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英文名chinese bullfrog
俗稱∶田雞、青雞 |
|
屬於蛙科ranidae |
|
虎紋蛙是蛙類中體形較大而粗壯的一種,雌性比雄性大,體長可超過12釐米,體重250—500剋。它的皮膚極為粗糙,頭部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背部呈黃緑色略帶棕色,有十幾行縱嚮排列的膚棱,膚棱間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規則的斑紋,咽部和胸部還有灰棕色斑。前後肢有橫斑。由於這些斑紋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
虎紋蛙的頭部一般呈三角形,頭與軀幹部沒有明顯的界限。頭端部較尖,遊泳時可以減少阻力,便於破水前進。口十分寬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張開。眼睛位於頭的背側或頭兩側。上方和下方都有眼瞼,與眼瞼相連的還有嚮內摺叠的透明瞬膜,在潛水時,瞬膜上移可以蓋住眼球。外鼻孔上有一個鼻瓣,可以隨時開閉,以控製氣體的進出。雄性頭部腹面的咽喉側部有一對囊狀突起,叫做聲囊,是一種共鳴器,能擴大喉部發出如犬吠般的洪亮叫聲,起到吸引雌性的作用。軀幹部有兩對肢體。前肢短,具4趾,主要起支撐身體前部的作用,還能協助捕食和在遊泳時平衡身體。後肢較長,具5趾,趾間具蹼,主要是在水中遊泳和在陸地跳躍時起推進作用。
由於眼睛的結構,一般蛙類衹能看到運動的物體,故衹能捕食活動的食物。但虎紋蛙與一般蛙類不同,不僅能捕食活動的食物,而且可以直接發現和攝取靜止的食物,如死魚、死蠃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屍體。它對靜止食物的選擇不但憑藉視覺,而且還憑藉嗅覺和味覺。虎紋蛙主要在晚上出來活動和覓食,白天較少。它的舌根生在下頜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時粘滑的舌頭迅速翻轉,射出口外將昆蟲捕獲,捲入口中。它還有另一種與其他蛙類不同的捕食方式,當發現獵物時,便嚮獵物跳過去,舉頭後仰並張開下頜,迅速伸出舌頭一揮,掃出一個180度的弧綫,在完成擺動前就準確地觸到獵物,這個長而柔軟的舌頭便會將其包住,接着迅速地縮回舌頭,把獵物帶進口中,再吞到胃裏,這個過程衹需一瞬間即可完成。此外,還具有在淺水區域捕獲水中昆蟲、魚類等的能力,這時它用下頜捕捉獵物,用嘴咬住之後吞食。 |
|
虎紋蛙的食物種類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蟲為食,約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蟲、蜘蛛、蚯蚓、多足類、蝦、蟹、泥鰍,以及動物屍體等。令人難以致信的是它還吃澤蛙、黑斑蛙等蛙類和小傢鼠,而且它們在虎紋蛙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看來它不僅長了一身虎紋,也的確是蛙類中名不虛傳的“猛虎”。
虎紋蛙是冷血的變溫動物,沒有恆定的體溫,不僅體溫低,而且常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陰雨天溫度下降較多時,它會暫時停止攝食活動,生長速度變慢甚至停止。它以鼕眠的方式渡過寒冷的鼕天,在進入鼕眠前,往往有一個積極取食的越鼕前期,此時它大量地捕食,為越鼕貯存養料。
虎紋蛙的繁殖期為5—8月,鼕眠蘇醒後,立即進行繁殖活動。它在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卵孵化後成為蝌蚪,具有一係列適應水中生活的幼體特徵,而且隨着發育階段的不同,形態特徵也隨之而變化,蝌蚪經過變態發育為蛙,然後再轉移到陸地生活,所以它的生活史包括卵、蝌蚪和蛙三個階段。 |
|
虎紋蛙的分佈範圍較廣,我國在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廣東、廣西、貴州、福建、臺灣、雲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四川和陝西南部等地均有分佈,在國外還見於南亞和東南亞一帶。它屬於水棲蛙類,常生活於丘陵地帶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溝渠、水庫、池塘、沼澤地等處,以及附近的草叢中。白天多藏匿於深淺、大小不一的各種石洞和泥洞中,僅將頭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動,則迅速捕食之,若遇敵害則隱入洞中。雄性還占有一定的領域,即使在密度較大的地方彼此間也有10米以上的距離。當它們發現其他同類在領域中活動時,便很快跳過去將入侵者趕走。 |
|
虎紋蛙屬國傢二級保護動物,列入cites附錄2。 |
|
中文學名: 虎紋蛙
中文目名: 無尾目
中文科名: 蛙科
中文屬名: 蛙屬
同物異名: hoplobatrachus rugulosa,
中文俗名: 田雞 水雞 青雞 田雞 蝦蟆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科名: ranidae
拉丁文屬名: rana
拉丁文種名: rugulos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wiegmann, 1835
英文俗名: taiwanese frog |
|
虎紋蛙是蛙類中體形較大而粗壯的一種,雌性比雄性大,體長可超過12釐米,體重250—500剋。它的皮膚極為粗糙,頭部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背部呈黃緑色略帶棕色,有十幾行縱嚮排列的膚棱,膚棱間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規則的斑紋,咽部和胸部還有灰棕色斑。前後肢有橫斑。由於這些斑紋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
虎紋蛙的頭部一般呈三角形,頭與軀幹部沒有明顯的界限。頭端部較尖,遊泳時可以減少阻力,便於破水前進。口十分寬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張開。眼睛位於頭的背側或頭兩側。上方和下方都有眼瞼,與眼瞼相連的還有嚮內摺叠的透明瞬膜,在潛水時,瞬膜上移可以蓋住眼球。外鼻孔上有一個鼻瓣,可以隨時開閉,以控製氣體的進出。雄性頭部腹面的咽喉側部有一對囊狀突起,叫做聲囊,是一種共鳴器,能擴大喉部發出如犬吠般的洪亮叫聲,起到吸引雌性的作用。軀幹部有兩對肢體。前肢短,具4趾,主要起支撐身體前部的作用,還能協助捕食和在遊泳時平衡身體。後肢較長,具5趾,趾間具蹼,主要是在水中遊泳和在陸地跳躍時起推進作用。 |
|
虎紋蛙的分佈範圍較廣,我國在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廣東、廣西、貴州、福建、臺灣、雲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四川和陝西南部等地均有分佈,在國外還見於南亞和東南亞一帶。 |
|
它屬於水棲蛙類,常生活於丘陵地帶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溝渠、水庫、池塘、沼澤地等處,以及附近的草叢中。白天多藏匿於深淺、大小不一的各種石洞和泥洞中,僅將頭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動,則迅速捕食之,若遇敵害則隱入洞中。雄性還占有一定的領域,即使在密度較大的地方彼此間也有10米以上的距離。當它們發現其他同類在領域中活動時,便很快跳過去將入侵者趕走。
虎紋蛙的食物種類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蟲為食,約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蟲、蜘蛛、蚯蚓、多足類、蝦、蟹、泥鰍,以及動物屍體等。令人難以致信的是它還吃澤蛙、黑斑蛙等蛙類和小傢鼠,而且它們在虎紋蛙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看來它不僅長了一身虎紋,也的確是蛙類中名不虛傳的“猛虎”。
由於眼睛的結構,一般蛙類衹能看到運動的物體,故衹能捕食活動的食物。但虎紋蛙與一般蛙類不同,不僅能捕食活動的食物,而且可以直接發現和攝取靜止的食物,如死魚、死蠃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屍體。它對靜止食物的選擇不但憑藉視覺,而且還憑藉嗅覺和味覺。虎紋蛙主要在晚上出來活動和覓食,白天較少。它的舌根生在下頜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時粘滑的舌頭迅速翻轉,射出口外將昆蟲捕獲,捲入口中。它還有另一種與其他蛙類不同的捕食方式,當發現獵物時,便嚮獵物跳過去,舉頭後仰並張開下頜,迅速伸出舌頭一揮,掃出一個180度的弧綫,在完成擺動前就準確地觸到獵物,這個長而柔軟的舌頭便會將其包住,接着迅速地縮回舌頭,把獵物帶進口中,再吞到胃裏,這個過程衹需一瞬間即可完成。此外,還具有在淺水區域捕獲水中昆蟲、魚類等的能力,這時它用下頜捕捉獵物,用嘴咬住之後吞食。
虎紋蛙是冷血的變溫動物,沒有恆定的體溫,不僅體溫低,而且常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陰雨天溫度下降較多時,它會暫時停止攝食活動,生長速度變慢甚至停止。它以鼕眠的方式渡過寒冷的鼕天,在進入鼕眠前,往往有一個積極取食的越鼕前期,此時它大量地捕食,為越鼕貯存養料。 |
|
虎紋蛙的繁殖期為5—8月,鼕眠蘇醒後,立即進行繁殖活動。它在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卵孵化後成為蝌蚪,具有一係列適應水中生活的幼體特徵,而且隨着發育階段的不同,形態特徵也隨之而變化,蝌蚪經過變態發育為蛙,然後再轉移到陸地生活,所以它的生活史包括卵、蝌蚪和蛙三個階段。 |
|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
|
作為食物被捕獵:該蛙體型碩大,肉質鮮美,是南方居民喜歡食用的蛙類。廣東廣西兩省七十年代年收購量達到60噸左右,因此被大量捕捉。
因為貿易被捕獵:因為人們喜歡食用,經濟效益巨大,商業 部門大量收購,促使農民大量捕捉。
虎紋蛙在我國南方俗名“石梆”,由於其個體大,肉質鮮美,是人們喜歡捕捉的對象,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土特産品,在市場上需求量甚大。但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無人管理的野生狀態中,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和資源需求量增加造人們的過度獵捕,使其數量已經日趨減少,成了瀕危動物,成這一資源已有崩潰之勢。 |
|
由於市場的需要,衹靠單一、消極的保護措施是難以解决問題的。積極地探索虎紋蛙的人工養殖技術,開展人工養殖,滿足市場需要以配合保護措施,纔是積極的、兩全其美的上策。為此,虎紋蛙的人工養殖研究已有開展,結果表明,虎紋蛙變態快,生長迅速,而且不需馴化便可以攝取靜止的食物,人工繁殖很簡便,是一種適於養殖的經濟動物。 |
|
虎紋蛙是國傢二類保護動物,其最適生長溫度為22℃-28℃,溫度在4℃以下或35℃以上時,易引起死亡。溫度低於12℃時即停食開始鼕眠,春季溫度上升到16℃時結束鼕眠。當年的蝌蚪經6個月(5月-10月)飼養就可長至150g左右。虎紋蛙的營養和肉質可與野生棘胸蛙相媲美,現野生棘胸蛙數量較少,人工養殖較難,衹有虎紋蛙可替代。
一、場地選建
1.場地選擇:應選安靜、進排水方便、水質無污染、便於管理之處,面積以20平方米為佳。
2.越鼕池:建造時保水性一定要好,否則鼕季幹旱水位較低、池水幹涸時,會造成虎紋蛙因缺水或受凍害而大量死亡。在閩北地區最好還要搭建保溫棚,但不一定要加溫。最好用水泥池,深度要求在1.5m以上,水位保持在1m左右,池中間建一個占總面積l/4左右的休息平臺,或另做浮於水面的簡易休息臺。池底要放一些供隱蔽的設施,如稻草、瓦礫、毛竹筒等,以供虎紋蛙躲避和鼕眠。
3.産卵池、孵化池:面積最好2平方米,這樣可少放幾組親蛙以免互相幹擾,親蛙産完卵後捕起可做孵化池。該池池深1.5m左右,水位可根據需求而調節,即0.2-1m。有條件最好建水泥池,若建土池,四周和底部要用塑料薄膜封好,池內要保持清潔,不能有任何污染,同時要保持安靜,否則會影響親蛙産卵和受精卵孵化。
4.蝌蚪池、變態池:采用級梯式或斜坡式,高低落差0.2m-0.3m左右,這樣,池子隨着蝌蚪變態而逐漸降低水位,落出部分陸地供已變態的幼蛙棲息。
5.幼蛙、成蛙養殖池:有條件可建水泥池,如果用土池則池壁要襯上一層塑料薄膜,池的一端略高於另一端,便於排水清洗。養幼蛙時較高的一端可不淹水而作餌料臺使用,池深0.5m左右,但四周要有高1m的圍墻或圍網,圍網應嚮池內稍傾斜以防逃逸。
二、養殖方法
1.親蛙的培育:經過一個鼕眠,到開春即4月上旬,溫度上升到16℃以上時,親蛙就要開始覓食,此時要投喂鮮活餌料蚯蚓、蠅蛆等,讓親蛙近快恢復體能,以利下一階段繁殖、孵化。
2.繁殖、孵化:繁殖、孵化技術是虎紋蛙養殖的關鍵技術,水溫上升到16℃以上時要作好繁殖前的準備,也就是將建好的産卵池、孵化池進行消毒,而後註人清水,最後通過調節水位和光照來調節好水溫。一切準備好後即可將親蛙從越鼕池移出,移出後先用5mg/l的高錳酸鉀藥浴5分鐘,然後移人産卵池。産卵池水位保持在0.2m,水溫在20℃以上。正常情況親蛙進入産卵池後2天一天就可以抱對産卵,若親蛙成熟較好、氣溫較高,常常是在親蛙進入産卵池後2小時-16小時就全部産卵。産卵池每天上午8點以後要註意觀察,當卵團充分吸水膨脹就撈出移入孵化池。受精卵孵化時最適溫度25℃,同時要有充足的氧氣,在孵化時最好讓受精卵浮在水中,如果沉入水底,要將受精卵移動,以免與池底粘連,導致底部的受精卵缺氧而影響孵化率。
3.飼喂技術:蝌蚪培育的關鍵技術是蝌蚪分級飼養。餌料優質多樣化。投餌量隨蝌蚪日齡的增長而增加,日投餌2次,前期以人工培養的浮遊動物、雞蛋黃為主,中、後期以紅蟲為主。剛變態的幼蛙,視覺和嗅覺尚不完全適應陸棲生活,此時應投活餌,如蚯蚓、蠅蛆等,5天-7天後逐漸改喂切碎的魚肉了、蚌肉、蠃螄肉等,再慢慢加入蛙料,最後完全過渡到喂養蛙料。定點投餌,在池底嚮排水口傾斜的池中,在其上方留出占池底面積l/4-1/5的陸地作為投餌處或設固定的飼料臺,投餌量以2小時內基本吃完為度。
三、日常管理
1.虎紋蛙有大吃小的惡習,應一次性放足同規格的蛙數,飼養2個月-3個月後要把個體大的分開。
2.虎紋蛙白天穴居,因此應在池內設置隱蔽場所,如種植水生植物或在池底放入瓦礫、竹筒。幼蛙期最怕驚動、強光,對周圍環境變化特別敏感,因此在幼蛙管理上,要註意保持池邊環境的安靜,白天要采取遮陽措施,避免強光和曝曬。
3.及時清除殘食、糞便,更換池水,保持水質清新,減少疾病的發生。
4.投喂的蛙料粒徑大小以能一口吞食為宜;蛙料表面光滑,吸水軟化快,不含過多的????、油脂和異味,飼料營養全面,蛋白質含量在38%以上。
5.做好防暑和越鼕工作,炎熱時要采取加水,放水葫蘆人池,搭遮陽棚,噴施冷水等方法降溫,而鼕季水溫降低要註意保溫,防止凍傷。
四、病自防治
二.紅腿病
癥狀:發病個體精神不振、活動能力減弱,腹部膨脹,口和肛門有帶血的黏液。發病初期後肢趾尖紅腫,有出血點,很快蔓延到整個後肢。
防治:(1)將病蛙撈出集中在一個池內,用慶大黴素浸泡,用藥量約50-150mg/l,每天1次,連續3天;(2)若蛙仍能攝食,可在飼料中加拌抗生素,同時添加護肝用多維等藥物,連續投喂3天。
2.氣泡病
癥狀:一般發生在蝌蚪期,腹部腫大,消化道內聚集大量氣泡。
防治:控製池中水生生物量,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另外,可以嚮養殖池加入食????15g/立方米。
3.胃腸炎
癥狀:病蛙食量明顯下降或停止攝食,在池中癱軟無力,捕起時縮頭弓背,解剖可見胃外表有樹枝狀充血,胃粘膜出血,腸道外表發紅,胃腸空。
防治:在飼料中添加????酸黃連素4g/kg飼料或氟呢酸2g/kg飼料。
4.敵害
蝌蚪期敵害主要是昆蟲,幼蛙期、成蛙期主要敵害是蛇和鼠。
預防:(l)把好進水關,進水口要用篩絹網伸到過濾,嚴防敵害生物的蟲卵或幼蟲隨水入池。(2)養殖池四壁要光滑,防止敵害生物棲息繁殖。也可在養殖池外兼養一些鵝、貓之類的傢禽、畜,來驅逐和消滅蛇、鼠等敵害。 |
|
虎紋蛙的頭部一般呈三角形,頭與軀幹部沒有明顯的界限。頭端部較尖,遊泳時可以減少阻力,便於破水前進。口十分寬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張開。眼睛位於頭的背側或頭兩側。上方和下方都有眼瞼,與眼瞼相連的還有嚮內摺叠的透明瞬膜,在潛水時,瞬膜上移可以蓋住眼球。外鼻孔上有一個鼻瓣,可以隨時開閉,以控製氣體的進出。雄性頭部腹面的咽喉側部有一對囊狀突起,叫做聲囊,是一種共鳴器,能擴大喉部發出如犬吠般的洪亮叫聲,起到吸引雌性的作用。軀幹部有兩對肢體。前肢短,具4趾,主要起支撐身體前部的作用,還能協助捕食和在遊泳時平衡身體。後肢較長,具5趾,趾間具蹼,主要是在水中遊泳和在陸地跳躍時起推進作用。田雞(虎紋蛙) |
|
它屬於水棲蛙類,常生活於丘陵地帶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溝渠、水庫、池塘、沼澤地等處,以及附近的草叢中。白天多藏匿於深淺、大小不一的各種石洞和泥洞中,僅將頭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動,則迅速捕食之,若遇敵害則隱入洞中。雄性還占有一定的領域,即使在密度較大的地方彼此間也有10米以上的距離。當它們發現其他同類在領域中活動時,便很快跳過去將入侵者趕走。
虎紋蛙的食物種類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蟲為食,約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蟲、蜘蛛、蚯蚓、多足類、蝦、蟹、泥鰍,以及動物屍體等。令人難以致信的是它還吃澤蛙、黑斑蛙等蛙類和小傢鼠,而且它們在虎紋蛙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看來它不僅長了一身虎紋,也的確是蛙類中名不虛傳的“猛虎”。
由於眼睛的結構,一般蛙類衹能看到運動的物體,故衹能捕食活動的食物。但虎紋蛙與一般蛙類不同,不僅能捕食活動的食物,而且可以直接發現和攝取靜止的食物,如死魚、死蠃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屍體。它對靜止食物的選擇不但憑藉視覺,而且還憑藉嗅覺和味覺。虎紋蛙主要在晚上出來活動和覓食,白天較少。它的舌根生在下頜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時粘滑的舌頭迅速翻轉,射出口外將昆蟲捕獲,捲入口中。它還有另一種與其他蛙類不同的捕食方式,當發現獵物時,便嚮獵物跳過去,舉頭後仰並張開下頜,迅速伸出舌頭一揮,掃出一個180度的弧綫,在完成擺動前就準確地觸到獵物,這個長而柔軟的舌頭便會將其包住,接着迅速地縮回舌頭,把獵物帶進口中,再吞到胃裏,這個過程衹需一瞬間即可完成。此外,還具有在淺水區域捕獲水中昆蟲、魚類等的能力,這時它用下頜捕捉獵物,用嘴咬住之後吞食。
虎紋蛙是冷血的變溫動物,沒有恆定的體溫,不僅體溫低,而且常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陰雨天溫度下降較多時,它會暫時停止攝食活動,生長速度變慢甚至停止。它以鼕眠的方式渡過寒冷的鼕天,在進入鼕眠前,往往有一個積極取食的越鼕前期,此時它大量地捕食,為越鼕貯存養料。
虎紋蛙的繁殖期為5—8月,鼕眠蘇醒後,立即進行繁殖活動。它在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卵孵化後成為蝌蚪,具有一係列適應水中生活的幼體特徵,而且隨着發育階段的不同,形態特徵也隨之而變化,蝌蚪經過變態發育為蛙,然後再轉移到陸地生活,所以它的生活史包括卵、蝌蚪和蛙三個階段。 |
|
瀕危等級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瀕危因素
作為食物被捕獵:該蛙體型碩大,肉質鮮美,是南方居民喜歡食用的蛙類。廣東廣西兩省七十年代年收購量達到60噸左右,因此被大量捕捉。
因為貿易被捕獵:因為人們喜歡食用,經濟效益巨大,商業 部門大量收購,促使農民大量捕捉。
虎紋蛙在我國南方俗名“石梆”,由於其個體大,肉質鮮美,是人們喜歡捕捉的對象,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土特産品,在市場上需求量甚大。但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無人管理的野生狀態中,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和資源需求量增加造人們的過度獵捕,使其數量已經日趨減少,成了瀕危動物,成這一資源已有崩潰之勢。
保護措施
由於市場的需要,衹靠單一、消極的保護措施是難以解决問題的。積極地探索虎紋蛙的人工養殖技術,開展人工養殖,滿足市場需要以配合保護措施,纔是積極的、兩全其美的上策。為此,虎紋蛙的人工養殖研究已有開展,結果表明,虎紋蛙變態快,生長迅速,而且不需馴化便可以攝取靜止的食物,人工繁殖很簡便,是一種適於養殖的經濟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