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蛇類的天敵—蛇雕
學名:spilornis cheela
英文名:crested serpent eagle
分類:隼形目,鷹科,蛇雕屬
蛇雕又叫大冠鷲、白腹蛇雕、鳳頭捕蛇雕等,形象十分威武,是體形中等的猛禽,體長55—73釐米,體重1150—1700剋。上體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緣。頭頂黑色,具顯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橫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羽黑色,中間具有一個寬闊的灰白色橫帶和窄的白色端斑。喉部、胸部為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蟲蠢狀斑,其餘下體皮黃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細斑點。飛翔時從下面看,通體為暗褐色,翼下具寬闊的白色橫帶和細小的白色斑點,尾下亦具寬闊的白色橫帶和窄的白色尖端,極為醒目。站立時尾羽常左右擺動。虹膜黃色,嘴藍灰色,先端較暗,蠟膜鉛灰色或黃色,跗蹠裸出,被網狀鱗,黃色,趾也是黃色,爪黑色。
蛇雕在國外分佈於印度,斯裏蘭卡,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等地,在我國分佈於遼寧、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臺灣、海南等地。蛇雕共分化為20—21個亞種,我國有4個亞種,其中雲南亞種見于云南西部和西藏墨脫等地,為留鳥;東南亞種分佈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在遼寧為迷鳥, 其他各地為留鳥;臺灣亞種為我國特産亞種,僅分佈於臺灣,也是留鳥;海南亞種也是我國特産亞種, 是僅分佈於海南的留鳥。所有亞種均不常見。
蛇雕棲息和活動於山地森林及其林緣開闊地帶,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高空翺翔和盤旋,停飛時多棲息於較開闊地區的枯樹頂端枝杈上。叫聲凄涼。主要以各種蛇類為食,也吃蜥蜴、蛙、鼠類、鳥類和甲殼動物。
蛇是一種難以捕捉的動物,由於身體細長、滑溜,很不容易抓牢,而且抓住一部分之後,蛇體的其他部分會反過來捲纏,其巨大的纏力,往往使冒險者窒息致死。如果是毒蛇,還有一副難以抵禦的毒牙,更使很多進攻者望而卻步,因此專門以蛇為食的動物並不多見。而在蛇雕的跗蹠上覆蓋着堅硬的鱗片,象一片片小盾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能夠抵擋蛇的毒牙的進攻;它的身體上長着的寬大的翅膀和豐厚的羽毛,也能阻擋蛇的進攻;它的腳趾粗而短,能夠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體,使其難以逃脫。所以當蛇被擒獲之後,很難對蛇雕進行反擊,這就是蛇雕之所以能成為捕蛇能手的主要原因。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處,或者盤旋於空中窺視地面,發現蛇後,便從高處悄悄地落下,用雙爪抓住蛇體,利嘴鉗住蛇頭,翅膀張開,支撐於地面,以保持平穩。很多體型較大的蛇並不會俯首就擒,常常瘋狂地翻滾着,扭動着,用還能活動的身體企圖纏繞蛇雕的身體或翅膀。蛇雕則不慌不忙,一邊繼續抓住蛇的頭部和身體不放,一邊不時地甩動着翅膀,擺脫蛇的反撲。當蛇漸漸不支,失去進行激烈反抗能力時纔開始吞食。
由於捉到蛇後大多是囫圇吞食,不需要撕扯,所以蛇雕的嘴沒有其他猛禽發達。但它的顎肌非常強大,能將蛇的頭部一口咬碎,然後首先吞進蛇的頭部,接着是蛇的身體,最後是蛇的尾巴。在飼喂雛鳥的季節,成鳥捕捉到蛇後,並不全部吞下,往往將蛇的尾巴留在嘴的外邊,以便回到巢中後,能使雛鳥叼住這段尾巴,然後將整個蛇的身體拉出來吃掉。
蛇雕將蛇吞入之後,往往要停下來,歇一會兒,同時做出一個十分古怪的動作:首先朝着太陽的方向,不斷地挺胸和揚頭,用呆滯的目光凝視着太陽,就象人在進食的時候被噎住的表情一樣。對於這個有趣的現象,從前民間大多認為這是蛇雕由於得到了美味的食物,而嚮太陽神進行頂禮膜拜。這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事實上,這是蛇雕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沒有完全死亡的蛇體在腹中的扭動,不得不擡頭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製蛇體的活動,同時擴張自己的氣管而不至於受到窒息。
我國古人稱蛇雕為“鴆”,並由於其所吃的蛇類中有很多是有劇毒的種類,所以它也被誤認為是一種有毒的鳥,將它的羽毛浸泡在在酒中,就能製成毒酒,因此有“引鳩止渴”的成語,比喻衹顧眼前,不慮後患。《漢書·齊悼惠王傳》中有:“太後怒,乃令人酌兩卮鴆酒置前,令齊王為壽。”的記載。顔師古註引應劭曰:“鴆鳥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畫酒中,飲之立死。”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禽部中記載其毛有大毒。入五髒,爛殺人。不過,現代科學已經證明這些說法都是荒謬的。
繁殖期為4—6月。每個雄鳥都占有自己的領地,如果其他同類入侵,就會將頭部和頸部完全伸出,雙翅保持着嚮上嚮前的特殊姿態,並且發出近似瘋狂的叫聲。營巢於森林中高樹頂端枝杈上。巢由枯枝構成,形狀為盤狀,每窩産卵1枚,白色,微具淡紅色的斑點。由雌鳥孵卵。孵化期35天。雛鳥為晚成性,由親鳥撫養60天左右才能飛翔。 |
|
中文名:蛇雕
拉丁學名:Spilornis cheela 命名:Latham,1790
英 文 名:crested Serpent Eagle
中文俗名:蛇雕 大冠鷲 鳳頭捕蛇雕
保護等級:CITES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級, 國傢重點保護Ⅱ級 |
|
動物界 Faun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鳥綱 Aves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突胸總目 Carinatae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鷹科 Accipitridae
雕亞科 Aquilinae
蛇雕屬 Spilornis
蛇雕 Spilornis cheela |
|
蛇雕又叫大冠鷲、白腹蛇雕、鳳頭捕蛇雕等,形象十分威武,是體形中等的猛禽,體長55—73釐米,體重1150—1700剋。上體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緣。頭頂黑色,具顯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橫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羽黑色,中間具有一個寬闊的灰白色橫帶和窄的白色端斑。喉部、胸部為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蟲蠢狀斑,其餘下體皮黃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細斑點。飛翔時從下面看,通體為暗褐色,翼下具寬闊的白色橫帶和細小的白色斑點,尾下亦具寬闊的白色橫帶和窄的白色尖端,極為醒目。站立時尾羽常左右擺動。虹膜黃色,嘴藍灰色,先端較暗,蠟膜鉛灰色或黃色,跗蹠裸出,被網狀鱗,黃色,趾也是黃色,爪黑色。 |
|
蛇雕在國外分佈於印度,斯裏蘭卡,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等地,在我國分佈於遼寧、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臺灣、海南等地。蛇雕共分化為20—21個亞種,我國有4個亞種,其中雲南亞種見于云南西部和西藏墨脫等地,為留鳥;東南亞種分佈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在遼寧為迷鳥, 其他各地為留鳥;臺灣亞種為我國特産亞種,僅分佈於臺灣,也是留鳥;海南亞種也是我國特産亞種, 是僅分佈於海南的留鳥。所有亞種均不常見。 |
|
蛇雕棲息和活動於山地森林及其林緣開闊地帶,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高空翺翔和盤旋,停飛時多棲息於較開闊地區的枯樹頂端枝杈上。叫聲凄涼。主要以各種蛇類為食,也吃蜥蜴、蛙、鼠類、鳥類和甲殼動物。
蛇是一種難以捕捉的動物,由於身體細長、滑溜,很不容易抓牢,而且抓住一部分之後,蛇體的其他部分會反過來捲纏,其巨大的纏力,往往使冒險者窒息致死。如果是毒蛇,還有一副難以抵禦的毒牙,更使很多進攻者望而卻步,因此專門以蛇為食的動物並不多見。而在蛇雕的跗蹠上覆蓋着堅硬的鱗片,象一片片小盾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能夠抵擋蛇的毒牙的進攻;它的身體上長着的寬大的翅膀和豐厚的羽毛,也能阻擋蛇的進攻;它的腳趾粗而短,能夠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體,使其難以逃脫。所以當蛇被擒獲之後,很難對蛇雕進行反擊,這就是蛇雕之所以能成為捕蛇能手的主要原因。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處,或者盤旋於空中窺視地面,發現蛇後,便從高處悄悄地落下,用雙爪抓住蛇體,利嘴鉗住蛇頭,翅膀張開,支撐於地面,以保持平穩。很多體型較大的蛇並不會俯首就擒,常常瘋狂地翻滾着,扭動着,用還能活動的身體企圖纏繞蛇雕的身體或翅膀。蛇雕則不慌不忙,一邊繼續抓住蛇的頭部和身體不放,一邊不時地甩動着翅膀,擺脫蛇的反撲。當蛇漸漸不支,失去進行激烈反抗能力時纔開始吞食。
由於捉到蛇後大多是囫圇吞食,不需要撕扯,所以蛇雕的嘴沒有其他猛禽發達。但它的顎肌非常強大,能將蛇的頭部一口咬碎,然後首先吞進蛇的頭部,接着是蛇的身體,最後是蛇的尾巴。在飼喂雛鳥的季節,成鳥捕捉到蛇後,並不全部吞下,往往將蛇的尾巴留在嘴的外邊,以便回到巢中後,能使雛鳥叼住這段尾巴,然後將整個蛇的身體拉出來吃掉。
蛇雕將蛇吞入之後,往往要停下來,歇一會兒,同時做出一個十分古怪的動作:首先朝着太陽的方向,不斷地挺胸和揚頭,用呆滯的目光凝視着太陽,就象人在進食的時候被噎住的表情一樣。對於這個有趣的現象,從前民間大多認為這是蛇雕由於得到了美味的食物,而嚮太陽神進行頂禮膜拜。這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事實上,這是蛇雕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沒有完全死亡的蛇體在腹中的扭動,不得不擡頭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製蛇體的活動,同時擴張自己的氣管而不至於受到窒息。 |
|
繁殖期為4—6月。每個雄鳥都占有自己的領地,如果其他同類入侵,就會將頭部和頸部完全伸出,雙翅保持着嚮上嚮前的特殊姿態,並且發出近似瘋狂的叫聲。營巢於森林中高樹頂端枝杈上。巢由枯枝構成,形狀為盤狀,每窩産卵1枚,白色,微具淡紅色的斑點。由雌鳥孵卵。孵化期35天。雛鳥為晚成性,由親鳥撫養60天左右才能飛翔。 |
|
我國古人稱蛇雕為“鴆”,並由於其所吃的蛇類中有很多是有劇毒的種類,所以它也被誤認為是一種有毒的鳥,將它的羽毛浸泡在在酒中,就能製成毒酒,因此有“飲鴆止渴”的成語,比喻衹顧眼前,不慮後患。《漢書·齊悼惠王傳》中有:“太後怒,乃令人酌兩卮鴆酒置前,令齊王為壽。”的記載。顔師古註引應劭曰:“鴆鳥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畫酒中,飲之立死。”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禽部中記載其毛有大毒。入五髒,爛殺人。不過,現代科學已經證明這些說法都是荒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