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藥名
虻蟲
別名
蜚虻、牛虻、牛蚊子、緑頭猛鑽、牛蒼蠅、瞎虻蟲、瞎螞蜂、瞎蠓、牛魔蚊、牛蠅子、瞎眼蠓
漢語拼音
meng chong
英文名
gadfly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
2.atylotus bivittateinus takahasi
歸經
肝經
藥理作用
1.抗凝作用,虻蟲在體外有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體外和體內均有活化纖溶係統的作用。虻蟲水提取物540mg/(kg/d)和270mg/(kg/d)灌胃,連續7天,均能顯著延長大鼠的出血時間,顯著減少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大劑量組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有明顯抑製作用。華虻水浸液560mg(生藥)/kg或粗蛋白提取液150mg/kg灌胃,每日1次,連續7天,能顯著減少傢兔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抑製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漿粘度比,並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血細胞比容。這些實驗表明虻蟲可能通過降低血液的“粘、濃、凝、聚”,而發揮活血、逐瘀、破積和通經的臨床效果。
2.對小腸功能的影響,虻蟲水煎劑對小鼠離體回腸運動有明顯抑製作用。灌胃給藥,對小鼠小腸推進功能無明顯影響。按千克體重計算,以相當於人用量的200倍,連續2天給小鼠灌服虻蟲水煎液,也未見稀軟便、粘液或腔血便。表明虻蟲不陰止腸道水分的吸收,也無明顯刺激作用,不但無“緻瀉作用,相反 使小鼠白天的排便次數明顯減少。
3.抗炎作用,虻蟲提取物b、c和d組分80mg/kg,分別腹腔註射,均 能明顯抑製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其b組分作用較強,後者靜註10-20mg/kg的阿司匹林。
4.鎮痛作用,虻蟲提取物a或b組分100mg/kg灌胃,能明顯對抗苯醌(phenylquinone)所致小鼠扭體反應,其b 組分作用較強。
5.其他作用,虻蟲對傢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內毒素所致肝出血性壞死病竈的形成有顯著的抑製作用,虻蟲醇提取物有明顯溶血作用。
中藥化學成分
含蛋白質、氨基酸、膽固醇及鈣、鎂、磷、鐵、鈷、銅、錳、鍶、鋅鋁等24種無機元素。
功效
破血通經;逐瘀消癥
考證
出自《本草經集註》。《別錄》:虻蟲,生江夏川𠔌。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科屬分類
虻科
拉丁文名
tabanus
主治
血瘀經閉;産後惡露不盡;幹血癆;少腹蓄血;癥瘕積塊;跌打傷痛;癰腫;喉痹
生態環境
1.雌蟲吸食牛、馬等動物血液,雄蟲不吸血,吸食植物汁液。常居於草叢及樹林中性喜陽光,多在白晝活動。
2.成蟲白日活動,喜強烈陽光。雌蟲吸食牲畜的血液。
各傢論述
1.《綱目》:成無己雲,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蟲,乃肝經血分藥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本草經疏》:蜚虻,其用大略與zhe蟲相似,而此則苦勝,苦能泄結,性善嚙牛、馬諸畜血,味應有鹹,鹹能走血。故主積聚癥瘕一切血結為病,如《經》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閉塞咽喉,故主喉痹結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當湯、丸,大黃zhe蟲丸中鹹入之,以其散髒腑宿血結積有效也。
3.《本經逢原》:虻蟲,《本經》治癥瘕寒熱,是因癥瘕而發寒熱,與蜣螂治腹脹寒熱不殊。仲最抵當湯、丸,水蛭、虻蟲雖當並用,二物之純險懸殊。其治經閉,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傷血也。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雖緩,亦能墮胎。
4.《藥徵續編》:按用虻蟲之方,曰破積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婦人經水不利下。曰為有血,曰當下血,曰瘀熱在裏,曰如狂,曰喜忘,是皆為血證諦也。然不謂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鞕滿,或曰少腹滿,不問有瘀血否,是所以為其證也。
5.《本經》: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
6.《別錄》:主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髒者,及喉痹結塞。
7.《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積膿,墮胎。
采收和儲藏
夏、秋季捕捉,捕後用沸水燙死,洗淨,曬幹。
資源分佈
1.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2.廣泛分佈於東北、華北及華東各地。
選方
①治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蟲(去翅、足)各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②治月經不行,或産後惡露臍腹作痛:熟地黃四兩,虻蟲(去頭、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黃,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地黃通經丸)③治踠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千金方》)④治腫毒:虻蟲、鬆香等分。為末,置膏藥中貼患部。(《現代實用中藥》)
用藥禁忌
氣血虛者、孕婦及月經期均禁服。
動植物形態
1.華虻,雌蟲體長16-18mm,灰黑色。前額黃灰色,基胛近卵圓形,黃棕色。觸角第1環節基部棕紅色,有明顯銳有突起,翅透明,翅脈棕色。胸部背板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腹部圓鈍形,有明顯的白斑。雄蟲與雌蟲相似,較雌蟲稍大,僅腹部呈圓錐形。
2.雙斑黃虻,雌蟲體長13-17mm,黃緑色。眼大型,中部有一條細窄的黑色橫帶。前額黃色或略帶淡灰色。觸角橙黃色,第3節有明顯鈍角突。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黃灰色,多金黃色毛及少數黑毛。背板兩側具大塊黃色斑,腹板灰色。雄蟲與雌蟲相似,但體較小。
功效分類
活血藥;祛瘀藥
炮製方法
揀淨雜質,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定:(1)華虻,乾燥的蟲體呈長橢圓形,長l.3-1.7cm,寬5-10mm。頭部呈黑褐色,復眼大多已經脫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翅長超過尾部,胸部下面突出,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具足3對,多碎斷。腹部棕黃色,有明顯的白斑,有6個體節。質鬆而脆。氣臭,味苦、鹹。
(2) 雙斑黃虻,黃緑色,眼大型,中央有1條細橫的黑色帶;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灰黃色,有較多的金黃色毛茸及少數黑色毛茸。
顯微鑒定:(1)華虻,單眼呈鈍六邊形,中間有凹陷,排列整齊、緊密。
(2)雙斑黃虻,單眼呈鈍六邊形,排列疏鬆。
性味
味苦;微鹹;性涼;有毒
藥材基源
為虻科恬動物華虻及其同尾多種昆蟲和黃虻屬雙斑黃虻的雌性全體。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g-3g;研末,0.3-0.6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敷或調搽。
出處
《中華本草》 |
|
虻蟲
(《本草經集註》)
【異名】蜚虻(《本經)),牛虻(《本草崇原》),牛蚊子(《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緑頭猛鑽(《青海藥材》),牛蒼蠅(《浙江中藥手册》),瞎虻蟲、瞎螞蜂(《河北藥材》),瞎蠓(《中藥志》),牛魔蚊(《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虻科昆蟲復帶虻或其他同屬昆蟲的雌性全蟲。
【動物形態】復帶虻
雌虻體長13~17毫米,黃緑色。復眼大型,無細毛,中部有1條細窄的黑色橫帶。額黃色或略帶淺灰;頭頂被有短毛。觸角黃色,第3節肥大,基部具有粗鈍的背突。唇基和頰黃灰色。下顎須第2節淺黃色,被有白色並雜有黑色的短毛。中胸背板、側板、腹板灰黃色,被有黃色短毛並雜有黑色和黃灰色長毛,翅透明無斑,平衡棒黃色。足3對,中、後足的股節基部1/3處灰色;前足跗節及前足脛節端部黑色;中、後足跗節的端部黑褐色。腹部暗黃灰色;第1~3或1~4腹節背板兩側有大的黃色斑點,中間有暗黃色縱帶,寬約為腹部寬度的1/4~1/3。腹部被有稠密的黃色或黃灰色短毛,有時夾雜有黑色短毛。腹面灰色,第1~2或第1~3腹板的兩側黃色。雄虻形狀相似,但體較小,復眼被有纖細的灰色短毛。
雌虻吸食牛、馬、驢等傢畜血液;雄虻不吸血,衹吸食植物的汁液。平常居於草叢及樹林中。性喜陽光,多在白晝活動。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佈。
【採集】6~8月間捕捉。用蠅拍輕輕拍取,用綫穿起,曬幹或陰幹。
【藥材】乾燥的蟲體呈長橢圓形,長1.5~2釐米,寬5~10毫米。頭部呈黑褐色,復眼大多已經脫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翅長超過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對,多碎斷。腹部棕黃色,有6個體節。質鬆而脆,易破碎。氣臭,味苦鹹。以個大、完整、無雜質者為佳。
産廣西、四川、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山西、河南、遼寧等地。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
【性味】苦,涼,有毒。
①《本經》:"味苦,微寒。"
②《別錄》:"有毒。"
③《醫林纂要》:"辛苦鹹,寒。"
【歸經】入肝經。
①《綱目》:"肝經血分。"
②《要藥分劑》:"入肝經。"
【功用主治】逐瘀,破積,通經。治癥瘕,積聚,少腹蓄血,血滯經閉,撲損瘀血。
①《本經》:"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
②《別錄》:"主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髒者,及喉痹結塞。"
③《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積膿,墮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錢;研末1~2分;或入丸、散。
【宜忌】孕婦忌服。
①《藥性論》:"惡麻黃。"
②《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服之墮胎。"
③《本草經疏》:"傷寒發黃,脈沉急,少腹鞕,如小便不利者為無血證,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審的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於脾胃薄弱,肝血枯竭,而非血結閉塞者不宜用;孕婦腹中有癥瘕積聚,不宜用。凡病氣血虛甚,形質瘦損者忌之。"
【選方】①治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蟲(去翅、足)各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
②治月經不行,或産後惡露臍腹作痛:熟地黃四兩,虻蟲(去頭、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黃,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地黃通經丸)
③治腕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千金方》)
④治腫毒:虻蟲、鬆香等分。為末,置膏藥中貼患部。(《現代實用中藥》)
【名傢論述】①《綱目》:"成無己雲,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蟲,乃肝經血分藥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②《本草經疏》:"蜚虻,其用大略與蟅蟲相似,而此則苦勝,苦能泄結,性善嚙牛、馬諸畜血,味應有鹹,鹹能走血。故主積聚癥瘕一切血結為病,如《經》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閉塞咽喉,故主喉痹結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當湯、丸,大黃蟅蟲丸中鹹入之,以其散髒腑宿血結積有效也。"
③《本經逢原》:"虻蟲,《本經》治癥瘕寒熱,是因癥瘕而發寒熱,與蜣螂治腹脹寒熱不殊。仲景抵當湯、丸,水蛭、虻蟲雖當並用,二物之純險懸殊。其治經閉,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傷血也。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雖緩,亦能墮胎。"
④《藥徵續編》:"按用虻蟲之方,曰破積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婦人經水不利下,曰為有血,曰當下血,曰瘀熱在裏,曰如狂,曰喜忘,是皆為血證諦也。然不謂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鞕滿,或曰少腹滿,不問有瘀血否,是所以為其證也。" |
|
【藥名】虻蟲
【別名】蜚虻、牛虻、牛蚊子、緑頭猛鑽、牛蒼蠅、瞎虻蟲、瞎螞蜂、瞎蠓、牛魔蚊、牛蠅子、瞎眼蠓
【漢語拼音】meng chong
【英文名】Gadfly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 2.Atylotus bivittateinus Takahasi
【歸經】肝經
【藥理作用】
1.抗凝作用,虻蟲在體外有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體外和體內均有活化纖溶係統的作用。虻蟲水提取物540mg/(kg/d)和270mg/(kg/d)灌胃,連續7天,均能顯著延長大鼠的出血時間,顯著減少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大劑量組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有明顯抑製作用。華虻水浸液560mg(生藥)/kg或粗蛋白提取液150mg/kg灌胃,每日1次,連續7天,能顯著減少傢兔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抑製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漿粘度比,並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血細胞比容。這些實驗表明虻蟲可能通過降低血液的“粘、濃、凝、聚”,而發揮活血、逐瘀、破積和通經的臨床效果。
2.對小腸功能的影響,虻蟲水煎劑對小鼠離體回腸運動有明顯抑製作用。灌胃給藥,對小鼠小腸推進功能無明顯影響。按千克體重計算,以相當於人用量的200倍,連續2天給小鼠灌服虻蟲水煎液,也未見稀軟便、粘液或腔血便。表明虻蟲不陰止腸道水分的吸收,也無明顯刺激作用,不但無“緻瀉作用,相反 使小鼠白天的排便次數明顯減少。
3.抗炎作用,虻蟲提取物B、C和D組分80mg/kg,分別腹腔註射,均 能明顯抑製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其B組分作用較強,後者靜註10-20mg/kg的阿司匹林。
4.鎮痛作用,虻蟲提取物A或B組分100mg/kg灌胃,能明顯對抗苯醌(phenylquinone)所致小鼠扭體反應,其B 組分作用較強。
5.其他作用,虻蟲對傢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內毒素所致肝出血性壞死病竈的形成有顯著的抑製作用,虻蟲醇提取物有明顯溶血作用。
【中藥化學成分】含蛋白質、氨基酸、膽固醇及鈣、鎂、磷、鐵、鈷、銅、錳、鍶、鋅鋁等24種無機元素。
【功效】破血通經;逐瘀消癥
【考證】出自《本草經集註》。《別錄》:虻蟲,生江夏川𠔌。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科屬分類】虻科
【拉丁文名】Tabanus
【主治】血瘀經閉;産後惡露不盡;幹血癆;少腹蓄血;癥瘕積塊;跌打傷痛;癰腫;喉痹
【生態環境】
1.雌蟲吸食牛、馬等動物血液,雄蟲不吸血,吸食植物汁液。常居於草叢及樹林中性喜陽光,多在白晝活動。
2.成蟲白日活動,喜強烈陽光。雌蟲吸食牲畜的血液。
【各傢論述】
1.《綱目》:成無己雲,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蟲,乃肝經血分藥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本草經疏》:蜚虻,其用大略與ZHE蟲相似,而此則苦勝,苦能泄結,性善嚙牛、馬諸畜血,味應有鹹,鹹能走血。故主積聚癥瘕一切血結為病,如《經》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閉塞咽喉,故主喉痹結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當湯、丸,大黃ZHE蟲丸中鹹入之,以其散髒腑宿血結積有效也。
3.《本經逢原》:虻蟲,《本經》治癥瘕寒熱,是因癥瘕而發寒熱,與蜣螂治腹脹寒熱不殊。仲最抵當湯、丸,水蛭、虻蟲雖當並用,二物之純險懸殊。其治經閉,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傷血也。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雖緩,亦能墮胎。
4.《藥徵續編》:按用虻蟲之方,曰破積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婦人經水不利下。曰為有血,曰當下血,曰瘀熱在裏,曰如狂,曰喜忘,是皆為血證諦也。然不謂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鞕滿,或曰少腹滿,不問有瘀血否,是所以為其證也。
5.《本經》: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
6.《別錄》:主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髒者,及喉痹結塞。
7.《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積膿,墮胎。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後用沸水燙死,洗淨,曬幹。
【資源分佈】1.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2.廣泛分佈於東北、華北及華東各地。
【選方】
①治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蟲(去翅、足)各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
②治月經不行,或産後惡露臍腹作痛:熟地黃四兩,虻蟲(去頭、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黃,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地黃通經丸)
③治踠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千金方》)
④治腫毒:虻蟲、鬆香等分。為末,置膏藥中貼患部。(《現代實用中藥》)
【用藥禁忌】氣血虛者、孕婦及月經期均禁服。
【動植物形態】
1.華虻,雌蟲體長16-18mm,灰黑色。前額黃灰色,基胛近卵圓形,黃棕色。觸角第1環節基部棕紅色,有明顯銳有突起,翅透明,翅脈棕色。胸部背板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腹部圓鈍形,有明顯的白斑。雄蟲與雌蟲相似,較雌蟲稍大,僅腹部呈圓錐形。
2.雙斑黃虻,雌蟲體長13-17mm,黃緑色。眼大型,中部有一條細窄的黑色橫帶。前額黃色或略帶淡灰色。觸角橙黃色,第3節有明顯鈍角突。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黃灰色,多金黃色毛及少數黑毛。背板兩側具大塊黃色斑,腹板灰色。雄蟲與雌蟲相似,但體較小。
【功效分類】活血藥;祛瘀藥
【炮製方法】揀淨雜質,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定:
(1)華虻,乾燥的蟲體呈長橢圓形,長l.3-1.7cm,寬5-10mm。頭部呈黑褐色,復眼大多已經脫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翅長超過尾部,胸部下面突出,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具足3對,多碎斷。腹部棕黃色,有明顯的白斑,有6個體節。質鬆而脆。氣臭,味苦、鹹。
(2) 雙斑黃虻,黃緑色,眼大型,中央有1條細橫的黑色帶;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灰黃色,有較多的金黃色毛茸及少數黑色毛茸。
顯微鑒定:
(1)華虻,單眼呈鈍六邊形,中間有凹陷,排列整齊、緊密。
(2)雙斑黃虻,單眼呈鈍六邊形,排列疏鬆。
【性味】味苦;微鹹;性涼;有毒
【藥材基源】為虻科恬動物華虻及其同尾多種昆蟲和黃虻屬雙斑黃虻的雌性全體。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g-3g;研末,0.3-0.6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敷或調搽。
【出處】《中華本草》 |
|
虻蟲,又稱蜚虻,牛虻,牛蚊子,是一類中大型的吸血昆蟲, 一般為黃色或灰色,體表光滑,分頭,胸、腹三部分, 頭大多呈半球形起透明有的帶黑色班點,虻蟲分佈廣乏,遍及全國各地,以內蒙古地區居多,主要颳吸傢畜和野生動物的血液,有的也叮人,可傳播人畜多種疾病,長期以來,人們衹將其視為畜害,而忽略了其顯著的藥用價值。
虻蟲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原名蜚虻, 在《本草衍義》中記為“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黃緑色”, 《圖經本草》中記載與之相似,牛虻作為一種中藥材,有逐瘀,破積通經的功效,主治瘕、 積聚、少腹蓄血、血滯經閉,撲損瘀血等癥。另外,虻蟲(雌)幹製後, 也是跌行損傷的特效藥,在與陳皮等中藥聯用,治療主絞痛也有顯著療效。
近幾年來,隨着醫藥事業的發展, 虻蟲的藥用價值越來越受到青睞,野生資源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要,1996年,虻蟲(幹品)為40元/公斤,而98 年則暴漲為300~400元/公斤,而且許多大的藥材市場如哈爾濱、吉林、河北,等現在均價高貨缺,因此,業內人士預測,虻蟲貨源緊缺狀況在 3~5 年內難以扭轉,故人工養殖虻蟲現在正稍然興起,且發展前景極為樂觀。
一、種虻來源:
一般初養者以捕捉野生虻為主, 虻的活動季節依地區及種類的不同而異。我國南方地區一般為4~10月份,北方地區為5~8月份。但以6~8月份最多,成虻(雌)吸血,喜在強烈陽光下, 以中午為最活躍,雄虻不吸血,以吸取植物的汁液生活,生活在草叢及樹林中,捕捉時, 用事先做好的扣網到草場上的牛馬群中進行捕捉(雌), 雄虻可到牛馬群附近的草叢及樹林中捕捉,之後收集, 虻的雌雄可通過復眼來簽別:雄虻的復眼為接眼式,即兩眼在中緣相接觸,雌虻為高眼式,兩眼間有明顯的距離。
二、養殖所需設備:
1.扣網:捕捉種虻使用,可用粗細適宜的鐵絲繞成一直徑大約為20 釐米的圈,將一紗窗(網)一端縫合作成桶狀固定於鐵圈上, 用竹桿或小木棍做網柄即可。
2.虻蟲籠:為立方形(50×50×50立方釐米) 大小也可根據需要自定,用鐵絲或光滑的木品作支柱。外覆紗網,其一側設操作口。
3.養殖器皿:準備三個小盒,可用塑料盒,鐵盒及碗等均可, 最好不用鐵製品,分別用米盛裝餌料,集卵信息物,水, 要求在飲水盒中放一塊海綿,把三個小盒置於虻蟲籠中。
4.餌料、集卵信息物:①種虻的餌料為全脂奶粉、白糖、稭水、魚粉、魚腸、屠宰下腳料、廚房廢棄物等,幼蟲的餌料為蚯蚓、甲殼、 軟體動物及昆蟲的幼蟲。②集卵信息物;為發酵好的牛、豬、雞糞及米糠。
5.種虻室:面積16~48平方米均可,應設玻璃窗紗窗,雙層門, 將種虻籠放在其中,鼕季設煤爐或其它設施保溫,最好設1~2個紅外綫燈補熱。
6.商品虻育成室:專積根據規模可大可小,一般為16平方米左右,設6 ~8個育蛆池,育蛆池一般深為10~15平方米,內放發酵好的雞豬糞便,要求其含水量在80%以上,另距池壁四周10~15釐米處留出提供化蛹場所。
三、飼養管理:
①種虻的飼養管理;將虻蟲置於事先準備好的虻蟲籠中, 給以一定光照,種虻的生活溫度為15℃~30℃,但以27℃~28℃,濕度65%~70% 産卵最多。
②虻蟲的生活史及各階段管理:虻為全變態昆蟲,其發育過程包括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卵:雌虻交尾後將卵産在集卵信息物上, 卵呈白色,大小為1-1.2×0.2~0.4毫米,聚成堆,每次産卵800~1200粒。 將卵移至育蛆室內孵化,育蛆室內溫度要求在25℃左右,卵經1~2 天轉變為褐色或黑色,再經6~8天即可孵出幼蟲。幼蟲:白色或黃色,圓柱形, 兩端呈錐狀,體長2~4毫米,幼蟲孵出後即鑽入育蛆料中尋食, 這時可人為的為其添加一些如蚯蚓,軟體動物等,也可嚮育蛆池中灑入一些白糖、 奶粉、動物血液等,供其快速生長,幼蟲的生活溫度宜在25℃~30 ℃之間。蛹:幼蟲需經6~8次蛻化,生活期為5~20天左右。蛻化後的幼蟲即爬出育蛆料,到乾燥地方化蛹,這時可在育蛆池的邊緣灑一薄層乾燥米糠、 鋸末等物,蛹期為7~20天,此期溫度應在20℃以上,以促進其發育。
四、商品虻的采收:
當蛹羽化為幼蟲之後即可捕捉,方法不限,但主要保持其完整性, 之後曬幹,即可出售。 |
|
- : Gadfl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