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鷹
--------------------------------------------------------------------------------
別名蜜鷹、雕頭鷹,屬於鷹科,學名為 pernis ptilorhynchus。
大型猛禽。全長65釐米左右。體色變異大,有暗褐型和慄棕型。頭頂褐色,頭後及枕部羽毛狹長,形成短羽冠,常明顯露出;頦部黑紋與喉紋相連成橫紋。背部及翅覆羽暗褐色,稍沾紫色。飛羽具灰褐色橫斑。尾羽灰褐色,具3~5條黑色寬帶斑及若幹灰白色波狀斑紋。下體棕褐色,
腹羽具黑褐色條紋及白色橫斑。
棲息於稀疏的森林或林緣。喜食蜜蜂、鬍蜂等的成蟲、幼蟲及蜂蜜、蜂蠟,兼食鼠、蛙、蛇等動物。築巢於高大喬木上,多以枯枝葉為巢材,有時利用鵟或蒼鷹等的舊巢。5月下旬到6月産卵,每窩2~3枚,淡灰黃而帶紅褐色斑點。孵卵期30~35天,育雛期40~45天。
繁殖於黑竜江、吉林、遼寧、雲南、四川;遷徙時大多數地區可見;在海南島、臺灣越鼕。
屬於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鳳頭蜂鷹(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學 名 : accipiter gentilis
英文名 : northen goshawk
又名蜂鷹。身長65釐米左右。嘴形直而稍細長,頭上有羽冠,形如傳說中的鳳頭。不同的蜂鷹羽色變化很大,大致可分為褐色型(全身羽毛黑褐色),棕色型(上體淡褐色,下體棕色)與雜色型(上體褐色,下體白色而具黑色縱紋和淡棕色雜斑)。
蜂鷹常單獨活動於森林邊緣,到村莊農田、果園等處覓食。特別愛吃蜜蜂、鬍蜂,也吃蜂蜜、蜂蠟及其它昆蟲,有時還捕食鼠、蛙、蛇等小型動物。一般在高大的喬木上搭窩,有時也利用蒼鷹的舊巢。
鳳頭蜂鷹是遷徙時路過蘇州地區的旅鳥。通常都單飛獨行,徐緩滑翔,偶爾也結成三、五小群,一邊飛翔一邊鳴叫,聲音短促,為“pi-ioa”。
鳳頭蜂鷹頭上長有顯示威嚴莊重的羽冠,在鳥類中並不鮮見,即使在鷹類家庭內也决非絶無僅有,但是在蘇州地區所見的猛禽之間,卻衹此一種,它的羽冠看上去像在頭頂戴了一尊“鳳冠”,鳳頭蜂鷹之名就是由此而來的。
基本信息
名稱:鳳頭蜂鷹
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英文名:oriental honey-buzzard
俗名:八角鷹、雕頭鷹、雕頭鷹、蜜鷹、烏溫圖-和日木其
物種分類:鸛形目(ciconi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蜂鷹屬(pernis)
分佈範圍
中國國內在東北小興安嶺、丹東、朝陽等地繁殖;為四川南充、峨眉,雲南騰衝、麗江及西雙版納夏候鳥或旅鳥;遷徙時見於新疆喀什、河北、山東煙臺、青島、江蘇、福建、青海西寧、雲南、貴州金沙、廣西、廣東等地;為臺灣、海南罕見鼕候鳥。國外分佈於西伯利亞、朝鮮、日本、印度、斯裏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和爪哇等地。
外形特徵
全長約65釐米。頭頂後方有短冠羽,眼先、頰和喉部的羽毛呈鱗片狀,眼先羽片短小而致密。羽色的個體變異較大,一般眼先灰褐,頭頂至後頸黑褐色,背和肩羽暗棕褐色;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並具雲霧狀帶形橫斑;尾羽成平尾型;翼初級飛羽內翈具白斑。頰、喉淡棕色;顎紋黑色伸至下喉部呈領狀花斑;下體餘部成鳥棕黃色。虹膜金黃色。嘴黑色。腳黃色。
習性
棲息於森林地帶,多見單個在林緣活動。飛行具特色,振翼幾次後便作長時間滑翔,兩翼平伸翺翔高空。有偷襲蜜蜂及黃蜂巢的怪習。嗜食蜂蜜、蜂蛹,也捕食小型鼠類和小型爬行類及昆蟲等。其餘不詳。
叫聲:響亮悅耳的高音四音節叫聲wee-wey-uho或weehey-weeh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