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五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東漢末劉焉父子據蜀時始鑄,三國蜀漢劉備父子繼續鑄行。直徑約2.1釐米,重2.5剋。錢文字畫肥,銅色發暗,以內外廓為最大特點,亦稱“內廓五銖”。另有形製較小、製作粗糙的小五銖,為蜀漢晚期或私鑄品。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據《漢書·武帝紀》記載,五銖錢為漢武帝劉徹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元狩五年,罷半兩,行五銖錢”。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拼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迄隋鑄行不絶,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行開元通寶錢時,纔廢除。歷經七百餘年,留下了大量版本、型製的五銖錢幣,蜀五銖就是其中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