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竜 > 蛇頸竜
目錄
No. 1
  蛇頸竜(plesiosaur)
  蛇頸竜是海中爬蟲類的一種,海中爬蟲類包括了海洋鰐魚和魚竜。它們由陸上生物演化而來,再回到海洋中生活。這些中形的爬蟲類活在三疊紀到白堊紀晚期。它們必須生活在乾淨的水域中,主要以食用魚類維生。化石證實它們較常出現在海洋環境中,除了鸚鵡蠃之外也吃魚類。古生物學家對於plesiosaur與其他海洋物種的關係,意見分歧。
  蛇頸竜屬於爬行綱的調孔亞綱,是一類適應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類群,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堊紀末絶滅。
  蛇頸竜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捕魚為生。許多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特化為適於劃水的肉質鰭腳,使蛇頸竜既能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産卵繁殖後代。蛇頸竜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竜和短頸型蛇頸竜兩類。
  長頸型蛇頸竜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極度伸長,活像一條蛇,身體寬扁,鰭腳猶如四支很大的划船的槳,使身體進退自如,轉動靈活。長頸伸縮自如,可以攫取相當遠處的食物。生活在白堊紀的薄片竜,頸長是軀幹長的2倍,由60多個頸椎組成,真是令人吃驚。
  短頸型蛇頸竜又叫上竜類。這類動物脖子較短,身體粗壯,有長長的嘴,所以頭部較大,鰭腳大而有力,適於遊泳。發現於澳大利亞白堊紀地層中的一種長頭竜,身長15米,可頭竟有3.7米長,嘴裏上下長滿了釘子般的牙齒,大而尖利,呈犬牙交錯狀,兇猛無比。
  上竜類適應性強,分佈廣泛,當時的海洋和淡水河湖中均有它們的種類生活着,是名副其實的水中一霸。
  蛇頸竜
  plesiosaur
  亦稱plesiosaurus,復數作plesiosauri。
  已滅絶的竜頸蛇屬(plesiosaurs)海生爬蟲類的統稱。化石見於上三疊統到下侏羅統,直到上侏羅統。分佈廣泛,遍布東半球;也見於南美地層。北美和別處的有關類型,持續到白堊紀末。該屬動物長約4.5公尺(米),具有寬而扁的身體、較短的尾,頸部長而可彎,鼻孔遠在後面,位於眼附近,齶幾乎是硬的,齶生有長的尖齒。很可能通過擺動頭,穿過魚群而攝食,顯然能使用其橈足,嚮前或嚮後遊泳,甚至以身體為軸而側旋。其演化歷史的早期,分成兩個主要類群﹗上竜短頸類型,頸短、頭細長;薄片竜,頭較小,頸長似蛇,可以作很大彎麯。後來的演化,以體積極度增大為標志。長頭竜屬(kronosaurus)為來自澳大利亞的早白堊世上竜,長約12公尺(米),僅頭骨即占去約3.7公尺(米)。薄片竜屬(elasmosaurus)其頸部有76個頸椎,長達13公尺(米)左右,頭和頸約占體長的一半。
No. 2
  蛇頸竜(Plesiosaur)
  蛇頸竜是海中爬行類的一種,海中爬行類包括了海洋鰐魚和魚竜。它們由陸上生物演化而來,再回到海洋中生活。這些中形的爬行類活在三疊紀到白堊紀晚期。它們必須生活在乾淨的水域中,主要以食用魚類維生。化石證實它們較常出現在海洋環境中,除了鸚鵡蠃之外也吃魚類。古生物學家對於Plesiosaur與其他海洋物種的關係,意見分歧。
  蛇頸竜屬於爬行綱的調孔亞綱,是一類適應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類群,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絶。
  蛇頸竜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捕魚為生。許多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特化為適於劃水的肉質鰭腳,使蛇頸竜既能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産卵繁殖後代。蛇頸竜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竜和短頸型蛇頸竜兩類。
  長頸型蛇頸竜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極度伸長,活像一條蛇,身體寬扁,鰭腳猶如四支很大的划船的槳,使身體進退自如,轉動靈活。長頸伸縮自如,可以攫取相當遠處的食物。生活在白堊紀的薄片竜,頸長是軀幹長的2倍,由60多個頸椎組成,真是令人吃驚。
  短頸型蛇頸竜又叫上竜類。這類動物脖子較短,身體粗壯,有長長的嘴,所以頭部較大,鰭腳大而有力,適於遊泳。發現於澳大利亞白堊紀地層中的一種長頭竜,身長15米,可頭竟有3.7米長,嘴裏上下長滿了釘子般的牙齒,大而尖利,呈犬牙交錯狀,兇猛無比。
  經過研究,科學家在一些蛇頸竜胃部的化石中發現了小石頭,它們可能為了使自己在水中遊動而吞下石頭來增加體重。據科學家估計一隻成年蛇頸竜的總重量為1000公斤,是一個成年人體重的14倍。蛇頸竜在逃脫追殺的時候必須藉助那長長的脖子來調整方向,它那脖子又長又靈活,能幫助它扭轉身體使它能夠自由地四處遊逸。如果它的脖子出了問題,將會對它的遊泳逃避危險産生非常大的影響。
  上竜類適應性強,分佈廣泛,當時的海洋和淡水河湖中均有它們的種類生活着,是名副其實的水中一霸。
  蛇頸竜 蛇頸竜
  plesiosaur
  亦稱plesiosaurus,復數作plesiosauri。
  已滅絶的蛇頸竜屬(Plesiosaurs)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化石見於上三疊統到下侏羅統,直到上侏羅統。分佈廣泛,遍布東半球;也見於南美地層。北美和別處的有關類型,持續到白堊紀末。該屬動物長約4.5公尺(米),具有寬而扁的身體、較短的尾,頸部長而可彎,鼻孔遠在後面,位於眼附近,齶幾乎是硬的,齶生有長的尖齒。很可能通過擺動頭,穿過魚群而攝食,顯然能使用其橈足,嚮前或嚮後遊泳,甚至以身體為軸而側旋。其演化歷史的早期,分成兩個主要類群︰上竜短頸類型,頸短、頭細長;薄片竜,頭較小,頸長似蛇,可以作很大彎麯。後來的演化,以體積極度增大為標志。長頭竜屬(Kronosaurus)為來自澳大利亞的早白堊世上竜,長約12公尺(米),僅頭骨即占去約3.7公尺(米)。薄片竜屬(Elasmosaurus)其頸部有76個頸椎,長達13公尺(米)左右,頭和頸約占體長的一半。
英文解釋
  1. n.:  plesiosaur,  plesiosaurus
相關詞
白堊紀古生物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生物爬行動物古代動物
侏羅紀遠古史上竜化石爬行動物門
包含詞
蛇頸竜目蛇頸竜類蛇頸竜獸
蛇頸竜肉蛇頸竜油巨頭蛇頸竜
蛇頸竜亞目蛇頸竜肉塊腳蹼蛇頸竜
深池蛇頸竜冰之蛇頸竜霜之蛇頸竜
雪原蛇頸竜黑海岸蛇頸竜止水湖蛇頸竜
蛇頸竜肉補給放置蛇頸竜肉蛇頸竜的眼球
蛇頸竜的尖牙晚白堊紀蛇頸竜蛇頸竜排骨補給
威脅安全的蛇頸竜發光的蛇頸竜鬥篷切碎的蛇頸竜肉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