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絹絲昆蟲(桑蠶、柞蠶、蓖麻蠶等)蛹期的囊殼形保護物。由老熟幼蟲絲腺吐出的絲織成。結繭數天後,繭內的幼蟲化為蛹,後蛹羽化為成蟲(蛾)。 |
|
蠶在化蛹前包圍其身體的、大部分由絲組成的外包層,蠶在其中化蛹 |
|
亦作“ 蠶蠒 ”。 1.蠶吐絲結成的橢圓形殼。是繅絲的原料。 漢 王符 《潛夫論·贊學》:“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 南朝 梁 蕭子顯 《燕歌行》:“明珠蠶繭勉登機,鬱金香蘤特為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一·蠶》:“蠶繭(已出蛾者)氣味甘溫無毒。” 明 都穆 《譚纂》捲上:“上命以缸覆 顛仙 焚之,一晝夜,啓缸如故,復命焚三晝夜,缸內結如蠶蠒之狀。” |
|
指蠶繭紙。 明 陸采 《明珠記·煎茶》:“舒蠶蠒,展兔毫,蚊腳蠅頭隨意掃。” |
|
蠶繭
silkworm cocoon
【異名】蠶衣(《說文》),繭黃(《聖惠方》),蠶繭殼(《藥材資料匯編》)。
通常指桑蠶繭。桑蠶蛹期的囊形保護層,內含蛹體。保護層包括繭衣、繭層和蛹襯等部分。繭層可以繅絲,繭衣及繅製後的廢絲可作絲棉和絹紡原料。蛹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可用於製藥及提取蛹油,並可作魚及傢畜的飼料。
形成和形態結構熟蠶上蔟後,先吐絲做成鬆亂的繭衣;然後頭胸部開始有規則地擺動,吐出呈~形或∞字形的絲圈,積15~25個絲圈成絲片;許多絲片由絲膠粘着構成繭層。繭層上的絲縷稱繭絲。由外及裏完成繭層後,在繭層內腔形成蛹襯,即完成吐絲結繭過程。蠶繭有橢圓形、橢圓束腰形、球形或紡錘形等不同形狀。繭有白、黃、淡緑、肉紅等顔色,生産上大多用白繭。
經濟性狀指標蠶繭經濟性狀的優劣通過下列指標衡量。
①繭層率。指繭層重占繭重的百分比,是評定蠶繭等級的主要指標。繭層率愈高,絲量愈多。春繭的繭層率一般為22%~26%,夏秋繭為18%~23%。
②繭絲長和繭絲重。指一粒繭能繅得的繭絲長度和重量。一般春繭繭絲長900~1500米,繭絲重0.35剋~0.45剋;夏秋繭繭絲長700~1200米,繭絲重0.22~0.37剋。
③解舒絲長和解舒率。均反映繅絲時繭絲從繭層離解的難易程度。解舒絲長是繅絲過程中繭絲每接頭1次可連續繅取的平均絲長(米)。解舒率是解舒絲長對繭絲長的百分比。解舒好則落緒少、出絲多、質量好;解舒差則落緒多、廢絲量增加、出絲率和生絲質量下降,繅絲時常因再次索緒而耗能大、成本高。
④出絲率。指絲重占繭重的百分比,或用繭層繅絲率表示,是繭質好壞的綜合指標。出絲率的高低主要决定於上繭率、繭層率和解舒率等因素。鮮繭出絲率一般為14%~16%,高的可達19%~21%。繭層繅絲率是絲重占繭層重的百分比,一般為75%~85%。
⑤繭絲纖度。表示繭絲粗細的程度。單位為旦尼爾,簡寫作“旦”或“d”,俗稱“分”或“條分”,即900米長的繭綫重0.1剋時為1個旦尼爾。旦尼爾數字愈大,繭絲愈粗。雜交種的繭絲平均纖度,一般春繭為2.8~3.3旦,夏秋繭2.0~2.7旦。
⑥繭絲飇節。繭絲局部呈現的畸形現象,大多因吐絲中斷或繅絲過程中繭絲∞字形膠着部未離解而造成。飇節多會增加繅絲和織造過程中的斷頭,降低質量。
⑦繭層分離細纖度。又稱微茸。是絲膠中的細纖維,其染色性能差,影響織物品質,是繭絲病疵之一。
蠶繭質量檢驗已采收的蠶繭須根據蠶繭檢驗標準確定蠶繭等級,按級定價。繭質一般按下列價值標準衡量:①絲量價值,主要指産絲量與鮮繭出絲率。②解舒價值,包括解舒率、解舒絲長等與繅絲生産效率相關的性狀。③絲質價值,包括繭絲纖度、粗細差距和繭絲性狀。④群體價值,指同一批次蠶繭繭粒之間各種性狀的均勻程度及該批蠶繭的數量。這4項價值綜合構成繅絲工業原料繭的商品價值。凡上繭率高和具有解舒好、絲長長、出絲率高等性狀的蠶繭,均屬優良蠶繭。另外繭色潔白、光澤正常、繭形勻整等性狀也是優質繭的重要標準。檢驗上述標準一般可采取幹殼量檢驗法和繅絲檢驗法確定。
蠶繭乾燥和貯藏 利用熱能殺死鮮繭內蠶蛹並烘成幹繭,同時保持繭質、防止黴變的工藝和管理過程。蠶繭乾燥,俗稱烘繭。除及時殺死蠶蛹、防止羽化和繭層蒸熱黴爛外,主要是除去鮮繭中的大部分水分,特別是烘幹蛹體。鮮繭繭層含水率約為11%~13%,蛹體含水率約為74%~79%,以烘到15%左右為宜。過幹則繭層絲膠親水性降低,導致解舒不良。蠶繭乾燥過程分預熱階段、等速乾燥階段和減速乾燥3個階段,乾燥方法一般多用烘繭竈和烘繭機。此外還有用真空乾燥、紅外綫乾燥、微波乾燥和核輻射乾燥等。乾燥室內熱空氣的溫度、濕度和流速須與蠶繭乾燥各階段的工藝要求相適應。溫度一般控製在110~120℃,空氣流速由快到慢逐漸調整。經烘幹的蠶繭冷卻後,即包裝入庫貯藏。繭庫應建在高燥處,並具備防潮、密閉和換氣等條件,以防止黴變和蟲、鼠為害。為害幹繭的黴菌主要有麯黴屬、青黴屬和白黴屬3類,多濕環境極易蔓延,導致蠶繭黴壞。為此,庫內相對濕度應控製在60%~70%範圍內。繭庫主要害蟲有大𠔌盜、雙皮蠹和棉紅鈴蟲等,入庫前需用藥劑殺除。
【草藥名】: 蠶繭
【內容介紹】:
蠶繭 (《綱目》)
【異名】蠶衣(《說文》),繭黃(《聖惠方》),蠶繭殼(《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傢蠶蛾的繭殼。
動物形態詳原蠶蛾條。
【藥材】呈長橢圓形,或中部稍縊縮,長約3~4釐米,直徑1.7~2.1釐米。
表面白色,有不規則皺紋,並有附着的蠶絲,呈絨毛狀。
其內壁的絲紋很有規律。
質輕而韌,不易撕破。
未經羽化的蠶繭,內有黃棕色的蠶蛹1枚以及成蛹前脫下的淡棕色、皺縮的蠶皮。
全國養蠶地區均産。
【化學成分】用魯桑葉飼育的蠶,其繭的化學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質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纖維0.39%。
蠶繭主要是由纖維狀蛋白質絲纖蛋白,外包以另一種蛋白質絲膠蛋白粘結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類、色素、無機物等等。
在生絲中,絲纖蛋白約占70%,絲膠蛋白約占22%。
絲纖蛋白是一種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約占總氮的80%。
10萬剋絲纖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質後數字,是剋分子數):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纈氨酸29,亮氨酸7,異亮氨酸9,絲氨酸157,蘇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賴氨酸4,組氨酸2,精氨酸6,天門鼕氨酸17,𠔌氨酸13,共計1297個剋分子。
絲膠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大體上與絲纖蛋白相似,微異處在於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較少;絲氨酸、𠔌氨酸、天門鼕氨酸較多。
繭又含遊離氨基酸50毫剋%(以甘氨酸計)。
蠶繭含油蠟狀物質,由伯醇類、固體脂肪酸、石蠟及液體脂肪酸所構成。
又含𠔌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
黃繭所含色素有各種鬍蘿蔔素衍生物,而它們也是黃橙、粉紅、棕灰等色的繭的色素。
緑繭的色素,有些與黃酮有關,有些與葉緑素有關,特別是野蠶繭。
繭色素種類頗多,有人從緑蠶繭分出7種有黃緑色螢光的色素及2種黃棕色螢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種黃色螢光色素,它們都是黃酮類的葡萄糖甙。
各種蠶繭,每剋含鐵10.08~49.16微剋及相當多的氟。
每公斤白繭含錳7.06毫剋,黃繭含8.48毫剋。
每剋白繭含鋅3.19微剋,黃繭含3.67微剋。
【藥理作用】蠶蛾的繭有擬膽鹼作用。
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處理過的蠶繭的90%乙醇提取物對麻醉貓的血壓、離體豚鼠回腸及傢兔十二指腸上均呈現膽鹼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標本上,對橫紋肌無作用。
【炮製】將蠶繭剪開,去盡內部雜質。
或置罐內,煅存性用。
【性味】《綱目》:甘,溫,無毒。
【功用主治】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瘡,癰腫。
《綱目》: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
煮汁飲,止消渴,反胃,除蛔蟲。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
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選方】①治腸風,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繭黃、蠶蛻紙(並燒存性)、晚蠶沙、白僵蠶(並炒)等分。
為末,入麝香少許。
每服二錢,用米飲送下,日三服。
(《聖惠方》繭黃散) ②治消渴:煮蠶繭湯,每服一盞。
(《朱氏集驗醫方》) ③治小兒因痘瘡餘毒,肢體節骱上有疳蝕瘡,膿水不絶:出蛾綿繭,不拘多少,用生白礬捶碎,實繭內,以炭火燒,礬汁幹,取出為末。
幹貼疳瘡口內。
如腫作痛,更服活命飲。
(《小兒痘疹方論》綿繭散) ④治反胃吐食:蠶繭十個。
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
(《普濟方》) ⑤治口糜:蠶繭燒灰,調蜂蜜,抹口內。
(《泉州本草》) |
|
蠶繭
(《綱目》)
【異名】蠶衣(《說文》),繭黃(《聖惠方》),蠶繭殼(《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傢蠶蛾的繭殼。動物形態詳"原蠶蛾"條。
【藥材】呈長橢圓形,或中部稍縊縮,長約3~4釐米,直徑1.7~2.1釐米。表面白色,有不規則皺紋,並有附着的蠶絲,呈絨毛狀。其內壁的絲紋很有規律。質輕而韌,不易撕破。未經羽化的蠶繭,內有黃棕色的蠶蛹1枚以及成蛹前脫下的淡棕色、皺縮的蠶皮。
全國養蠶地區均産。
【化學成分】用魯桑葉飼育的蠶,其繭的化學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質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纖維0.39%。
蠶繭主要是由纖維狀蛋白質"絲纖蛋白",外包以另一種蛋白質"絲膠蛋白"粘結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類、色素、無機物等等。在生絲中,絲纖蛋白約占70%,絲膠蛋白約占22%。絲纖蛋白是一種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約占總氮的80%。10萬剋絲纖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質後數字,是剋分子數):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纈氨酸29,亮氨酸7,異亮氨酸9,絲氨酸157,蘇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賴氨酸4,組氨酸2,精氨酸6,天門鼕氨酸17,𠔌氨酸13,共計1297個剋分子。絲膠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大體上與絲纖蛋白相似,微異處在於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較少;絲氨酸、𠔌氨酸、天門鼕氨酸較多。繭又含遊離氨基酸50毫剋%(以甘氨酸計)。
蠶繭含油蠟狀物質,由伯醇類、固體脂肪酸、石蠟及液體脂肪酸所構成。又含𠔌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
黃繭所含色素有各種鬍蘿蔔素衍生物,而它們也是黃橙、粉紅、棕灰等色的繭的色素。緑繭的色素,有些與黃酮有關,有些與葉緑素有關,特別是野蠶繭。繭色素種類頗多,有人從緑蠶繭分出7種有黃緑色螢光的色素及2種黃棕色螢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種黃色螢光色素,它們都是黃酮類的葡萄糖甙。
各種蠶繭,每剋含鐵10.08~49.16微剋及相當多的氟。每公斤白繭含錳7.06毫剋,黃繭含8.48毫剋。每剋白繭含鋅3.19微剋,黃繭含3.67微剋。
【藥理作用】蠶蛾的繭有擬膽鹼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處理過的蠶繭的90%乙醇提取物對麻醉貓的血壓、離體豚鼠回腸及傢兔十二指腸上均呈現膽鹼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標本上,對橫紋肌無作用。
【炮製】將蠶繭剪開,去盡內部雜質。或置罐內,煅存性用。
【性味】《綱目》:"甘,溫,無毒。"
【功用主治】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瘡,癰腫。
《綱目》:"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飲,止消渴,反胃,除蛔蟲。"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選方】①治腸風,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繭黃、蠶蛻紙(並燒存性)、晚蠶沙、白僵蠶(並炒)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用米飲送下,日三服。(《聖惠方》繭黃散)
②治消渴:煮蠶繭湯,每服一盞。(《朱氏集驗醫方》)
③治小兒因痘瘡餘毒,肢體節骱上有疳蝕瘡,膿水不絶:出蛾綿繭,不拘多少,用生白礬捶碎,實繭內,以炭火燒,礬汁幹,取出為末。幹貼疳瘡口內。如腫作痛,更服活命飲。(《小兒痘疹方論》綿繭散)
④治反胃吐食:蠶繭十個。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普濟方》)
⑤治口糜:蠶繭燒灰,調蜂蜜,抹口內。(《泉州本草》) |
|
蠶繭
【來源】單驗方
【原料】蠶繭20個,淡豆豉9剋。
【製法】水煎,代茶飲,每日1劑
【用法】
【功效】 |
|
silkworm cocoon
【異名】蠶衣(《說文》),繭黃(《聖惠方》),蠶繭殼(《藥材資料匯編》)。
通常指桑蠶繭。桑蠶蛹期的囊形保護層,內含蛹體。保護層包括繭衣、繭層和蛹襯等部分。繭層可以繅絲,繭衣及繅製後的廢絲可作絲棉和絹紡原料。蛹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可用於製藥及提取蛹油,並可作魚及傢畜的飼料。
形成和形態結構 熟蠶上蔟後,先吐絲做成鬆亂的繭衣;然後頭胸部開始有規則地擺動,吐出呈~形或∞字形的絲圈,積15~25個絲圈成絲片;許多絲片由絲膠粘着構成繭層。繭層上的絲縷稱繭絲。由外及裏完成繭層後,在繭層內腔形成蛹襯,即完成吐絲結繭過程。蠶繭有橢圓形、橢圓束腰形、球形或紡錘形等不同形狀。繭有白、黃、淡緑、肉紅等顔色,生産上大多用白繭。
經濟性狀指標 蠶繭經濟性狀的優劣通過下列指標衡量。
①繭層率。指繭層重占繭重的百分比,是評定蠶繭等級的主要指標。繭層率愈高,絲量愈多。春繭的繭層率一般為22%~26%,夏秋繭為18%~23%。
②繭絲長和繭絲重。指一粒繭能繅得的繭絲長度和重量。一般春繭繭絲長900~1500米,繭絲重0.35剋~0.45剋;夏秋繭繭絲長700~1200米,繭絲重0.22~0.37剋。
③解舒絲長和解舒率。均反映繅絲時繭絲從繭層離解的難易程度。解舒絲長是繅絲過程中繭絲每接頭1次可連續繅取的平均絲長(米)。解舒率是解舒絲長對繭絲長的百分比。解舒好則落緒少、出絲多、質量好;解舒差則落緒多、廢絲量增加、出絲率和生絲質量下降,繅絲時常因再次索緒而耗能大、成本高。
④出絲率。指絲重占繭重的百分比,或用繭層繅絲率表示,是繭質好壞的綜合指標。出絲率的高低主要决定於上繭率、繭層率和解舒率等因素。鮮繭出絲率一般為14%~16%,高的可達19%~21%。繭層繅絲率是絲重占繭層重的百分比,一般為75%~85%。
⑤繭絲纖度。表示繭絲粗細的程度。單位為旦尼爾,簡寫作“旦”或“D”,俗稱“分”或“條分”,即900米長的繭綫重0.1剋時為1個旦尼爾。旦尼爾數字愈大,繭絲愈粗。雜交種的繭絲平均纖度,一般春繭為2.8~3.3旦,夏秋繭2.0~2.7旦。
⑥繭絲纇節。繭絲局部呈現的畸形現象,大多因吐絲中斷或繅絲過程中繭絲∞字形膠着部未離解而造成。纇節多會增加繅絲和織造過程中的斷頭,降低質量。
⑦繭層分離細纖度。又稱微茸。是絲膠中的細纖維,其染色性能差,影響織物品質,是繭絲病疵之一。
蠶繭質量檢驗 已采收的蠶繭須根據蠶繭檢驗標準確定蠶繭等級,按級定價。繭質一般按下列價值標準衡量:①絲量價值,主要指産絲量與鮮繭出絲率。②解舒價值,包括解舒率、解舒絲長等與繅絲生産效率相關的性狀。③絲質價值,包括繭絲纖度、粗細差距和繭絲性狀。④群體價值,指同一批次蠶繭繭粒之間各種性狀的均勻程度及該批蠶繭的數量。這4項價值綜合構成繅絲工業原料繭的商品價值。凡上繭率高和具有解舒好、絲長長、出絲率高等性狀的蠶繭,均屬優良蠶繭。另外繭色潔白、光澤正常、繭形勻整等性狀也是優質繭的重要標準。檢驗上述標準一般可采取幹殼量檢驗法和繅絲檢驗法確定。
蠶繭乾燥和貯藏 利用熱能殺死鮮繭內蠶蛹並烘成幹繭,同時保持繭質、防止黴變的工藝和管理過程。蠶繭乾燥,俗稱烘繭。除及時殺死蠶蛹、防止羽化和繭層蒸熱黴爛外,主要是除去鮮繭中的大部分水分,特別是烘幹蛹體。鮮繭繭層含水率約為11%~13%,蛹體含水率約為74%~79%,以烘到15%左右為宜。過幹則繭層絲膠親水性降低,導致解舒不良。蠶繭乾燥過程分預熱階段、等速乾燥階段和減速乾燥3個階段,乾燥方法一般多用烘繭竈和烘繭機。此外還有用真空乾燥、紅外綫乾燥、微波乾燥和核輻射乾燥等。乾燥室內熱空氣的溫度、濕度和流速須與蠶繭乾燥各階段的工藝要求相適應。溫度一般控製在110~120℃,空氣流速由快到慢逐漸調整。經烘幹的蠶繭冷卻後,即包裝入庫貯藏。繭庫應建在高燥處,並具備防潮、密閉和換氣等條件,以防止黴變和蟲、鼠為害。為害幹繭的黴菌主要有麯黴屬、青黴屬和白黴屬3類,多濕環境極易蔓延,導致蠶繭黴壞。為此,庫內相對濕度應控製在60%~70%範圍內。繭庫主要害蟲有大𠔌盜、雙皮蠹和棉紅鈴蟲等,入庫前需用藥劑殺除。
【內容介紹】:蠶繭 (《綱目》)
【異名】蠶衣(《說文》),繭黃(《聖惠方》),蠶繭殼(《藥材資料匯編》)。
【漢語拼音】can jian
【英文名】Silk Cocoo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mbyx mori L.
【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傢蠶蛾的繭殼。
【優質産地】山西省陽城縣
國傢質檢總局以2006年192號文件嚮全國公告,自2006年12月22日起,對“陽城蠶繭”實施地理標志産品保護,劃定該縣所轄18個鄉鎮為“陽城蠶繭”地域保護範圍,且當年審請當年就獲得了批準。
經專傢審查認為“陽城蠶繭”具有良好的品質特性,形成與特殊的地域、氣候環境密不可分。農業部蠶桑産業産品質檢中心對全國11個蠶繭主産區所生産的蠶繭進行檢測對比分析,陽城蠶繭生産的蠶絲上車蠶率達95%以上,解舒絲長大於710m,繭絲長度大於1100m,潔淨大於92分,出絲率大於36%,屬於質量上乘的蠶繭,“陽城蠶繭”優質方格簇蠶繭被認定為特級,綜合指標全國排名第一,成為全國的品牌産品。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蠶繭,方書多用,而諸傢本草並不言及,誠缺文也。近世用治癰疽代針,用一枚即出一頭,二枚即出二頭。煮湯治消渴,古方甚稱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故能止渴也。
【藥材】呈長橢圓形,或中部稍縊縮,長約3~4釐米,直徑1.7~2.1釐米,表面白色,有不規則皺紋,並有附着的蠶絲,呈絨毛狀。其內壁的絲紋很有規律。質輕而韌,不易撕破。未經羽化的蠶繭,內有黃棕色的蠶蛹1枚以及成蛹前脫下的淡棕色、皺縮的蠶皮。全國養蠶地區均産。
【化學成分】用魯桑葉飼育的蠶,其繭的化學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質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纖維0.39%。蠶繭主要是由纖維狀蛋白質絲纖蛋白,外包以另一種蛋白質絲膠蛋白粘結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類、色素、無機物等等。在生絲中,絲纖蛋白約占70%,絲膠蛋白約占22%。絲纖蛋白是一種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約占總氮的80%。10萬剋絲纖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質後數字,是剋分子數):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纈氨酸29,亮氨酸7,異亮氨酸9,絲氨酸157,蘇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賴氨酸4,組氨酸2,精氨酸6,天門鼕氨酸17,𠔌氨酸13,共計1297個剋分子。絲膠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組成氨基酸大體上與絲纖蛋白相似,微異處在於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較少;絲氨酸、𠔌氨酸、天門鼕氨酸較多。繭又含遊離氨基酸50毫剋%(以甘氨酸計)。蠶繭含油蠟狀物質,由伯醇類、固體脂肪酸、石蠟及液體脂肪酸所構成。又含𠔌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黃繭所含色素有各種鬍蘿蔔素衍生物,而它們也是黃橙、粉紅、棕灰等色的繭的色素。緑繭的色素,有些與黃酮有關,有些與葉緑素有關,特別是野蠶繭。繭色素種類頗多,有人從緑蠶繭分出7種有黃緑色螢光的色素及2種黃棕色螢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種黃色螢光色素,它們都是黃酮類的葡萄糖甙。各種蠶繭,每剋含鐵10.08~49.16微剋及相當多的氟。每公斤白繭含錳7.06毫剋,黃繭含8.48毫剋。每剋白繭含鋅3.19微剋,黃繭含3.67微剋。
【藥理作用】蠶蛾的繭有擬膽鹼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處理過的蠶繭的90%乙醇提取物對麻醉貓的血壓、離體豚鼠回腸及傢兔十二指腸上均呈現膽鹼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標本上,對橫紋肌無作用。
【炮製】將蠶繭剪開,去盡內部雜質。或置罐內,煅存性用。
【生藥材鑒定】性狀鑒別,蠶繭長橢圓形或中間稍縊縮,長3-4cm,直徑1.7-2.1cm。表面白色 或淡黃色,有不規則皺紋,並有附着的蠶絲,整形絨毛狀。其內壁的絲很有規律。體輕而韌,不易撕裂。微有腥氣,味淡。
【功效分類】止血藥
【性味】《綱目》:甘,溫,無毒。
【功用主治】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瘡,癰腫。
《綱目》: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飲,止消渴,反胃,除蛔蟲。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選方】①治腸風,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繭黃、蠶蛻紙(並燒存性)、晚蠶沙、白僵蠶(並炒)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用米飲送下,日三服。(《聖惠方》繭黃散)
②治消渴:煮蠶繭湯,每服一盞。(《朱氏集驗醫方》)
③治小兒因痘瘡餘毒,肢體節骱上有疳蝕瘡,膿水不絶:出蛾綿繭,不拘多少,用生白礬捶碎,實繭內,以炭火燒,礬汁幹,取出為末。幹貼疳瘡口內。如腫作痛,更服活命飲。(《小兒痘疹方論》綿繭散)
④治反胃吐食:蠶繭十個。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普濟方》)
⑤治口糜:蠶繭燒灰,調蜂蜜,抹口內。(《泉州本草》) |
|
【蠶繭】 (譬喻)蠶為繭而自縛,譬衆生自以煩惱之繩係體也。三啓經曰:“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涅槃經二十七曰:“如蠶作繭,內住自死。一切衆生亦復如是,不見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 |
|
canjian
蠶繭
silkworm cocoon
通常指桑蠶繭。桑蠶蛹期的囊形保護層,內含蛹體。保護層包括繭衣、繭層和蛹襯等部分。繭層可以繅絲,繭衣及繅製後的廢絲可作絲棉和絹紡原料。蛹含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可用於製藥及提取蛹油,並可作魚和傢畜的飼料。
形成和形態結構 熟蠶上蔟後,先吐絲做成鬆亂的繭衣;然後頭胸部開始有規則地擺動,吐出呈~形或∞字形的絲圈,積15~25個絲圈成1個絲片;經過不斷地更換位置,形成許多重疊的絲片,由絲膠粘着,構成絲縷間具有許多微小孔隙的繭層。繭層上的絲縷稱繭絲(見蠶絲)。由外及裏完成繭層後,蠶體顯著縮小,擺動緩慢,吐絲失去規律性,最後在繭層內腔形成鬆亂的極薄絲層,稱蛹襯,即完成吐絲結繭過程。蠶繭有橢圓形、橢圓束腰(花生)形、球形和紡錘形等不同形狀。蠶體不健康、蔟具結構不良或上蔟方法不當時,會發生有蔟具印痕的柴印繭、由 2條蠶共同結成一繭的雙宮繭以及黃斑繭、內印繭等畸形繭和次繭。繭有白、黃、淡紅、淡緑和肉紅等色,生産上大多用白繭。有色繭的色素,可經脫膠精練除去。繭層結構,主要决定於結繭時的環境:多濕時繭層緊硬,繭表皺紋粗大明顯;過幹時繭層鬆軟,繭表皺紋少或不明顯。前者繅絲時繭絲易切斷,後者易使絲狀成畸形,影響絲質。
經濟性狀指標 蠶繭經濟性狀的優劣,主要通過下列指標衡量。
繭層率 指繭層重占全繭重的百分比,是評定蠶繭等級的主要指標之一。繭層率愈高,絲量愈多。繭層率因品種而異,同品種雄繭的繭層率高於雌繭。現行蠶品種中,春蠶的繭層率為22~26%,夏秋繭為18~23%。
繭絲長和繭絲重 指一粒繭能繅得的繭絲長度和重量。現行蠶品種春繭的繭絲長為900~1500米,繭絲重為0.35~0.45剋;夏秋繭繭絲長為700~1200米,繭絲重為0.22~0.37剋。繭絲長較長的繭在解舒率相同的情況下,自然落緒(斷頭)少,有利於提高生絲的産量和質量。
解舒絲長和解舒率 均反映繅絲時繭絲從繭層離解的難易程度。解舒絲長是繅絲過程中繭絲每接頭(添緒)1次可連續繅取的平均絲長(米)。 解舒率是解舒絲長對繭絲長的百分比。解舒好則落緒少、出絲多、質量好;解舒差則落緒多、廢絲量增加、出絲率和生絲質量下降,繅絲時常因再次索緒而耗費能量,增加成本。解舒率因蠶品種和結繭時的環境條件而異。蠶在多濕、氣流緩慢條件下吐絲,絲膠的乾燥速度慢,膠着面大,分子凝集構造緊密,常導致解舒不良。
出絲率 指絲重占繭重的百分比,或用繭層繅絲率表示,是繭質好壞的綜合指標。用鮮繭重量計算的稱鮮繭出絲率,用幹繭計算的稱幹繭出絲率。出絲率的高低,主要决定於上繭率、繭層率和解舒率等因素。鮮繭出絲率一般為14~16%,高的可達19~21%。繭層繅絲率是絲重占繭層重的百分比,一般為75~85%。中國繅絲業習慣用繅折表示繭量與繅得絲量的重量比,如繅製100千克生絲,耗用290千克繭,即稱繅折為290千克。繅折用剝去繭衣的光繭量計算時稱光折,用不剝除繭衣的毛繭量計算時稱毛折。
繭絲纖度 表示繭絲粗細的程度。單位為旦尼爾(denier),簡寫作“旦”或“ D”,俗稱“分”或“條分”,即900米長的繭絲重0.1剋時為1個旦尼爾〔1旦(D)=0.1111特剋斯 (tex)=0.111112×□千克/米〕。旦尼爾數字越大,繭絲越粗。繭絲纖度因品種、飼養條件和吐絲時蔟室的溫度而有差異。同季節同品種的雌繭粗於雄繭,大繭粗於小繭,在適溫範圍內低溫時吐的絲粗於高溫時吐的絲。繭外層的絲一般比內層粗,但由外層到內層的繭絲纖度常有不規則的變化,粗細差距愈小絲質愈好。雜交種的繭絲平均纖度,一 |
|
- n.: pod, silkworm cocoon
|
|
- n. cocon de ver à soie
|
|
旅遊 | 浙江 | 京杭大運河 | 江南古鎮 | 山東 | 文化 | 玩具 | 民間藝術 | 蠶 | 百科大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