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陝西 > 西安 >藍田縣 > 蔡文姬墓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蔡文姬墓投訴電話西安旅遊投訴電話:029-87296758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參觀藍田猿人遺址後自原路返回,經藍田縣城後,公路順灞河西北而行,出縣城約兩公裏的路畔三裏鎮蔡王村,有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詩人蔡文姬(蔡琰)之墓。
  蔡文姬生活在東漢末的戰亂年代,經歷顛沛流離,命運麯折悲慘。她早年守寡,在戰亂中被匈奴騎兵俘虜,成為匈奴左賢王的妻室,並生了兩個兒子。因為父親蔡邕是著名學者,素被曹操敬重,交誼很深,後來曹操得知蔡文姬的情形,以金璧將蔡文姬贖回,另嫁給董祀。蔡文姬回到中原後,秉受曹操旨意,繼承父親遺志,完成《續後漢書》,留下《悲憤詩》五言、騷體及《鬍茄十八拍》等詩篇。
  蔡文姬在歷史、音樂、書法、文學上具有多方面成就,影響最深遠的當屬《鬍茄十八拍》。這首飽含感情的詩篇采用民間歌謠的形式,吸取流行於西域的鬍笳聲律,一反溫柔敦厚的封建傳統,其感情之奔放,想象之大膽,語言之熾烈,形式之新穎都令人耳目一新,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獨樹一幟的瑰寶。郭沫若認為:“這是在是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
  密林環抱的蔡文姬墓高8米。相傳蔡王村也是由蔡文姬的護墓人世代相傳發展起來的村莊。
No. 2
  蔡文姬墓蔡文姬墓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裏鎮鄉蔡王莊村西北約100米處。蔡文姬,名琰,東漢末年女詩人。博學有纔,辨通音律,曾因戰亂沒於匈奴達12年。曹操思賢慕纔,用金璧贖回。卒後葬此。1991年建立蔡文姬紀念館,館內陳列着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麯歌辭《鬍笳十八拍》及《後漢書》中的《董祀傳》等。
  蔡琰(約177-?):即蔡文姬,漢末著名琴傢,史書說她“博學而有纔辨,又妙於音律。”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傢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傢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娘傢。後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纔二十三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鬍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衹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幹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裏,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緻,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纔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着墻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鬍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鬍人聲調,結合自已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麯《鬍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
  相傳,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鼕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傢中。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傢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傢中所藏的四千捲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