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天文望遠鏡發展簡史
以光學技術聞名於世的德國蔡司公司(carl zeiss),早在1920年代就開始計劃建造3米級口徑的大型反射望遠鏡。當時世界最大口徑的望遠鏡是美國威爾遜山天文臺2.5米口徑的鬍剋望遠鏡,而排名第二且附屬設備最精良的,就是德國漢堡天文臺的1米口徑望遠鏡。可惜後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遂無力繼續發展天文學及建造望遠鏡。
直到1960年代,德國馬剋斯.蒲朗剋研究所確定了天文學發展政策,纔由德國政府撥款建造一係列中到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
二次大戰後,蔡司的工程師在分析地面的大氣擾動(視相度)情形後,認為不必要一味追求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反倒認為應該在鏡片的研磨精度上下功夫,盡量使鏡片收集到的光能被有效地利用。因此在1976年,蔡司建造完成1.23米口徑望遠鏡,這是世界第一具采用數位化電腦控製的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衹要事先輸入程式,就可以設定當夜所要觀測的天體。
1979年,蔡司建造完成2.2米口徑望遠鏡,這是世界第一個赤經、赤緯軸采用無齒輪磨擦驅動係統的天文望遠鏡。望遠鏡的追蹤精度不但因此大幅提升,同時也避免了齒輪間咬合齒距磨損導致誤差的弊病。
到了1985年,蔡司建造完成卡拉阿托天文臺的3.5米口徑望遠鏡,為大型赤道儀式天文望遠鏡畫下了句點。80年代以後,蔡司公司繼續投註心力在“新技術望遠鏡”(ntt)與“超大型望遠鏡”(vlt)的光學設計與製作。
蔡司為發展天文望遠鏡,研究製造出不受溫度影響的零膨脹玻璃“zerodure”。這種玻璃除了供天文望遠鏡使用外,也適合應有在戰車、飛機、軍艦的雷射瞄準儀,工程測量的測距水準儀,以及太空偵察衛星的鏡頭上,應用範圍廣泛,自然也使得蔡司“錢途大展”!
除此之外,蔡司也是世界上最早有“外銷”紀錄的大型天文望遠鏡製造廠。像是意大利國傢光學天文臺,就嚮蔡司購買3.5米ntt反射望遠鏡的鏡片;歐洲各國共同出資成立的歐洲南方天文臺,也一口氣購買4塊8米的零膨脹玻璃。
位於中東的伊拉剋,為了想重振昔日巴比倫時代的天文學名譽,在1981-1985年間投資10億馬剋發展天文,其中部分經費就是拿來嚮蔡司購1.25米及3.5米的反射望遠鏡。蔡司生意如此興隆,可見發展天文學不一定就是賠錢貨!至於伊拉剋所買的望遠鏡,則因受到兩伊戰爭、入侵科威特等戰爭的影響,從1985年交貨至今,都一直深藏在巴格達大學的防空壕內,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天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