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梅堯臣 Mei Yaochen
蚯蚓在泥穴,出縮常似盈。 竜蟠亦以蟠,竜鳴亦以鳴。 自謂與竜比,恨不頭角生。 螻蟈似相助,草根無停聲。 聒亂我不寐,每夕但欲明。 天地且容畜,憎惡唯人情。 |
|
寡毛綱中陸生環節動物中的任何一種;尤指蚯蚓科中分佈甚廣的身子逐漸變細分節的、雌雄同體的各種蚯蚓 |
|
環節動物。體形圓長而柔軟,經常穿穴泥中,能改良土壤,有益農事。《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蚯蚓出。”《淮南子·時則訓》引作“蚯螾”。 晉 崔豹 《古今註·魚蟲》:“蚯蚓,一名蜿蟺,一名麯蟺。” 唐 趙元一 《奉天錄》捲四:“竜蟠虎踞之地,非蚯蚓之所居;麟穴鳳巢之場,豈鵂鶹之所止。” 宋 俞琰 《席上腐談》捲上:“ 崔豹 《古今註》雲:‘蚯蚓一名麯蟮,善長吟於地下, 江 東人謂之歌女。’謬矣。按,《月令》:‘螻蟈鳴,蚯蚓出。’蓋與螻蟈同處,鳴者螻蟈,非蚯蚓也。 吳 人呼螻蟈為螻蛄。故諺雲:‘螻蟈叫得腸斷,麯蟮乃得歌名。’” 老捨 《二馬》第四段十一:“ 老馬先生 背着手在草地上扭,腳步很輕,恐怕踩死草根下伏着的蚯蚓。” |
|
中文學名環毛蚓
拉丁學名pheretima
俗 稱地竜、麯蟮
簡 介
蚯蚓為習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腐敗有機物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産。世界的蚯蚓約有 2500多種,我國已記錄229種。環毛屬(pheretima),廣種類多,我國有2000多種。
與人類的關係
蚯蚓以土壤中的動植物碎屑為食,經常在地下鑽洞,把土壤翻得疏鬆,使水分和肥料易於進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於植物的生長。蚯蚓可以作為傢禽的飼料,是雞、鴨喜好的“肉類”食物;蚯蚓還是淡水釣魚適應面廣,各種水域、魚類、氣候都較適宜的釣餌。但蚯蚓也有為害的一面。有一種寄生在豬體內的寄生蟲——豬肺絲蟲,在它的幼蟲生長發育中,有一段時間是寄生在蚯蚓體內的。因此,在豬肺絲蟲流行的地區,蚯蚓為這種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外剖形態
蚯蚓體呈圓柱狀,細長,各體節相似,節與節之間為節間溝(intersegmental furrow)。
頭部不明顯,由圍口節(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葉(prostomium)組成。口前葉膨脹時,可伸縮蠕動,有掘土、撮食、觸覺等功能。
圍口節為第 1體節,口位其腹側,口前葉下方。肛門在體無端,呈直裂縫狀。自第2體節始具剛毛,環繞體節排列,稱環生(pperichaetine)。
剛毛簡單,略呈s形,大部分位於體壁內的剛毛囊中。
性成熟個體,第14-16體節色暗腫脹,無節間溝,無剛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剛毛),如戒指狀,稱為生殖帶或環帶(clitellum)。生殖帶的形態和位置,因屬不同而異。生殖帶的上皮為腺質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時期可形成卵繭(cocoon)。生殖帶的第一節即第14體節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體節腹側兩側為一對雄性生殖孔。納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對,隨種類不同而異,
自11-12節間溝開始,於背綫處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體腔液,濕潤體表,有利於蚯蚓的呼吸作用進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體壁和次生體腔
蚯蚓的體壁由角質膜、上皮、環肌層、縱肌層和體腔上皮等構成。最外層為單層柱狀上皮細胞,這些細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質膜(cuticle)。此膜極薄,由膠原纖維和非纖維層構成,上有小孔。柱狀上皮細胞間雜以腺細胞,分為粘液細胞和蛋白細胞,能分泌粘液可使體表濕潤。蚯蚓遇到劇烈刺激,粘液細胞大量分泌包裹身體成粘液膜,有保護作用。上皮細胞基部有短的底細胞,有人認為可以發育成住狀上皮細胞。感覺細胞聚集形成感覺器,分散在上皮細胞之間,基部與上皮下的一薄層神經組織的神經纖維相連。此外尚有感光細胞,位上皮的基部,也與其下的神經纖維相連。
上皮下面神經組織的內側為狹的環肌層與發達的縱肌層。環肌層為環繞身體排列的肌細胞構成,肌細胞埋在結統組織中,排列不規則。縱肌層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間為內含微血管的結締組織膜所隔開。肌細胞一端附在肌束間的結締組織膜上,一端遊離。縱肌層內為單層扁平細胞組成的體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屬斜紋肌,一般占全身體積的40%左右,肌肉發達運動靈活。蚯蚓一些體節的縱肌層收縮,環肌層舒張,則此段體節變粗變短,着生於體壁上斜問後伸的剛毛伸出插入周圍土壤;此時其前一段體節的環肌層收縮,縱肌層舒張,此段體節變細變長,剛毛縮回,與周圍土擺脫離接觸,如此由後一段體節的剛毛支撐即推動身體嚮前運動。這樣肌肉的收縮波沿身體縱軸由前嚮後逐漸傳遞。引起蚯蚓運動。
蚯蚓為次生體腔,很寬廣,內臟器官位於其中。體腔內充滿體腔液。含有淋巴細胞、變形細胞、粘液細胞等體腔細胞。當肌肉收縮時,體腔液即受到壓力,使蚯蚓體表的壓力增強,身體變得很飽滿,有足夠的硬度和抗壓能力。且體表富粘液,濕潤光滑,可順利地在土壤中穿行運動。
體腔被隔膜依體節分隔成多數體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體腔室由左右二體腔囊發育形成。體腔囊外側形成壁體腔膜,內側除中間大部分形成髒體腔膜外,背側與腹側則形成背腸係膜和腹腸係膜。蚯蚓的腹腸係膜退化,衹有腸和腹血管之間的部分存在;背腸係膜則已消失。前後體腔囊間的部分,緊貼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種類在食道區無隔膜存在。
體壁內的壁體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顯。而腸壁的髒體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腸的髒體腔膜特化成黃色細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
消化係統
消化管縱行於體腔中央,穿過隔膜,管壁肌層發達,可增進蠕動和消化機能。消化管分化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腸、肛門等部分。 口腔可從口翻出,攝取食物。咽部肌肉發達,肌肉收縮,咽腔擴大可輸助攝食。咽外有單細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濕潤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後連短而細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鈣質,可中和酸性物質。食道後為肌肉發達的砂囊(gizzard),內襯一層較厚的角質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為外胚層形成,屬前腸。砂囊後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體,稱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後約自第15體節開始,消化管擴大形成腸,其背側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積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腸內進行。腸壁最外層的髒體腔膜特化成了黃色細胞。自第26體節開始,腸兩側嚮前伸出一對錐狀盲腸(caeca),能分泌多種酶,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腸來源於內胚層,屬中腸。後腸較短,約占消化管後端20多體節,無盲道,無消化機能。以肛門開口於體外。
循環係統
由縱血管、環血管和微血管組成,屬閉管式循環。血管的內腔為原體腔被次生體腔不斷擴大排擠,殘留的間隙形成。
縱血管有位於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 vessel)和腹側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 vessel)。背血管較粗,可搏動,其中的血液自後嚮前流動;腹血管較細,血液自前嚮後流動。緊靠腹神經索下面為一條更細的神經下血管(subneural vessel)。食管兩側各有一條較短的食管側血管(lateral。oesophageal vessel)。環血管主要有心髒 4~5對(p. hupeiensis為4對,p. aspergrillum為5對),在體前部,位置因種類不同而異。心髒連接背腹血管。可搏動,內有瓣膜,血液自背側嚮腹側流動。壁血管(parietal vessel)連於背血管和神經下血管,除體前端部分外,一般每體節一對。收集體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
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動脈和靜脈,血液中含有血細胞,血漿中有血紅蛋白,故顯紅色。
血循環途徑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體節後收集每體節一對背腸血管含養分的血液和一對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後嚮前流動。大部分血液經心髒入腹血管,一部分經背血管在體前端至咽。食管等處的分支入食管側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嚮後流動,每體節都有分支至體壁、腸、腎管等處,在體壁進行氣體交換,含氧多的血液於體前端(第14體節前)回到食管側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體節後)則回到神經下血管,再經各體節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於第14體節以後,在各體節於腸下分支為腹腸血管入腸,再經腸上方的背腸血管入背血管。
呼吸與排泄
蚯蚓以體表進行氣體交換。氧溶在體表濕潤薄膜中,再滲入角質膜及上皮,到達微血管叢,由血漿中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輸送到體內名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體腔液,經常保持體表濕潤,有利於呼吸作用。有人認為蚯蚓也能在水中進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為後腎管,一般種類每體節具一對典型的後腎管,稱為大腎管。環毛屬蚯蚓無大腎管,而具有三類小目管:體壁小腎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體壁內面,極小,每體節約有200一250條,內端無腎口,腎孔開口於體表。隔膜小腎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體節以後各隔膜的前後側,一般每側有40一50條,有腎口呈漏鬥形,具纖毛,下連內臟有纖毛的細腎管,經內腔無纖毛的排泄管,開口於腸中。咽頭小腎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兩側,無腎口,開口於咽。後二類腎管又稱消化腎管。各類小腎管富微血管,有的腎口開口於體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體腔內的代謝産物。腸外的黃色細胞可吸收代謝産物,後脫落體腔液中,再入腎口,由腎管排出。
神經係統
蚯蚓為典型的索式神經。中樞神經係統有位於第3體節背側的一對咽上神經書(腦)及位於第3和第4體節間腹側的咽下神經節,二者以圍咽神經相連。自咽下神經節伸嚮體後的一條腹神經索,於每節內有一神經節)。外圍神經係統有由咽上神經節前側發出的8一10對神經,分佈到口前葉、口腔等處;咽下神經節分出神經至體前端幾個體節的體壁上。腹神經索的每個神經節均發出3對神經分佈在體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經節伸出神經至消化管稱為交感神經係統(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經係統的每條神經都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有傳導和反應機能。感覺神經細胞,能將上皮接受的刺激傳遞到腹神經素的調節神經元(adjustor neuron),再將衝動傳導至運動神經細胞,經神經纖維連於肌肉等反應器,引起反應,這是簡單的反射弧。腹神經索中的3條巨纖維(giant fiber),貫穿全索,傳遞衝動的速度極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應迅速。
感覺器官不發達,作壁上的小突起為體表感覺乳突,有觸覺功能;口腔感覺器分佈在口腔內,有味覺和嗅覺功能;光感受器廣布於體表,口前葉及體前幾節較多,腹面無,可辨別光的強弱,有避強光趨弱光反應。
生殖係統
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僅限於體前部少數體節內,結構復雜。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對,很小,由許多極細的卵巢管組成,位第13體節前隔膜後側,卵漏鬥(oviduct funnel)一對,位第13體節後隔膜前側,後接短的輸卵管(oviduct)。兩輸卵管在第14體節腹側腹神經索下會合,開口於此腹中綫,稱雌生殖孔。另有納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對(p. differingens為4對,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為2對),位第7、8、9體節內。納精囊由壇(ampullaa)、壇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構成。為儲存精子之處。納精囊孔開口子6/7、7/8、8/9體節之間腹面兩側。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對,很小,位第10及11體節內的精巢囊(seminal sac)內,精漏鬥 2對,緊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纖毛,後接細的輸精管。2管於第13體節內合為一條,嚮後伸,開口於第18體節兩側,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對,位雄生殖孔一側,前列腺管開口於輸精管末端,分泌粘波與精子的活動和營養有關、精巢囊與其後第11及12體節內的貯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貯精囊內充滿營養液。精巢産生精細胞後,先入貯精囊內發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經精漏鬥由輸精管輸出。
蚯蚓的精子與卵不同時成熟,故生殖時為異體受精,有交配現象。交配時兩個個體的前端腹面相對,頭端互朝相反方向,藉生殖帶分泌的粘液緊貼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對方的納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將精液送入對方的納精囊內。交換精液後,二蚯蚓即分開。待卵成熟後,生殖帶分泌粘稠物質,於生殖帶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當蚯蚓後退移動時,納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時,即嚮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內受精,最後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兩端封閉,形成卵繭、卵在卵繭內發育。卵繭較小,如緑豆大小,色淡褐,內含1~3個受精卵。
蚯蚓為直接發育,無幼蟲期。受精卵經完全不均等卵裂,發育成有腔囊胚,以內陷法形成原腸胚。經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繭而出。
有人報道環毛蚓有孤雌生殖。
溫度對其生命活動的影響
蚯蚓是變溫動物,體溫隨着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蚯蚓對環境的依賴一般比恆溫動物更為顯著,環境溫度不僅影響蚯蚓的體溫和活動,還影響蚯蚓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及繁殖等,而且溫度也對其他生活條件産生較大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蚯蚓。因此,溫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
一般來說,蚯蚓的活動溫度在5—30℃範圍內,0—5℃進入休眠狀態,0℃以下死亡,最適宜的溫度為20—27℃左右,此時能較好地生長發育和繁殖。28—30℃時,能維持一定的生長;32℃以上時生長停止;10℃以下時活動遲鈍;40℃以上時死亡,蚓繭孵化最適18—27℃。可見蚯蚓的最高致死溫度低於其他無脊椎動物。養殖場最好在室內,在南方地區,夏天通風保濕,鼕天衹要關窗保溫就能全年正常生産(這裏的溫度指基料的溫度,因為空氣的溫度與基料的溫度是不一樣的,比如:當空氣溫度0℃時,基料溫度有12℃左右;當空氣溫度為38℃時,基料溫度卻衹有28℃左右,這是因為糞料含有極高的水分)。
怎樣繁殖後代
蚯蚓雌雄同體,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節的後側,有兩對精巢囊,每一個囊內有精巢和精漏鬥各一個,通過隔膜上的小孔與後一對的貯精囊相連;貯精囊兩對位於第11節和第12節內,精細胞在精巢中産生後,先進入貯精囊中發育,待成熟後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鬥經輸精管排出。兩條輸精管,在13節後,兩兩平行,當行至第18節與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會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節腹面兩側。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狀的卵巢一對,附着在第12、第13節隔膜的後方,成熟的卵落入體腔,經第13節內一對卵漏鬥,通過較短的輸卵管,至第14節會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衹有一個。另外,在第6至第9節內,有受精囊2或3對,為接受和儲存異體精子的場所,開口於6至9節間腹部節間溝兩側。
蚯蚓雖說是雌雄同體,但由於性細胞成熟時期不同,故仍需異體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細胞先成熟。成熟後兩條蚯蚓要進行交配,交配時,副性腺分泌粘液,使雙方的腹面相互粘着,頭端分嚮兩方。雄性生殖孔與異體受精囊孔相對,精液從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過對方的受精囊孔進入受精囊內。交換精液後兩條蚯蚓各自分開。待卵成熟後環帶分泌粘稠物質,在環帶外凝固而成環狀粘液管(蚓繭),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繭中。當蚯蚓作波浪式後退運動時,蚓繭相應逐漸嚮前移動,當移至受精囊孔處精子逸出,在繭中受精。蚯蚓繼續後退,最後蚓繭離開身體,兩端封閉而留在土中。每個蚓繭有1~3個胚胎,2~3周內孵化。如環境不適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蚯蚓與養花
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進行殺滅。花盆在室外地下襬放,蚯蚓很容易從盆的底孔鑽入盆內。蚯蚓在大田裏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裏卻是有害的。花盆內的泥土少,這會導致蚯蚓啃花卉的根係,還有蚯蚓會打洞,一澆水,水順着洞就流走了,花兒喝不到水。如果花盆裏有蚯蚓,可到花店裏買一些“敵百蟲”(農藥)粉劑,灑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攪勻後,澆水即可。敵百蟲能徹底消滅蚯蚓。使用方法按包裝說明即可。 也有的認為蚯蚓糞便對於花是一種肥料,對花有益處。
蚯蚓的再生
蚯蚓是一種低等的環節動物,雖然它也有頭、有尾、有口腔、腸胃和肛門。但它的整個身體就像由兩條兩頭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組成的,外面一層是一環連起來的體壁,其中有由中胚層細胞組成的肌肉係統,體內便是一條消化道,從頭到尾貫穿在一層層的隔膜中間。在內外兩條“管子”之間,被體腔液充滿着。
當蚯蚓被切成兩段時,在溫度,ph和殺菌的條件下,它斷面上的肌肉組織立即收縮,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細胞團,同時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傷口迅速閉合。位於體腔中隔裏的原生細胞迅速遷移到切面上來與自己溶解的肌肉細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結節狀的再生芽。與此同時體內的消化道、神經係統、血管等組織的細胞,通過大量的有絲分裂,迅速地嚮再生芽裏生長。就這樣,隨着細胞的不斷增生,缺少頭的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個新的頭來;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條尾巴來。這樣一條蚯蚓就變成了兩條完整的蚯蚓。
蚯蚓的食物
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它除了玻璃、塑膠、金屬和橡膠不吃,其餘如腐植質、動物糞便、土壤細菌等以及這些物質的分解産物都吃。蚯蚓味覺靈敏,喜甜食和酸味。厭苦味。喜歡熱化細軟的飼料,對動物性食物尤為貪食每月吃食量相當於自身重量。
怎樣採集
蚯蚓生活有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白天以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夜間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葉。採集蚯蚓的時間,一年之中,以春末夏初最好,此時蚯蚓數量較多,活動旺盛;一天之中,以早晨最好,此時氣溫適中,光照較弱,近地面空氣溫度較大,蚯蚓大多集中在上層土壤中活動。
採集蚯蚓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挖掘法 選擇腐殖質豐富、土壤肥沃、濕潤、疏鬆的地方,如菜園,用鐵鏟翻土採集。
灌水法 蚯蚓有怕水的習性,嚮蚯蚓數量較多的田地灌水,蚯蚓很快從土內鑽出來。
拾取法 蚯蚓喜棲黑暗環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凌晨3-4點鐘時,到田邊手持電筒拾取。
誘捕法 蚯蚓喜食新鮮飼料,我們將發酵的飼料堆在蚯蚓較多的田邊,3-5天後,即可用鐵鏟翻開採集。
怎樣飼養
取一個大容器,放進3/4的肥土,灑水把土壤澆濕,再放幾片菜葉,然後放進幾條蚯蚓,蓋上一塊濕布,使土壤保持濕潤。這樣就可以飼養蚯蚓了。
如果要大規模飼養蚯蚓,采用室外養殖法為好,設備簡單,管理容易,成本低。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各種禽糞、畜糞、瓜果皮、菜葉、樹葉以及無毒的生活垃圾等都可作為蚯蚓的飼料。這些飼料最好事先進行發酵,達到無臭味、無酸味、完全腐熟、外觀咖啡色。室外飼養具體方法:選擇地勢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風、無污染、無驚擾的地方,用鐵鏟挖一個寬約1米、深約25釐米、長度適當的淺坑,坑底要平坦。挖好後,坑底和四壁砌上磚塊,以防蚯蚓外逃。然後鋪上飼料約5釐米,即可放入蚯蚓。蚯蚓不耐高溫(35℃以上),也不耐低溫(0℃以下),所以,夏天養殖坑上面要搭棚遮陰;鼕天養殖坑上面要搭建簡易的塑料棚,提高坑溫,保護蚯蚓安全越鼕。此外,還應做好保護工作,以防老鼠、青蛙、蛇等的侵害。
細心觀察
把室內飼養容器上的濕布掀開,就會發現蚯蚓紛紛往泥土中鑽。蚯蚓喜歡生活在肥沃的土壤裏,並吃不下粒,把其中的養分吸收後,再把剩餘的土粒從尾端的肛門排出,這種土粒叫做蚯蚓的糞土。
把蚯蚓放在手心,你會感到它的體表有滑溜溜的黏液。
在一隻大盤裏,分區放入幹土、幹沙、濕土和濕沙,然後放入幾條蚯蚓,你很快會看到蚯蚓全部一伸一縮地爬到濕土區,並鑽入濕潤的土壤裏去了。
取一個大號玻璃筒,在筒的底層盛黑土,第二層盛沙,面上一層又盛黑土。接着,放入幾條蚯蚓,投入幾片菜葉,作為蚯蚓飼料,並灑水保持土壤濕潤,每天觀察一次,過了5-6天,土壤給攪亂了,3層分界慢慢地消失了,而且土壤比原來疏鬆得多。這說明蚯蚓在土壤裏上下翻動,把土壤翻鬆了。怪不得農民稱蚯蚓為“活犁耙”。
小實驗
用墊板做一個45°的斜坡,放一條蚯蚓在斜坡的中間,看會往哪個方向爬?圖中的蚯蚓前端嚮上,那麽它就會往上爬。在正常情況下,蚯蚓全靠身體肌肉的收縮和體表剛毛的配合,總是嚮前移動的。
用五種不同的液體(酒精、醋、肥皂水、????水和糖水)分別滴在蚯蚓的身體上。由於前4種溶液體對蚯蚓的刺激性大,因此,它會難受得亂跳,衹有滴糖水的蚯蚓沒有反應。不過並不是蚯蚓也和小朋友們一樣喜歡糖水,而是糖水刺激性小的緣故。
蚯蚓的軀體有許多環體節組成,所以稱為環節動物。尖的一頭是前端,粗的一頭是後端,用刀切去蚯蚓的後5個環節,切去的部分不超過全長的1/10。再把它放在2-3張潮濕的草紙上,扣上玻璃杯,隔幾天灑水,投入菜葉,一個月後,蚯蚓重新長出失去的後端,可見蚯蚓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
|
蚯蚓
(《本經》)
【異名】蠖蚓、竪蠶(《爾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誘註),附蚓、寒蟪、寒蚓(《吳普本草》),蜿螾、引無(《廣雅》),麯螾(崔豹《古今註》),麯蟮(《小品方》),土竜(《別錄》),地竜子(《藥性論》),地竜(《聖惠方》),朐躵、土螾(《綱目》),蟲蟮(《貴州民間方藥集》)。
【來源】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或正蚓科動物背暗異唇蚓等的全體。
【動物形態】①參環毛蚓
體圓柱形,長11~38釐米,寬5~12毫米,全體由多數環節組成。頭部包括口前葉和圍口節2部,圍口節腹側有口,上覆肉質的葉,即口前葉;眼及觸手等感覺器全部退化。自第2節起每節有剛毛,成環狀排列,沿背中綫,從11~12節始,節間有一背孔。背部紫灰色、後部稍淡、剛毛圈稍白;14~16節,為生殖環帶,其上無背孔和剛毛,此環帶以前各節,剛毛較為粗硬。雌性生殖孔1個,位於第14節痕面正中;雄性生殖孔1對,位於第18節腹面兩側,外緣有效條環繞的淺皮褶,受精囊孔3對,位於6~-7,7~8、8~9節間,第6~9各節間無隔膜。附近常有乳頭突,受精囊球形,管短,盲管亦短,內2/3微彎麯數轉,為納精囊。
生活於潮濕疏鬆之泥土中,行動遲緩。以富含有機物的腐殖土為食。分佈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②背暗異唇蚓
體長10~27釐米,寬3~6毫米。背孔自8~9節間開始,灰褐色。每節剛毛4對,生殖環帶在第26~34節之間,呈馬鞍形。雌性生殖孔1對,位子第14節;雄性生殖孔1對,在第15節腹側,附近表皮隆腫如唇狀。受精囊孔2對,位於9~10、10~11節間。
生長潮濕而多有機物處。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採集】①參環毛蚓
7~9月間采收。據廣東經驗,可用鮮辣蓼草搗爛成糊,加入茶滷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誘捕之,捕得後拌以稻草灰,用溫水稍泡,除去體外粘膜,剖腹,洗淨體內泥沙,曬幹或焙幹。商品稱為"廣地竜"。
②背暗異唇蚓
6~9月采收。捕後用草木灰嗆死。洗去灰曬幹或烘幹。商品稱為"土地竜"。
【藥材】①廣地竜
乾燥全體,呈長條薄片狀,頭端及尾端仍保持原來形狀。全體彎麯不直,體前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鈍圓,體背色棕紅或灰紅,腹部色較淡,前端有一環帶,色淺,習稱"白頸"。體壁較厚。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腥,味微鹹。以條大、肥壯、不碎、無泥者為佳。
主産廣東、廣西等地。
②土地竜
乾燥全體呈彎麯的圓柱形,體完整,口位於較尖的一端,肛門開口於鈍圓的一端,環帶多不顯明,體表灰棕色,常附有泥土。質輕跪,易折斷,折斷後,中間充滿泥土。氣腥,味微鹹。以條大、不碎者為佳。
主産河南、山東、江蘇、福建、安徽等地。
【化學成分】各種蚯蚓含蚯蚓解熱鹼,蚯蚓素,蚯蚓毒素。廣地竜含G-羥基嘌呤等。蚯蚓又含含氮物質如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賴氨酸等氨基酸,以及黃嘌呤、腺嘌呤、鳥嘌呤、膽鹼,胍等。
蚯蚓的脂類部分中含硬脂酸、棕桐酸、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直鏈奇數碳的脂肪酸及有分枝的脂肪酸、磷脂、膽甾醇等。
蚯蚓的黃細胞組織中,含碳水化物、脂類、蛋白質及色素;隋含鹼性氨基酸有組氨酸、精氨酸、賴氨酸;其黃色素可能即核黃素或其相似物質。
蚯蚓含一種酶,在pH8.0~8.2時能使蚯蚓溶解。
【藥理作用】①降壓作用
廣地竜酊劑,幹粉混懸液、熱浸液、煎劑等對麻醉犬、大鼠、貓及慢性腎性高血壓大白鼠均表現緩慢而持久的降壓作用,對麻醉犬和貓靜脈註射地竜後的降壓作用有急速耐受現象,但口服及臨床應用則無。其降壓原理可能是由於直接作用於脊髓以上的中樞神經係統,或通過某些內感受器反射地影響中樞,引起部分內臟血管擴張,導致血壓下降。地竜B1對麻醉犬、兔以及正常和腎型高血壓大白鼠均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先出現輕度的短暫而驟然的血壓降低,繼以略升,隨後又出現緩慢而持久的下降,它與酊劑的作用並不完全一致,但仍保存着酊劑中主要降壓成分,而酊劑的降壓作用又較次黃嘌呤強而持久。也有報道從地竜中提出的成分可使血壓降到零,動物死亡。蚯蚓解熱鹼可使兔血壓緩慢下降,如靜脈註射可産生休剋樣血壓下降。甘肅和政縣所産直隸環毛蚓和日本杜拉蚓有同樣的降壓效果。用海州常山和廣地竜按2:1製成混懸液及混合液,兩者對降壓可起協同作用。地竜水、醇、丙酮提出成分亦有一過性或中等度的降壓作用。
②對平滑肌的作用
從廣地竜中提得一種含氮的有效成分,對白鼠及傢兔肺灌註具有顯著的舒張支氣管作用,並能拮抗組織胺及毛果芸香鹼對支氣管的收縮作用,靜脈註射於豚鼠,50%的動物可耐受致死量的組織胺。近年製備的註射液對豚鼠肺灌流實驗,亦表明有支氣管鬆弛作用,對組織胺噴霧所致豚鼠哮喘有保護作用;能對抗組織胺對豚鼠離體腸管的收縮作用。但從廣地竜中提出一種引濕性淡黃色針狀結晶,對離體和在位子宮均能增高緊張度,引起痙攣性收縮,靜脈註射或灌胃可使子宮瘻管的收縮波明顯增大,說明此物質對子宮縱行肌似有更強的作用,此結晶對兔在位腸管有強烈興奮,大鼠離體後肢灌流能強烈收縮血管,大劑量引起豚鼠支氣管輕度收縮。日本報告在對多種離體平滑肌髒器及兔耳的實驗中,證明地竜浸出液的直接作用為使血管收縮,而中樞作用則使血管擴張。
③解熱作用
蚯蚓水浸劑及蚯蚓解熱鹼對大腸桿菌毒素、溫刺引起的人工發熱之傢兔,均有良好的解熱作用,但對二硝基酚引起之發熱則無影響。其解熱原理:首先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續發的使散熱增加,同時體內産熱也增加,但前者超過後者,因而體溫下降。
④鎮靜、抗驚厥作用
熱浸液、醇提溶液對小白鼠及兔均表現鎮靜作用,地竜對五甲烯四氮唑及咖啡因引起的驚厥有拮抗作用,對兔,小鼠的電驚厥也能對抗,如與海州常山合用,在對抗咖啡因引起的驚厥有協同作用,但不能對抗士的寧引起的驚厥,其乙醇浸出液並不影響蟾蜍的脊髓反射和謝切諾夫反射。廣地竜和皖地竜。地竜內臟和表皮在抗驚厥的強度上並無差別。註射地竜浸出液後傢兔血清鈣含量降低,對血清鉀和膽鹼酯酶含量無明顯變化。此外,水浸、乙醇或丙醇提取物之水溶成分對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毒性早年日本報道蚯蚓毒素及蚯蚓解熱鹼均有毒性。廣地竜註射液用相當於人劑量的450~720倍註射於小白鼠及豚鼠尾靜脈或腹腔,均無死亡,小白鼠腹腔註射半數致死量方95~115/公斤。其內臟粉熱浸液給小白鼠靜脈註射半數致死量為38.5/公斤,以地竜粉10毫剋/公斤給大白鼠灌胃,45天未見任何毒性,地竜對兔,小鼠,犬灌胃或靜脈註射均說明毒性較低。甘肅和政地竜與廣地竜毒性亦無差別.地竜與海州常山合用,其急性及至急性毒性方面並不表現增強。地竜B1可使傢兔腎髒排泄功能(酚紅試驗)輕度降低。
另曾報道一種地竜的浸劑肺灌註(豚鼠)有舒張支氣管的作用。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漂淨,及時撈出,曬幹,切段。
《綱目》:"(蚯蚓)入藥,有為末,或化水,或燒灰者,各隨方法。"
【性味】鹹,寒。
①《本經》:"味鹹,寒。"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藥性論》:"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肺經。
①《本草求原》:"入脾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用主治】清熱,平肝,止喘,通絡。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中風半身不遂,喘息,喉痹,關節疼痛,齒衄,小便不通,瘰癧。痄腮,瘡瘍。
①《本經》:"主蛇瘕,去三蟲,殺長虫。"
②《別錄》:"療傷寒伏熱狂謬,大腹,黃疸。"
③陶弘景:"溫病大熱狂言,飲其汁皆瘥,與黃竜湯療同也。熬作屑,去蛔蟲。"
④《藥性論》:"主蛇毒。"
⑤《唐本草》:"《別錄》雲:????沾為汁,療耳聾。"
⑥《蜀本草》:"解射罔毒。"
⑦《日華子本草》:"治中風並癇疾,去三蟲,天行熱疾,喉痹,蛇蟲傷。"
⑧《本草衍義》:"治腎髒風下疰病。"
⑨《滇南本草》:"祛風,治小兒瘈瘲驚風,口眼歪斜,強筋治痿。"
⑩《綱目》:"主傷寒瘧疾大熱狂煩,及大人小兒小便不通,急慢驚風,歷節風痛,腎髒風註,頭風,齒痛,風熱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聤耳,禿瘡,瘰癧,卵腫,脫肛,解蜘蛛毒,療蚰蜒入耳。"
⑾《會約醫鏡》:"治跌打損傷,痘瘡紫黑。"
⑿《科學的民間藥草》:"有解熱、利尿、舒展支氣管作用,可治氣喘等病。"
⒀《山東中草藥手册》:"解毒,通絡,平喘,降血壓。"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爛、化水或研末調敷。
【宜忌】①《藥對》:"畏蔥、????。"
②《本草經疏》:"傷寒非陽明實熱狂躁者不宜用,溫病無壯熱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黃疸緣大勞,腹脹屬脾腎虛,陰虛成勞瘵者,鹹在所忌。"
【選方】①治傷寒六、七日熱極,心下煩悶,狂言,欲起走:大蚓一升破去(土),以人溺煮,令熟,去滓服之。直生餃汁及水煎之,並善。(《補缺肘後方》)
②治小兒急慢驚風:白頸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幹,為末,加朱砂等分,糊為丸,金箔為衣,如緑豆大。每服一丸,白湯下。(《攝生衆妙方》)
③治小兒慢驚風,心神悶亂,煩懊不安,筋脈拘急,胃虛蟲動,反折啼叫:乳香(研)半錢,鬍粉一錢。上二味,合研勻細,用白頸蚯蚓生捏去土,爛研和就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蔥白湯下,更量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乳香丸)
④治抽筋:地竜一條,鬍黃連一錢。水煎,日服三次。(《吉林中草藥》)
⑤治高血壓:活蚯蚓三至五條,放盆內排出污泥後切碎,雞蛋二至三個,炒熟吃,隔天吃一次,至血壓降至正常為止。(《山東中草藥手册》)
⑥治中風半身不遂:地竜三錢,全蝎二錢,赤芍四錢,紅花三錢,牛藤四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册》)
⑦治風頭痛及産後頭痛:地竜(去土,炒)、半夏(生薑汁搗作餅,焙令幹,再搗為末)、赤茯苓(去黑皮)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一字至半錢匕,生薑、荊芥湯調下。(《聖濟總錄》地竜散)
⑧治頭痛目運,及喉痹纏喉風等:長蚯蚓不拘多少,以竜腦、麝香相和研勻,丸如麻子大。每用以生薑汁塗鼻中,每邊各內一丸。(《聖濟總錄》竜珠丸)
⑨治喉痹:地竜一條,細研,用白梅去核,以皮裹之,重着薄綿再裹,含咽津。(《聖惠方》)
⑩治風赤眼:地竜十條炙幹,搗細羅為散,夜臨臥時,以冷茶調下二錢,服之。(《聖惠方》)
⑾治支氣管喘息:地竜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次一錢,日服三次,溫開水下。(《吉林中草藥》)
⑿治陽毒結胸,按之極痛,或通而復結,喘促,大躁狂亂:生地竜四條,洗淨,研如泥,入生薑汁少許,蜜一匙,薄荷汁少許,新汲水調服。若熱熾者,加片腦少許,即與揉心下,片時自然汗出而解,不效再服一次。(《傷寒藴要》)
⒀治齒斷血出不止:幹地竜末一錢,白礬灰一錢,麝香末半錢,同研令勻,於濕布上塗藥,貼於患處。(《聖惠方》)
⒁治齒痛:蚯蚓幹者,搗末,著痛處。(《千金方》)
⒂治小便不通:蚯蚓杵,以冷水濾過,濃服半碗。(《鬥門方》)
⒃治聤耳,膿血出不止:地竜末,吹入耳中。(《聖惠方》)
⒄治耵聹塞耳聾,強堅撓不可得出者:地竜五七條濕者,搗取汁,數數灌之,即輕挑自出。(《聖惠方》)
⒅治耳聾氣閉:蚯蚓、川芎藭各兩半。為末,每服二前,麥門鼕湯下,服後低頭伏睡,一夜一服,三夜,效。(《聖濟總錄》)
⒆治鼻中息肉:白頸蚯蚓一條,豬牙皂莢一挺。上藥,納於瓷瓶中,燒熟,細研,先洗鼻內令淨,以蜜塗之,敷藥少許在內,令清水下盡。(《聖惠方》)
⒇治瘰竊潰爛流串者:荊芥根下段煎湯,溫洗良久,看瘡破紫黑處,以針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蚯蚓一把,炭火上燒紅為末,每一匙入乳香、沒藥、輕粉各半錢,穿山甲九片(炙為末),油調敷之。(《綱目》)
(21)治木舌腫滿:蚯蚓一條,以????化水塗之,良久漸消。(《聖惠方》)
(22)治對口毒瘡,已潰出膿:蚯蚓,搗細,涼水調敷,日換三、四次。(《扶壽精方》)
(23)治竜纏瘡毒:蚯蚓一條,連泥搗敷。(《綱目》)
(24)治小兒代指逆腫:豬脂和麯蟮研敷,敷易之。(《聖惠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
應用地竜註射液、復方地竜註射液及口服地竜粉治療無産重並發癥的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52例的觀察,顯效者25例(48.1%);另據101例統計,控製不發者44例,顯效者17例,共占60%;又據54例分析,顯效21例(40%)。用法:地竜註射液(每毫升相當於幹地竜1.5),第1次肌註1毫升,如無不良反應,第2天可改為2毫升,每日1次,連續註射1~2個月。復方地竜註射液(每2毫升相當於地竜4剋,黃芩素4毫剋),每日肌註2毫升,連續註射1~2周,癥狀初步控製後,改為隔日註射1次,註射30針為一療程。口服地竜粉(炒熟後研),每次3~4剋,日服3~4次,溫開水送服,最大量1次可服9剋。據臨床觀察,地竜粉及註射液對哮喘具有一定的解痙、平喘作用,痰多的病人,可使痰易咳出,口服粉劑後患者胸悶可見逐漸減輕。復方地竜註射液對"熱喘"(舌質紅,苔較厚,痰粘黃)患者的療效較滿意。地竜註射液未見嚴重全身反應。但對於高度過敏體質的患兒,要提高警惕,第一針註射時須觀察10~15分鐘再離開,如發生過敏反應,可及時處理。在應用上述復方地竜註射液時曾碰到1例典型的過敏反應(經皮內試驗對照核實),由於搶救及時,始使癥狀逐漸消失。
此外,亦可用30%地竜註射液行穴位註射,治療小兒急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每次0.5~1.0毫升註射於中府穴,病情重者加用定喘穴,或單用定喘穴。註射深度5~8分(同身寸),每日註射1~2次,6天為一療程。凡雙穴者每次取1穴,交替註射。另有用50%地竜註射液行穴位註射治療慢性氣管炎,每日1次,在雙側肺俞穴交替註射,10天為一療程,共治93例。總有效率:單純型58.9%,喘息型38.9%;其中顯效者單純型2例,喘息型4例。或用地竜焙幹研粉,豬膽汁煎煮濃縮烤幹研末,兩者按6(地竜):4(豬膽)比例,混合裝膠囊,或蜜製成丸;每次5分,日服3次;共治慢性氣管炎365例,總有效率:單純型74.4%,喘息型67.5%,其中顯效者單純型22例,喘息型31例。
②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將白頸蚯蚓去其體外髒泥,置玻杯內,加等量白糖腌漬。由於白糖的作用,蚯蚓逐漸分泌出白黃色粘液;約15~20分鐘後,即失去活力而死亡。然後用玻棒用力攪拌,即成糊狀灰棕色的蚯蚓糖漿,裝瓶備用。用時將此糖漿直接塗於腫脹處,再用紗布覆蓋固定。約2~3小時換1次,以保持患處濕潤為度。每次換藥前須先用冷????開水清洗皮膚。一般於治療後1~3天內退燒、退腫。
③治療高血壓病
取幹地竜40剋,搗碎投入60%酒精100毫升中,每日振蕩2次,浸漬72小時以上,備用。服用時過濾去渣,使成40%地竜酊。每次10毫升,日服3次。不能飲用酊劑者,改用純地竜粉水泛為丸(外加少量賦形劑),每次3~4剋,日服3次。可連續給藥30~60天,對原發性高血壓病有一定療效。另據報道,有用地竜半提純品"地竜B1液"每次2毫升(含生藥8),日服3次,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其降壓有效率在90%以上,對照組(用雙氫氯散疾)降壓有效率為72.7%;對癥狀的改善地竜B1有效率為79%.對照組為70%。應用本品未發生明顯副作用。
④治療下肢潰瘍
用蚯蚓若幹條,浸於清水中吐淨泥土,取出置於紗布上吸淨體外水分投入清潔容器內,加適量白糖(蚯蚓2份,糖1份),靜置,蚯蚓即逐漸析出體液而萎縮。1~2小時後,去蚯蚓,將所得液體過濾,不必消毒。平時需保存於冰箱或陰涼處,時久則變質不可用。臨用時以適當大小的紗布塊2~3層,浸濕蚯蚓糖漿敷於患處,外加油紙包紮。每日用滴管將蚯蚓糖漿直接滴於紗布上數次,以保持其濕度,隔數日換紗布1次。另有1例下腿潰瘍患者,病程27年,經予白頸蚯蚓每日吞服1條(冷開水洗淨,以溫開水浸軟的豆腐衣包裹,食前吞服),先後共吞服800餘條,潰瘍愈合。
⑤治療骨折
對股骨幹骨折局部敷地竜漿,內服地竜接骨丸。一般敷藥後患處感到發涼、舒服,可在1小時內獲得止痛效果,24小時後腫脹消退,為骨折早期整復固定創造了有利條件。製劑及用法:㈠地竜漿:取新鮮地竜數十條,清水洗淨,取出加1/3的白糖,搗成糊狀,加冰片少許即成。用時塗於數層紗布上敷患處,整復前每日更換1次,如有傷口應避開。㈡地竜接骨丸:取幹地竜為末,水泛為丸,如緑豆大,山藥粉為衣。每次2錢,日服2次。
⑥治療丹毒
用活地竜5份,食糖1份,加適量涼水同拌,使蚯蚓自溶成糊狀;或按此比例搗爛成糖泥。塗擦或外敷患處,每日2~3次。共治20餘例,均於2~3日痊愈。
⑦治療沙眼
用白頸蚯蚓數條,放在冷開水中反復洗滌,去淨泥土,放入大口玻璃瓶中,按蚯蚓體重加入1/10藥用氯化鈉,蚯蚓體液即行滲出;半小時後拋棄蚯蚓,將體液過濾,再在60℃的溫水中進行間歇的水浴加溫,每次30分鐘,反復3~4次即可,冷卻後放低溫處或冰箱儲藏。用時以消毒棉簽浸沾藥液,在充分暴露的結膜上輕輕塗抹,或放在眼藥瓶內點眼亦可,每日點眼或塗抹2~3次。治療37例,全部治愈。療程平均10.4天。所治病例中,有3例並發沙眼性眼瞼下垂,在用藥後6~7天消失,眼裂恢復正常。另以30%氯化鈉溶液滴眼治療10例作對照,治療10天,未見任何改變。
此外,有用蚯蚓糖糊治療帶狀皰疹,每日外搽1次,用藥後能立即減輕疼痛,庖疹逐漸乾燥,一般5~8日痊愈。
【名傢論述】①《綱目》:"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也。"
②《本草經疏》:"蚯蚓,大寒能祛熱邪,除大熱,故療傷寒伏熱狂謬。鹹主下走,利小便,故治大腹、黃疸。" |
|
蚯蚓
【來源】單驗方
【原料】地竜(蚯蚓)5條,白糖適量
【製法】地竜(蚯蚓)5條。洗淨,放入潔淨碗內,加白糖適量化水
【用法】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 |
|
體長約60mm-120mm,體重約0.7-4剋。最大的有1.5kg.生活在潮濕、疏鬆和肥沃的土壤中,身體呈圓筒形,褐色稍淡,約由100多個體節組成。前段稍尖,後端稍圓,在前端有一個分節不明顯的環帶。腹面顔色較淺,大多數體節中間有剛毛,在蚯蚓爬行時起固定支撐作用。在11節體節後,各節背部背綫處有背孔,有利於呼吸,保持身體濕潤。
蚯蚓是通過肌肉收縮嚮前移動的,具有避強光,趨弱光的特點。
亦稱釣魚蟲(angleworm)。陸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JohnMarkham是無脊椎動物。
環節動物門(Annelida)寡毛綱(Oligochaeta)陸生動物,1,800餘種,尤指正蚓屬(Lumbricus)的種。在美國有17個本地種及13個從歐洲引進的種,其中陸正蚓(L.terrestris)最為常見。蚯蚓幾乎見世界各地所有濕度合適並含足夠有機物質的土壤。一種澳大利亞蚯蚓可長達3.3公尺(約11呎)。陸正蚓長約25公分(10吋),淺紅褐色,之所以帶淺紅色,是因為血中含血紅素。某些蚯蚓(如原産英國的淺黃緑並唇蚓〔Allolobophorachlorotica〕)為緑色。
蚯蚓的軀體分為多數體節(陸正蚓多達150節)。某些內臟器官(如排泄器官)見於每一體節。第32∼37節稍粗,無節間溝,色稍淺,在生殖季節能分泌黏稠物質,形成蚓繭,包裹排出的卵。蚯蚓軀體前後兩端漸細,尾端稍鈍。蚯蚓無視覺及聽覺器官,但能感受光綫及震動。以土壤中腐爛的生物體為食,進食同時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據估計,蚯蚓每日的進食量及排遺量與其體重相等。
蚯蚓為雌雄同體,陸正蚓(Lumbricus terrestris)但需行異體受精。交配時兩條蚯蚓互抱,並分泌黏液使雙方的腹面黏住,各排出精子輸入對方受精囊內。交配後兩個個體分開,形成蚓繭,蚯蚓自蚓繭嚮後退出,繭前移至第14體節時成熟的卵落入,經過第9∼10體節時,受精囊內來自對方的精子逸出,使蚓繭中的卵受精。交配後24小時,蚓繭從蚯蚓的頭端脫出,留在土壤中。通常於2∼4周後形似成體後微小的幼體自蚓繭鑽出。60∼90天後性成熟,約一年後發育完成。
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層,但於氣候幹旱時或鼕季可鑽入2公尺(7呎)深處。有一個亞洲種於暴雨後能爬樹以防淹溺。蚯蚓為多種鳥獸的食物,又間接為人類提供食物,疏鬆土壤利於通氣和排水,將有機物質拖入所挖洞穴使加速分解,從而增加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蚯蚓又可作為魚餌,故俗稱釣魚蟲。
蚯蚓為常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畜禽糞便和有機廢物垃圾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産。世界的蚯蚓約有 2500多種,我國已記錄229種。環毛屬(Pheretima),廣種類多,我國有2000多種。 |
|
蚯蚓以土壤中的動植物碎屑為食,經常在地下鑽洞,把土壤翻得疏鬆,使水分和肥料易於進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於植物的生長。蚯蚓可以作為傢禽的飼料,是雞、鴨喜好的“肉類”食物;蚯蚓還在淡水釣魚中適應面廣,各種水域、魚類、氣候都較適宜的釣餌。但蚯蚓也有為害的一面。有一種寄生在豬體內的寄生蟲——豬肺絲蟲,在它的幼蟲生長發育中,有一段時間是寄生在蚯蚓體內的。因此,在豬肺絲蟲流行的地區,蚯蚓為這種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條件。活蚯蚓容易傳播疾病,對豬可傳播縧蟲病和氣喘病。對禽類可傳播氣管交合綫蟲病、環形毛細綫蟲病、異次綫蟲病和楔形變帶縧蟲病。
蚯蚓是分解者,對於人類來說,它可以分解掉人類生産的有機垃圾,使其變成無機物,供植物等利用。所以說院子裏有蚯蚓的話種菜或種花都會長得比較好……同時人的活動會給蚯蚓提供一定的能量來源,比如食物。但是人類對土壤的污染和對水的污染會給蚯蚓的生活環境造成極大危害,威脅到蚯蚓們的生命。
蚯蚓還可以作飼料、食品和藥材,對人類的益處很大。
目前,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蚯蚓在農業、林業、牧業生産上的重要性和對環境保護的特殊作用。據調查我國每公頃土地內大約有蚯蚓15萬~180萬條。由於蚯蚓的掘地性和雜食性,每年每公頃土地內的蚯蚓排出的蚓糞就可以達到幾十噸至幾百噸。富含腐殖質的蚓糞是植物生長的極好肥料。蚯蚓的活動還可以改良土壤,加速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恢復和保持土壤的生態平衡。此外,蚯蚓在處理垃圾中的有機廢物,降解環境中的污染物和為入類提供蛋白質新來源等方面都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蚯蚓對人類的益處很多.第一,蚯蚓在土壤裏活動,使土壤疏鬆,空氣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於植物生長,能夠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第二,蚯蚓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進的腐爛有機物和大量土粒,經過消化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其中含有豐富的氮,磷, 鉀等養分。第三,蚯蚓的身體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很高,是優良的蛋白質飼料和食品。第四,利用蚯蚓來處理有機廢物的效率很高,如1億條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噸有機廢物。.因此,蚯蚓對人類的益處很多,所以,我國和世界上的許多國傢,都在大力開展蚯蚓的利用和養殖事業。 |
|
蚯蚓體呈圓柱狀,細長,各體節相似,節與節之間為節間溝(intersegmental furrow)。
頭部不明顯,由圍口節(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葉(prostomium)組成。口前葉膨脹時,可伸縮蠕動,有掘土、撮食、觸覺等功能。
圍口節為第 1體節,口位其腹側,口前葉下方。肛門在體尾端,呈直裂縫狀。自第2體節始具剛毛,環繞體節排列,稱環生(Pperichaetine)。
剛毛簡單,略呈S形,大部分位於體壁內的剛毛囊中。
性成熟個體,第14-16體節色暗腫脹,無節間溝,無剛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剛毛),如戒指狀,稱為生殖帶或環帶(clitellum)。生殖帶的形態和位置,因屬不同而異。生殖帶的上皮為腺質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時期可形成卵繭(cocoon)。生殖帶的第一節即第14體節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體節腹側兩側為一對雄性生殖孔。納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對,隨種類不同而異,
自11-12節間溝開始,於背綫處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體腔液,濕潤體表,有利於蚯蚓的呼吸作用進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
|
蚯蚓的體壁由角質膜、上皮、環肌層、縱肌層和體腔上皮等構成。最外層為單層柱狀上皮細胞,這些細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質膜(cuticle)。此膜極薄,由膠原纖維和非纖維層構成,上有小孔。柱狀上皮細胞間雜以腺細胞,分為粘液細胞和蛋白細胞,能分泌粘液可使體表濕潤。蚯蚓遇到劇烈刺激,粘液細胞大量分泌包裹身體成粘液膜,有保護作用。上皮細胞基部有短的底細胞,有人認為可以發育成柱狀上皮細胞。感覺細胞聚集形成感覺器,分散在上皮細胞之間,基部與上皮下的一薄層神經組織的神經纖維相連。此外尚有感光細胞,位上皮的基部,也與其下的神經纖維相連。
上皮下面神經組織的內側為狹的環肌層與發達的縱肌層。環肌層為環繞身體排列的肌細胞構成,肌細胞埋在結統組織中,排列不規則。縱肌層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間為內含微血管的結締組織膜所隔開。肌細胞一端附在肌束間的結締組織膜上,一端遊離。縱肌層內為單層扁平細胞組成的體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屬斜紋肌,一般占全身體積的40%左右,肌肉發達運動靈活。蚯蚓一些體節的縱肌層收縮,環肌層舒張,則此段體節變粗變短,着生於體壁上斜問後伸的剛毛伸出插入周圍土壤;此時其前一段體節的環肌層收縮,縱肌層舒張,此段體節變細變長,剛毛縮回,與周圍土擺脫離接觸,如此由後一段體節的剛毛支撐即推動身體嚮前運動。這樣肌肉的收縮波沿身體縱軸由前嚮後逐漸傳遞。引起蚯蚓運動。
蚯蚓為次生體腔,很寬廣,內臟器官位於其中。體腔內充滿體腔液。含有淋巴細胞、變形細胞、粘液細胞等體腔細胞。當肌肉收縮時,體腔液即受到壓力,使蚯蚓體表的壓力增強,身體變得很飽滿,有足夠的硬度和抗壓能力。且體表富粘液,濕潤光滑,可順利地在土壤中穿行運動。
體腔被隔膜依體節分隔成多數體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體腔室由左右二體腔囊發育形成。體腔囊外側形成壁體腔膜,內側除中間大部分形成髒體腔膜外,背側與腹側則形成背腸係膜和腹腸係膜。蚯蚓的腹腸係膜退化,衹有腸和腹血管之間的部分存在;背腸係膜則已消失。前後體腔囊間的部分,緊貼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種類在食道區無隔膜存在。
體壁內的壁體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顯。而腸壁的髒體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腸的髒體腔膜特化成黃色細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 |
|
消化管縱行於體腔中央,穿過隔膜,管壁肌層發達,可增進蠕動和消化機能。消化管分化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腸、肛門等部分。 口腔可從口翻出,攝取食物。咽部肌肉發達,肌肉收縮,咽腔擴大可輸助攝食。咽外有單細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濕潤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後連短而細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鈣質,可中和酸性物質。食道後為肌肉發達的砂囊(gizzard),內襯一層較厚的角質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為外胚層形成,屬前腸。砂囊後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體,稱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後約自第15體節開始,消化管擴大形成腸,其背側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積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腸內進行。腸壁最外層的髒體腔膜特化成了黃色細胞。自第26體節開始,腸兩側嚮前伸出一對錐狀盲腸(caeca),能分泌多種酶,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腸來源於內胚層,屬中腸。後腸較短,約占消化管後端20多體節,無盲道,無消化機能。以肛門開口於體外。 |
|
由縱血管、環血管和微血管組成,屬閉管式循環。血管的內腔為原體腔被次生體腔不斷擴大排擠,殘留的間隙形成。
縱血管有位於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 vessel)和腹側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 vessel)。背血管較粗,可搏動,其中的血液自後嚮前流動;腹血管較細,血液自前嚮後流動。緊靠腹神經索下面為一條更細的神經下血管(subneural vessel)。食管兩側各有一條較短的食管側血管(lateral。oesophageal vessel)。環血管主要有心髒 4~5對(P. hupeiensis為4對,P. aspergrillum為5對),在體前部,位置因種類不同而異。心髒連接背腹血管。可搏動,內有瓣膜,血液自背側嚮腹側流動。壁血管(parietal vessel)連於背血管和神經下血管,除體前端部分外,一般每體節一對。收集體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
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動脈和靜脈,血液中含有血細胞,血漿中有血紅蛋白,故顯紅色。
血循環途徑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體節後收集每體節一對背腸血管含養分的血液和一對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後嚮前流動。大部分血液經心髒入腹血管,一部分經背血管在體前端至咽。食管等處的分支入食管側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嚮後流動,每體節都有分支至體壁、腸、腎管等處,在體壁進行氣體交換,含氧多的血液於體前端(第14體節前)回到食管側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體節後)則回到神經下血管,再經各體節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於第14體節以後,在各體節於腸下分支為腹腸血管入腸,再經腸上方的背腸血管入背血管。 |
|
蚯蚓以體表進行氣體交換。氧溶在體表濕潤薄膜中,再滲入角質膜及上皮,到達微血管叢,由血漿中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輸送到體內各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體腔液,經常保持體表濕潤,有利於呼吸作用。有人認為蚯蚓也能在水中進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為後腎管,一般種類每體節具一對典型的後腎管,稱為大腎管。環毛屬蚯蚓無大腎管,而具有三類小目管:體壁小腎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體壁內面,極小,每體節約有200一250條,內端無腎口,腎孔開口於體表。隔膜小腎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體節以後各隔膜的前後側,一般每側有40一50條,有腎口呈漏鬥形,具纖毛,下連內臟有纖毛的細腎管,經內腔無纖毛的排泄管,開口於腸中。咽頭小腎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兩側,無腎口,開口於咽。後二類腎管又稱消化腎管。各類小腎管富微血管,有的腎口開口於體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體腔內的代謝産物。腸外的黃色細胞可吸收代謝産物,後脫落體腔液中,再入腎口,由腎管排出。 |
|
蚯蚓為典型的索式神經。中樞神經係統有位於第3體節背側的一對咽上神經書(腦)及位於第3和第4體節間腹側的咽下神經節,二者以圍咽神經相連。自咽下神經節伸嚮體後的一條腹神經索,於每節內有一神經節)。外圍神經係統有由咽上神經節前側發出的8一10對神經,分佈到口前葉、口腔等處;咽下神經節分出神經至體前端幾個體節的體壁上。腹神經索的每個神經節均發出3對神經分佈在體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經節伸出神經至消化管稱為交感神經係統(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經係統的每條神經都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有傳導和反應機能。感覺神經細胞,能將上皮接受的刺激傳遞到腹神經素的調節神經元(adjustor neuron),再將衝動傳導至運動神經細胞,經神經纖維連於肌肉等反應器,引起反應,這是簡單的反射弧。腹神經索中的3條巨纖維(giant fiber),貫穿全索,傳遞衝動的速度極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應迅速。
感覺器官不發達,作壁上的小突起為體表感覺乳突,有觸覺功能;口腔感覺器分佈在口腔內,有味覺和嗅覺功能;光感受器廣布於體表,口前葉及體前幾節較多,腹面無,可辨別光的強弱,有避強光趨弱光反應。 |
|
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僅限於體前部少數體節內,結構復雜。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對,很小,由許多極細的卵巢管組成,位第13體節前隔膜後側,卵漏鬥(oviduct funnel)一對,位第13體節後隔膜前側,後接短的輸卵管(oviduct)。兩輸卵管在第14體節腹側腹神經索下會合,開口於此腹中綫,稱雌生殖孔。另有納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對(P. differingens為4對,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為2對),位第7、8、9體節內。納精囊由壇(ampullaa)、壇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構成。為儲存精子之處。納精囊孔開口子6/7、7/8、8/9體節之間腹面兩側。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對,很小,位第10及11體節內的精巢囊(seminal sac)內,精漏鬥 2對,緊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纖毛,後接細的輸精管。2管於第13體節內合為一條,嚮後伸,開口於第18體節兩側,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對,位雄生殖孔一側,前列腺管開口於輸精管末端,分泌粘波與精子的活動和營養有關、精巢囊與其後第11及12體節內的貯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貯精囊內充滿營養液。精巢産生精細胞後,先入貯精囊內發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經精漏鬥由輸精管輸出。
蚯蚓的精子與卵不同時成熟,故生殖時為異體受精,有交配現象。交配時兩個個體的前端腹面相對,頭端互朝相反方向,藉生殖帶分泌的粘液緊貼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對方的納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將精液送入對方的納精囊內。交換精液後,二蚯蚓即分開。待卵成熟後,生殖帶分泌粘稠物質,於生殖帶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當蚯蚓後退移動時,納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時,即嚮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內受精,最後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兩端封閉,形成卵繭、卵在卵繭內發育。卵繭較小,如緑豆大小,色淡褐,內含1~3個受精卵。
蚯蚓為直接發育,無幼蟲期。受精卵經完全不均等卵裂,發育成有腔囊胚,以內陷法形成原腸胚。經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繭而出。
有人報道環毛蚓有孤雌生殖。 |
|
蚯蚓是變溫動物,體溫隨着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蚯蚓對環境的依賴一般比恆溫動物更為顯著,環境溫度不僅影響蚯蚓的體溫和活動,還影響蚯蚓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及繁殖等,而且溫度也對其他生活條件産生較大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蚯蚓。因此,溫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
一般來說,蚯蚓的活動溫度在5—30℃範圍內,0—5℃進入休眠狀態,0℃以下死亡,最適宜的溫度為20—27℃左右,此時能較好地生長發育和繁殖。28—30℃時,能維持一定的生長;32℃以上時生長停止;10℃以下時活動遲鈍;40℃以上時死亡,蚓繭孵化最適18—27℃。可見蚯蚓的最高致死溫度低於其他無脊椎動物。養殖場最好在室內,在南方地區,夏天通風保濕,鼕天衹要關窗保溫就能全年正常生産(這裏的溫度指基料的溫度,因為空氣的溫度與基料的溫度是不一樣的,比如:當空氣溫度0℃時,基料溫度有12℃左右;當空氣溫度為38℃時,基料溫度卻衹有28℃左右,這是因為糞料含有極高的水分)。 |
|
蚯蚓雌雄同體,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節的後側,有兩對精巢囊,每一個囊內有精巢和精漏鬥各一個,通過隔膜上的小孔與後一對的貯精囊相連;貯精囊兩對位於第11節和第12節內,精細胞在精巢中産生後,先進入貯精囊中發育,待成熟後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鬥經輸精管排出。兩條輸精管,在13節後,兩兩平行,當行至第18節與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會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節腹面兩側。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狀的卵巢一對,附着在第12、第13節隔膜的後方,成熟的卵落入體腔,經第13節內一對卵漏鬥,通過較短的輸卵管,至第14節會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衹有一個。另外,在第6至第9節內,有受精囊2或3對,為接受和儲存異體精子的場所,開口於6至9節間腹部節間溝兩側。
蚯蚓雖說是雌雄同體,但由於性細胞成熟時期不同,故仍需異體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細胞先成熟。成熟後兩條蚯蚓要進行交配,交配時,副性腺分泌粘液,使雙方的腹面相互粘着,頭端分嚮兩方。雄性生殖孔與異體受精囊孔相對,精液從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過對方的受精囊孔進入受精囊內。交換精液後兩條蚯蚓各自分開。待卵成熟後環帶分泌粘稠物質,在環帶外凝固而成環狀粘液管(蚓繭),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繭中。當蚯蚓作波浪式後退運動時,蚓繭相應逐漸嚮前移動,當移至受精囊孔處精子逸出,在繭中受精。蚯蚓繼續後退,最後蚓繭離開身體,兩端封閉而留在土中。每個蚓繭有1~3個胚胎,2~3周內孵化。如環境不適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
|
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進行殺滅。花盆在室外地下襬放,蚯蚓很容易從盆的底孔鑽入盆內。蚯蚓在大田裏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裏卻是有害的。花盆內的泥土少,這會導致蚯蚓啃花卉的根係,還有蚯蚓會打洞,一澆水,水順着洞就流走了,花兒喝不到水。如果花盆裏有蚯蚓,可到花店裏買一些“敵百蟲”(農藥)粉劑,灑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攪勻後,澆水即可。敵百蟲能徹底消滅蚯蚓。使用方法按包裝說明即可。 也有的認為蚯蚓糞便對於花是一種肥料,對花有益處。 |
|
蚯蚓是一種低等的環節動物,雖然它也有頭、有尾、有口腔、腸胃和肛門。但它的整個身體就像由兩條兩頭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組成的,外面一層是一環連起來的體壁,其中有由中胚層細胞組成的肌肉係統,體內便是一條消化道,從頭到尾貫穿在一層層的隔膜中間。在內外兩條“管子”之間,被體腔液充滿着。
當蚯蚓被切成兩段時,在溫度,PH和殺菌的條件下,它斷面上的肌肉組織立即收縮,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細胞團,同時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傷口迅速閉合。位於體腔中隔裏的原生細胞迅速遷移到切面上來與自己溶解的肌肉細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結節狀的再生芽。與此同時體內的消化道、神經係統、血管等組織的細胞,通過大量的有絲分裂,迅速地嚮再生芽裏生長。就這樣,隨着細胞的不斷增生,缺少頭的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個新的頭來;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條尾巴來。這樣一條蚯蚓就變成了兩條完整的蚯蚓。
值得註意的是,南京大學的一位畢生研究“蚯蚓”的老教授指出,上面提到的蚯蚓的再生是極為不正常的。根據他畢生研究成果,他分析後認為,一隻蚯蚓被從中間切開後不可以再生為兩條蚯蚓,衹有包含腦神經結的一端可以活下去。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動物學》的175頁附近的一節也沒有提到蚯蚓切開後可以再生為兩條蚯蚓。 |
|
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它除了玻璃、塑膠、金屬和橡膠不吃,其餘如腐植質、動物糞便、土壤細菌等以及這些物質的分解産物都吃。蚯蚓味覺靈敏,喜甜食和酸味。厭苦味。喜歡熱化細軟的飼料,對動物性食物尤為貪食每月吃食量相當於自身重量。
怎樣採集
蚯蚓生活有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白天以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夜間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葉。採集蚯蚓的時間,一年之中,以春末夏初最好,此時蚯蚓數量較多,活動旺盛;一天之中,以早晨最好,此時氣溫適中,光照較弱,近地面空氣溫度較大,蚯蚓大多集中在上層土壤中活動。
採集蚯蚓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挖掘法 選擇腐殖質豐富、土壤肥沃、濕潤、疏鬆的地方,如菜園,用鐵鏟翻土採集。
灌水法 蚯蚓數量較多的田地灌水,蚯蚓很快從土內鑽出來。
拾取法 蚯蚓喜棲黑暗環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凌晨3-4點鐘時,到田邊手持電筒拾取。
誘捕法 蚯蚓喜食新鮮飼料,我們將發酵的飼料堆在蚯蚓較多的田邊,3-5天後,即可用鐵鏟翻開採集。
怎樣飼養
取一個大容器,放進3/4的肥土,灑水把土壤澆濕,再放幾片菜葉,然後放進幾條蚯蚓,蓋上一塊濕布,使土壤保持濕潤。這樣就可以飼養蚯蚓了。
如果要大規模飼養蚯蚓,采用室外養殖法為好,設備簡單,管理容易,成本低。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各種禽糞、畜糞、瓜果皮、菜葉、樹葉以及無毒的生活垃圾等都可作為蚯蚓的飼料。這些飼料最好事先進行發酵,達到無臭味、無酸味、完全腐熟、外觀咖啡色。室外飼養具體方法:選擇地勢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風、無污染、無驚擾的地方,用鐵鏟挖一個寬約1米、深約25釐米、長度適當的淺坑,坑底要平坦。挖好後,坑底和四壁砌上磚塊,以防蚯蚓外逃。然後鋪上飼料約5釐米,即可放入蚯蚓。蚯蚓不耐高溫(35℃以上),也不耐低溫(0℃以下),所以,夏天養殖坑上面要搭棚遮陰;鼕天養殖坑上面要搭建簡易的塑料棚,提高坑溫,保護蚯蚓安全越鼕。此外,還應做好保護工作,以防老鼠、青蛙、蛇等的侵害。
細心觀察
把室內飼養容器上的濕布掀開,就會發現蚯蚓紛紛往泥土中鑽。蚯蚓喜歡生活在肥沃的土壤裏,並吃下土粒,把其中的養分吸收後,再把剩餘的土粒從尾端的肛門排出,這種土粒叫做蚯蚓的糞土。
把蚯蚓放在手心,你會感到它的體表有滑溜溜的黏液。
在一隻大盤裏,分區放入幹土、幹沙、濕土和濕沙,然後放入幾條蚯蚓,你很快會看到蚯蚓全部一伸一縮地爬到濕土區,並鑽入濕潤的土壤裏去了。
取一個大號玻璃筒,在筒的底層盛黑土,第二層盛沙,面上一層又盛黑土。接着,放入幾條蚯蚓,投入幾片菜葉,作為蚯蚓飼料,並灑水保持土壤濕潤,每天觀察一次,過了5-6天,土壤給攪亂了,3層分界慢慢地消失了,而且土壤比原來疏鬆得多。這說明蚯蚓在土壤裏上下翻動,把土壤翻鬆了。怪不得農民稱蚯蚓為“活犁耙”。
小實驗
用墊板做一個45°的斜坡,放一條蚯蚓在斜坡的中間,看會往哪個方向爬?圖中的蚯蚓前端嚮上,那麽它就會往上爬。在正常情況下,蚯蚓全靠身體肌肉的收縮和體表剛毛的配合,總是嚮前移動的。
用五種不同的液體(酒精、醋、肥皂水、????水和糖水)分別滴在蚯蚓的身體上。由於前4種溶液體對蚯蚓的刺激性大,因此,它會難受得亂跳,衹有滴糖水的蚯蚓沒有反應。不過並不是蚯蚓也和小朋友們一樣喜歡糖水,而是糖水刺激性小的緣故。
蚯蚓的軀體有許多環體節組成,所以稱為環節動物。尖的一頭是前端,粗的一頭是後端,用刀切去蚯蚓的後5個環節,再把它放在2-3張潮濕的草紙上,扣上玻璃杯,隔幾天灑水,投入菜葉,一個月後,蚯蚓重新長出失去的後端,可見蚯蚓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功能主治:其味鹹,性寒。功能為清熱、鎮痙、止喘、利尿。主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頭痛目赤、喘息痰熱、中風、半身不遂等病證。中醫治療前列腺等濕熱下註泌尿感染等病中的常用中藥,該方是民間古方。
1.可以鬆土壤
2.消除環境污染
3.改善土壤有機結構(促進酸性或鹼性土壤變為中性土壤)
蚯蚓能疏鬆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並改善結構,還能促進酸性或鹼性土壤變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適於農作物的生長。由於蚯蚓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用作畜、禽和水産養殖業的飼料,都能取得增産的效果。蚯蚓在藥物學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見的中藥材,有解熱、鎮痙、活絡、平喘、降壓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體內可分泌出一種能分解蛋白質、脂肪和木質纖維的特殊酶,因此,樹葉、稻草、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紙、食品工業的下腳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消除環境污染。因此,近年來,許多國傢都成立了蚯蚓養殖工廠,並把蚯蚓養殖工廠稱為“環境淨化裝置”。由於蚯蚓能夠吸收土壤中的汞、鉛和鎘等微量金屬,這類金屬元素在蚯蚓體內的聚集量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蚯蚓可作為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的監測動物。 |
|
據測定,蚯蚓的蛋白質含量約占幹重的53.5%~65.1%,脂肪含量約為4.4%~17.38%,碳水化合物約為11%~17.4%,灰分7.8%~23%。蚯蚓體內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約占鮮體重的0.04%~0.073%),以及鈣和磷(約占鮮體重的0.124%~0.188%)等礦物質元素。蚯蚓體內含有地竜素、地竜解毒素、黃嘌呤、抗組織胺和維生素B等多種藥用成分。同時,蚯蚓也是某些寄生蟲如綫蟲和縧蟲的中間宿主,如環細綫蟲和長刺後圓綫蟲等。 |
|
單嚮蚓亞目(Haplotaxina)單嚮蚓科(Haplotaxidae)鏈胃蚓亞目(Moniligastrina)鏈胃蚓科(Moniligastridae):東亞。正蚓亞目(Lumbricina)正蚓科(Lumbricidae):北半球溫帶地區、溫哥華島、加拿大、日本、歐亞大陸。寒䘆蚓科(Ocnerodrilidae):中美洲、南美洲、非洲。棘蚓科(Acanthodrilidae):非洲、北美洲東南部和內陸地區、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八毛蚓科(Octochaetidae):中美洲、南美洲、西部非洲、印度和新西蘭、澳大利亞。巨蚓科(Megascolecidae):東南亞、大洋洲、北美洲西北部。舌文蚓科(Glossoscolecidae):中美洲、南美洲北部。真蚓科(Eudrilidae):非洲熱帶地區。異尾蚓科(Alluroididae)Hormogastridae:歐洲。Sparganophilidae:北美洲。Exxidae:中美洲、加勒比地區。綜族蚓科(Syngenodrilidae)Almidae:非洲、南美洲。 |
|
地竜、堅蠶、引無、卻行、寒欣、鳴砌、地蟲
“蚯蚓”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Earthworm |
|
qiuyin
蚯蚓
earthworm
見寡毛綱。 |
|
- : earth-worm
- n.: angleworm, earthworm, worm, earth worm, an `earthworm
- lat.: pheretima
|
|
- n. ver de terre
|
|
蚯蟨, 地竜, 麯蟮, 環毛蚓, 蠖蚓, 竪蠶, 丘螾, 蝽端, 附蚓, 寒蟪, 寒蚓, 蜿螾, 引無, 麯螾, 地竜子, 朐躵, 土螾, 蟲蟮 |
|
生物學 | 環節動物 | 毛足綱 | 蚯蚓類 | 養殖 | 書 | 農業 | 書籍 | 中國 | 南開 | 英國 | 蛞蝓 | 新物種 | 生物 | 養殖技術 | 蠅蛆 | 種苗 | 特種養殖 | 動物 | 肯尼亞 | 非洲 | 蜈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