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蚰蜒(y6u y6n),全身細長足很多,看上去密佈一團,人們由此稱它為“亂頭髮”,又
因外形成鞋狀,古代稱它為“草鞋蟲”,是家庭中常見的有害節肢動物。
蚰蜒體長約25毫米左右、身體細長略扁平,全身分16體節,每節有細長足l對、共16對、最後l對足特細長、全身呈灰白色(圖66),爬行時每對足很協調,遇驚動即立刻逃脫,但是很容易脫落。頭部後面有一個環節、有一對鈎狀顎足,顎足末端成爪狀,爪的頂端有毒腺開口,能分泌毒液,觸及人體皮膚後即可致局部皰疹,令人刺痛難受。我國各地常見的是花蚰蜒,它喜歡棲息,活動於室內外陰暗潮濕處,以捕食小蟲為生。
應註重環境衛生,及時清除室內外碎石、垃圾等,並保持室內乾燥。遇見蚰蜒可及時拍打或噴灑滅害靈等衛生噴射劑。凡室內外蚰蜒較多,可設法在墻面塗刷殺蟲塗料,加以防治,或在陰暗潮濕處噴灑敵百蟲粉劑。
人被蚰蜒螫傷,可用3%氨水或5~10%碳酸氫鈉溶液
等清洗患處,亦可用南通蛇藥片用水溶化塗敷。
此防治方法及治療方法也適用蜈蚣。
聊齋志異:捲十二 蚰蜓
學使朱矞三傢門限下有蚰蜒,長數尺。每遇風雨即出,盤旋地上如白練。按蚰蜒形若蜈蚣,晝不能見,夜則出,聞腥輒集。或云:蜈蚣無目而多貪也。 |
|
蚰蜒俗稱"墻串子"或"錢串子",古時稱“草鞋蟲”,有的地方稱“香油蟲”,有的地方稱“蚵蛸”。中國國內常見的為花蚰蜓(Thereuonema tuberculata)和大蚰蜓(Thereuopoda clunifera)。
蚰蜒(Scutigera coleoptrata, house centipede),節肢動物門多足亞門多足綱唇足亞綱(Thereuopoda)蚰蜒科。體短而扁,灰白色或棕黃色,全身分十五節,每節有組長的足一對,最後一對足特長。氣門在背中央,足易脫落,觸角長毒顎很大,行動敏捷。多生在活房屋內外的陰暗潮濕處,捕食蚊蛾等小動物,有益。
蚰蜒體短而微扁,棕黃色。全身分十五節,每節有組長的足一對,最後一對足特長。足易脫落。氣門在背中央。觸角長。毒顎很大。棲息房屋內外陰濕處,捕食小動物。我國常見的為花蚰蜒,或稱大蚰蜒。
蚰蜒的形態結構與蜈蚣很相似,主要的區別是:蚰蜒的身體較短,步足特別細長。當蚰蜒的一部分足被捉住的時候,這部分步足就從身體上斷落下來墻串子,使身體可以逃脫這是蚰蜒逃避敵害的一種適應。
蚰蜒體長約25毫米左右、爬行時每對足很協調,遇驚動即立刻逃脫,但是很容易脫落。頭部後面有一個環節、有一對鈎狀顎足,顎足末端成爪狀,爪的頂端有毒腺開口,能分泌毒液,觸及人體皮膚後即可致局部皰疹,令人刺痛難受。我國各地常見的是花蚰蜒,它喜歡棲息,活動於室內外陰暗潮濕處,以捕食小蟲為生。 |
|
蚰蜒和蜈蚣常常出現在地表,因此溫度對它們分佈的影響更為顯著:熱帶、亞熱帶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國華中、華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類分佈。在華北及東北地區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類群。還有若幹唇足類棲息在岩溶地區的洞穴中。在海濱潮間帶區雖然有潮汐的劇烈變化,也有若幹唇足類生存。 |
|
蚰蜒行動迅速,氣管集中,幾千個單眼聚集在一起構成偽復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現。唇足類中的蜈蚣衹有 4對單眼,雖然視力很差,但行動卻很迅速,不論爬行、捕食或是尋找棲息的處所,主要依靠1對觸角。
體形細小的地蜈蚣有時能侵入人體而出現假寄生的現象。例如厚股蜈蚣能侵入小兒的生殖道內,從而引起劇烈的疼痛。蚰蜒白天在腐葉、朽木中體休息到了晚上纔出來覓食,行動迅速,以昆蟲及蜘蛛為主食。
蚰蜒,屬於代謝較低、生長緩慢、繁殖能力差而壽命很長的物種。種類頗多,我國常見的大蚰蜒或稱花蚰蜒,分佈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節活動,爬行速度較快,常棲居房屋內外陰暗潮濕處,爬行於墻壁、蚊帳、傢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蟲為食。 |
|
蚰蜒豬肉湯
蚰蜒30條,瘦豬肉100g。將豬肉剁成肉末,蚰蜒清水洗淨,二味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煮至肉爛熟。每日1劑,食肉喝湯。
方解:此方中的蚰蜒又稱草鞋蟲,性溫味辛,破積解毒,治癥瘕痞滿,癰腫噎膈,口吐涎沫。豬肉潤燥解毒,緩解蚰蜒毒性。據浙江中醫學院的專傢們臨床觀察,此方對食管癌口吐涎沫者療效頗佳,可連服至泡沫消失為止。
蚰蜒,中醫學別名"玉精",炮製後名"玉精炭"。
蚰蜒黃 病名。三十六黃之一。《太平聖惠方》捲五十五:“蚰蜒黃者,喉中似噎,喘息不調,四肢疼悶,言語不正,水米難下,若頰內有青脈出口角,手足亂動,冷者難治。”《聖濟總錄》捲六十一:“病人身體涼冷,舌上黑脈,及兩頰有青脈起,目黃時時變異,腦如針刺,頭旋欲倒者,是蚰蜒黃。”治用半夏散等方。
肘後療蚰蜒入耳方
熬鬍麻搗,以葛囊盛枕之,蟲聞香則自出。
又方:以水銀大豆許瀉耳中,歆臥空耳,嚮下擊銅器,叩齒十下,即出蚰蜒,呼為土蛄,似蜈蚣黃色細長是也。
備急療蚰蜒入耳神效方。
以牛酪滿耳灌之,即出,當半消,若入腹,空腹食好酪一二升,即化為黃水,不盡更服,神效。( |
|
蚰蜒刺傷後數小時內使皮膚發生條索狀紅斑、水皰,初為半透明的水皰,以後變為渾濁的膿液或血液,周圍有明顯的紅暈,皰壁常被抓破或擦破形成糜爛面,若有繼發感染很類似壞疽性帶狀皰疹,有瘙癢和疼痛感。毒蟲的毒液經測定pH6.3~7,為弱酸性或中性,致病因素並非強酸的刺激而是毒素所致。國內報告的病例尚未發現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者。如無繼發感染,一般3~5d即愈,留有色素沉着。
人被蚰蜒螫傷,可用3%氨水或5~10%碳酸氫鈉溶液等清洗患處,亦可用南通蛇藥片用水溶化塗敷。 |
|
保持室內清潔乾燥,在陰暗潮濕處可噴灑殺蟲藥。若在傢中發現蚰蜓,應註重環境衛生,及時清除室內外碎石、垃圾等,並保持室內乾燥。遇見蚰蜒可及時拍打或噴灑滅害靈等衛生噴射劑。凡室內外蚰蜒較多,可設法在墻面塗刷殺蟲塗料,加以防治,或在陰暗潮濕處噴灑敵百蟲粉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