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蛇頸竜亞目
目錄
No. 1
  蛇頸竜亞目 plesiosauroidea
概述
  蛇頸竜亞目(gray, 1825 在希臘文裏,plesios意為接近,sauros意為蜥蜴)是一群肉食性水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竜目,大部分是海生。它們發現後,被稍微幻想為,但其實它們沒有殼。在一般用語裏,蛇頸竜類(plesiosaur)有兩種範圍,一為蛇頸竜亞目,另一為蛇頸竜目。短頸、大頭的蛇頸竜類稱為上竜類。蛇頸竜類並非全部如滑齒竜、剋柔竜、薄板竜般巨大。
  蛇頸竜類首次出現於早侏羅紀,並且繁盛,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絶事件而滅絶。雖然它們與恐竜同為中生代爬行動物,它們並非恐竜。
描述
  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淺隱竜重建模型典型的蛇頸竜類有寬廣的身體與短尾巴。它們祖先的四肢,在它們身上演化為大型鰭狀肢。
  蛇頸竜類從早期的相似物種演化而來,例如皮氏吐竜、上竜類。蛇頸竜亞目包含許多科,它們保有相同的外表,而已不同的特徵作為區別。它們包括:蛇頸竜科,沒有特別的特徵,衹存活於早侏羅紀;淺隱竜科,擁有中等長度頸部與稍微矮胖的體型;薄板竜科,擁有非常長、不可彎麯的頸部與小型頭部;白堊竜科,這是一群瞭解不多的小型物種,存活於白堊紀。根據傳統的分類,所有的蛇頸竜亞目都有小型頭部與長頸部;但在最近的分類裏,生存於白堊紀的短頸、大型頭雙臼椎竜科,從上竜亞目改列為蛇頸竜亞目
發現歷史
  瑪麗·安寧在1821年所發現的第一個蛇頸竜化石第一個蛇頸竜類遺骸在1800年代,由瑪麗·安寧(mary anning)在英國發現,同時也是第一批有科學敘述的脊椎動物化石。已發現許多化石,有些呈完整狀態,近年來有許多新的發現。在2002年,英國的森麻實郡海岸,一位漁夫發現了到目前為止保存最良好的化石之一。同樣在2002年,在英國約剋郡filey鎮的懸崖,一位業餘古生物學家也發現了完整的骨骸,但較上者不完整。
  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有蛇頸竜類的標本。最著名的在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海生爬行動物區展示中。在這裏可以找到許多歷史上有名的標本,包括stukely在1719年於諾定鹹郡發現的部份骨骸,這是史上最早的海生爬行動物發現紀錄。其他包括19世紀初期從thomas hawkins購買的化石標本。
生理特徵
  除了雙臼椎竜科以外的蛇頸竜亞目動物,不像它們的上竜類近親,可能遊泳相當慢。它們可能在水面下緩慢巡遊,並利用它們長而可彎麯的頸部,移動頭部以捕抓魚類與頭足類。它們獨特的四個鰭狀肢帶給它們優秀的機動性,所以它們能快速地旋轉它們的身體以捕抓獵物。
  在許多蛇頸竜類重建裏,蛇頸竜類將它們頭部與頸部高舉過海面,以類似天鵝頸部般彎麯,但這是不可能的。就算它們能將它們頸部高舉且彎麯,重心會將它們身體往前傾斜,並將它們的重頸部沉浸在水裏。
下屬分類
  蛇頸竜亞目的分類隨者時代不同而有變化;以下現在版本是根據o'keefe在2001年的研究:
  鰭竜超目 sauropterygia
  蛇頸竜目 plesiosauria
  蛇頸竜亞目 plesiosauroidea(gray, 1825) welles, 1943 sensu o'keefe, 2001
  plesiopterys o'keefe, 2004
  蛇頸竜科 plesiosauridae gray, 1825 sensu o'keefe, 2001
  attenborosaurus bakker, 1993
  蛇頸竜 plesiosaurus de la beche & conybeare, 1821
  真蛇頸竜類 euplesiosauria o'keefe, 2001
  sthenarosaurus watson, 1911 (疑名)
  eretmosaurus seeley, 1874
  leurospondylus brown, 1913
  淺隱竜超科 cryptoclidoidea williston, 1925 sensu o'keefe, 2001
  淺隱竜科 cryptoclididae williston, 1925 sensu o'keefe, 2001
  tatenectes o’keefe & wahl, 2003
  colymbosaurus seeley, 1874
  淺隱竜 cryptocleidus seeley, 1892
  海鰻竜 muraenosaurus seeley, 1874
  pantosaurus marsh, 1891
  vinialesaurus gasparini, bardet & iturralde-vinent, 2002
  tricleidia類 o'keefe, 2001
  tricledidae科 nova
  tricleidus andrews, 1909
  白堊竜科 cimoliasauridae delair, 1959 sensu o'keefe, 2001
  aristonectes cabrea, 1941
  kaiwhekea cruickshank & fordyce, 2002
  kimmerosaurus brown, 1981
  白堊竜 cimoliasaurus leidy, 1851 (疑名)
  雙臼椎竜科 polycotylidae williston, 1909 sensu o'keefe, 2001
  edgarosaurus druckenmiller, 2002
  georgiasaurus otschev, 1978
  雙臼椎竜 polycotylus cope, 1869
  長喙竜 dolichorhynchops willison, 1903
  trinacromerum cragin, 1888
  sulcusuchus gasparini & spalletti, 1990
  thililua bardet, pereda suberbiola & jalil, 2003
  薄板竜科 elasmosauridae cope, 1869 sensu bardet, godefroit & sciau, 1999
  morenosaurus welles, 1943
  occitanosaurus bardet, godefroit & sciau, 1999
  microcleidus watson, 1911
  薄板竜科 elasmosauridae cope, 1869 sensu o'keefe, 2001
  千葉竜 futabasaurus sato, hasegawa & manabe, 2006
  orophosaurus cope, 1887 (疑名)
  雙葉鈴木竜 woolungasaurus persson, 1960
  ogmodirus williston & moodie, 1913 (疑名)
  fresnosaurus welles, 1943
  piptomerus cope, 1887 (疑名)
  goniosaurus meyer, 1860
  mauisaurus hector, 1874
  aphrosaurus welles, 1943
  hydrotherosaurus welles, 1943
  hydralmosaurus welles, 1943
  terminonatator sato, 2003
  turangisaurus wiffen & moisley, 1986
  thalassomedon welles, 1943
  薄板竜 elasmosaurus cope, 1869
  brancasaurus wegner, 1914
  callawayasaurus carpenter, 1999
  libonectes carpenter, 1997
  styxosaurus welles, 1943
相關資料
  (1)大衆文化
  蛇頸竜類在兒童之間與神秘動物學非常普及,出現在許多的兒童書籍與幾部電影裏,並在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小說《地心遊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裏與一隻魚竜類一起出現。然而,在凡爾納的小說裏,蛇頸竜類比它實際體型還大,並有類似烏龜的殼。在1899年的奇特短篇小說《the monster of lake lametrie》裏,一個男子的大腦被裝入一個蛇頸竜類的身體裏。
  它們也出現在關於湖中怪獸的電影,例如1995年的《水怪傳奇》(magic in the water),或是關於尼斯湖水怪的電影,例如1996年的《尼斯水怪》(loch ness)。也出現在1983年日本一部由大白鯊啓發的電影《legend of the dinosaurs》。
  在1933年的舊版《金剛》(king kong)裏,當一群人劃者木筏到去拯救菲伊·雷(fay wray)時,一個有長頸部與銳利牙齒的動物打翻了他們的木筏,但這動物並不是蛇頸竜類。儘管它們看起來像是著名照片裏的尼斯湖水怪,但它們應為蜥腳類,例如雷竜(現在的迷惑竜)。稍晚,金剛在一個洞穴裏與一隻有四個鰭狀肢的動物打鬥,這個外表類似蛇頸竜類的動物,動作卻有類似巨蛇。該動物後來被謠傳是長頸竜,一種長頸的史前爬行動物,在海洋中遊泳並以魚類為食,類似蛇頸竜類。
  在史提夫·艾爾頓的小說《深海侏羅紀》(the trench)的高潮戲裏,一隻巨齒鯊與數個深海爬蟲類纏鬥,這些深海爬行類外表類似上竜類的剋柔竜。
相關詞
生物動物恐竜白堊紀生物白堊紀爬行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