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薑特立 Jiang Teli
周公灑灰垂典教,為爾朋徒多取鬧。 如今大索不相容,省口何如且泥淖。 |
|
詩人: 蘇軾 Su Shi
睅目知誰瞠,皤腹空自脹。 慎勿睏蜈蚣,饑蛇不汝放。 |
|
詩人: 鄭獬 Zheng Xie
積雨腐萬物,吾廬亦頽壓。 蝦蟆何無厭,短腹猶呼渴。 吾欲攜兩股,擲之滄海闊。 懼其渴太甚,跳去食明月。 |
|
同“蛤蟆”( háma) |
|
亦作“ 蝦蟇 ”。亦作“蛤蟆”。 1.青蛙和蟾蜍的統稱。《史記·龜策列傳》:“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穀水》:“《晉中州記》曰: 惠帝 為太子,出聞蝦蟇聲,問人為是官蝦蟇、私蝦蟇。” 明 楊珽 《竜膏記·脫難》:“堪笑您井底蝦蟆,衹好去聽候隨衙。”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一幕:“ 夫差 :‘ 越國 不過巴掌大的地方,幾衹蛤蟆一樣的人,你竟敢不聽大國君王的號令,還不是罪有應得嗎?’” |
|
傳說中的月中蟾蜍。 |
|
藉指月亮。 |
|
鬍桃仁的別稱。 明 葉子奇 《草木子·雜俎》:“瓜瓠子曰犀鬍,桃人曰蝦蟆。” |
|
門上銅環的蟾形底座。 清 陳維崧 《甘州子·新霽同南耕散步潘原白園亭主人不在題壁而去》詞:“銅環半面澁蝦蟆。鸚鵡睡,懶呼茶。” |
|
蝦蟆(há-) : “蛤蟆”的舊稱。 |
|
蝦蟆
(《本經》)
【異名】蛙黽(《國語》),蟈(《周禮》),蟹蟆(《爾雅》),土蛙(《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為蛙科動物澤蛙的全體。
【動物形態】澤蛙
體長約40~55毫米,雄者略小。頭部略呈三角形。口闊,吻端尖圓,吻棱圓;口內有鋤骨齒2團,嚮後集中而不相遇。近吻端有小形鼻孔2個。眼大而突出,眼間距窄,兩眼之間有橫斑;眼後方有圓形鼓膜,為眼徑的2/3。體背面皮膚有許多不規則的縱膚褶,體側多為圓形疣;後肢背面也有小疣,腹面皮膚光滑。生活時顔色變異很大,背面為棕灰色或灰棕橄桅色,有時雜以赭紅色,深棕色斑紋頗顯著,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VV"形斑;背後端有"V"字形紋或短橫紋。前肢細長,第1指發達,指長順序3、1、4、2;關節下瘤及掌突發達。後肢粗壯,脛跗關節前達眼部附近,趾間有蹼,內蹠突窄長,外蹠突小。雄者咽部黑色,有單咽下外聲囊,其前肢第1指上有淺色的婚墊。
生活於田野、池澤附近及丘陵地帶。食物以蛛形動物及膜翅類昆蟲為主。5~7月産卵;蝌蚪橄欖緑色上有棕赭麻點,沿尾鰭上緣有若幹的短黑橫斑,腹無斑紋;口小;角質頜不強,唇乳突從口角兩側延至下唇兩側,而下唇中部乳突缺如。
分佈山東、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等地。
本動物的皮(蝦蟆皮)、腦髓(蝦蟆腦)、肝(蝦蟆肝)、膽(蝦蟆膽)、幼體(蝌蚪)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炮製】《雷公炮炙論》:"凡使蝦蟆,先去皮並腸及爪子,陰幹,然後塗酥炙令幹,每修事一個,用牛酥一分,炙盡為度。"
【性味】甘,寒。
①《本經》:"味辛,寒。"
②《日華子本草》:"冷,無毒。"
③《本草衍義補遺》:"味甘,性寒。"
【歸經】《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健脾消積。治癰腫,熱癤,口瘡,瘰癧,瀉痢,疳積。
①《本經》:"主邪氣,破癱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
②《藥性論》:"塗癰腫及治熱結腫。"
③《日華子本草》:"治犬咬及熱狂,貼惡瘡,解煩熱。"
④《醫林纂要》:"滋朋助陽,補虛羸,健脾胃,殺疳積。"
⑤《現代實用中藥》:"清熱解毒。煮食,治熱癤、瘡毒;製成黑燒,治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摻。
【選方】①治瘰癧潰爛:黑色蝦蟆一枚,去腸,焙、研,油調敷之。忌鐵器。(《綱目》)
②治濕瘑:幹蝦蟆一個,燒灰,細研為末,以豬脂調,塗敷瘡上,日三、五度。(《聖濟總錄》蝦蟆灰塗敷方)
③治小兒患風臍及臍瘡久不瘥者:燒蝦蟆杵末敷之,日三、四度。(《外臺》)
④治小兒口瘡:蝦蟆(炙),杵末敷瘡上。兼治小兒蓐瘡。(《子母秘錄》)
⑤治小兒洞泄下痢:燒蝦蜞末,飲調方寸匕服。(《子母秘錄》)
⑥治小兒急疳:蝦蟆一枚(去爪,燒作灰),熊膽(研)、麝香(研)、豬牙皂莢(去皮、子,炙)、白蕪荑各一分。上五味搗研為末,煉蜜丸如緑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米飲或溫水下,日三服。(《聖濟總錄》蝦蟆丸)
⑦治蝮蛇螫傷;生蝦蟆一枚,搗爛敷之。(《外臺》)
【名傢論述】《本草衍義補遺》:"蝦蟆味甘性寒,南人多食之,《本草》明言可食,不患熱病,由是病人煮食之矣。《本草》之義,蓋是或炙、或幹、或燒、或灰,在藥劑用之,非若世人煮為羹,入????、椒而啜其湯。此物大能發濕,久則濕以化熱。《衍義》謂解勞熱,非羹之謂也。" |
|
- n.: same as “ 蛤蟆”
|
|
蛤蟆, 蝦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