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稱“九子蘭”、“九蘆蘭”。單子葉植物,蘭科。多年生常緑草本。葉叢生,尖而狹長。初夏開花,淺黃緑色,有香氣。中國各地都有栽培,供觀賞。 |
|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叢生,狹長而尖,初夏開花,色黃緑,有香味,庭園栽植,可供觀賞。《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二:“濯纓醴泉,被服蕙蘭。” 晉 陸機 《鱉賦》:“咀蕙蘭之芳荄,翳華藕之垂房。” 宋 鄒浩 《四柏賦》:“蕙蘭馥鬱乎亭檻,錦綺焜煌乎塗泥。” |
|
喻芳潔純美。多指女子。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牛相教女》:“杏臉桃腮,又當有鬆筠節操,蕙蘭襟懷。” 清 蔣士銓 《桂林霜·移帳》:“卻喜姬人 顧氏 ,冰雪聰明,蕙蘭心性。” |
|
蕙蘭:
拉丁文學名:cymbidium faberi
命名者:rolfe
英文名稱:fabercymbidum
科屬:蘭科、蘭屬
又稱:九子蘭、夏蘭、九節蘭、九子蘭、.一莖九花
蕙蘭一莖多花,常6朵-12朵,芳香。花期3月-5月。分佈地區與春蘭相似。傳統名種有上海梅、解佩梅、金嶴素等。
它是我國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蘭花之一,古代常稱之為"蕙"。它的植株颯爽挺秀、剛柔兼備的蘭葉,亭亭玉立的姿態,有清芳幽遠、沁人肺腑的幽香,因而吸引着千千萬萬的蘭花愛好者。
形態特徵:
蕙蘭的假鱗莖不明顯,根粗而長,葉5-7(9)枚,長20-120釐米,寬0.6-1.4釐米。直立性強,基部常對褶,橫切面呈v形,邊緣有較粗的鋸齒。花莖直立,高30-80釐米,有花6-12朵;花淺黃緑色,有香味,稍遜於春蘭。花直徑5-6釐米,花瓣稍小於萼片,唇瓣不明顯三裂,中裂片長橢圓形,上面有許多晶瑩明亮的小乳突狀毛,頂端反捲,邊緣有短絨毛;唇瓣白色,有紫紅色斑點。花期3-5月份。分佈於春蘭相似主,在秦嶺以南、南嶺以北及西南廣大地區,是比較耐寒的蘭花之一。
産地:
盛産我國湖北、湖南、貴州、雲南、陝西、四川
生長習性:
蕙蘭生長在高山嚮陽的山坡上,陽光充足,通風條件好。
古人說“蘭生陰,蕙生陽”,因此家庭蒔養蕙蘭,要重視解决光照問題,為它設置一個類似的生態環境。把蘭盆放在朝東南面嚮陽的位置上,使它常年享受到充足的陽光。除了夏季、初秋要用遮陽網遮去中午前後的烈日曝曬外,其餘季節都可以讓陽光直曬,以利增強光合作用,加速養料製造,促進植株生長。
蕙蘭文化品讀:
中國蕙蘭的歷史文化蕙蘭的“蕙”字,在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的《楚辭》中已出現。其辭曰:“既滋蘭兮九畹(一畹十二畝———引者),又樹蕙兮百畝。”這裏所說的“蕙”我們衹能理解為一種香味甚佳的香草,是否即指今天我們所說的蕙蘭尚有爭議。
能確認為今天我們所說之蕙蘭的“蕙”的,是後來宋代的詩人、書法傢黃庭堅所寫的《書幽芳亭》中的“一幹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幹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的蕙。宋代人栽培春蘭、蕙蘭作為觀賞植物已很風行,有必要對這類香草作些區分,黃庭堅這兩句話一錘定音,成為後人區分春蘭與蕙蘭的根據,現代植物分類學也據此把這類春末開花的一幹多華的蘭定名為蕙蘭。如果說黃庭堅對蘭與蕙衹是從其性狀上加以區別的話,清代朱剋柔的《第一香筆記》已註意到蘭與蕙的不同的栽培方法了。他說:“蕙性喜陽,須得上半日三時之曬……至蘭,則朝暾一二足矣。”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蕙蘭已有不少名品,如大一品、程梅、關頂、上海梅、潘緑梅、蕩字等。
這些蕙蘭名品,有的在清代同治年間許鼐和的《蘭蕙同心錄》中已有記載。如著名蕙蘭老八種之首大一品,《蘭蕙同心錄》中稱之為上品,且有詩贊曰:“士夫氣概謫仙纔,座上爭誇領袖來;自入江南重聲價,千金不易此花魁。”而清初鮑薇省在《藝蘭雜記》中對蘭蕙瓣形的區分與闡釋,則為蕙蘭花朵形式美審美開啓了門徑。直至改革開放年代大量蕙蘭蝶花、奇花出現之前,近一二百年,蕙蘭花朵的審美均特別重視瓣型,且影響甚廣,成為蕙蘭審美的一個傳統觀念。
民國12年(1923年)余杭人吳恩元編撰的《蘭蕙小史》,對蕙蘭的傳統品種和當時的新種作進一步的匯集總結,並將之分為赤殼蕙、緑殼蕙和赤緑蕙三大類。1959年杭州藝蘭傢姚氏所寫的《蘭花》一書,又在這些基礎上增補了蝶花類、素心花類。上個世紀80年代後,蕙蘭新種大量開發,各地蘭傢又據新發現,增補了蕙蘭的奇花類和色花類。至此,蕙蘭已林林總總地成為中國蘭花中一個龐大而有特色的支係。
蕙蘭在清代、民國時已傳至日本、韓國,特別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大量收集中國的蕙蘭,銷往日本栽培。而中國由於連年戰亂,建國後幾十年又有兩三次人為的大破壞,到上世紀末,國興蘭旺,國內涌現愛蘭熱潮時,有的蕙蘭傳統品種在本國已找不到,要靠從日本返銷回國,一部蕙蘭的發展史也從側面反映出民族的興衰史。
中國蕙蘭品賞北宋大詩人、書法傢黃庭堅在其《書幽芳亭》中說,“蘭似君子”、“蕙有士大夫概”,這兩句話開蕙蘭品賞之門徑。清初文學家、花卉傢李漁有《蕙蘭》專文,曰:蕙“其所以遜蘭者,不在花與香而在葉……蕙之葉偏苦其長……病其太肥”。其從總體來說,如栽培得好,蕙蘭植株較春蘭高大,且花枝也大也高,花朵又多,十分豪壯亮麗,香氣四溢,故賞門道者常蘭、蕙並賞,而看熱鬧者多重蕙輕蘭。近年來蕙蘭價格的漲幅常高於春蘭,其原因多於此。這是對蕙蘭的總的品賞。
花色品種:
蕙蘭在傳統上通常按花莖和鞘的顔色分成赤殼、緑殼、赤緑殼、白緑殼等;在花形上也和春蘭一樣,分成荷瓣、梅瓣和水仙瓣等;花上無其它顔色,色澤一致的也稱為"素心"。
蕙蘭的品賞自瓣型說出現之後特別註重花朵的瓣型,以梅瓣、水仙瓣為貴,捧舌以圓緊質厚為好,外三瓣(萼片)以寬圓糯質為佳,其名品多為此類瓣型。蕙蘭的荷瓣甚少,近年發現有類荷瓣的,也甚受歡迎。蕙蘭之一般竹葉瓣者多如蒿草,除少數亮麗的色花外,少受贊賞。近年出現的蕙蘭蝶瓣、奇花類,色彩斑斕,光輝奪目,尤以瓣舌多而色彩豔者更受追崇,叫價甚高。素心類也多受喜愛。物以稀為貴,因蕙蘭多為黃緑色花,如一旦出現紅花、紫花、黑花、乳白花的蕙蘭,也甚受器重,色豔者更佳。花瓣萼瓣質厚、糯、玉質化者也常為佳品。蕙蘭花枝粗大,花朵多,因之品賞時也應該註意整枝花中各花朵間的佈局是否錯落有緻,香氣是否醇美。其葉藝秀麗者也為佳品,偶見葉藝、花藝、瓣型皆具者,則備受青睞。
蕙蘭的傳統名品有老八種:大一品、程梅、上海梅、關頂、元字、染字、潘緑、蕩字;傳統新八種有:樓梅、翠萼、極品、慶華梅、江南新極品、端梅、崔梅、榮梅。新品種的名品有:天嬌牡丹、四喜牡丹、緑雲牡丹、遠東奇蝶、陸壹奇蝶、樓臺蝶、英蝶、步步高、群英薈萃、仙荷極品、鑒湖之美、泉州梅、翠桃獻壽、獅蝶、嶺南白鶴、金鈴、蕙蘭水晶花、紫鵑、越王梅、聚花素、朵雲、浙頂、端蕙梅、端秀梅、疊翠、春蕙千手觀音等等。 |
|
名字
拉丁文學名:Cymbidium faberi
命名者:Rolfe
英文名稱:Faber Cymbidum
科屬:蘭科、蘭屬
別名: 中國蘭、 九子蘭、夏蘭、九華蘭、九節蘭、一莖九花
大花蕙蘭拉丁名Cymbidium
別名虎頭蘭、喜姆比蘭、蟬蘭、西姆比蘭
蕙蘭原産中國,是我國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蘭花之一,古代常稱為“蕙”,“蕙”指中國蘭花的中心“蕙心”,常與傘科類白芷合名為“蕙芷”。蕙蘭花是我國珍稀物種,為國傢二級重點保護野生物種。蕙蘭原分佈於秦嶺以南、南嶺以北及西南廣大地區,是比較耐寒的蘭花品種之一。蕙蘭 |
|
蕙蘭以它特有的富麗典雅、清廉堅貞的中國形象,和中國人民特有的本色。衆志成城,團结一致的中華民族精神。蕙蘭和白芷在堯、舜、禹時將攢紉成一對稱為“蕙芷”代表着中華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中華民族秀麗山河與繁榮昌盛、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结的象徵和標志。蕙蘭和白芷是中華民族幸福和平的象徵。“蕙芷”現為熱門候選國花。 |
|
大詩人陸遊詩句:“芳蘭移取遍中林,餘地何妨種玉簪,更乞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芳蘭即:蕙芷移取象徵國傢形象和標志。臺灣蕙花指蕙
時至近代,喜愛蕙芷也不乏人。宋慶齡還送給黃琪翔由國外寄來的蘭花。當宋慶齡得悉黃琪翔將要離國赴任時,關心地說,戰敗後的德國,什麽都很缺乏,於是送給黃琪翔許多東西,裝成一個大木箱,給黃琪翔帶去德國。新中國成立後,黃琪翔當選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及農工民主黨副主席兼秘書長,與宋慶齡見面的機會多了。蕙蘭植株颯爽挺秀、剛柔兼備的蘭葉,亭亭玉立的姿態,有清芳幽遠、沁人肺腑的幽香,因而吸引着千千萬萬的蘭花愛好者。 |
|
當今所稱的中國蘭,古代稱之為“蕙”。正如北宋黃庭堅(1045~1105年)在《幽芳亭》中對蘭花所作的描述:“一幹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幹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蕙質蘭心”意思是蕙蘭的本質是中國蘭花的中心。 “蕙”為中國蘭花的中心即:“蕙心”,蕙心就是“中國心”。愛蘭者必愛“蕙”,“惠”指中國,“蕙”意思:中國的香草,“芷”人民的香草。“蕙芷”爭榮壓衆芳被稱為“國香”。
中國蘭蕙蘭是蘭蕙同心的代表。中國蘭花:春蘭、建蘭、寒蘭、墨蘭、蝴蝶蘭、君子蘭等同稱為蘭蕙 。 |
|
自古以來將我國充滿一花的産地及本省溫暖山地生産的辛比吉蘭之中的多花性者稱之為一莖九花,簡稱為九花,有些人在習慣上書寫「九華」。在我國一花稱蕙花蘭,多花稱蕙以視區別。古人稱一莖九花為蕙,也稱蕙花而不稱蕙蘭。例如“蕙”包含有:中國傳統的蕙蘭為蕙;秋天開花的建蘭,也有稱之為“秋蕙”;原産中國西南的大花虎頭蘭等,也稱為“大花蕙蘭”等蕙花。
梅花、荷花、水仙花等理想花瓣,可以適用於九花。但自古以來愛蘭者都以我國生産的蘭花為選擇對象,這是因為我國的蘭花不但花色美,香味佳,色澤好,更是種類繁多。九花(包括素心和奇種)花期比一花遲,所以也稱夏蘭,不過這種稱呼知道的人並不多。
從觀賞的慣例,九花分為緑莖和赤莖。緑莖顧名思義就是緑色的莖,赤莖則帶有紅色的花軸,即枝花莖沒有紅色,但子房稍有紅點就屬於赤莖。
觀賞九花時,以觀賞一花的方式來看,那就無法看出九花的價值了。赤莖九花以程梅的豪壯為最出色,無畏風的吹襲,若以細幹為判斷的基準,就無法觀查出其真正的動人之處。 |
|
蕙蘭花的品種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2萬多個蘭花的品種,其中比較出名的有蝴蝶蘭、蘭花中心蕙蘭等。
蕙花
金色的愛
花語: 願天上的每一個流星,都為你而閃耀天際...
彩雲之都
花語: 一年開開心心,一生快快樂樂,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
紫色花情
花語: 日子在不同的空間流逝,想念在不同的時間來臨,不管世事如何的變遷,你永遠是我的最愛。
雪蘭花
花語: 如雪似花,如夢似真
蝶戀花
花語: 幸福!衹存在你我相聚時刻...
彩蝶飛
花語: 如果嬌豔的鮮花衹能綻放一次,那它就應該選在最美時開放,如果人的一生衹能快樂一次,那麽我們就應該尋找今天快樂!
蕙蘭是一種分佈較廣的地生蘭,和四季名花春蘭一樣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現將其特徵介紹如下:
根:
蕙蘭的根較粗短,長21-35釐米,直徑0.5-1釐米,基部略比根前端粗大,無分枝。
莖:
假鱗莖不明顯,集生成叢,高1.4-1.8釐米,直徑0.8-1.3釐米,呈橢圓形。
葉:
5-8枚叢生,長30-140釐米,甚至更長,寬0.6-1.3釐米,狹帶形,基部常對折,直立性強,葉上部微彎麯,薄革質,質地較堅硬;中脈明顯,半透明,嚮葉背面突出,平行脈也較明顯;葉邊緣具粗鋸齒,葉面粗糙,中、下部深度內凹,橫切面呈“U”字形;葉尖端漸尖,中脈兩側對稱;葉柄痕不明顯;鞘狀葉薄革質,長7-15釐米;成苗的葉基逐漸張離,不呈抱合狀;
花:
花期4-5月,4月中旬為初期,4月下旬為盛花期,5月進入末花期;花箭1-2枚,花朵橙黃色,有深紫紅色的脈紋和斑點;花通常香氣濃郁。 一莖多花,常6朵-12朵,芳香。花期3月-5月。傳統名種有上海梅、解佩梅、金嶴素等。 |
|
蕙蘭由於有較長的栽培歷史,已經被栽培的傳統品種也非常多,如:上海梅、老上海梅、老染字、關頂、程海、元字、潘緑、老極品、瑞梅、雀梅等。
歷史品種
傳統蕙蘭原産森林為地生植物和山區的帶,山區鄉民們稱為高蘭、大蘭、牛蘭、上蘭等。古人稱一莖九花為“蕙”,“蕙心”是指團结一起美麗善良的中國心。
蕙花株體一般較高,葉5-13片,葉長約35-80釐米,葉寬0.5-1.5釐米,葉片脈紋粗多而明顯,葉緣鋸齒明顯而較粗,假球莖不明顯。花梗直立,梗徑粗者1釐米,細者如綫香,高挺齊葉架或出葉架,一般高約35-80釐米。着花5-30朵。花朵展綻直徑約3.5-8釐米。
花色多黃緑或翠緑,舌瓣上有緑絲絨苔,上綴許多紫紅色點塊,花期在原産地為4-5月初,偶有在秋季再開一次花。蕙花分佈較廣,秦嶺以北也有分佈。原生地海拔高於春蘭,比較耐寒、耐幹、喜陽。
蕙蘭産地品種
蕙花其葉形、花質略有差異,以産地分為 :北京蕙花、江浙蕙花、安徽西部、湖北蕙花、雲南蕙花、貴川內地蕙花、南方上海、廣州蕙花等。
蕙花
蕙蘭原産森林的地生植物,假鱗莖極小或不明顯;葉長25~80釐米,寬7~12毫米。花梃近直立或稍彎麯,長35~50釐米,有花5~11朵;花直徑6釐米,有香味。花期3~5月。分佈於中國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尼泊爾、印度也有。生於濕潤、開闊且排水良好的地方;海拔700~3000米。蕙蘭是中國蘭花中栽培歷史最古老的種類之一,並從野生植株中選出許多優良品種。蕙蘭也是該屬中在中國分佈最北的種,其耐寒能力較強。
蕙蘭在傳統上通常按花莖和鞘的顔色分成赤殼、緑殼、赤緑殼、白緑殼等;在花形上也和春蘭一樣,分成荷瓣、梅瓣和水仙瓣等;花上無其它顔色,色澤一致的也稱為"素心"。主要品種有:極品、金嶴素、溫州素、解佩梅、老上海梅、翠萼、大一品、江南新極品等。
科技新品種
大花蕙蘭,常緑多年生附生 草本。是蘭科蘭屬中大花附生種類的總稱。假 鱗莖粗壯,長橢圓形,稍扁;上面生有6枚~8 枚帶形葉片,長70釐米~110釐米,寬2釐米~3釐米。花莖近直立或稍彎麯,長60釐米~90釐米,有花6朵~12朵或更多。花葶40至150釐米不等,葉色淺緑至深緑,標準花莖每盆3至5支,每支着花6至20朵花。其中緑色品種多帶香味。
花大型,直徑 6釐米~10釐米,花色有白、黃、緑、紫紅或帶有紫褐色斑紋。是栽培十分廣泛的中國蘭之一,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用分株法繁殖。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的環境。用蕨根、苔蘚、樹 皮塊等盆栽。要求根際透氣和排水特別好, 季形成花芽後需有一段冷涼時期,春季才能開花。鼕季夜間溫度10℃左右。
流行品種
常見栽培的有:獨占、 黃蟬蘭、碧玉蘭、西藏虎頭蘭和大量雜交種的優良品種。原大花蕙蘭商品栽培品種主要來自日本和韓國,國內最近幾年也開始有很多公司在研究品種選育、組培技術、栽培技術等。
目前主要的流行品種有以下幾類:粉色係列:‘貴妃’、‘粉夢露’、‘楠茜’、‘夢幻’緑色係列:‘碧玉’、‘幻影’(濃香)、‘華爾茲’(清香)、‘玉禪’
黃色係列:‘夕陽’(清香)、‘明月’、‘UFO’
白色係列:‘冰川’(垂吊)、‘黎明’
花色品種
蕙蘭在傳統上通常按花莖和鞘的顔色分成赤殼、緑殼、赤緑殼、白緑殼等;在花形上也和春蘭一樣,分成荷瓣、梅瓣和水仙瓣等;花上無其它顔色,色澤一致的也稱為"素心"。
蕙蘭的品賞自瓣型說出現之後特別註重花朵的瓣型,以梅瓣、水仙瓣為貴,捧舌以圓緊質厚為好,外三瓣(萼片)以寬圓糯質為佳,其名品多為此類瓣型。蕙蘭的荷瓣甚少,近年發現有類荷瓣的,也甚受歡迎。蕙蘭之一般竹葉瓣者多如蒿草,除少數亮麗的色花外,少受贊賞。近年出現的蕙蘭蝶瓣、奇花類,色彩斑斕,光輝奪目,尤以瓣舌多而色彩豔者更受追崇,叫價甚高。素心類也多受喜愛。物以稀為貴,因蕙蘭多為黃緑色花,如一旦出現紅花、紫花、黑花、乳白花的蕙蘭,也甚受器重,色豔者更佳。花瓣萼瓣質厚、糯、玉質化者也常為佳品。蕙蘭花枝粗大,花朵多,因之品賞時也應該註意整枝花中各花朵間的佈局是否錯落有緻,香氣是否醇美。其葉藝秀麗者也為佳品,偶見葉藝、花藝、瓣型皆具者,則備受青睞。
傳統名品
蕙蘭的傳統名品有老八種:大一品、程梅、上海梅、關頂、元字、染字、潘緑、蕩字;傳統新八種有:樓梅、翠萼、極品、慶華梅、江南新極品、端梅、崔梅、榮梅。新品種的名品有:天嬌牡丹、四喜牡丹、緑雲牡丹、遠東奇蝶、陸壹奇蝶、樓臺蝶、英蝶、步步高、群英薈萃、仙荷極品、鑒湖之美、泉州梅、翠桃獻壽、獅蝶、嶺南白鶴、金鈴、蕙蘭水晶花、紫鵑、越王梅、聚花素、朵雲、浙頂、端蕙梅、端秀梅、疊翠、春蕙千手觀音等等。
蕙蘭名品介紹
1.大一品:瓣型:緑殼類大荷花形水仙瓣歷史:按《蘭言述略》載,清乾隆時由浙江嘉善鬍少梅選出;另據《蘭蕙同心錄》載,為嘉慶初年由鬍少梅選出。特徵:五瓣分窠,色翠緑,瓣挺質糯,大軟蠶蛾捧,大如意舌。被推崇為蕙蘭中荷形水仙瓣之冠,被列入傳統蕙蘭老八種之首位。
2.解佩梅:瓣型: 赤殼類緑花梅瓣歷史: 民國初由上海張姓選出。特徵: 三瓣翠緑,緊邊短腳圓頭,白玉捧心,大如意舌,花葶細長。花蕾剛舒瓣時花形稍小,漸後越放越大,花姿挺勁,葉細狹,呈弓形,繁殖快,健花。
3.端蕙梅:瓣型:赤殼類緑花梅瓣歷史:由浙江紹興諸長生選出。特徵:外三瓣頭圓,緊邊,長腳收根,肩平,半硬捧,大如意舌,花型端正,花葶細長。葉半垂。
4.仙 緑:瓣型: 緑殼梅瓣歷史: 民國初年由宜興藝蘭者選出。別名宜興梅,因花形酷似老上海梅,故亦稱後上海梅。特徵: 三瓣圓頭、狹長,分窠,羊角兜捧心,舌長不捲。有人常以此種混充老上海梅出售。苞葉緑色。常有梅形水仙瓣開出。
5.老極品:瓣型: 緑殼類緑花梅瓣歷史: 清朝光緒辛醜年由杭州公誠花園馮長金選出。特徵: 三瓣圓頭、長腳收根,分窠,硬兜捧心(有時偶有分頭合背式),竜吞大舌,肩平。苞葉緑色。被列入蕙蘭新八種。
6.關 頂:瓣型: 赤殼類梅瓣歷史: 清乾隆時由江蘇滸關萬和酒店店主選出,故一名萬和。特徵: 五瓣短圓,豆殼捧,分窠,大圓舌,肩平。葉闊。為老八種赤蕙之一。
7.元 字:瓣型: 赤殼類緑花梅瓣歷史: 清朝道光年間由滸關藝蘭者選出。特徵: 三瓣頭圓長腳,緊邊,色緑,分窠半硬捧心,肩平,執圭舌,花葶粗壯高大,為老八種赤蕙之一。
8.老染字:瓣型: 赤殼類梅瓣歷史: 清朝道光時由浙江嘉善阮姓選出。亦名阮字。特徵: 三瓣短窄深,肩平,分窠大觀音兜捧心,大圓舌,有時花朵癃放;唇瓣尖部被嵌窄不舒、上翹或歪斜,故俗稱為秤鈎頭老染字。花葶細長。為蕙蘭中老八種之一。
9.崔 梅:瓣型: 赤轉緑殼類梅瓣歷史: 抗戰前,杭州崔怡庭選出。特徵: 外三瓣頭圓且大,細收根,瓣肉厚糯,半硬捧心,分窠或分頭合背,竜吞舌。色緑,肩平。被列入新八種之一,亦為蕙蘭中名品。
10.程 梅:瓣型: 赤殼類梅瓣歷史: 清乾隆年間由江蘇常熟程姓選出。特徵: 三瓣緊邊短圓,分頭合背或分窠捧,竜舌,花葶粗壯高大,葉闊呈弓形。為老八種赤蕙之首。
11.鄭孝荷:瓣型:緑殼類荷瓣歷史:抗戰前浙江選出。特徵:外三瓣長腳,放角收根,蚌殼捧,劉海舌,色緑。
12.慶華梅:瓣型: 緑殼類梅瓣歷史: 1911年由浙江紹興蘭農車慶選出,售予杭州吳恩元,栽培六年後復花,時值推翻滿清皇朝,為慶賀起見,念及車慶在華興旅館發現此花,故聯繫其人、其地,遂命名慶華。特徵: 三瓣短腳圓頭、緊邊,瓣厚,分窠蠶蛾捧心,大如意舌,一字肩。被列入蕙蘭新八種之一。
13.老上海梅:瓣型: 緑殼類梅瓣歷史: 清嘉慶初李良賓選出。一稱老上海梅。又稱前上海梅。特徵: 三瓣長腳圓頭,半合硬捧,穿腮小如意舌,花色翠緑,一字肩。盛開後,副瓣偶有後翻狀。葉半垂。花葶細長。苞葉緑色。被列入老八種之一。
14.江南新極品:瓣型: 赤殼類梅瓣歷史: 1915年由紹興錢阿祿帶至無錫楊幹卿傢,當時楊氏托榮文卿先生鑒審花蕾,確定日後必出好花品,其後由楊幹卿買下。特徵: 花形與老極品相仿。三瓣圓頭收根,分窠半硬兜微合,竜吞大舌,肩平,細長花葶,風韻氣色甚佳,被列入蕙蘭新八種之一。
15.素十八:産於武當山脈,由上海戴仙禽、瀋心寶等於1996年購得,並請吳應祥命名.
16.明州梅:又名“天王匯”寧波蘭友瀋慶發於2000年春節去鹹祥山區訪友時在一山農傢中統草裏發現選出。該花草高約45公分,寬約1,2-1。5公分,葉鈍尖承露狀,形態偉岸。花梗粉底帶青,圓潤挺拔粗約4-5毫米,高約50公分大出架。小花柄和內包衣紫紅色不帶緑彩,蜈蚣鉗頭形,花為大型,徑可達6公分。外三瓣短闊、收根、緊邊、瓣端渾圓形成拱抱。正一字肩也略帶飛意,軟硬棒久開不拆架,棒瓣下側能棒住舌(根),舌瓣形如劉海、吐而不反,長度不出捧瓣,舌的背而無紅塊。鼻小如同火柴梗,無論俯視正視直至花謝仍不見鼻芯。該品種着花朵數一般不多,幾次復花均為7--9朵,但總體佈局極有章法,朵與朵之間間距疏朗、均分,花的朝嚮四面可觀足可入畫,整體氣勢雄又不失端莊. |
|
古人說“蘭生陰,蕙生陽”,因此家庭蒔養蕙蘭,要重視解决光照問題,為它設置一個類似的生態環境。把蘭盆放在朝東南面嚮陽的位置上,使它常年享受到充足的陽光。除了夏季、初秋要用遮陽網遮去中午前後的烈日曝曬外,其餘季節都可以讓陽光直曬,以利增強光合作用,加速養料製造,促進植株生長。
生物學特性
大花蕙蘭原産我國西南部,喜鼕季溫暖和夏季涼爽氣候,喜高濕強光,生長適溫為10℃至25℃。夜間溫度以10℃左右為宜,尤其是開花期將溫度維持在5℃以上,15℃以下可以延長花期到4至5個月。花期依品種不同可從10月份開到第二年4月份。工廠化栽培從組培苗到開花需要3年時間。大花蕙蘭有母球,子球,孫球之分,其中,孫球長速最快。
大花蕙蘭喜強光,能耐50000至70000勒剋斯的強光照。大花蕙蘭原産亞洲熱帶和亞熱帶高原,性喜涼爽高濕的環境,生長適溫為10-25℃,鼕季應放在低溫溫室內管護,當夜間在10℃左右時長勢良好,花莖正常伸長,多在2—3月開花。在鼕季溫度低於5℃時,葉片略呈黃色且花期推遲,花莖短。但越鼕溫度在15℃左右時,則植株葉片雖緑且有光澤,但花莖會突然伸長,開花提前到1-2月,且花莖軟而不能直立,須竪以支柱支撐。
分級標準:品種不同,性狀不同,分級標準也不同,但是總體上都遵循以下的分級標準:
A級:株高80至120釐米,4至5個花箭,每支箭15至20朵花。
B級:株高60至80釐米,3至4個花箭,每支箭10至14朵花。
C級:株高40至50釐米,1至2個花箭,每支箭6至9朵花。
也可依據花徑的大小不同分成大花係列(花徑8至10釐米)、中花係列(6至8釐米)、小花係列(4至5釐米)。 |
|
通常用分株法繁殖。分株時間多於植株開花後,新芽尚未長大之前,這一短暫的休眠期內進行。分株前應適當乾燥,根略發白、綿軟時操作。生長健壯者通常2-3年分株一次,分切後的每叢蘭苗應帶有2-3枚假鱗莖,其中1枚必須是前一年新形成的。為避免傷口感染,可塗以硫磺粉或炭粉。放乾燥處1-2日再單獨盆栽,即成新株。分栽後放半陰處,不可立即澆水,發現過幹可嚮葉面及盆面少量噴水,以防葉片幹枯、脫落和假鱗莖嚴重幹縮。待新芽基部長出新根後纔可澆水。
大花蕙蘭可用蕨根2份、炭類蘚1份或直徑1.5-2釐米 的樹皮塊作盆栽基質,亦可添加部分碎磚、木炭等粒狀物。花盆宜選擇直徑15-20釐米的高筒花盆,每盆2-4苗。大花蕙蘭喜較高的空氣濕度,春夏秋三季,在給予根部充足水分的同時,應經常葉而噴水。但在早春開花後,大花蕙蘭的短暫休眠期內,必須少澆水,待新芽生長出較大的新根時才能多澆水。
大花蕙蘭植株大,生長繁茂,需要肥料比一般國蘭明顯多,故生長季節應加強施肥。一般可將發酵過的餅肥等與1/3粘土混合,再加水做成直徑2釐米左右的球,曬幹備用。於春季放在盆面,離開新芽有一定的距離,肥料可緩慢放出養分供蘭花生長。每年可施用兩次,每盆數粒,也可施用發酵好的液體農傢肥,每1-2周一次,還可用噴霧器嚮葉片及盆面噴灑1:1:1的氮磷鉀復合肥,濃度應在3-5%,每周1-2次。秋末停肥。
大花蕙蘭抗病蟲害能力強於一般中國蘭花,但在生長過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種病害的侵襲,為此加強預防乃是養好洋蘭的重要措施,一般每隔10天交替用“百菌清”或“多菌靈”稀釋1000倍液噴灑蘭葉兩面。
栽培要點
一、栽培周期
通常從組培苗出瓶到開花需3至4年時間,其生長周期標準如下:
組培苗出瓶後放入50孔或66孔穴盤,基質采用水苔,培養2個月。
8×8黑營養鉢,基質采用樹皮,培養5個月。
12×12黑營養鉢,基質采用樹皮,底墊石子,培養7個月。
15×18黑營養鉢,基質采用樹皮,底墊石子,培養5至7個月。
18×22硬質塑料盆,基質采用樹皮,底墊石子,培養12至15個月。
二、栽培條件
1.溫度:生長適溫為10℃至30℃,但耐高溫能力高於蝴蝶蘭,晝夜溫差最好在8℃以上。
2.光照:生長最適光強在15000至40000勒剋斯,最大光強最好小於70000勒剋斯。
3.空氣濕度:非常喜濕,但要註意通風,否則易得炭疽病,小苗濕度應在80%至90%,中大苗濕度應在60%至85%。
4.肥水:(1)施肥生長期氮、磷、鉀比例為1:1:1,催花期比例為1:2:2至3,肥液pH值為5.8至6.2。
一般而言,小苗施肥濃度為3500至4000倍,中大苗為2000至3500倍,夏季1至2次/天(水肥交替施用),其他季節通常3天施一次肥。
有機肥:從組培苗出瓶到開花前都要每月施一次有機肥,生長期豆餅:骨粉的比率為2:1,催花期施用純骨粉。有機肥不能施於根上,且不能高於營養鉢口。骨粉如含????量太大可先用水衝洗後再施用。鼕季最好停止施用有機肥。不同時期施用量如下:
50孔/66孔:0.5/穴8釐米×8釐米營養鉢:1至2/盆
12釐米×12釐米營養鉢:7至9/盆
15釐米×18釐米營養鉢:12至15/盆
18釐米×22釐米花盆:15至20/盆
長效緩釋肥:長效緩釋肥在大花蕙蘭上的應用也非常廣泛,通常采用N:P:K=13:11:13的型號,有效期為3個月或6個月。緩施肥在施入1個月以後纔開始釋放養分,所以在這1個月內要保證有肥料供應,長效緩釋肥的用量一般為小苗2至3剋、中苗6剋、大苗18剋不等。
(2)澆水5月和9月每天澆一次水,7至8月份一天澆2次水,10月至次年4月每2至3天澆一次水。澆水應在中午進行,澆水次數視苗大小和天氣狀況隨時調整。
5.病蟲害:(1)真菌性炭疽病:多發生於葉片頂端,病斑邊緣黑褐色,中間灰白,多由高溫、高濕、通風不良引起,病斑應及時剪除,並配合噴藥。常用藥劑有1000倍代森錳鋅、1000倍可殺得。
其他真菌性病害常用以下藥劑防治:1000倍百菌清、800倍瑞毒黴、800倍甲霜靈。
(2)細菌性病害:常用藥劑有6000倍農用硫酸鏈黴素、300ppm農用鏈黴素、800倍井岡黴素。重茬、長期栽培時,軟腐病會發病嚴重。在小苗期,此病不會發生,一般到第三年,花芽達到20至30釐米高度時,發現球莖突然都會爛掉,在山上也會發生。這時衹能全部銷毀,否則容易導致病害傳染給健康植株。如果及時處理周圍環境衛生及進行藥物防治會對病害起到抑製作用。
(3)蟲害:主要蟲害有蛞蝓、葉蟎,常用藥劑:蛞剋星(誘殺)、三氯殺蟲蟎。在6至9月通風不良時,蛞蝓發生嚴重,多在葉片背部隱藏,同時危害根係,防治時可在磚縫中撒石灰,然後噴水,可殺死大量成蟲,同時可用長壽花葉及顆粒蛞剋星誘殺。葉蟎在葉子背面發生,因此打藥時要從葉的背面開始打起。
防治其他蟲害的常用藥劑有:2000倍剋蟎特、6000倍福星、2000倍樂果、3000倍愛福丁。
備註:為了節省人力、物力,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通常可以將不會發生化學反應的農藥配合起來應用,具體混合情況可參考下列組合:
1200倍三銼銅+1300倍效力增+6000農用硫酸鏈黴素(針對真菌和細菌性病害防治)
500倍多菌靈+800倍井岡黴素+2000倍剋蟎特(小苗用,針對真菌、細菌和蟎蟲)
1000倍可殺得(針對細菌性病害,對真菌也有效)
300ppm農用鏈黴素+8000倍福星(針對細菌和蟲害)
800倍百菌清+2000倍水合黴素(針對真菌和細菌)
4000倍萬興+800倍井岡黴素(針對蛞蝓和細菌)
1200倍水合黴素+800倍甲基托布津(針對細菌和真菌)
800倍甲基托布津+300ppm農用鏈黴素(針對真菌和細菌)
800倍易保(針對真菌、細菌)
1000倍百菌清+1000倍可殺得(針對真菌性病害)
500倍多菌靈+800倍甲霜靈(小苗用,針對真菌性病害)
800倍甲霜靈+1600倍苯菌靈+1300倍敵殺死(針對真菌和蛞蝓)
6000倍福星(針對殺蟲)8000倍福星+800倍百菌清(針對蟲害及真菌性病害)
800倍瑞毒黴+800倍甲基托布津+2000倍吡蟲啉(針對病毒、真菌和蟎蟲)
300倍多抗黴素+1875倍斑潛淨(小苗用,針對細菌性病害和潛葉蠅)
2000倍敵殺死+800倍甲霜靈(針對蛞蝓和真菌性病害)
100ppm赤黴素(促進生長)800倍甲霜靈+800倍錳剋菌(用於刀片消毒)
1500倍敵殺死+2000倍敵敵畏+2000倍樂果(防治蛞蝓)
3000倍愛福丁(防治灰飛虱、蟎蟲,有效成分為阿維菌素)
磷酸三鈉(防治病毒有效)
6.矮化劑應用技術:大花蕙蘭的葉片在50至60釐米長時最為適宜,若不用矮化劑則葉長為70至80釐米。在日本,為了提高生産效率,降低單位面積,一般采用澆灌多效唑(PP333)的方式來使葉片長度變短。具體澆灌方法:當葉片長到30至40釐米時,開始應用矮化技術,效果最好。應在2至3月份,用10ppm至30ppm的多效唑澆灌,特殊品種可能要處理2次,多數品種處理1次即可。應用該方法可抑製葉片生長10釐米左右,花高於葉片10至20釐米,花莖也會相應降低,會感覺花的比重大,平衡感強,觀賞效果更佳。
7.催花條件:肥料、光照、溫度為催花的關鍵因素,催花時間為第三年的6至10月。有機肥應施用純骨粉,並在無機肥中增加鉀肥比例。光照強度要大於15000勒剋斯,晝夜溫差要大於10℃。
栽培技術
1.介質:50孔穴盤中采用水苔,需用800至1000倍甲基托布津、甲福硫或多菌靈浸2至4小時,舊水苔爆曬1至2個中午後浸藥也可用。組培生根苗:帶瓶在溫室鍛煉1至3天,夏天須放在陰涼地方煉苗,包苗前從組培瓶中取出苗,去除培養基,清水洗淨,隨後在800倍多菌靈溶液中清洗,並將苗分成大中小三個等級包苗,采用50孔穴盤,上穴盤後半個月可葉面噴肥,EC值0.8至0.9,上穴盤後15天內需要經常噴霧,並經常補水,葉面肥以NPK 20:20:20即可,組培苗生長一年達到中苗標準,在這一年內要維持單芽(也稱母球)。穴盤苗培養2至3個月,即可上8×8營養鉢,此時即可采用細樹皮作為基質,樹皮應用標準:幼苗時用2至5毫米的樹皮,中苗時用5至10毫米的樹皮,大苗時用8至18毫米的樹皮。樹皮一定要購買含????量低的,如果樹皮帶有很多的????分,會造成大花蕙蘭很多癥狀:從葉的尖端逐漸往上變黃,主要是氯化鈉的表現,不過肥料過濃也是同樣癥狀。
2.疏芽:在8×8和12×12營養鉢中,衹留春芽,不留秋芽(9月至12月份為最佳疏芽時間),用疏枝剪刀疏芽,疏芽2個子球/盆,對稱留效果最佳,當芽長到5釐米進行疏芽最為合適。側芽在15釐米長以前無根,15釐米以後開始發根,不同品種用不同的留芽方式。
3.成株苗:15釐米×18釐米和18釐米×22釐米的營養鉢,這個階段的苗子每月施有機肥15/盆,隨着苗子長大,每月18至20/盆,換盆12個月後衹施骨粉,並在10月份前不斷疏芽,11月份至1月份要决定開花球數量,大型花:可培養中間莖1枚,開花莖2枚;中型花:可培養中間莖2枚,開花莖3枚。
4.開花株培養:(第三年)1至6月夜溫為15℃至20℃,日溫為23℃至25℃,以氮為主,鉀為輔。6至10月夜溫為10℃至15℃,日溫為20℃至25℃;11月以後夜溫為10℃至15℃,日溫為20℃。2至4月份每月施有機肥10/盆(豆餅:骨粉2:1),4月以後每次施有機肥14/盆。6至10月加大溫差,主要施骨粉,每盆15剋左右,花芽出現後,立即停有機肥,11月後花穗形成,花箭確定後抹去所有新發生芽,大部分品種9至10月底可見花芽,如果氮肥營養過多會長出葉芽應折斷,花箭用直徑5毫米包皮鐵絲作支柱,當花芽長到15釐米時竪起。綁花箭的最低部位為10釐米,間隔6至8釐米,一般選擇80釐米和100釐米長、粗0.45釐米的包皮鐵絲。
5.花期調空技術:
(1)溫度:6至10月,白天20℃至25℃,夜間10℃至15℃,高溫不利於花芽分化,但可短暫高溫,必須晝夜溫差大。
(2)光照:較強光照可提高開花率,但太強會導致幼嫩花芽的枯死。
(3)控水:花芽發育期間適當控水能促進花芽分化和花序的形成。
(4)C/N比:全年抹芽並提高P、K比例。
(5)選擇性施肥:1至6月,N P、K平衡肥;6至10增加P、K比例
(6)大花蕙蘭的花:開花期養分不足或高溫或溫差大於10℃易造成落花落雷。深色花喜強光,弱光下容易出現垂葉現象。
(7)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催花:越夏的保護措施(如雨水)基本用不着,露天栽培即可,衹需一層遮陽網,高溫下,大花蕙蘭需水量大,要有充足的水源。
6.大花蕙蘭的開花機理:
(1)生長與開花習性:鱗莖基部1至2節無腋芽,花莖一般在鱗莖的2至4節抽出,芽的萌動主要受溫度支配,通常新芽萌發到假鱗莖肥大結束需8至12個月。長日照、高溫、高光強、多肥可促進新芽生長,但在高溫、多肥時,影響鱗莖膨大,6月份以後,株高伸長慢慢停止,花芽開始形成,花序由腋芽頂端肥大開始,2個月可完成花序分化,花序分化完成後若溫度控製在15度左右則發育順利,直至花莖伸長開花,早生品種9至11月開花,中生品種12月至次年1月開花,晚生品種1至4月開花。
(2)花芽形成與光照條件的相關性:在新莖生長不良的短日條件下不形成花序,光照強:葉短,鱗莖大而充實,花芽數多。但在花芽分化期及花的品質方面,不受光照強度影響。
(3)花芽分化形成和開花與溫度條件的相關性:白天20℃至25℃,夜間10℃至15℃為花芽分化與形成的最佳溫度,如果溫度過高則花粉形成受阻,整個花序枯死,一般花莖伸長和開花的溫度在15℃左右。如白天大於30℃,夜間大於20℃,則花序形成受到影響,接受60天的高溫,花序發育全部終止,3釐米以上的花序比3釐米以下的花序更易受高溫影響,花芽分化早晚取决於新芽的葉停長早晚及鱗莖肥大早晚。
註意事項
1.大花蕙蘭運輸溫度:保障在5℃以上,如果苞片和葉片發黃,可能是發生了凍害。
2.進口大花蕙蘭標準:從日本、韓國進口的大花蕙蘭,一般要求株高60至80釐米,每箭花朵數15至20朵,每盆花箭數3至5個,每箭開花度50%至80%,每盆間花箭高度差異不超過5釐米。
3.大花蕙蘭花期養護:開花期最適溫8℃至15℃,不能放於高溫乾燥的暖氣旁邊,花期3天澆水一次,長時間2℃至3℃的低溫花則發生凍害,花苞變黃,不能開放,觀賞期50至80天。
疾病處理
大花蕙蘭出現黃葉焦邊現象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澆水不當。大花蕙蘭雖喜濕但由於其盆栽介質保濕性強,又是肉質根係,較耐輕度旱,所以建議不要澆水過多過勤,澆水以接近室溫的清水即可,花期中不要澆肥水,待花期過後再澆施肥料,否則花期縮短,用肥不當還會出現肥害。可根據室溫情況掌握澆水的間隔天數,澆水時要緩緩地慢澆,不要急倒。
2.盆栽基質有易腐熟的有機物。現在市場上銷售的大花蕙蘭等年霄花,都換上比較漂亮且高貴的瓷盆,但在換盆過程中,由於花盆大一些,有的商傢又往盆裏加入一些花土,可是有的花土並沒有腐熟,待換到盆中銷售出去後方到了有機物發酵釋放熱能時,給花卉造成的傷害。根係受到灼傷,出現爛根現象,造成植株黃葉或死亡。建議要將花卉盆土仔細檢查一番,確保花卉生長健壯。
3.冷空氣侵害。大花蕙蘭雖然較耐寒,但較低的溫度狀態下,是不可承受的。在購買回傢途中有可能受到冷空氣的吹襲,造成葉片或花朵的傷害。當時並沒表現出來,待到過幾天後,癥狀纔慢慢地出現。這種類型有受害花卉衹能剪去黃化葉片,慢慢調理,但一般不會致死。
4.小環境不適。大花蕙蘭是喜空氣濕度比較大的一種花卉,如果室內空氣濕度較低,氣溫又偏高,則很容易出現黃葉焦邊現象。可以每天多幾次噴水,增加小環境濕度。再者就是可能有空調直接吹襲或靠近暖氣等易出現乾燥小環境之中,也極易出現焦邊黃葉。出現這種現象時衹要調整一下就可以了。但已經黃了葉片衹能剪去。
5.光照太差。大花蕙蘭喜光但又怕強光直射,一般以散射光為佳,光綫太弱也會造成其生長不良出現一些病癥,一般室內欣賞都是以室內位置决定花卉的擺放位置,但此時還應註意花卉是否適應此位置的小環境。 海峽兩岸同一中國蘭蕙蘭 |
|
蕙蘭文化品讀
中國蕙蘭的歷史文化蕙蘭的“蕙”字,在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的《楚辭》中已出現。其辭曰:“既滋蘭兮九畹 ,,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蕙芷”就是指今天我們所說的蕙蘭和白芷。
能確認為今天我們所說之蕙蘭的“蕙”的,是後來宋代的詩人、書法傢黃庭堅所寫的《書幽芳亭》中的“一幹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幹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的蕙。宋代人栽培春蘭、蕙蘭作為觀賞植物已很風行,有必要對這類香草作些區分,黃庭堅這兩句話一錘定音,成為後人區分春蘭與蕙蘭的根據,現代植物分類學也據此把這類春末開花的一幹多華的蘭定名為蕙蘭。如果說黃庭堅對蘭與蕙衹是從其性狀上加以區別的話,清代朱剋柔的《第一香筆記》已註意到蘭與蕙的不同的栽培方法了。他說:“蕙性喜陽,須得上半日三時之曬……至蘭,則朝暾一二足矣。”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蕙蘭已有不少名品,如大一品、程梅、關頂、上海梅、潘緑梅、蕩字等。
這些蕙蘭品名,有的在清代同治年間許鼐和的《蘭蕙同心錄》中已有記載。如著名蕙蘭老八種之首大一品,《蘭蕙同心錄》中稱之為上品,且有詩贊曰:“士夫氣概謫仙纔,座上爭誇領袖來;自入江南重聲價,千金不易此花魁。”而清初鮑薇省在《藝蘭雜記》中對蘭蕙瓣形的區分與闡釋,則為蕙蘭花朵形式美審美開啓了門徑。直至改革開放年代大量蕙蘭蝶花、奇花出現之前,近一二百年,蕙蘭花朵的審美均特別重視瓣型,且影響甚廣,成為蕙蘭審美的一個傳統觀念。
1923年余杭人吳恩元編撰的《蘭蕙小史》,對蕙蘭的傳統品種和當時的新種作進一步的匯集總結,並將之分為赤殼蕙、緑殼蕙和赤緑蕙三大類。1959年杭州藝蘭傢姚氏所寫的《蘭花》一書,又在這些基礎上增補了蝶花類、素心花類。上個世紀80年代後,蕙蘭新種大量開發,各地蘭傢又據新發現,增補了蕙蘭的奇花類和色花類。至此,蕙蘭已林林總總地成為中國蘭花中一個龐大而有特色的支係。
蕙蘭在清代、民國時已傳至日本、韓國,特別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大量收集中國的蕙蘭,銷往日本栽培。而中國由於連年戰亂,建國後幾十年又有兩三次人為的大破壞,到上世紀末,國興蘭旺,國內涌現愛蘭熱潮時,有的蕙蘭傳統品種在本國已找不到,要靠從日本返銷回國,一部蕙蘭的發展史也從側面反映出民族的興衰史。 |
|
大花蕙蘭株形豐滿,葉色翠緑,花形優美臘質,是高檔的鼕春季節日用花。 |
|
屈原《楚辭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汨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
(茝:白芷),(蕙芷:蕙蘭和白芷)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餘身之僤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以怒。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蕙:中國蘭蕙蘭)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原俟時乎吾將刈。
雖萎絶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
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掔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鬍繩之纚々。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原依彭鹹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白芷)。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麯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餘佗傺兮,吾獨窮睏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餘馬於蘭臯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衆不可戶說兮,孰雲察餘之中情?
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濟沅、湘以南徵兮,就重華而陳詞:
啓《九辨》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傢巷。
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傢。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欲而不忍。
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
後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餘身而危死兮,覽餘初其猶未悔。
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餘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
攬茹蕙以掩涕兮,沾餘襟之浪浪。
跪敷裧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虯以桀鷖兮,溘埃風餘上徵。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餘馬於鹹池兮,總餘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儜。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絏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溘吾遊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
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謇修以為理。
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
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遊。
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餘乃下。
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雁為媒兮,雁告餘以不好。
雄鳩之鳴逝兮,餘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遊以逍遙。
及少康之未傢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而與此終古?
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餘占之。
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雲察餘之善惡?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
蘇糞壤以充禕兮,謂申椒其不芳。
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巫鹹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皇剡剡其揚靈兮,告餘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說操築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何瓊佩之偃蹇兮,衆薆然而蔽之。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餘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
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衆芳。
椒專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
既幹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沬。
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遊而求女。
及餘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靈氛既告餘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
為餘駕飛竜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
揚雲霓之奄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軔於天津兮,夕餘至乎西極。
鳳皇翼其承旂兮,高翺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
麾蛟竜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路修遠以多艱兮,騰衆車使徑待。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屯餘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並馳。
駕八竜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僕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
屈原選段《楚辭七諫沉江》
不顧地以貪名兮,心怫鬱而內傷;
聯蕙芷以為佩兮,過鮑肆而失香;
孔子《孔子傢語·在厄》
芷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睏而改節。
孔子蕙芷
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
與衆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
與鄙夫為倫也。
孔子 《孔子傢語·六本》
入芷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與善人居,如入芷蘭之室,
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
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荀子《荀子·宥坐》
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
(夫芷蘭:蕙蘭和白芷為一對)
君子之學,非為通也,
為窮而不睏,憂而意不衰也。
朱熹《蘭澗》
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
竟歲無人采,含薫衹自知。
陶淵明《飲酒》
幽蘭生前庭,含薫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鄭思肖《題鄭所南蘭》
秋風蘭蕙化為茅,
南國凄涼氣已消。
衹有所南心不改,
淚泉和墨寫《離騷》。
康熙《詠幽蘭》
婀娜花姿碧葉長,
風來誰隱𠔌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
縱使無人亦自芳。
潘天壽《題蘭石圖》
閑似文君春鬢影,
清如冰雪藐姑仙。
應從風格推王者,
豈僅幽香足以傳。
八大山人朱耷《題蘭石》
王孫書畫出天姿,慟憶承平鬢欲絲。
長藉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嚮南吹。
中國《遺民錄》
精墨蘭,自更祚後,
為畫不畫土,根無所憑藉。或問其故,
則雲:地為人奪去,汝有不知耶?
陳之藩《失根的蘭花》
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着不順眼;
人搬到美國來,也是同樣不安心,
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
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
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
把它點綴美麗了。
國土淪亡,根着何處?
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
不待風雨折磨,即枯萎了。
陳之藩
是多少多少年的歷史,纔産生一點傳統;
是多少多少年的傳統,纔産生一點風格。
中國《周易》
同心之言,其嗅加蘭。
(意思:同心協力衆志成城,氣味象蘭花一樣芳香)
張學良將軍詠蕙芷
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傢,
葉立含正氣,花妍不浮華,
常緑鬥嚴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
朱德委員長遊廣州
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
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
(蕙芷花芳香味,而是社會安定、
政通人和的象徵)
文學巨匠瀋從文《桃源與沅州》
小溪𠔌裏生芷草,到如今還隨處可見。
(芷草,芷:白芷,草:蕙蘭。)
范仲淹《嶽陽樓記》
蕙芷蘭汀,鬱鬱青青。
顔師古《幽蘭賦》
詠秀質於楚賦,騰芳聲於漢篇。
梁宣帝《蘭詩》
開花不競節,含秀委微霜。
蕙芷宋代嚮子湮《浣溪紗》
緑玉叢中紫玉條,幽花疏淡更香饒,
不將紅粉污高標。
緬懷毛主席1961年秋看《離騷》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捷惟徑以窘步;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 路幽昧以險隘;
( 譯文: 何必如此夏桀商紂王獨棄 放肆披開了,
一對蕙芷惟有的捷徑以睏住停止了腳步;
惟有夫役私黨派的人愉快 ,
路途昏暗愚昧難以取勝;)
毛主席揮毫慎筆寫《七絶、屈原》光輝詩篇。
屈子當年賦楚騷, 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路衝嚮萬裏濤。
(椒蘭:申椒, 蕙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