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別名“螞蚱”,為蝗科昆蟲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 ),是害蟲,吃稻葉等 |
|
蚱蜢,草上蟲也。——《六書正偽》 |
|
又如:蚱蟲(即蚱蜢);蚱蜢竹(竹的一種) |
|
蝗屬農業害蟲。形似蝗而略小,頭呈三角形,善跳躍,常生活在田隴間,吃食稻葉。 宋 楊萬裏 《題山莊草蟲扇》詩:“風生蚱蜢怒鬚頭,紈扇團圓璧月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二回:“這一打開,裏面跳出了無數的蚱蜢來。” 王統照 《沉船》:“沿山小徑,全是犖確碎石與叢生的青莎,有許多灰黑點的蚱蜢跳來跳去,因為天旱,這些小動物便日加繁殖。” |
|
船名。極其小而靈便。 明 唐寅 《桃花庵與祝允明黃雲沉周同賦》詩之三:“寄情聊蚱蜢,隨手奏觥船。” 清 曹寅 《岸上水牯》詩:“平灘無蚱蜢,煙火足黃昏。” 清 周亮工 《桐江阻漲》詩:“笭箵暮集喧如市,蚱蜢朝吹亂若雲。” |
|
蚱蜢(grasshopper)
▉1.蚱蜢又名「蝗蟲」,屬於直翅目中蝗蟲目, 特徵:通常為緑色、 褐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 像馬鞍似 的嚮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動。腳達,尤 其後腿的肌肉犟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 躍專 傢,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産卵器沒 有明顯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別。 食性:喜歡吃肥 厚的葉子,如甘藷、空心 菜等 變態:不完全變態
▉2.蚱蜢是一種緑色的雞尾酒,用:
一茶匙鮮奶油,
1/3白色可可甜酒,
2/3緑薄荷甜酒,
放入搖酒壺搖勻,倒入雞尾酒杯中。
這是一種香味很濃的雞尾酒,杯中散發着薄荷清爽的香味及可可酒的芳香。配方中加了鮮奶油,入喉香濃、滑溜,非常可口。grass hopper是指蚱蜢,因其酒色呈淡緑色,故名為緑色蚱蜢(或譯作青草蜢)。此酒口味很甜,可以當甜點飲用。
蚱蜢
【別名】螞蚱、油螞蚱、草蜢子
【來源】蚱蜢科昆蟲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以乾燥蟲體入藥。夏秋捕捉,開水燙死,曬幹。
【性味歸經】辛,平。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定驚,消積。用於支氣管哮喘,百日咳,小兒驚風,疳積。
【用法用量】每次2~4錢,小兒0.5~1錢。焙幹研粉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
蚱蜢
(《綱目》)
【異名】直螽(《詩經》),蠜(《爾雅》)。
【來源】為蝗科昆蟲稻蝗等的乾燥全蟲。
【動物形態】稻蝗
體長圓形,黃緑色。雌蟲頭至翅端長3.6~4.4釐米;雄蟲長3~3.3釐米。頭部略成方形,在復眼後方各有一條褐色縱帶,由頭部側面伸至前胸背板的側面。復眼橢圓形,位於頭頂兩側,單眼3個,在復眼中間的頭頂部。觸角絲狀,有多數小節組成;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較大,中、後胸背板較小。翅2對,前翅狹長,灰褐色,後翅闊,半透明,翅長超過腹部的末端。足3對,灰褐色,跗節8節,具2爪,後肢的腿節特大,善於跳躍。腹部可見11節,第1節兩側有聽器,雌蟲腹部的末端有産卵管。
多生活於水稻、玉米、高梁、甘蔗等田中,以及潮濕近水的草灘和田埂上,食害稻穀、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分佈幾遍全國。
【採集】秋季捕捉,曬幹或風幹。
【性味】辛甘,溫。
①《本草拾遺》:"有毒。"
②《綱目》:"辛,有毒。"
③《隨息居飲食譜》:"辛甘,溫。"
【功用主治】治小兒急慢驚風,百日咳。
①《綱目拾遺》:"治咳嗽,驚風,破傷(風),療折損,凍瘡,斑疹不出。"
②《隨息居飲食譜》:"暖胃助陽,健脾運食。"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5~10衹;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選方】①治小兒驚風: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砂糖和服。(《綱目拾遺》)
②治急慢驚風:霜降後取蚱蜢風幹,用十個或七個,加鈎藤、薄荷葉各一撮,煎湯灌下,渣再煎服。(《百草鏡》)
③治破傷風:霜降後蚱蜢,曬幹,用十數個,瓦上煅存性,酒下。(《救生苦海》)
④治鸕鶿瘟(其癥咳嗽不已,連作數十聲,類哮非哮,似喘非喘,小兒多患此):蚱蜢十個。煎湯服。(《綱目拾遺》)
⑤治鸕鶿鬱(小兒有之,其癥如物哽咽,欲吐難出之狀,久之出痰少許,日久必死):幹蚱蜢煎湯服。(《百草鏡》)
⑥治凍瘡:蚱蜢,風幹,煅研,香油和搽,撒亦可。(《養素園傳信方》)
⑦治痧脹:蚱蜢五、六個。煎湯溫服。(《養素園傳信方》)
⑧治三日瘧:盤螽,陰幹為末,臨發日,於五更時酒服方寸匕。(姚可成《食物本草》) |
|
【藥名】蚱蜢
【別名】蛗螽、蠜、螽、蟅 蟒、蚮、百蜷、蛨虴、虴蛨、簸蝩
【漢語拼音】zha meng
【英文名】Grasshopper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 2.Oxya chinensis Thunberg 3.Acrida lata Motsch
【歸經】肺;肝;脾經
【功效】祛風解痙;止咳平喘
【科屬分類】蝗科
【拉丁文名】Oxya chinensis
【主治】小兒驚風,破傷風;百日咳;哮喘
【生態環境】生活於草地、農田及堤岸附近。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幹或烘幹。
【資源分佈】1.分佈於全國各地。 2.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3.分佈於全國各地。
【形態】
1.飛蝗,體長約5.4cm,黃褐色。頭頂色淡,復眼棕色,卵圓形。單眼3個,作鼎足排列。觸角絲狀,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長大,緑色,中央有隆起的縱走綫。前翅皮紙質,狹而長,灰黃色,有不規則的斑紋前、中足黃褐色,後足腿節緑色,內側有帶狀黑緑色斑3條。腹部由11節組成,在第1腹節上有聽器,在第2-8腹節上有氣門8 對,末端和腳端都有尾毛。
2.中華稻蝗,體長圓形,長3-4cm,黃緑色或緑色,有時黃褐色,有光澤,頭頂有圓形凹窩,顔面中部溝深。復眼灰色,橢圓形,觸角絲狀,褐色。前胸發達,中部有橫縫3條。前翅前緣部分呈緑色,餘部褐色,腹黃褐色,雄體腹末端屈麯上。
3.稻葉大劍角蝗,體細長圓形,雄蟲長約5.4cm,雌蟲長約9cm,全體緑色,有時呈灰褐色。頭圓錐形,顔面尖形,顯著傾斜,咀嚼式口器,觸角劍形。雌蟲前翅的中央具有1列縱行的白色。
【性味】味辛;甘;性溫
【藥材基源】為蝗科動物飛蝗、中華稻蝗、稻葉大劍角蝗等多種昆蟲的成蟲。
【出處】《中華本草》 |
|
- n.: grasshopper, grig, locust
|
|
- n. sauterelle
|
|
螞蚱, 蝗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