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內分泌的液體 Endocrine mussel liquid |
蚌內分泌的液體。傳說以大蚌含胎結珠未就如淚者,瀝取和色,用以作畫,欲日見者於日中畫,欲夜見者於月下畫。 元 吳萊 《東夷倭人小折迭畫扇子歌》:“銀泥蚌淚移杳冥,綿屏罨畫散紅青。”參閱 清 潘永因 《宋稗類鈔·博識》。 |
|
【草藥名】: 蚌淚
【內容介紹】:
蚌淚 (《綱目拾遺》)
【異名】活蚌水(《本經逢原》),蚌清水(《泉州本草》)。
【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褶紋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蚌類的體內分泌液。
動物形態詳蚌肉條。
【功用主治】清熱,明目,解毒。
治消渴,赤眼,燙傷。
①《日華子本草》:以黃連末納入(蚌中)取汁,點赤眼並(眼)暗。
②《本經逢原》:治初生小兒啞驚,活蚌水磨墨,滴入口中,少頃下黑糞而愈。
生蚌炙水,治湯火傷。
③《綱目拾遺》:清熱安胎,消痰除濕,解酒積丹石藥毒。
④《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飲,取蚌清水燉食。
【用法與用量】內眼:煮沸。
外用:塗敷或點眼。
生態環境
1.棲息於風浪較平靜的海灣中,泥沙、岩礁或礫較多的海底,以足絲固着生活於岩礁或石塊上,以潮流通暢、水質較肥的海區生長較好。從低潮綫附近至水深10m左右均有生長,通常在5m的深處較多。以硅藻為主食,適且生長溫度在15-30℃之間,産卵期5-10月,生長速度較快,一般2年殼高即可達70mm左右。
2.棲息於潮間帶低潮綫附近,以足絲固着於岩礁縫際或珊瑚礁內,且多固着於背風浪的岩石基部。
3.多棲息於水深20m左右的海區,在60m的深處也能采到。
4.生境和分佈同合浦珠母貝。
5.生活於淡水泥底稍帶沙質的河湖中。
6.生活於江河、湖泊的泥底,行動遲緩。
7.生活於江河湖沼泥底。
各傢論述
1.《日華子本草》:以黃連末納入(蚌中)取汁,點赤眼並(眼)暗。
2.《本經逢原》:治初生小兒啞驚,活蚌水磨墨,滴入口中,少頃下黑糞而愈。生蚌炙水,治湯火傷。
3.《綱目拾遺》:清熱安胎,消痰除濕,解酒積丹石藥毒。
4.《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飲,取蚌清水燉食。
采收和儲藏
在剖殺河蚌時,收集其分泌液。
資源分佈
1.分佈於廣東、廣西沿海,尤以北部灣較為常見,廣西合浦産量最高。
2.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及西沙群島等沿海為育珠的良種之一。
3.分佈於海南及西沙群島為熱帶亞熱帶種。
4.生境與分佈同合浦珠母貝。
5.分佈於河北、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6.分佈於全國各地。
7.分佈於全國各地。
動植物形態
1.合漬珠母貝,貝殼為斜四方形,殼質較脆,殼長50-90mm,寬18-32mm,高與長相近,較大個體高可達100mm以上。殼頂位於前方,兩側有耳,前耳較後耳稍小。兩殼不等,右殼較平,左殼稍凸,右殼前耳下方有一明顯的足絲凹陷。背緣平直;腹緣圓,殼面淡黃褐色,同心生長輪脈極細密,成片狀,薄脆易脫落,殼中部常呈磨損狀近腹緣的排列緊密,延伸成小舌末端稍翹起,足絲孔大,足絲呈毛發狀。殼內面中部珍珠層厚而發達,具極強的珍珠光澤。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後,上皮組織急劇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斷分泌珍珠質,纔逐漸形成珍珠。殼內面邊緣淡黃色,無珍珠層。鉸合綫直,有一突起主齒,沿鉸合綫下方有一長齒片。韌帶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顯,位於殼頂下方,閉殼肌痕大,長圓形,前端稍尖,位於殼中央稍近後方。
2.珠母貝,貝殼呈不規則圓形,殼質堅厚,一般殼長110-150mm,大者可達200mm左右,高與長近等,左殼稍凸略大於右殼,殼頂位於背緣前端並嚮前彎,右殼頂前方有一凹陷,為足絲出孔,兩殼耳不明顯,殼表面棕褐色或緑褐色,殼頂光滑,暗緑色,其餘部分被有同心形鱗片,鱗片延伸至殼的邊緣呈棘狀或鋸齒狀,中部鱗片常脫落,多數留有淡白色放射狀。殼內面珍珠層厚,有虹彩光澤,鉸合綫直,無齒,韌帶強壯,紫褐色,前上掣肌痕較小,閉殼肌痕寬大,長圓形,略呈葫蘆狀,外套緣黑色,肛門膜具黑色素,肥厚寬大,頂端有一小突起。
3.大珠母貝,貝殼近五邊形,略圓,殼質堅實厚重,成體殼長超過200mm,大者可達300mm以上,重大4-5kg,是珍珠貝中最大的一種,殼稍平,殼頂位於背緣前端,前耳小,無後耳。殼表面鱗片排列不規則,呈灰黃褐色,放射肋淡褐色,老貝殼體鱗片常脫落,顯露珍珠層,放射肋不明顯。殼內面具很厚的銀白色珍珠層,邊緣部黃褐色。鉸合部後端稍突出。韌帶寬厚,脫落後有一凹痕。閉殼肌痕寬大,的腎形,痕面不平滑,有許多橫紋。肛門膜舌形,末端寬圓。
4.長耳珠母貝,貝殼近方形,殼長100mm 左右,個體比合浦珠母稍大,殼頂位於前方,無前耳,後耳較長,成翼狀突起,右殼較平,左殼稍凸。殼表邊緣鱗片層薄,成片翹起。殼內面具銀白色珍珠層,閉殼肌痕細長。
5.三角帆蚌,貝殼大而扁平,殼質堅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兩殼頂緊接在一起,後背緣長,並嚮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狀後翼,前背緣短小,呈尖角狀。腹緣近直綫,略呈弧形。殼面不平滑,殼頂部刻有粗大的肋脈。生長綫同心環狀排列,距離寬。貝殼內面平滑,珍珠層乳白色。
6.褶紋冠蚌,貝殼較大,略呈不等邊三角形。前背緣冠突不明顯,後部長高,後背緣嚮上斜出伸展成為大形的冠。殼的後背部自過錯頂起嚮後有一係列的逐漸粗大的縱肋。腹級長近直綫。殼面深黃緑色至黑褐色,殼頂常受侵蝕而丟失表層顔色。珍珠層有光澤。
7.背角無齒蚌,貝殼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圓形,前端稍圓,後端呈斜切狀,腹緣呈弧形。後背部有自殼頂射出的三條粗肋脈。殼面緑褐色。閉殼肌痕長橢圓形。殼內面珍珠層乳白色。 |
|
蚌淚
(《綱目拾遺》)
【異名】活蚌水(《本經逢原》),蚌清水(《泉州本草》)。
【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褶紋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蚌類的體內分泌液。動物形態詳"蚌肉"條。
【功用主治】清熱,明目,解毒。治消渴,赤眼,燙傷。
①《日華子本草》:"以黃連末納入(蚌中)取汁,點赤眼並(眼)暗。"
②《本經逢原》:"治初生小兒啞驚,活蚌水磨墨,滴入口中,少頃下黑糞而愈。生蚌炙水,治湯火傷。"
③《綱目拾遺》:"清熱安胎,消痰除濕,解酒積丹石藥毒。"
④《泉州本草》:"治消渴引飲,取蚌清水燉食。"
【用法與用量】內眼:煮沸。外用:塗敷或點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