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尾鸚鵡族 > 藍翅鸚鵡
目錄
No. 1
  【物種名稱】 藍翅鸚鵡
  【又名】 藍翅草原鸚鵡
  【拉丁學名】 neophema chrysostoma
  【英文名稱】 blue-winged parrot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族
  【整體概述】
  身長:21公分(8吋)
  亞種:目前並無已知亞種
  外型:這種鸚鵡鳥體為黃橄欖緑;前額帶有一條深藍色的條狀羽毛,並且帶有淺藍色的滾邊;鳥喙和眼睛之間和眼睛附近為黃色;臉頰深橄欖黃色;胸部淺淺橄欖緑;腹部黃色,有時帶有些淺橙色;尾巴內側覆羽和尾巴內側羽毛為黃色;翅膀彎麯的地方為藍紫色,到了翅膀中央和小覆羽變為鈷藍色;飛行羽和主要飛行羽覆羽為極深的藍色;尾巴上方為藍灰色,外側羽毛為黃色;鳥喙黑色;虹膜深棕色。幼鳥的公母性別很難用目測判斷,因為年幼的母鳥和公鳥,翅膀內側都會出現淺色的斑紋;幼鳥需要8到9個月才能長成成鳥般體色。
  棲息環境和習性:藍翅鸚鵡棲息於各種不同的地形,樹木茂密的草原、草地、開墾過的地區、開闊的森林、農耕區、果園、沙丘和含????的沼澤區等處。在繁殖季他們大多成對或是以20衹左右的小群體活動,到了鼕季則會聚集比較龐大的數量;他們生性非常合群,在群體之中甚少發生爭吵;時常和同屬中的優美鸚鵡(elegant parrot)和橙腹鸚鵡(orange-bellied parrot)一起集結活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地面上覓食,由於身體的羽色能夠融入周遭環境,因此相當難以察覺;覓食的時候戒心並不重,在清晨或是黃昏覓食時,可以在有限距離內接近;如果被驚擾則整群都會一起飛往鄰近的樹上,等到危險過去就會飛回地面繼續覓食。在中午炎熱的時候大多在灌木叢或是高聳的樹上休憩,也喜歡在電綫桿或是電綫上棲息;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族群有著季節性遷移的習性,會從本島來回沿海的島嶼;在維多利亞省南部和南澳的族群大概沒有遷移的習慣;平時叫聲輕柔,遇到警戒時則會發出較為尖銳急促的聲音。
  食物:藍翅鸚鵡以各種草類的種子、野草、植被、漿果、小型水果等為食。
  【地理分佈】 棲息地:澳洲東南、塔斯馬尼亞島和巴斯海峽(bass strait)
英文解釋
  1. lat.:  Neophema chrysostoma
包含詞
黃頰藍翅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