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州志》中記載,“蘄州”這個名字已經有1400年的歷史了。從北周到清初,蘄州一直作為州、路、府、縣級行政區的行政中心,管轄和部分管轄過蘄春、黃梅、廣濟、蘄水、羅田五個縣。蘄州古城始建於南宋末年,到了明代,這座長江之濱的州城日漸繁華,她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被明世宗朱高熾的第6個兒子荊憲王朱瞻崗看中,他於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將自己的王府從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縣)遷到蘄州。
蘄州城三面環水,臨江靠湖,“左控匡廬,右接洞庭”,在歷史上是軍傢必爭之地。而蘄州的自然風光,尤其迷人。東北的麒麟山如麒麟蹲伏,氣勢磅礴;西南的鳳凰山山勢軒昂,如一隻鳳凰展翅欲飛,雄偉壯觀。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到鳳凰山遊歷,至今鳳凰山下還有一個名叫白甫衝的地方,就是為紀念他們而命名的。為此,清朝有個名叫程道中的蘄州文人還寫了一首詩:
鳳凰臺下路,一徑繞孤城。
李杜曾至此,青山紀為名。
根據記載,明代的蘄州城城墻長九裏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六座城門,城上雉堞三千一百六十五個,城裏有99口水井,99座寺廟道觀,99座牌坊。荊王府遷入後,蘄州城裏更是“城中奕奕王孫地”,“臺殿平陵半天起”。
至今還有一些地名可以見證得到,比如:閱馬場(古代官府練兵閱馬的操場),官井(官府用的一口井),官塘(官府用的池塘),鼓樓洞(蘄州城邊放大鼓的地方),西門街(通往蘄州城西城門的一條街),東門口(蘄州城東城門的出口),一關(蘄州城第一道關,據老年人說蘄州城有三道關再加上護城河,俺傢就築在當時的護城河上),棗子林(蘄州城城角邊成片的棗樹結成林,題外話:俺傢就在這裏,呵呵,孩提時,傢門口就有幾棵棗樹,嘴饞時,像搖錢樹一樣搖一搖,就有青棗砸在頭上),竹林湖(湖邊蘄竹成林),元豐裏,四牌樓,雄武門,易傢弄.......多不勝數。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當年的蘄州城到底是怎樣一副繁華景象,後人已無法知道了,本網站刊發此文也自覺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蘄州位於蘄春南部,長江中下遊北岸,是鄂東最古老的城鎮,歷為郡、路、府、州、署、縣治,曾為鄂東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長江中下遊商品集散地。蘄州文化底藴深厚,境內風景名勝繁多,是發展旅遊業的理想之地。
蘄州古城:築於南宋,全為石砌,依鳳凰、麒麟二山而起,臨長江而池,壯麗別緻,規模龐大。據嘉靖《蘄州志》載,“城周九裏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東南北闊一十七丈八尺,兩側天塹彌漫,不可以丈尺計。有城門六,城垛二千一百六十五個,城上吊樓九百九十間”。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收藏有李時珍故裏蘄州明代古城屏風。現有城墻得到了較好的修繕和維護,並建有“醫聖閣”等仿古建築。
李時珍陵園:位於蘄州城東南面風景秀麗的雨湖之濱,占地80畝,由李時珍墓地、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醫史文獻館和藥物園四部分組成,為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李時珍墓地坐落在蟹子地,與李時珍誕生地瓦硝壩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古時即列入“蘄陽八景”,李時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時珍紀念館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為仿古(明代)建築群,氣勢恢弘,錯落有緻,工程獲“魯班奬”,館內陳列大量珍貴的醫學資 料、藥物標本和郭沫若、鄧穎超、方毅等同志的題詞。李時珍醫史文獻館由原中國書法傢協會主席舒同題寫館名,分醫中之聖、科學之光、功業長存、偉人永生四個部分介紹李時珍光輝的一生,館內珍藏中外《本草綱目》版本十餘種,以及古今中外介紹李時珍的醫藥書籍、文獻資料和報刊雜志等等。李時珍藥物園包括藥物碑廊和百草園兩部分,為我國第一傢中醫藥自然博物館。本草碑刻長廊鑲嵌128幅藥材石雕,刻工精細、栩栩如生;百草園種植各類藥材310多個品種。李時珍陵園自1981年4月對外開放以來,平均每年接待中外遊客40餘萬人次。
玄妙觀:李時珍當年為民治病的診所,原址在蘄州城內麒麟 山,修建於北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年間,明英宗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荊靖王朱祈鎬遷建於蘄州城外,文革中被毀。今重建的玄妙觀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王任重同志親筆題寫了“玄妙觀”三個大字。
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處,位於蘄州雨湖之濱,衹要打開沿湖一面窗戶,即可看到雨湖風光。李時珍避開鬧市,隱居草廬,致力編纂,在此著成《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所館詩集》等。
雨湖:歷為遊覽勝地,水面二千多廟,無污染,春多桃李、夏盛芙蓉,歷史上曾有“有雨湖、不下西湖”之贊譽。湖邊有名人教授館、藥都賓館。雨湖盛産武昌魚、鯽魚等,雨湖鯽魚以肉質鮮嫩著名。
金陵書院:位於蘄州鎮,是黃岡僅存的古書院遺址之一。為清代旅蘄南京人集資興建。現存建築興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築面積210平方米,由“金陵書院”、“聚德堂”、 “保嬰堂”三部分組成。院內有“鐘山遺秀”、“重修碑記”等碑刻5塊,大門首“金陵書院”幾個遒勁大字仍歷歷在目,現改為道觀。
四祖正覺禪寺:位於蘄州鳳凰山麓,又名“鳳山寺”,禪宗四祖道信於隋唐時創建。明洪武年間重建,正殿之外有轉輪藏閣、千仞亭、望江亭等建築,規模較為宏大,為“十方叢林之一”。清鹹豐三年(1853年)毀於戰火,同治與光緒年間又重修,為蘄春佛教中心。
昭化寺:位於蘄州城北缺齒山南麓。明憲宗成化初,僧悟空在此結草為庵;1471年,在蘄州建王府的荊王捐金,僧智明主持,就庵建寺,一進四重,規模宏大。整個建築占地五十餘畝,內供佛像百餘座,殿內石雕香案和石柱石梁上雕刻的竜、鳳、花、鳥,栩栩如生。寺廟佛像及所有梁柱均由石料製成,技藝精湛,無比壯觀。“文革”時,昭化寺毀壞嚴重,所幸正殿保存完好。1993年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對正殿進行了重修,先後建起了三聖殿、觀音殿、齋堂、住宿樓和大雄寶殿。現在,昭化寺終日香火繚繞,香客絡繹不絶,與鄰近的李時珍陵園、中藥材市場、博士街和玄妙觀聯成了一個旅遊景點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