但與蛋白酶b分不開,也是糖蛋白,分子量95000。蛋白酶b是一種肽鍵內斷酶,含2剋原子Ca/mol;去Ca後,分子構型變化,喪失蛋白酶活性;反應不可逆。強比因子E是11肽,其一級結構已經化學合成證明。
【藥理作用】粗製蛇毒成分復雜,作用亦很復雜。一般認為,蝮蛇毒是以血循毒為主的血循、神經混合毒。被咬傷的病人除局部出觀腫脹、疼痛外;由於神經毒,常發生畏寒、目糊、眼瞼下垂、頸項牽引感,當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睏難如雙吸氣、屏氣、點頭狀或魚口樣呼吸等。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動物試驗也證明蝮蛇毒具有明顯的神經毒的作用。另一方面,蝮蛇毒具有顯著的血循毒,單純的人工呼吸並不能延長動物的生存時間。臨床病人也常出現面色蒼白、多汗、心率加速、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等嚴重中毒性休剋癥狀。雖然有人認為江蘇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經毒(據他們觀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癥狀及致死原因),但一般仍認為血循毒是主要的。它能大量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如組織胺、5-羥色膠及緩動素等,破壞紅細胞,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使血漿及體液大量喪失,血容量不足。更加嚴重的是對心髒的直接損害,被咬傷的病人心電圖有竇性心律不整、異位節律、P波變尖。R波低電壓、傳導阻滯、S-T段下降、T波扁平或倒置等變化,聯繫到實驗動物中毒死亡後的屍解情況-心肌出血、心肌纖維濁腫斷裂,可以認為蝮蛇毒對心髒的毒性是循環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於休剋、溶血及對各髒器的直接損害(如腎等),可發生酸中毒、急性腎功能衰璃等。嚴重咬傷病人常出現醬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管型、隱血均呈陽性等。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竹葉青、龜花蛇毒亦為以血循毒為主的混合毒。一般局部癥狀較重,而全身癥狀較輕,如能及時正確搶救,死亡率較低。
【炮製】蝮蛇霜:取蝮蛇煅燒存性,研成粉末。
【性味】甘,溫,有毒。
①《本草拾遺》:"有小毒。"
②《綱目》:"甘,溫,有毒。"
③《本經逢原》:"大熱,有毒。"
【功用主治】祛風,攻毒。治麻風,癩疾,皮膚頑痹,瘰癧,痔疾。
①《別錄》:"釀作酒療癩疾,諸瘻,心腹痛,下結氣。"
②《藥性論》:"治五痔,腸風瀉血。"
③《綱目拾遺》:"治風痹。"
【用法與用量】內服:酒浸或燒存性研末。外用:浸油、酒漬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大風及諸惡風,惡瘡瘰癧,皮膚頑痹,半身枯死,皮膚手足髒腑間重疾並主之:蝮蛇一枚。活着器中,以醇酒一鬥投之,埋於馬溺處,周年以後開取,酒味猶存,蛇已消化。不過服一升已來,當覺舉身習習,服訖,服他藥不復得力。亦有小毒,不可頓服。(《本草拾遺》)
②治白癩:大蝮蛇一枚。切勿令傷,以酒漬之,大者一鬥,小者五升,以糠火溫,令下,尋取蛇一寸許,以臘月豬膏和,敷瘡。(《肘後方》)
③治破傷風牙關緊急,口噤不開,口面歪斜,肢體弛緩:土虺蛇一條(去頭、尾、腸、皮、骨,醋炙),地竜五條(醋炙),天南星一枚(重三分者,炮)。上為末,醋煮面和丸,如緑豆大。每服三至五丸,生薑酒下,稀蔥粥投,汗出瘥。(《普濟方》天南星丸)
④治一般腫毒,創傷潰爛久遠等癥:蝮蛇,去其首尾,剖腹除腸,銼,浸油中,五十日後,微蒸取用,外塗。(《外科調寶記》蝮蛇油)
⑤泊瘰癧搭背:蝮蛇一條,香油一斤。先將香油旗入瓷罐內,而後把蝮蛇放入浸泡,封口,埋地下,百日後取出,曬半幹,搗成膏狀物,敷患處。(《吉林中草藥》)
⑥治胃痙攣:蝮蛇,酒浸一年以上,每食前飲一杯,一日三次,連續二十日有效。(《動植物民間藥》)
⑦治遺溺:蝮蛇一錢,雞舌香二分。上二味細末,臨臥白湯送下。七歲至十五歲,每服五分;十五歲以上每服一錢。(《新本草綱目》)
【臨床應用】治療麻風及麻風反應
試用蝮蛇酒治療各型麻風均有一定效果,尤以合併碸類藥治療者療效更佳。47例治療6個月的觀察,用藥後一般情況如精神、體重及食欲都有改善,皮膚反應消退或有進步,知覺恢復或好轉,潰瘍縮小,性功能改進;在病理改變上炎癥細胞浸潤減少,細菌檢查消失或減少。另有10例晚期瘤型麻風患者單用蝮蛇酒治療,結果顯效3例,有效5例,無效2例。有效病例在用藥後1~2周開始皮膚結節斑紋軟化吸收消退,恢復知覺,細胞浸潤及檢菌亦見減少。蝮蛇灑的製備無統一規格,曾試用下列製法:㈠取大的(約6~7年)活蝮蛇一尾,放入60°高梁燒酒1000毫升中醉死,並加入人參5錢,密蓋後置於陰冷處,浸泡3個月後取酒內服,每日1~2次,每次5~10毫升。㈡用玻璃皿引取活蝮蛇之毒液,加入60°高梁酒100毫升中,1月後取酒服用,每日1~2次,每次2~3毫升。㈢取鮮活蝮蛇一尾,人參5錢,泡於12°黃酒2000毫升中,3個月後取灑服用,每日入睡前服1次,每次5毫升,發汗就寢。㈣取活蝮蛇一尾,殺死後置於乾燥箱中,乾燥12小時後研粉,浸泡於60°高梁燒酒500毫升中,1~3個月後取酒服,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或取粉末5剋,用黃酒300毫升1次送下。此外,臨床曾以蝮蛇粉5~10剋,於入睡前用黃酒適量送服(服藥期間補充液體解毒),連服3~4日,治療麻風結節性反應15例,結果反應癥狀消失者12例,進步2例,無效1例。 |
|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爬蟲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亞目:蛇亞目Serpentes
科:蝰蛇科Viperidae
亞科:蝮亞科Crotalinae
屬:蝮蛇屬Agkistrodon
蝮蛇別名:土公蛇,草上飛, 是我國各地均有分佈的一種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醫藥價值。它種原易得,養殖方法不難,是群衆致富的一項新型養殖業。
形態特徵
蝮蛇體長60~70釐米,頭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頭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雜有黑斑。
生活習性
常棲於平原、丘陵、低山區或田野溪溝有亂石堆下或草叢中,彎麯成盤狀或波狀。捕食鼠、蛙、哳蜴、鳥、 昆蟲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動等都受溫度的製約,低於10℃時蝮蛇幾乎不捕食;5℃以下進入鼕眠;20℃~25℃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鑽進蛇洞棲息,一般不捕食。夜間活動頻繁,春暖之後陸續出勢尋找食物。
繁殖方法
仔蛇2~3年性成熟,可進行繁殖。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數蛇類不同,為卵胎生殖。 蝮蛇胚在雌蛇體內發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獨立生活。這種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體保護,所以成活率高,對人工養殖有利,每年5~9月為繁殖期,每雌可産仔蛇2~8條。初生仔蛇體長14~19釐米,體重21~32剋。新生仔蛇當年脫皮1~2次, 進入鼕眠。
開發利用
用蝮蛇作原料生産的一些貴重藥品能醫治多種疑難病癥。蝮蛇毒素是生産高效抗血栓藥物的原料;蛇幹有祛風、鎮靜、解毒業痛、強壯、下乳等功效。
因此開展蝮蛇的人工養殖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蝮蛇純幹毒粉在國際市場是黃金價的20倍, 在國內每剋價超過1000元。
種下分類
蝮蛇類是我國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毒蛇,其種下分類問題,頗多爭論。這場爭論長達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夠的根據以說服對方。為此,我們對全國各地的560條螟蛇標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資料進行了比較分析。根據鱗片數目、頭型、色斑以及分佈區域的不同,確定我國鎮蛇可分為3個亞種,即中介亞種、短尾亞種及日本亞種。
中介蝮主要分佈在秦嶺以北地區,東起內蒙古,西到新疆,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於古北界蒙新區及華北區的黃土高原亞區的西部。短尾蝮主要分佈在秦嶺以南,南限約在北緯26°附近,屬於東洋界華中區及西南區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東及東北三省是這兩個亞種的同域分佈區。Smith(1943)把蝮蛇分佈的南限延伸到北部灣的一個小島上,這是嚴重的錯誤,他所說的這個小島叫做小竜山Syoryuzan島,其實就是蛇島,在遼東半島南端的西面,並非雷州半島的西面。
秦嶺是黃河和長江水係的主要分水嶺,從古生代到現在,一直起着我國南北兩大部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動物地理的分佈上,都認為是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天然障壁,這不僅對鳥獸有效,對蛇類的分佈更為有效。但秦嶺東段從伏牛山往東,山勢突然低落,與華北平原接壤,分佈於秦嶺以南的短尾亞種通過這個地區與古北界的中介亞種相遇,形成兩個亞種的同域分佈區。
明顯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陝西,洋縣和周至兩地相距甚近,但中間隔着秦嶺主峰太白山及首陽山,在山南洋縣采到的蝮蛇是短尾亞種,在山北周至采到的則是中介亞種,表明秦嶺對這兩個亞種是起着地理隔離的作用的。
日本亞種在我國衹分佈在臺灣省,與日本群島所産的相同。中介蝮數量特多的地方,已發現有兩處,一處在黑竜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車站附近,站北共有6個山頭,長約3公裏,寬一兩公裏不等,是鐵路局的采石場,其中1~3號山頭因蝮蛇太多而停止開採。另一處是蛇島,面積僅1平方公裏左右。過去有人(長𠔌川秀治,1932)估計島上有蝮蛇50萬條,這顯然是誇張了。1957年在島上考察之後,我們估計大約有5萬條蝮蛇。最近遼寧蛇島考察隊在島上作了數量分佈調查,認為現存蝮蛇約有2萬條,這和我們當時的估計比較接近,因為該島在1959年以後曾遭火災及濫捕,損失的蝮蛇是相當多的。
蝮蛇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區,棲息在石堆、草叢、水溝、墳堆、灌木叢及田野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嚮陽的斜坡上,洞口直徑為1.5~4.5釐米,洞深可達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鑽的舊洞。蛇島的中介蝮多棲息在石縫、草叢及樹枝上,靜止不動,頭部仰起嚮着天空。當小鳥停落在它附近時,即迅速嚮小鳥襲擊。常見一棵小樹上有幾條蝮蛇。在一株高約兩米的欒樹上曾見有21條,一棵櫻樹上見有25條。小鳥稀少時,多潛伏於草叢及石縫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島上小鳥極少,所捕獲的413條蝮蛇中,草叢裏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樹上捕到的衹占1.87%。 |
|
【藥名】蝮蛇
【別名】虺、土虺蛇、土錦、灰地匾、地扁蛇、土球子
【漢語拼音】fu she
【英文名】Pallsas Pit Viper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gkistrodon halys (Pallas)
【歸經】脾;肝經
【功效】祛風;通絡;止痛;解毒
【科屬分類】蝰科
【拉丁文名】Agkistrodon
【主治】風濕痹痛;麻風;瘰癧;瘡癤;疥癬;痔疾;腫瘤
【生態環境】生活於平原、丘陵及山地,活動於稻田、耕作區、草地以及住宅附近。以魚、蛙、鳥、鼠等為食。
【采收和儲藏】春夏間捕捉。捕得後剖腹除去內臟,盤成圓盤形,烘幹。亦可鮮用。
【資源分佈】廣泛分佈於我國各地。
【動植物形態】蝮蛇,全長60cm左右。頭略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背面淺褐色到紅褐色,正脊有兩行深棕色圓斑,彼此交錯排列略並列,背鱗外側及腹鱗間有1行黑褐色不規則粗點,略呈星狀;腹面灰白,密佈棕褐色或黑褐色細點。鼻間鱗寬短,排成“∧”形;眶前鱗2,眶後鱗2(3),眶璨來新月形,顳鱗2+4(3);上唇鱗2-1-4(2-1-3、3-1-4)式。背鱗21(23)-21-17(15)行,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腹鱗137-173,肛鱗完整;尾下鱗29-54對,少數為單行。
【藥理作用】毒性:
粗製蛇毒成分復雜,作用亦很復雜。一般認為,蝮蛇毒是以血循毒為主的血循、神經混合毒。被咬傷的病人除局部出現腫脹、疼痛外;由於神經毒,常發生畏寒、目糊、眼瞼下垂、頸項牽引感,當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睏難如雙吸氣、屏氣、點頭狀或魚口樣呼吸等。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動物試驗也證明蝮蛇毒具有明顯的神經毒的作用。另一方面,蝮蛇毒具有顯著的血循毒,單純的人工呼吸並不能延長動物的生存時間。臨床病人也常出現面色蒼白、多汗、心率加速、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等嚴重中毒性休剋癥狀。雖然有人認為江蘇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經毒(據他們觀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癥狀及致死原因),但一般仍認為血循毒是主要的。它能大量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如組織胺、5-羥色胺及緩動素(Bradykinin)等,破壞紅細胞,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使血漿及體液大量喪失,血容量不足。更加嚴重的是對心髒的直接損害,被咬傷的病人心電圖有竇性心律不整、異位節律、P波變尖、R彼低電壓、傳導阻滯、S-T段下降、T波扁平或倒置等變化,聯繫到實驗動物中毒死亡後的屍解情況--心肌出血、心肌纖維濁腫斷裂,可以認為蝮蛇毒對心髒的毒性是循環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於休剋、溶血及對各髒器的直接損害(如腎等),可發生酸中毒、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咬傷病人常出現醬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管型、隱血均呈陽性等。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竹葉青、龜花蛇毒亦為以血循毒為主的混合毒。一般局部癥狀較重,而全身癥狀較輕,如能及時正確搶救,死亡率較低。
【功效分類】祛風藥
【炮製方法】蝮蛇霜:取蝮蛇煅燒存性,研成粉末。
【性味】味甘;性溫;有毒
【藥材基源】為蝰科動物蝮蛇除去內臟的全體。
【用法用量】內服:浸酒,每條蝮蛇用60度白酒1000ml浸3個月,每次飲5-10ml,日飲1-2次;或燒存性研成細粉,每次0.5-1.5g,日服2次。外用:適量,油浸、酒漬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出處】《中華本草》 |
|
《神探狄仁傑 武朝謎案》中人物。蛇靈六大蛇首至劍靈。原名蝮敬暉、王敬暉。又稱蝮蛇。善用幽蘭劍。原檢校豹韜衛將軍,後為千牛衛中郎將。
【蛇靈六大蛇首之一】
“劍靈”虎敬暉:(祝延平飾、芒萊配音)人稱“腹蛇”,蛇靈的一流殺手,擅使一柄幽蘭寶劍。原本臥底於武則天身邊,官拜四品千牛衛中郎將。後敗於李元芳的刀下,被狄仁傑識破身份,但其毅然悔悟,决定不再幫蛇靈做事,最後為救狄仁傑被李青霞殺死。虎敬暉死後,其慣用的幽蘭寶劍交於李元芳佩用。
劍靈——蝮蛇
【評論】
蝮蛇是人們稱呼他的真正名號,而他真正的服飾是一身黑:黑袍黑靴黑長角帽和黑面具,展示他作為劍客的狠毒無情.但真正的劍是不會光有毒辣血腥的一面,有時還展示劍客的俠骨柔情.虎敬暉自己就是那把利劍,在沾染了無辜者鮮血的同時,也被狄公用真情感化,遂展示出真正的俠客風範,儘管他已經身負罪惡.最終這把劍選擇了為正義而死,為狄公獨擋罪惡,而他的幽蘭寶劍卻永遠地保留了下來,不再被蝮蛇的劇毒沾染.
【武功排名】
虎敬暉99.5(華美的幽蘭劍,毒蛇開道,無所不在的無影針,出現在任何地方,最大的不幸是他的身世。) |
|
2008年1月,定位高端市場
RAZER巨蝮蛇擁有4000的超高DPI,移動速度超過100Inches/s。具有9個獨立可編程的HyperesponseTM按鈕和32Kb板載存儲器;值得一提的是,它還可以實時靈敏度自動調節,也就是說,可以讓用戶自己預先設定自己習慣的靈敏度,並在遊戲過程之中隨時調用。巨蝮蛇采用啞光防滑橡膠材質,手感不錯。當通了電以後,和RAZER的其它“蛇”一樣,滾輪會光,LOGO也會發光。較之不同的是,其LOGO發出的光是呼…
競品分析:
外觀上巨蝮蛇兩顆主按鍵非常寬大,中間有略微下凹的弧度,令食指和中指可以得到更好的“歸屬感”,同之前的Razer鼠標一樣,巨蝮蛇的微動設計在主按鍵中間略靠後的地方,這樣的好處是適應了不同握法的玩傢,即使習慣把手指放在按鍵後側的玩傢也可以同樣獲得良好的按鍵手感。巨蝮蛇使用了傳統的段落感式滾輪,半透明的軟膠質滾輪具有橫嚮刻度,令滾輪的手感再次提升,在夜間滾輪通過下方的藍色LED燈呈現出更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效果。功能鍵上,滾輪下方Razer首次加入了2顆按鍵,驅動默認為增加/減少DPI,加上左右4顆側鍵,巨蝮蛇所有的可編程按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9顆。USB插頭方面,則保持傳統,使用了奢華的鍍金接口杜絶氧化,支持16bit全速率傳輸。這款鼠標的驅動功能十分強大,提供了各個按鍵的宏設置和X、Y軸分別調節。而DPI調節則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在125到4000之間任意的尋找五個點來作為自己的DPI檔位設定。整體看這款鼠標做工和性能參數都非常出色,尤其是超高的DPI和豐富的功能設定在衆多鼠標中比較突出。這款鼠標實際操控感覺也十分出色,移動軌跡精確。缺點是對手較大人來說小指略有局促,另外價格偏高。 |
|
fushe
蝮蛇
A□kistrodon blomhoffi brevicaudus
蛇目蝰科蝮亞科蝮屬的 1種。又名土虺蛇,灰鏈鞭。中國北方多叫七寸子。在中國廣泛分佈於長江中、下遊一帶及東部沿海各省,北達遼寧南部及陝西南部。全體長約1/3米。頭略呈三角形,有頰窩,自眼後斜嚮口角有一黑褐色眉紋,其上緣另有一黃白色眉紋。軀尾背面灰褐色,有兩行並列或略交錯的暗褐色圓斑,圓斑中心色較淺(見圖腹蛇外形)。軀幹中段背鱗21行,腹鱗134~150,尾下鱗28~45對。在長江中下遊的平原和丘陵地區,多見於墳堆、草叢、稻田、耕地、溝渠、路邊、村捨附近,甚至在城市園林中亦可發現。11月下旬或12月初進入鼕眠。翌年3~4月出蟄,晨昏活動。以鳥、鼠、蜥蜴、蛙、泥鰍、黃鱔或其他魚類為食。卵胎生。5月和9月交配,8~9 月産仔 2~16條。初生仔蛇全長 140~210毫米。蝮蛇由於分佈廣、數量多,對消滅鼠害無疑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中國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遊的人口稠密地區,它是咬傷人的主要毒蛇,咬傷會引起中毒,除局部癥狀外,常出現頭暈、復視、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以至死亡。
(趙爾宓)
|
|
- : pallas pit viper, Agkistrodon halys
- n.: adder, asp, pit viper
|
|
- n. vipère
|
|
蝮蚮, 蝮虵, 鐵樹皮蛇, 土公蛇, 草上飛, 虺, 反鼻, 土虺蛇, 反鼻蛇, 碧飛, 方勝板, 土錦, 灰地匾, 七寸子, 狗屙蝮, 爛肚蝮, 土球子, 地扁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