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故居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崇安區健康路西側。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清同治四年入曾國藩幕,六年鄉試副榜,十一年入李鴻章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傢、外交傢和資産階級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光緒六年陳《治平六策》、《海防十議》,詔有司議行,傳頌一時;兩年後又著《籌洋芻議》,策劃如何對街外來侵略。薛福成是一位中國近代經濟改革的先驅。他早年目睹外侮入侵,社會動蕩,民生困苦,深感情政府的腐敗無能,出於愛國愛民之心,懷着強烈的憂患意識,抱定“匡世濟民”的决心,公開抨擊科舉制度,揭露醜惡現象,大聲疾呼國傢必須崇尚實學。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後,他提出要修改不平等條約,廢約所謂“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决”,保護中國關銳主權;註視北方俄國的動嚮和加強東北和西北邊疆的防務;積極扶植實業經營,發展民族工商業;發展自然科學和近代教育等進步主張和具體實施辦法、途徑。在薛福成的家乡——無錫尤為突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各類工商業在無錫相繼誕生,一批民族工商業傢先後崛起;同時,新式學堂、醫院等文教衛生事業也隨之興辦。無錫近代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薛福成故居,又名欽使第,位於無錫學前街與前西溪之前。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落成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現存原建築100餘間,占地89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結構之精、保存之完整,在江蘇的晚清官僚住宅中尚屬罕見。1983年11月,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核定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宅第佈局原有左、中、右三條軸綫。中軸綫上的主要建築有六進。第一進是門廳,面闊9間,進深6架。明間為“六扇式”大門。大門外有高大的“八”字形照壁一座,正中鑲嵌磚刻“鴻禧”二字;大門內原有“七星門”一座,門額之上懸鏤花金邊、藍底金字“欽使第”竪匾一方。第二進至第四進,依次為轎廳、正廳和房廳,面闊均為9間,進深7至10架不等。各進的中間3間為主廳,東西各3間為旁廳。主、旁廳之間的庭柱及石鼓墩全部對剖,留有上下貫通之“伸縮縫”,屋頂蓋瓦與木椽間置木板,板上鋪麻絲拌灰泥,可防雨水滲漏,又利於隔熱保溫。各進廳堂之前有天井,天井內除通道外,原均置有小花園。廳堂畫棟雕梁,長窗也刻飾戲文。正廳“務本堂”內,大梁及脊檁兩端飾有山霧雲紋,雕刻精細,為清代江南住宅建築中所罕見。四進廳堂兩側,各有備弄一條,貫通前後;風火山墻迭起,很為壯觀。第五、第六進,均是面闊11間的二層樓房,兩樓有廂樓連接,配以“回”字形走廊,使前樓、後樓、樓上、樓下都能轉通,故稱為“轉盤樓”。這種樓,是江南特有的清式建築,在無錫的轉盤樓建築之中,薛氏之樓雖年代較早,但規模最大,且走廊欄桿係車製,雜有西式風格。中軸綫的東側,隔開一第備弄,便是左軸綫。前後有兩組建築:前面一組為戲臺和花廳等,戲臺與花廳之間有水池、假山和花木,兩邊有環廊相通。戲臺小巧玲瓏,至今保存完好,是無錫市區現存9個古戲之一,也是我市現存唯一完整的家庭戲臺。花廳後面有一組建築叫倉廳,是薛傢收租貯𠔌之處,原有廒倉10餘間,帳房數間,曬場一片。中軸綫四側是右軸綫,有偏廳和雜屋數十間,原為管傢、保姆之類人員生活、居住的地方。現大部分已作了改建。在轉盤樓的北面,原是一個較大的後花園,一直連到前西溪。後花園的西北角,還有一幢8開間二層樓房,名叫“藏書樓”。宅第規模宏大,重檐復閣,回廊麯折,佈局合理,雕刻精細,絢麗多姿,不但有清末時代特下,而且具有無錫地方特色,故有重要的歷史紀念價值和建築藝術研究價值。
該故居占地約1.2公頃,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宅第設三根軸綫,中軸綫由照壁、門廳、正廳、房廳、轉盤樓及後花園組成;東軸綫為花廳、戲臺、倉廳等;西軸綫為偏廳、雜屋及藏書樓等。主要建築為木結構樓閣、廳堂。該故居規模宏大,佈局合理,雕刻精細、變化多端。既有清末時代特徵,又有地方風格,是江蘇省現存最大的近現代官僚地主宅第之一。2001年,薛福成故居建築群被國務院頒布為第5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宅院為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的江南大型欽賜府第。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顯著,具有在傳統建築基礎上吸收西方文化的建築風格,以及適於社會交往的園林式開放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