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薜荔
又稱木蓮”。桑科。常緑灌木。葉有大小,花極小。産於中國中部和南部,也長在日本和印度。果實富含果膠,可做涼粉。莖、葉入藥,能祛風除濕,消腫解毒。 |
|
植物名。又稱木蓮。常緑藤本,蔓生,葉橢圓形,花極小,隱於花托內。果實富膠汁,可製涼粉,有解暑作用。《楚辭·離騷》:“擥禾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蘂。” 王逸 註:“薜荔,香草也,緣木而生蘂實也。” 唐 宋之問 《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詩:“薜荔搖青氣,桄榔翳碧苔。”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木蓮》。 |
|
梵語Preta的譯音。或譯為“薜荔多”。義為餓鬼。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捲九:“薜荔,蒲細,來計反,此譯言餓鬼也。”《雲笈七籤》捲十:“薜荔者,餓鬼名也。” |
|
學名:ficus pumila l.
英文名:creeping fig
命名者:linn.
科名:桑科 、榕屬
別名:“木蓮”、“涼粉果”、“鬼饅頭”、“涼粉子”、“木饅頭”。
常緑攀援或匍匐灌木;含乳汁;小枝有棕色絨毛。葉異型、二型;在不生花序托的枝上葉小而薄,心狀卵形,基部偏斜,幾無柄,長約2.5釐米,基部斜;在生花序托的枝上葉較大而厚,革質,卵狀橢圓形,網脈凸起,長3—9釐米,頂端鈍,表面無毛,背面有短毛,網脈明顯,突起成蜂窩狀。隱花果單生於葉腋,梨形或倒卵形,長約5釐米,徑約3釐米,有短柄。花期4~5月,果6月,瘦果9月成熟,果熟期10月。
繁殖方法多采用播種或扦插進行。
常攀援在城墻石縫中;分佈我國華東、華南和西南、長江以南至廣東、海南各省。亦見於日本、印度。
乳汁含橡膠成分。成熟果富果膠,可製涼粉,供食用;根、莖、葉、果藥用,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解毒、補腎、通乳的功效。 |
|
薜荔
(《本草拾遺》)
【異名】木蓮藤(《日華子本草》),闢萼(《質問本草》),石壁蓮(《植物名匯》),木瓜藤、膨泡樹、餅泡樹、壁石虎、木壁蓮(《中國樹木分類學》),爬墻虎、風不動(《中國藥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間草藥》),石竜藤(《中藥志》),常春藤(《廣西中藥志》),石壁藤、補血王、追骨風、爬岩風(《湖南藥物志》),墻腳柱、紅墻套、煙筒丕(《閩東本草》),田蠃掩、爬山虎、大鼓藤(《廣東中藥》Ⅱ),石綳藤(《江西民間草藥驗方》),薛荔絡石藤、老鴉饅頭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涼粉藤、爬墻藤、牛屎藤(《江西草藥》),爬壁草、木隆𠔌、木隆鼕,邦邦老虎藤(《上海常用中草藥》),班子藤、乒乓拋藤(《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桑科植物薜荔的莖、葉。
【植物形態】薜荔
常緑攀援灌木,有乳汁。莖灰褐色,多分枝;幼枝有細柔毛,幼時作匍匐狀,節上生氣生根。不育幼枝的葉小,互生,卵形,長0.6~2.5釐米,基部偏斜,近於無柄;至成長後,枝硬而直立,葉大而厚,葉柄長0.5~1.5釐米;托葉卵狀三角形,長0.5~1釐米,外面被細柔毛,革質;葉片橢四形,長2.5~10釐米,寬1.5~4釐米,先端鈍,基部圓形或稍心髒形,全緣,上面近於無毛,下面密生細柔毛,側脈和網狀脈在下面隆起,呈小蜂窩狀。隱頭花序;花單性,小花多數,着生在肉質花托的內壁上,花托單生於葉腋,有短柄;雄花托長橢圓形,長達5釐米,直徑3釐米;雌花托稍大,倒卵形,表面紫緑色。瘦果細小,棕褐色,果皮薄膜質,表面富粘液。花期5~6月。隱花果成熟期10月。
野生於山坡樹木間或斷墻破壁上。分佈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薜荔根)、花托及果實(木饅頭)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4~6月間采取帶葉的莖枝,曬幹,除去氣根。
【藥材】乾燥莖枝呈圓柱形,細長而彎麯,直徑1~4毫米,表面棕褐色,常散生有攀援根或點狀突起的根痕;質堅韌或脆,折斷面黃色或黃褐色,髓部圓點狀,黃白色,偏於一側。莖枝上的葉互生,葉片橢圓形,先端鈍圓,通常捲折,棕緑色或黃褐色,革質。氣弱,味淡。以莖細、均勻、帶葉者為佳。
主産江蘇、浙江、山東。此外,貴州、江西、湖北、廣東、安徽等地亦産。
本品的不育幼拄,有些地區作絡石藤用。參見"絡石藤"條。
【化學成分】本植物乙醇浸出液中分離得5種晶體:內消旋肌醇、芸香甙、β-𠔌甾醇、蒲公英賽醇乙酸酯和β--香樹脂醇乙酸酯。本植物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
種子中含一種凝膠質樣物質約13%,水解生成葡萄糖、果糖及阿拉伯糖。
【性味】酸,平。
①《綱目》:"酸,平,無毒。"
②《廣東中藥》Ⅱ:"味淡,微涼。"
③《福建中草藥》:"苦,平。"
【功用主治】祛風,利濕,活血,解毒。治鳳濕痹痛,瀉痢,淋病,跌打損傷,癰腫瘡癤。
①《本草拾遺》:"主風血,暖腰腳,變白不衰。"
②《日華子本草》:"藤汁敷白癜癧瘍及風惡疥癬。"
③《本草圖經》:"葉治背癰,幹末服之,下利即效。"
④《國藥的藥理學》:"藤汁為激性藥,有壯陽固精之效。又為消炎藥,治腫物,腸痔及惡瘡癰疽,一切疥癬。"
⑤《湖南藥物志》:"清熱解毒,祛濕利尿。治絲蟲病,跌打損傷,腰痛,熱痢,水瀉,熱淋,肚脹氣墜。"
⑥《廣東中藥》Ⅱ:"利水去濕,散毒,滑腸通便。治痔瘡,天泡瘡,酒濕患瘡。"
⑦《江西草藥》:"治血尿,砂淋,夢遺,早泄,咽喉腫痛等癥。"
⑧《上海常用中草藥》:"祛風濕,通經活絡,清熱消腫,利尿,止血。治風濕痛,手足關節不利。"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品2~3兩);搗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搗汁塗或煎水熏洗。
【選方】①洽風濕痛,手腳關節不利:薜荔藤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腰痛、關節痛:薜荔藤二兩。灑水各半同煎,紅糖調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③治疝氣:薜荔藤(用結果的主藤)一兩,三葉木通根二兩。水煎去渣,加雞蛋一個煮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④治血淋痛澀:木蓮藤葉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綱目》)
⑤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一兩,甘草一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⑥治病後虛弱:薜荔藤三兩,煮豬肉食。(《湖南藥物志》)
⑦治先兆流産:薜荔鮮枝葉(不結果的幼枝)一兩,荷葉蒂七個,薴麻根一錢。水煎去滓,加雞蛋三個,同煮服。或單用薜荔枝葉亦可。(《江西草藥》)
⑧治小兒瘦弱:薜荔藤二兩,蒸雞食。(《湖南藥物志》)
⑨治嬰兒濕疹:鮮薛荔葉二兩,黃連三錢。加米湯適量擂爛,以汁搽患處;或同時服汁二、三匙,一日二次。(贛州《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⑩治瘡癤癰腫:薛荔一兩,煎服;另用鮮葉搗爛敷患處。(《上海常用中草藥》)
⑾治癰腫:鮮薛荔葉、鮮爵床各等量,酒水煎服;另用鮮葉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
|
學名:Ficus pumila L.
英文名:Creeping Fig
命名者:Linn.
科名:桑科 、榕屬
別名:“木蓮”、“涼粉果”、“鬼饅頭”、“涼粉子”、“木饅頭”、“乒乓子”。
常緑攀援或匍匐灌木;含乳汁;小枝有棕色絨毛。葉異型、二型;在不生花序托的枝上葉小而薄,心狀卵形,基部偏斜,幾無柄,長約2.5釐米,基部斜;在生花序托的枝上葉較大而厚,革質,卵狀橢圓形,網脈凸起,長3—9釐米,頂端鈍,表面無毛,背面有短毛,網脈明顯,突起成蜂窩狀。隱花果單生於葉腋,梨形或倒卵形,長約5釐米,徑約3釐米,有短柄。花期4~5月,果6月,瘦果9月成熟,果熟期10月。
繁殖方法多采用播種或扦插進行。
常攀援在城墻石縫中;分佈我國華東、華南和西南、長江以南至廣東、海南各省。亦見於日本、印度。
乳汁含橡膠成分。成熟果富果膠,可製涼粉,供食用;根、莖、葉、果藥用,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解毒、補腎、通乳的功效。
根據分析,薜荔的食用價值如下:
*果膠——32.70%
* ——20.33%
* ——5.05%
* ——3.80%
* ——2.67%
野菜食譜—薜荔
薜荔為桑科植物薜荔Ficuspum1aL.的隱花果,又名鬼饅頭。成熟果可製涼粉。薜荔果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性味酸平,具有壯陽固精、止血、下乳的功效。治遺精、陽痿、久痢脫肛、乳汁不通等病癥。《本草綱目》載“壯陽道尤勝。固精消腫,散毒止血,下乳。治久痢腸痔”。
薜荔果燉豬蹄
一、原料:
1.主料:薜荔果4 枚,豬前蹄1 衹。
2.調料:料酒、精????、味精、蔥段、薑片。
二、製法:
1.將豬蹄去雜洗淨,入沸水鍋焯段時間,撈出洗淨。薜荔果洗淨。
2.鍋內加適量水,放豬蹄煮沸,改為文火燉燒至熟,加入料酒、精????、蔥、薑燒至入味,放入薜荔果燒至豬蹄熟爛,點入味精,出鍋即成。
按:此菜是薜荔果配以補血、通乳、托瘡的豬蹄烹製而成。民間用以治療乳汁不下。還可用於貧血、癰疽、瘡毒等病癥。
薛荔果糖飲
一、原料:
1.主料:薛荔果5 枚。
2.調料:白糖。
二、製法:
將薛荔果洗淨切片,放入鋁鍋加適量水煮沸,加入白糖煮段時間即成。
按:薛荔果具有壯陽道的功效,民間用以治療乳糜尿,並對乳汁不下、遺精、久痢、淋濁等病癥有一定療效。 |
|
薜荔介紹
薜荔 (Ficus pumila)
科屬:
桑科 榕屬
別名:
涼粉果
形態特徵:
形態幼時以氣根附生於樹木或墻垣、岩石上。葉二型,營養枝上的葉薄而小,心狀卵形,基部偏斜,幾無柄;結果枝上的葉大而厚,革質,橢圓形,全緣,背面有短柔毛,網脈凸起。花序托倒卵形或梨形,單生於葉腋。花期4-5月,瘦果9月成熟。
分佈與習性:
原産地與分佈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至廣東、海南各省。習性暖地樹種,喜溫暖濕潤氣候,常生於平原、丘陵和山麓。
繁殖與栽培:
喜陰,耐旱,適生含腐殖質的酸性土壤。
應用:
用途薜荔葉質厚,深緑發亮,寒鼕不凋。園林栽培宜將其攀援岩坡、墻垣和樹上,郁郁葱葱,可增強自然情趣。成熟果可食用。果、根、枝均可入藥。 |
|
- : climbing fig
|
|
- n. figue grimpant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