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黑藜蘆 Also known as black Veratrum |
又称黑藜芦
又稱黑藜蘆。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山地,有毒。中醫入藥,主治痰涎壅閉、喉痹、癲癇等癥,外用於疥癬,有催吐作用。在農業上可做殺蟲劑。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藜蘆》:“藜蘆則吐風痰者也。”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製二》:“﹝ 黥布 、 彭越 ﹞無所藉於 漢王 而 漢王 藉之,猶治病者之服烏喙、藜蘆也。” |
|
veratrum nigrum
別名:黑藜蘆
形態特徵: 百合科藜蘆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00釐米。莖粗壯。葉橢圓形,長20-25釐米,寬5-10釐米。圓錐花序,側生總狀花序為雄花,頂生花序具兩性花,小花多數密生,花被片黑紫色。蒴果長1.5-2釐米。寬約1釐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佈:生於林緣、草甸或山坡林下。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陝甘南部、湖北、四川和貴州。亞洲北部及歐洲中部也有。
用途:根及根莖入藥,能催吐、祛痰、殺蟲,主治中風痰壅、癲癇、喉痹等;外用治疥癬、惡瘡、殺蟲蛆。
【藥 用】為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黑藜蘆的根及根莖(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功效】涌吐風痰、清熱解毒、殺蟲。
【主治】治中風痰涌,風癇癲疾,黃疸,久瘧,泄痢,頭痛,喉痹,鼻息,疥癬,惡瘡。
【性味】苦辛,寒,有毒。①《本經》: “味辛,寒。”②《別錄》: “苦,微寒,有毒”
【歸經】①《本草經疏》: “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②《本草再新》 “入肝經。”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2分;或入丸劑。外用:研末,xiu鼻或調敷。
【用藥忌宜】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①《本草經集註》:“黃連為之使;反細李、芍藥、五參,惡大黃。”②《綱目》:“畏蔥白。服之吐不止,飲蔥湯即止。”③《本草從新》:“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用。
【別名】蔥苒(《本經》)、蔥葵、山蔥、豐蘆、蕙葵、公苒(《吳普本草》)、蔥苒(《廣雅》)、梨盧(《本草經集註》)、蔥炎(《別錄》)、蔥白藜蘆、鹿蔥(《本草圖經》)、憨蔥(《儒門事親》)、旱蔥(《山東中藥》)、山棕櫚(《農藥植物手册》)、山白菜、蘆蓮、藥蠅子草、山苞米(《遼寧經濟植物志》)、人頭髮、毒藥草(《四川中藥志》)、七釐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處方名】藜蘆,力蘆,梨蘆,山蔥,憨蔥等。
【商品名】藜蘆,黑藜蘆。以根莖肥壯、乾燥無雜質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遼寧、陝西、四川、江蘇等地。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①毛穗藜蘆分佈遼寧、吉林等地。②毛葉藜蘆分佈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③興安藜蘆 。分佈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④天目藜蘆 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⑤蒜藜蘆 分佈長江流域各地。⑥小藜蘆參見“小天蒜”條。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5~6月未捆花莖時采挖,除去苗葉,曬幹或用開水浸燙後曬幹。
【拉丁名】radix rhizoma veratri veratrum nigrum l.① veratrum maackii reg.v.puberulum loes. f.v.dahuricum loes. f.v.schindleri loes .f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v.meng-tzeanum loes. f
【炮製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 ①陶弘景:“藜蘆近道處處有。根下極似蔥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②《蜀本草》:“《圖經》雲,葬蘆,葉似鬱金、秦充、衊荷等,根着竜膽,莖下多毛,夏生,鼕雕估。今所在山𠔌皆有。八月采根,陰幹。”③《本草圖經》:“黎蘆,今陝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褒莖,似棕皮,其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許,黃白色,二月、三月陰幹。此高’二種,一種水蘸蘆,莖葉大同,衹是生在近水溪澗石上,根須百餘莖,不中入藥用。今用者名蔥白蓉蘆,根須甚少,衹是三二十—莖,生高山者為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今萱草亦謂之鹿蔥,其類全別,主療亦不同耳。”④《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藜蘆,有毒部位:全株,以根部毒性較大。中毒癥狀:口胃發熱疼痛,流口水,惡心,嘔吐,疝痛,下痢,無力,出汗,意識喪失;嚴重時便血,脈率不整,震顫,痙攣,謂語,昏迷不醒,最後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民間內服蔥煎水或用雄黃、蔥頭、豬油同液茶冷服,也可解毒。”
【生藥材鑒定】乾燥根莖,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殘留葉基及棕色毛狀的維管柬。須根多數,簇生於根莖四周,長12~20釐米,粗約3毫米。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有細密的磺皺,下端多縱皺。質輕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中心有一淡黃色纖細的木質部,易與皮部分離。味苦辛。以根粗堅買,斷面粉性看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産。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
①毛穗藜蘆veratrum maackii reg. 基部葉長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上部葉綫狀披針形,長約30釐米,寬1~5釐米。圓錐花序,花較稀疏;小花梗長 1.5~2.5釐米;花被片6,黑紫色,橢圓形至長圓形,長5~6毫米,先端鈍圓。分佈遼寧、吉林等地。
②毛葉藜蘆v.puberulum loes. f. 又名: 岩棕、小棕。基部葉廣卵形至廣卵圓形,長達25 釐米以上,寬達10釐米以上,莖部葉漸小,為披針形;葉背具灰白色綿毛。小花梗長2~5 毫米;花被6,白色,橢圓形或矩圓形,長約10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及細柔毛。生於高山草坡。分佈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③興安藜蘆 v.dahuricum loes. f.葉卵狀橢圓形,下面密被白色絨毛。圓錐花序下枝較長,全形呈金字塔形;小花梗較花被短,花被淡黃緑色。分佈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
④天目藜蘆 v.schindleri loes .f.基生葉闊長卵形至橢圓形,長28~36釐米,寬4~10釐米,莖部葉被針形,兩面無毛。圓錐花序,花少數,褐緑色或褐黑色,花被片矩圓形或綫狀卵形。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⑤蒜藜蘆 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 葉廣橢圓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0~30釐米,寬7~12 釐米,下面被短毛。小花梗與花被略等長,基部有鄖形或橢圓形的小苞片;花被緑白色。生溪邊、林下、山𠔌濕地。分佈長江流域各地。
⑥小藜蘆v.meng-tzeanum loes. f. 參見 “小天蒜”條。
顯微鑒定:
⑴藜蘆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壁稍厚。皮層寬,占根的大部;下皮細胞1列,切嚮延長;含草酸鈣針晶束的粘液細胞以皮層外側較多;內皮層細胞壁呈u字形增厚。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初生木質部及初生韌皮部束各9-12個,有的導管深入到髓部。
⑵牯嶺藜蘆 根橫切面:皮層外側多裂隙;內皮層細胞凱氏帶明顯,初生木質部束及初生韌皮部束各12-15個。本品以條粗壯、外皮色土黃、質輕脆、斷面粉性者佳。 |
|
藜蘆
(《本經》)
【異名】蔥苒(《本經》),蔥葵、山蔥、豐蘆、蕙葵、公苒(《吳普本草》),梨盧(《本草經集註》),蔥菼(《別錄》),蔥白藜蘆、鹿蔥(《本草圖經》),憨蔥(《儒門事親》),旱蔥(《山東中藥》),山棕櫚(《農藥植物手册》),山白菜、蘆蓮,藥蠅子草、山苞米(《遼寧經濟植物志》),人頭髮、毒藥草(《四川中藥志》),七釐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黑藜蘆的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黑藜蘆
多年生草本,高60~100釐米。根多數,細長,帶肉質。莖直立。葉互生,廣卵形、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達30釐米,寬約10釐米,先端漸尖,全緣式帶微波狀,基部漸狹而下沿呈鞘狀,抱莖;上面青緑色,下面灰緑色,兩面均無毛,平行脈隆起。頂生大圓錐花序,總軸及枝軸均密被灰白色綿毛;雄花常生於花序軸下部,兩性花多生於中部以上;枝軸基部有披針形苞片1枚,背面及邊緣密被細綿毛;花多數,花梗基部具1小苞片,背面有細綿毛;花被6,紫黑色,卵形,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狹,長5~6毫米,寬約2毫米,上面光滑,下面被綿毛;雄蕊6,花絲絲狀;子房卵形,3室,花柱3裂,先端外展。蒴果卵狀三角形,長1.5~2釐米,熟時2裂。種子多數。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於山野、林內或灌木叢間。分佈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遼寧、陝西、四川、江蘇等地。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
①毛穗藜蘆,基部葉長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上部葉綫狀披針形,長約30釐米,寬1~5釐米。圓錐花序,花較稀疏;小花梗長1.5~2.5釐米;花被片6,黑紫色,橢圓形至長圓形,長5~6毫米,先端鈍圓。分佈遼寧、吉林等地.
②毛葉藜蘆,又名:岩棕、小棕。基部葉廣卵形至廣卵圓形,長達25釐米以上,寬達10釐米以上,莖部葉漸小,為披針形;葉背具灰白色綿毛。小花梗長2~5毫米;花被6,白色,橢圓形或矩圓形,長約10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及細柔毛。
生於高山草坡。分佈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③興安藜蘆,葉卵狀橢圓形,下面密被白色絨毛。圓錐花序下枝較長,全形呈金字塔形;小花梗較花被短,花被淡黃緑色。分佈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
④天目藜蘆,基生葉闊長卵形至橢圓形,長28~36釐米,寬4~10釐米,莖部葉披針形,兩面無毛。圓錐花序,花少數,褐緑色或褐黑色,花被片矩圓形或綫狀卵形。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⑤蒜藜蘆,葉廣橢圓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0~30釐米,寬7~12釐米,下面被短毛。小花梗與花被略等長,基部有卵形或橢圓形的小苞片;花被緑白色。生溪邊、林下、山𠔌濕地。分佈長江流域各地。
⑥小藜蘆,參見"小天蒜"條。
【採集】5~6月未抽花莖時采挖,除去苗葉,曬幹或用開水浸燙後曬幹。
【藥材】乾燥根莖,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殘留葉基及棕色毛狀的維管束。須根多數,簇生於根莖四周,長12~20釐米,粗約3毫米,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有細密的橫皺,下端多縱皺。質脆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中心有一淡黃色纖細的木質部,易與皮部分離,味苦辛。以根粗堅實,斷面粉性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産。
【化學成分】,黑藜蘆根、根莖含介芬胺、假介芬胺、玉紅介芬胺、秋水仙鹼、計明胺及藜蘆酰棋盤花鹼等生物鹼。
天目藜蘆根含天目藜蘆鹼、天目藜蘆寧鹼等多種生物鹼。
蒜藜蘆根含藜蘆胺、玉紅介芬胺、竜葵胺、去氧介芬胺等生物鹼及β-𠔌甾醇。根莖含介芬胺、藜蘆胺、棋盤花辛鹼、玉紅介芬胺及棋盤花酸δ-內酯-16-當歸酸酯等生物鹼。
【藥理作用】①降壓作用
天目藜蘆之總鹼及天目藜蘆寧鹼,貴州産黑藜蘆根的初提液,遼寧烏蘇裏藜蘆混合鹼,雲南産小藜蘆的提取成分,毛穗藜蘆之總鹼,毛葉藜蘆之總鹼,興安藜蘆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製品的醇溶液,經過多種麻醉動物實驗均證明具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無急速耐受現象,在降壓的同時伴有心率減慢、呼吸抑製或暫停(即Bezold-Jarisch效應)。天目藜蘆的初提液乙較上海市中藥行購得之藜蘆(經鑒定為百合科藜蘆屬)的初提液甲降壓作用強2~3倍,於麻醉貓的降壓實驗中,毛穗藜蘆總鹼較毛葉藜蘆總鹼作用強,天目藜蘆總鹼較前兩者弱,肌肉註射量需大於靜脈註射量10倍以上方有降壓作用,可維持較長時間,口服需大於靜註量15倍以上方有效,此時已有個別動物表現中毒癥狀(惡心、嘔吐),甚至死亡,故肌肉註射與口服給藥不太安全;預先應用氯丙嗪可防止發生惡心、嘔吐。上海市中藥行購得之藜蘆的初提液甲對慢性腎型高血壓犬(灌胃)表現降壓作用,貴州産黑藜蘆初提液對腎型高血壓兔亦有降壓作用。關於藜蘆生物鹼一類的降壓原理,一般認為,由於頸動脈竇及心肺感受區經竇神經及迷走傳入纖維反射性地抑製血管運動中樞,引起血壓下降。離體兔耳及貓後肢灌流無直接擴張血管作用。毛穗藜蘆鹼的降壓作用中,腦和腎血管舒張起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短暫。日本産蒜藜蘆提取物亦有降壓作用,並謂與緑藜蘆相似。
②其他作用
天目藜蘆對感染日本血吸蟲的小鼠無明顯治療作用。興安藜蘆對妊娠毒血癥有良好的效果。黑藜蘆對傢蠅有強大的毒殺效力。
【毒性】天目藜蘆毒性甚大,其半數致死量與萱草根相似,但無蓄積中毒現象,黑藜蘆浸出液的半數致死量為1.78±0.38/公斤。興安藜蘆根的粉劑對口、鼻、眼粘膜有刺激作用,其中所含之藜蘆定鹼中毒時主要影響橫紋肌,動物死於呼吸停止。
國外産緑藜蘆(美國及加拿大),白藜蘆(歐洲)根莖中的原藜蘆鹼A和B等均有降壓作用,並應用於高血壓的治療。藜蘆定鹼(作用與原藜蘆鹼不完全相同)靜脈註射於狗,可引起血壓突然下降,在迷走神經切除後,更大劑量可釋放腎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在原藜蘆鹼降壓的基礎上,藜蘆定鹼可引起明顯的升壓作用。藜蘆一類生物鹼的降壓原理係通過左心室、肺迷走神經纖維反射性引起血管運動中樞抑製,小劑量反射性抑製呼吸,大劑量直接抑製呼吸中樞,口服量為肌肉註射量的5~20倍,藜蘆鹼的治療量與中毒量距離很小,最常見者為惡心、嘔吐,有時引起心律不齊,低血壓,用阿托品及麻黃鹼可糾正之,小量藜蘆和其他降壓藥物合用,可發揮協同作用,降低毒性。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本經》:"味辛,寒。"
②《別錄》:"苦,微寒,有毒。"
【歸經】①《本草經疏》:"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經。"
【功用主治】吐風痰,殺蟲毒。治中風痰涌,風癇癲疾,黃疸,久瘧,泄痢,頭痛,喉痹,鼻息,疥癬,惡瘡。
用於中風、癲癇、喉痹癥見痰涎涌盛。用於疥癬禿瘡。此外,以本品研末外滲,有滅虱功效。又近用以殺滅蚊蠅及其幼蟲,也作農藥殺蟲劑及獸醫作催吐藥使用。
①《本經》:"主蠱毒,咳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
②《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
③《藥性論》:"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痢。治惡風瘡、疥癬、頭禿,殺蟲。"
④《本草圖經》:"大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鰕齁;用錢匕一字則惡吐人,又用通頂,令人嚏。"
⑤《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毒蛇咬傷及殺蟲用。"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1~2分;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搐鼻或調敷。
【宜忌】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黃連為之使;反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
②《綱目》:"畏蔥白。服之吐不止,飲蔥湯即止。"
③《本草從新》:"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之。"
【選方】①治諸風痰飲:藜蘆十分,鬱金一分,為末。每以一字,溫漿水一盞,和服探吐。(《經驗方》)
②治中風不語,喉中如曳鋸聲,口中涎沫: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於臍子上陷一個坑子,納入陳醋二橡鬥子,四面用火逼令黃色)。同一處搗,再研極細,用生面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溫酒下。(《經驗後方》)
③治頭痛不可忍:藜蘆一莖,暴幹,搗羅為散,入麝香麻子許,研勻吹鼻中。(《聖濟總錄》吹鼻麝香散)
④治頭痛鼻塞腦悶:藜蘆(研)半兩,黃連(去須)三分。上二味,搗研為散,每用少許,搐入鼻中。(《聖濟總錄》通頂散)
⑤治黃疸:藜蘆着灰中炮之,小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吐,不過數服。(《肘後方》)
⑥治老瘧久不斷者: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黃)。依法搗,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丸,未發時一丸,臨發時又一丸,勿次食。(《補缺肘後方》)
⑦治久瘧不能飲食,胸中鬱鬱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則已:大藜蘆末半錢,溫虀水調下,以吐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藜蘆散)
⑧治諸瘑瘡,經久則生蟲:藜蘆(去蘆頭)、白礬(燒灰細研)、鬆脂(細研)、雄黃(細研)、苦參各二兩(銼)。上藥,先搗藜蘆、苦參為末,入豬脂一斤相和,煎十餘沸,綿濾去滓,次入鬆脂、雄黃、白礬等末,攪令勻,待冷,收於瓷合中,旋取塗之,以瘥為度。(《聖惠方》藜蘆散)
⑨治鼻中息肉漸大,氣息不通:藜蘆三分(去蘆頭,搗羅為末),雄黃一分(細研),雌黃一分(細研)。上藥,同研令勻,每用時以蜜調敢,用紙拈子,展藥,點於息肉上,每日三度,則自消化,不得塗藥在於兩畔,恐涕落於藥上。(《聖惠方》)
⑩治牙疼:納藜蘆末於牙孔中,勿咽汁。(《千金翼方》)
⑾治白禿:末藜蘆,以臘月豬膏和塗之,先用????湯洗,乃敷。(《補缺肘後方》)
⑿治頭生蟣虱:藜蘆末摻之。(《仁齋直指方》)
⒀治疥癬:藜蘆,細搗為末,以生油調敷之。(《鬥門方》)
⒁中風,牙關緊閉。用藜蘆一兩,去苗頭,在濃煎的防風湯中泡過,焙幹,切細,炒成微褐色,研為末。每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藥灌下。以吐風涎為效,末吐再服。
⒂誤吞水蛭。用藜蘆炒過。研為末,水送服一錢將水蛭吐出。
【臨床應用】①治療瘧疾
取天目藜蘆3根(1寸長),插入雞蛋(1個)內燒熟。去藥吃蛋。於發作前1~2小時服。忌魚腥;孕婦及潰瘍病患者忌服。治療現癥病人120例,痊愈100例,好轉15例,無效5例;休止期患者36例,痊愈33例,無效3例。
②治療骨折
能促進骨折愈合,從而縮短治愈時間,尤以股骨幹骨折最為突出,平均臨床愈合日期為37天,但愈合時間長短與骨折類型及手法復位技術有明顯關係。據認為,應用藜蘆治療,需在骨折兩斷端血運良好的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用法:將黑藜蘆根須洗淨、曬幹、研粉,加等量黃連素製成含量10毫剋之片劑內服。成人每次30毫剋,日服3次,用涼開水送下。用藥時間依據臨床愈合情況而定,一般約為2~4周。同時按常規予以復位及固定。服藥後多數病例脈搏偏快,全身和局部有發熱感;3例發現在肝功能正常情況下血清鹼性磷酸酶均有所增高。
【名傢論述】①《綱目》:"噦逆用吐藥,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積之義。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也。"
②《本草經疏》:"藜蘆,《本經》主蠱毒、咳逆及《別錄》療噦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導滯之力。苦為涌劑,故能使邪氣痰熱,胸膈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結,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熱殺蟲,故主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殺諸蟲毒也。瘡瘍皆濕熱所生,濕熱不去,則肌肉潰爛,苦寒能瀉濕熱,則馬刀,惡瘡,爛瘡,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湯。""藜蘆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則令人胸中煩悶,吐逆不止,凡胸中有痰飲,或中蠱毒惡氣者,止可藉其上涌宣吐之力,獲效一時,設病非關是證者,切勿沾唇,徒令人悶亂吐逆不止,虧損津液也。"
【附】藜蘆和常山都是驅痰藥,但作用不同。李時珍說:"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丁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者也。" |
|
Veratrum nigrum
別名:黑藜蘆
形態特徵: 百合科藜蘆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00釐米。莖粗壯。葉橢圓形,長20-25釐米,寬5-10釐米。圓錐花序,側生總狀花序為雄花,頂生花序具兩性花,小花多數密生,花被片黑紫色。蒴果長1.5-2釐米。寬約1釐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佈:生於林緣、草甸或山坡林下。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陝甘南部、湖北、四川和貴州。亞洲北部及歐洲中部也有。
用途:根及根莖入藥,能催吐、祛痰、殺蟲,主治中風痰壅、癲癇、喉痹等;外用治疥癬、惡瘡、殺蟲蛆。
【藥 用】為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黑藜蘆的根及根莖(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功 效】涌吐風痰、清熱解毒、殺蟲。
【主 治】治中風痰涌,風癇癲疾,黃疸,久瘧,泄痢,頭痛,喉痹,鼻息,疥癬,惡瘡。
【性味】苦辛,寒,有毒。①《本經》: “味辛,寒。”②《別錄》: “苦,微寒,有毒”
【歸經】①《本草經疏》: “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②《本草再新》 “入肝經。”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2分;或入丸劑。外用:研末,XIU鼻或調敷。
【用藥忌宜】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①《本草經集註》:“黃連為之使;反細李、芍藥、五參,惡大黃。”②《綱目》:“畏蔥白。服之吐不止,飲蔥湯即止。”③《本草從新》:“服之令人煩悶吐逆,大損津液,虛者慎用。
【拼音名】 Lí Lú
【 名】蔥苒(《本經》)、蔥葵、山蔥、豐蘆、蕙葵、公苒(《吳普本草》)、蔥苒(《廣雅》)、梨盧(《本草經集註》)、蔥炎(《別錄》)、蔥白藜蘆、鹿蔥(《本草圖經》)、憨蔥(《儒門事親》)、旱蔥(《山東中藥》)、山棕櫚(《農藥植物手册》)、山白菜、蘆蓮、藥蠅子草、山苞米(《遼寧經濟植物志》)、人頭髮、毒藥草(《四川中藥志》)、七釐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處方名】藜蘆,力蘆,梨蘆,山蔥,憨蔥等。
【商品名】藜蘆,黑藜蘆。以根莖肥壯、乾燥無雜質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遼寧、陝西、四川、江蘇等地。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①毛穗藜蘆分佈遼寧、吉林等地。②毛葉藜蘆分佈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③興安藜蘆 。分佈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④天目藜蘆 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⑤蒜藜蘆 分佈長江流域各地。⑥小藜蘆參見“小天蒜”條。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5~6月未捆花莖時采挖,除去苗葉,曬幹或用開水浸燙後曬幹。
【拉丁名】Radix Rhizoma Veratri Veratrum nigrum L.① Veratrum maackii Reg.V.puberulum Loes. F.V.Dahuricum Loes. F.V.schindleri Loes .f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V.Meng-tzeanum Loes. F
【炮製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考 證】出自《本草綱目》 ①陶弘景:“藜蘆近道處處有。根下極似蔥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②《蜀本草》:“《圖經》雲,葬蘆,葉似鬱金、秦充、衊荷等,根着竜膽,莖下多毛,夏生,鼕雕估。今所在山𠔌皆有。八月采根,陰幹。”③《本草圖經》:“黎蘆,今陝西、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褒莖,似棕皮,其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許,黃白色,二月、三月陰幹。此高’二種,一種水蘸蘆,莖葉大同,衹是生在近水溪澗石上,根須百餘莖,不中入藥用。今用者名蔥白蓉蘆,根須甚少,衹是三二十—莖,生高山者為佳,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今萱草亦謂之鹿蔥,其類全別,主療亦不同耳。”④《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藜蘆,有毒部位:全株,以根部毒性較大。中毒癥狀:口胃發熱疼痛,流口水,惡心,嘔吐,疝痛,下痢,無力,出汗,意識喪失;嚴重時便血,脈率不整,震顫,痙攣,謂語,昏迷不醒,最後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民間內服蔥煎水或用雄黃、蔥頭、豬油同液茶冷服,也可解毒。”
【生藥材鑒定】乾燥根莖,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殘留葉基及棕色毛狀的維管柬。須根多數,簇生於根莖四周,長12~20釐米,粗約3毫米。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有細密的磺皺,下端多縱皺。質輕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中心有一淡黃色纖細的木質部,易與皮部分離。味苦辛。以根粗堅買,斷面粉性看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産。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供藥用:
①毛穗藜蘆Veratrum maackii Reg. 基部葉長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上部葉綫狀披針形,長約30釐米,寬1~5釐米。圓錐花序,花較稀疏;小花梗長 1.5~2.5釐米;花被片6,黑紫色,橢圓形至長圓形,長5~6毫米,先端鈍圓。分佈遼寧、吉林等地。
②毛葉藜蘆V.puberulum Loes. F. 又名: 岩棕、小棕。基部葉廣卵形至廣卵圓形,長達25 釐米以上,寬達10釐米以上,莖部葉漸小,為披針形;葉背具灰白色綿毛。小花梗長2~5 毫米;花被6,白色,橢圓形或矩圓形,長約10毫米,邊緣有細鋸齒及細柔毛。生於高山草坡。分佈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③興安藜蘆 V.Dahuricum Loes. F.葉卵狀橢圓形,下面密被白色絨毛。圓錐花序下枝較長,全形呈金字塔形;小花梗較花被短,花被淡黃緑色。分佈東北、內蒙古、新疆等地。
④天目藜蘆 V.schindleri Loes .f.基生葉闊長卵形至橢圓形,長28~36釐米,寬4~10釐米,莖部葉被針形,兩面無毛。圓錐花序,花少數,褐緑色或褐黑色,花被片矩圓形或綫狀卵形。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⑤蒜藜蘆 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 葉廣橢圓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0~30釐米,寬7~12 釐米,下面被短毛。小花梗與花被略等長,基部有鄖形或橢圓形的小苞片;花被緑白色。生溪邊、林下、山𠔌濕地。分佈長江流域各地。
⑥小藜蘆V.Meng-tzeanum Loes. F. 參見 “小天蒜”條。
顯微鑒定:
⑴藜蘆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壁稍厚。皮層寬,占根的大部;下皮細胞1列,切嚮延長;含草酸鈣針晶束的粘液細胞以皮層外側較多;內皮層細胞壁呈U字形增厚。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初生木質部及初生韌皮部束各9-12個,有的導管深入到髓部。
⑵牯嶺藜蘆 根橫切面:皮層外側多裂隙;內皮層細胞凱氏帶明顯,初生木質部束及初生韌皮部束各12-15個。本品以條粗壯、外皮色土黃、質輕脆、斷面粉性者佳。
【化學成份】
黑藜蘆根、根莖含介芬胺、假介芬胺、玉紅介芬胺、秋水仙鹼、計明胺及藜蘆酰棋盤花鹼等生物鹼。
天目藜蘆根含天目藜蘆鹼、天目藜蘆寧鹼等多種生物鹼。
蒜藜蘆根含藜蘆胺、玉紅介芬胺、竜葵胺、脫氧介芬胺等生物鹼及β-𠔌甾醇。根莖含介芬胺、藜蘆胺、棋盤花辛鹼、玉紅介芬胺及棋盤花酸δ-內酯-16-當歸酸酯等生物鹼.
1.藜蘆 根莖含去乙酰基原藜蘆鹼(deace-tylprotoveratrine)A,計默任鹼(germerine),原藜蘆鹼(protoveratrine)A,藜蘆馬林鹼(veramarine),計米定鹼(germidine),雙去乙酰基原藜蘆鹼(didesacetyl protoveratrine)A,藜蘆嗪(verazine),新計布定鹼(neogermbudine),芥芬胺(iervine),藜蘆酰棋盤花鹼(veratroylzygadenine),玉紅芥芬胺(rubijervine),異玉紅芥芬胺(isorubijervine),藜蘆胺(veramine),藜蘆鹼胺(veratrum-alkamine)A、B、C、D,藜蘆甾二烯胺(veratramine),藜蘆米寧(veramiline),3,15-二當歸酰基計明胺(3,15-diangeloylgermine),茄咪啶(solamidine),β-𠔌甾醇(β-sitosterol),β-𠔌甾醇硬脂酸酯(β-sitosterylstearate),鬍蘿蔔甙(daucosterol),蠟酸(cero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 2.毛葉藜蘆 根、根莖含棋盤花辛鹼(zygacine),芥芬胺,藜蘆甾二烯胺,藜蘆嗪(verzine),茄啶(solanidine)。毛葉藜蘆定鹼(hakurirodine)及玉紅芥芬鹼(rubijervine)等。 3.興安藜蘆 地下部分含:偽芥芬胺(pseudojervng)藜蘆鹼甙(veratrosine),藜蘆甾二烯胺,芥芬胺,藜蘆定(verdine),玉紅芥芬胺,藜蘆馬林鹼(veramarine),藜蘆酰棋盤花胺,異玉紅芥芬胺,藜蘆嗪,藜蘆胺。4.毛穗藜蘆 根莖含藜蘆嗪,當歸酰棋盤花胺(angeloylaygadenine),毛穗藜蘆鹼(maackinine),計馬尼春鹼(germanitrine),棋盤花鹼(zygadenine),藜蘆嗪寧(verazinine)。 5.天目藜蘆 根及根莖含天目藜蘆鹼(tiemulilumine),天目藜蘆寧鹼(tiemuliluminine)。 6.光脈藜蘆 根含藜蘆鹼甙,23-O-β-D-吡喃葡萄糖基-20-異藜蘆甾二烯胺(23-O-β-Dglucopyranosyl-20-isoveratramine),(22S,23R,25S)-23-O-β-D-吡員葡萄糖基-5,11,13-藜蘆甾三烯胺-3β,23-二醇[(22S,23R,25S)-23-O-β-D-glucopyranosyl-5,11,13-veratratrienine-3β,23-diol]。
【藥理作用】
①降壓作用
天目藜蘆之總鹼及天目藜蘆寧鹼,貴州産黑藜蘆根的初提液,遼寧烏蘇裏藜蘆混合鹼,雲南産小藜蘆的提取成分,毛穗藜蘆之總鹼,毛葉藜蘆之總鹼,興安藜蘆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製品的醇溶液,經過多種麻醉動物實驗均證明具有明顯而持久的降壓作用,無急速耐受現象,在降壓的同時伴有心率減慢、呼吸抑製或暫停(即Bezold-Jarisch效應)。天目藜蘆的初提液乙較上海市中藥行購得之藜蘆(經鑒定為百合科藜蘆屬)的初提液甲降壓作用強2~3倍,於麻醉貓的降壓實驗中,毛穗藜蘆總鹼較毛葉藜蘆總鹼作用強,天目藜蘆總鹼較前兩者弱,肌肉註射量需大於靜脈註射量10倍以上方有降壓作用,可維持較長時間,口服需大於靜註量15倍以上方有效,此時已有個別動物表現中毒癥狀(惡心、嘔吐),甚至死亡,故肌肉註射與口服給藥不太安全;預先應用氯丙嗪可防止發生惡心、嘔吐。上海市中藥行購得之藜蘆的初提液甲對慢性腎型高血壓犬(灌胃)表現降壓作用,貴州産黑藜蘆初提液對腎型高血壓兔亦有降壓作用。關於藜蘆生物鹼一類的降壓原理,一般認為,由於頸動脈竇及心肺感受區經竇神經及迷走傳入纖維反射性地抑製血管運動中樞,引起血壓下降。離體兔耳及貓後肢灌流無直接擴張血管作用。毛穗藜蘆鹼的降壓作用中,腦和腎血管舒張起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短暫。日本産蒜藜蘆提取物亦有降壓作用,並謂與緑藜蘆相似。
②其他作用
天目藜蘆對感染日本血吸蟲的小鼠無明顯治療作用。興安藜蘆對妊娠毒血癥有良好的效果。黑藜蘆對傢蠅有強大的毒殺效力。
【毒性】
天目藜蘆毒性甚大,其半數致死量與萱草根相似,但無蓄積中毒現象,黑藜蘆浸出液的半數致死量為1.78±0.38/公斤。興安藜蘆根的粉劑對口、鼻、眼粘膜有刺激作用,其中所含之藜蘆定鹼中毒時主要影響橫紋肌,動物死於呼吸停止。
國外産緑藜蘆(美國及加拿大),白藜蘆(歐洲)根莖中的原藜蘆鹼A和B等均有降壓作用,並應用於高血壓的治療。藜蘆定鹼(作用與原藜蘆鹼不完全相同)靜脈註射於狗,可引起血壓突然下降,在迷走神經切除後,更大劑量可釋放腎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在原藜蘆鹼降壓的基礎上,藜蘆定鹼可引起明顯的升壓作用。藜蘆一類生物鹼的降壓原理係通過左心室、肺迷走神經纖維反射性引起血管運動中樞抑製,小劑量反射性抑製呼吸,大劑量直接抑製呼吸中樞,口服量為肌肉註射量的5~20倍,藜蘆鹼的治療量與中毒量距離很小,最常見者為惡心、嘔吐,有時引起心律不齊,低血壓,用阿托品及麻黃鹼可糾正之,小量藜蘆和其他降壓藥物合用,可發揮協同作用,降低毒性.
【性狀】
性狀鑒別 (1)藜蘆 根莖圓柱形或圓錐形,長2-4cm,直徑0.5-1.5cm;表面棕黃色或土黃色,頂端殘留葉基及黑色纖維,形如簑衣,有的可見斜方形的網眼,下部着生10-30條細根。根細長略彎麯,長10-20cm,直徑0.1-0.4cm;黃白色或黃褐色,具細密的橫皺紋;體輕,質堅脆,斷面類白色,中心有淡黃色細木心,與皮部分離。氣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強烈的催嚏性。 (2)牯嶺藜蘆 根莖呈圓柱形,長1-1.7cm,表面棕黃色,頂端殘留葉柄殘基及黑色纖維;下部着生10-20條細圓柱形根;長短不等,直徑約0.2cm,微彎麯,表面暗褐色,並現皺縮條紋,質地堅脆,斷面黃白色。味苦澀。 (3)毛重穗藜蘆 根莖呈圓柱形,黃棕色,頂端殘留葉柄殘基及黑色纖維,下部密生20-30條。根細柱狀,直徑約0.2cm,長短不等,微彎麯,棕黃色,質脆,斷面灰白色,葉苦澀。 (4)興安藜蘆 形似藜蘆。根莖長1-1.5cm,直徑1-2cm。根長5-8cm,直徑1-2cm。 (5)毛葉藜蘆 形似藜蘆。根莖長1-2cm,直徑0.8-1.3cm。根長4-12cm,直徑1-3cm。 顯微鑒別 (1)藜蘆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略徑嚮延長,外壁稍厚,下皮為2-3列類圓形細胞,無細胞間隙。皮層占根絶大部分,外側有大型切嚮裂隙,薄壁細胞含針晶束及澱粉粒。內皮層明顯,內壁及側壁增厚,胞腔成“V”字或“U”字形,通過細胞位於木質部束外方。中柱鞘為1列薄壁細胞,排列緊密。木質部發達,由木薄壁細胞和導管組成。導管類圓形,壁較厚,黃色微木化,原生導管較小,後生導管較大。韌皮部束位於木質部束弧角間,7-14原型,細胞較小。 根莖橫切面:最外為黑褐色的後生皮層,約3-4列細胞;皮層約占半徑的1/3,有周木型葉跡維管束散在;內皮層細胞內壁及側壁增厚;中柱有多數維管束散在,近皮層處密,多為外韌型,內部者多為周木型,尚可見自中柱鞘發生的根跡組織。 (2)牯嶺藜蘆 根橫切面 表皮細胞略徑嚮延長;腔隙約占皮層寬度的1/3-1/4,針晶束較少;中柱甚小,初生木質部14-17原型。 (3)興安藜蘆 根橫切面:表皮細胞略徑嚮延長;腔隙約占皮層寬度的1/2-2/3,含草酸鉦針晶束;中柱小,初生木質部8-12原型。 |
|
藜蘆
rhizoma et radix veratri
催吐落蘆(rhizoma et radix veratri)
蔥葵、藥。出《神農本草經》。見《齊民要術》。又名梨盧,
.或毛山蔥。為百合科植物黑葬蘆Verat川腳n公川m
卜,曬旅落蘆獷撇歡配無打Regel的根或根莖。除去苗
,苦、幹或用開水浸燙後曬幹。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滬
全吐解辛,寒;有毒。入肺、胃經。功能除風驅痰,}
r風配毒,殺蟲滅疥。主治:①肺風毛操,與荊疥、}
此霜、伍,如蔡蘆散(《元亨療馬維》)。②馬肺毒瘡,典
‘,與百草箱配伍外用(《痊段通玄論》)。③馬傷水起l
如蔡鬍椒、半夏、瓜蒂、皂角、蕓共子、庸香配伍,
生油蘆吹鼻散(《元亨療馬集》)。④疥癬,研末單用,
l、羊調敷。⑤食物中毒。牛6一24剋,馬5一15;!
!。反1.5一6;外用適t,內服過最易中毒。孕畜忌J
本品人參、沙參、丹參、苦參、玄參、細辛、芍藥。
;盤花含介芬胺、玉紅介芬胺(r ubijervine)及蔡蘆酞(
‘明顯喊(v eralroylzygadenine)等多種生物鹼。總鹼;
{可引而持久的降低血壓作用,但必需靜脈註射,口1
睡蘆
:)
起嘔吐。粉劑對口、鼻、眼枯膜有刺激作用。異
對傢蠅有很強的毒殺效力。(趙朝衆 |
|
- : 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 n.: hellebore, veratrum
|
|
- n. vératre, hellébor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