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黃竹 (b.duriuscula w.lin)
別名:石竹 稈高6-12m,徑3-10﹎,節間長40-55﹎,有時下部的節間有白色縱紋,下部的節常有氣生根。稈籜脫落性,鞘頂截平,有時微拱,背部多少貼切生棕色的刺毛;籜耳平展,長圓形或綫關長圓珠筆形岩石小不相等,通常具皺褶,邊緣具遂毛;籜舌高2-3﹍,邊緣學科具細齒或長纖毛狀的睫毛;籜葉三角形,直立,基部截平,有時略心形,稍各內緊縮。枝條簇生,主枝粗且長,葉片長4.5-18﹎,寬0.8-2.5﹎,下面被柔毛。稈材稍堅硬,供撐竿、腳手架、扁擔、編竹器等用。
分佈:海南。
形態特徵:竿高6—7米,直徑3—4釐米,尾梢近直立,下部挺直,節間通直,長38—55釐米, 被極稀疏的暗棕色小刺毛,毛脫落後在表面留有凹痕,幼時僅於節下方稍被白蠟粉,但 不成環狀,竿壁稍薄;節處平坦,無毛;分枝常自竿下部第五或第六節開始,多枝簇生, 近水平伸展,但中央1枝稍粗長。籜鞘早落,背面兩側近邊緣處和底緣近中央部分多少 被暗棕色小刺毛,腹面有光澤,先端近截形;籜耳近相等,狹長圓形,長約1.5釐米,寬 6—7毫米,邊緣具波麯狀繼毛;籜舌高l毫米左右,邊緣嚙蝕狀,並被極短的纖毛;籜 片直立,易脫落,卵狀三角形,約與籜鞘之長度近相等或略較短,其基部寬度約為籜鞘 先端寬的2/3。葉鞘近無毛;葉耳半圓形至鐮刀形,邊緣具繼毛;葉舌極矮,近全緣;葉 片綫形,通常長9—14釐米,寬8-12毫米,上表面僅於近基部處被毛,下表面近無毛, 先端漸尖具鑽狀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假小穗以2或3枚簇生於花枝各節,綫狀 披針形,長2—3釐米;具芽苞片2或3片,寬卵形,長約5毫米,具13脈,先端急尖, 基部近心形;小穗含小花6-7朵,頂生小花不孕;小穗軸節間形扁,近無毛,長2—4毫 米;穎不存在;外稃長圓形,長約12毫米,左右稍不對稱,具21脈,先端急尖;內稃 長於或等長於外稃,狹窄,具2脊,脊於近頂端疏生極短纖毛,脊間5脈,脊外每邊各 3脈;鱗被不相等,前方2片偏斜,長2毫米,邊緣被長纖毛,後方1片近狹長倒卵形, 長約1.5毫米,邊緣被長纖毛;花藥長5毫米,頂端微凹;子房具柄,近球形,直徑約 1毫米,頂部被短硬毛,花柱被毛,長1.5毫米,柱頭3,長5毫米,羽毛狀。成熟穎果 未見。筍期5—10月。
用途:本種因在海南文昌的蓬萊一地栽培較多,故有蓬萊黃竹之稱。該竹的節間較長,材質柔韌,為編製竹器的好材料。
産地分佈:産海南。生於村邊坡地,但多栽培。模式標本采自海南屯昌。
本種提示:本種與下列的米篩竹b.pachinensis hayata相近似,但本種竿的節間較短,籜鞘背 面僅於兩側近邊緣處和底緣近中央部分多少被刺毛,先端近截形,籜片與其籜鞘等長或 略短,葉片較狹長,背面近無毛等特徵可以區別。至於林萬濤31.826號標本不是此種,乃是黎庵高竹b.insularis chia et h.l. fung,該種亦産於海南,其植株具軟刺,兩者應隸於不同的亞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