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文名稱( chinese )→ 蜀竜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學名( name )→ shunosaurus
發音( pronounced )→ shoo-noh-sawr-us
含義( meaning )→ 四川 古稱 "蜀"國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 sauropodomorpha 蜥腳型亞目
類(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腳類
eusauropoda 真蜥腳類
屬( genus )→ shunosaurus 蜀竜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s. lii 李氏蜀竜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s. ziliujingensis 自流井蜀竜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 period )→ 侏羅紀中期 bathonian to callovian
分佈( found in )→ 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
發現地層( stratum )→ 下沙溪廟組
食性( diet )→ 植食
典型體長( length )→ 長9-14米
推測體重( mass )→ 4-10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 dong, zhou & zhang, 1983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dong, zhou & zhang, 1983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a]蜀竜是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屬蜥腳類恐竜。體長12 米,高3.5米,頭中等大小,脖子較短。前肢略長,後肢粗壯。牙齒呈釘耙狀,邊緣沒有鋸齒,以低矮樹上的嫩枝嫩葉為食。蜀竜身體笨重行動緩慢。為防禦敵人,尾部的最後四個尾椎逐漸進化成棒狀的“尾錘”,並以此為武器。當肉食恐竜嚮它發動攻擊時,它立即揮舞這個骨質尾錘,將敵人嚇跑。在真正的搏鬥中,尾錘也是有威力的。
恐竜名稱: 李氏蜀竜
拉丁文名: shunosaurus lii
恐竜體長: 12米
恐竜體重: 不詳
恐竜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中侏羅世(約1.6億年前)
地質層位: 下沙溪廟組
生存地點: 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
辨認要决: 見簡介
恐竜種類: 蜥臀目·蜥腳形亞目·妖竜科
簡 介: 中等大小的原始蜥腳類恐竜。頭骨高長適中,牙齒勺狀,窄長,頸區較短,脊椎構造簡單,後肢明顯長於前肢,四足行走。主要生活在河畔湖濱地帶,以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這是一具剛步入成年的蜥腳類恐竜,保存十分完好。李氏蜀竜為獸腳類,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種屬。牙齒具高而細的形狀,像鏟子似的,總計有四顆前頷齒,17到19顆頷齒以及21顆臼齒(?)。頸椎很短,後凹椎具有低平的神經弓與神經棘。後段的頸椎約為背脊椎的1.2倍長。背部的神經棘很高聳;而 骨有四塊固結合的椎骨,與在印度中部發掘到的巨腳竜很相似。根據趾的數目尚未減少推斷為非常原始的型態,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構造。 | | 中文名稱( chinese )→ 蜀竜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學名( name )→ shunosaurus
發音( pronounced )→ shoo-noh-sawr-us
含義( meaning )→ 四川 古稱 "蜀"國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 sauropodomorpha 蜥腳型亞目
類(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腳類
eusauropoda 真蜥腳類
屬( genus )→ shunosaurus 蜀竜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s. lii 李氏蜀竜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s. ziliujingensis 自流井蜀竜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 period )→ 侏羅紀中期 bathonian to callovian
分佈( found in )→ 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
發現地層( stratum )→ 下沙溪廟組
食性( diet )→ 植食
典型體長( length )→ 長9-14米
推測體重( mass )→ 4-10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 dong, zhou & zhang, 1983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dong, zhou & zhang, 1983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蜀竜是生活於侏羅紀中期的屬蜥腳類恐竜。體長12 米,高3.5米,頭中等大小,脖子較短。前肢略長,後肢粗壯。牙齒呈釘耙狀,邊緣沒有鋸齒,以低矮樹上的嫩枝嫩葉為食。蜀竜身體笨重行動緩慢。為防禦敵人,尾部的最後四個尾椎逐漸進化成棒狀的“尾錘”,並以此為武器。當肉食恐竜嚮它發動攻擊時,它立即揮舞這個骨質尾錘,將敵人嚇跑。在真正的搏鬥中,尾錘也是有威力的。
恐竜名稱: 李氏蜀竜
拉丁文名: shunosaurus lii
恐竜體長: 12米
恐竜體重: 不詳
恐竜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中侏羅世(約1.6億年前)
地質層位: 下沙溪廟組
生存地點: 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
辨認要决: 見簡介
恐竜種類: 蜥臀目·蜥腳形亞目·妖竜科
簡 介: 中等大小的原始蜥腳類恐竜。頭骨高長適中,牙齒勺狀,窄長,頸區較短,脊椎構造簡單,後肢明顯長於前肢,四足行走。主要生活在河畔湖濱地帶,以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這是一具剛步入成年的蜥腳類恐竜,保存十分完好。李氏蜀竜為獸腳類,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種屬。牙齒具高而細的形狀,像鏟子似的,總計有四顆前頷齒,17到19顆頷齒以及21顆臼齒(?)。頸椎很短,後凹椎具有低平的神經弓與神經棘。後段的頸椎約為背脊椎的1.2倍長。背部的神經棘很高聳;而 骨有四塊固結合的椎骨,與在印度中部發掘到的巨腳竜很相似。根據趾的數目尚未減少推斷為非常原始的型態,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構造。
蜀竜(學名Shunosaurus)是種獨特的蜥腳下目恐竜,生存於中侏羅紀(巴通階到卡洛維階)的中國四川省,約1億7000萬年前。蜀竜的屬名來自於四川省的古名(蜀)。蜀竜的化石發現於自貢市大山鋪的下沙溪廟組。蜀竜與其他恐竜生存於同一塊中侏羅紀陸地上,例如:蜥腳類的酋竜、峨嵋竜、原頜竜、可能屬於鳥腳下目的膮竜、早期劍竜類的華陽竜、以及肉食性的氣竜。
發現與種
蜀竜是在1983年首次敘述,目前已發現超過20個蜀竜骨骸,其中數個是完整或接近完整的骨骸,以及少數保存下來的頭顱骨,使蜀竜成為蜥腳下目中生理結構最清楚的恐竜之一。模式種是李氏蜀竜(S. lii),是由董枝明、張奕宏、周世武等人在1983年所敘述。而第二種是自流井蜀竜(S. ziliujingensis),但並沒有正式地敘述,狀態仍是無資格名稱。
分類
蜀竜被分類為一種基礎蜥腳下目恐竜。它們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瑞拖斯竜有緊密親緣關係。
古生物學
蜀竜身長約10米,相當於一個成年雌象的大小。以一個蜥腳類恐竜而言,蜀竜的頸部相當短。蜀竜擁有短而縱深的頭顱骨,鼻孔位在口鼻部偏低的地方,而匙狀牙齒相當結實。蜀竜有12節頸椎、13節背椎、4節薦椎、43節尾椎,有些尾椎的形狀為人字形,類似較晚期的梁竜。肩胛骨與鳥喙骨愈合。在1989年,發現蜀竜的尾巴末端擁有尾棒,可能用來擊退敵人。
大衆文化
蜀竜目前正在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的自貢恐竜博物館展示中。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竜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科: 鯨竜科 Cetiosauridae
屬: 蜀竜屬 Shunosaurus | | - : Shu Long
- lat.: Shunosauru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