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 白皮旗魚 白旗魚
拉文種名 makaira mazara(jordan et snyder)
英文種名 blue marlin,indian spearfish
分佈區域 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洋的熱帶、亞熱帶和部分溫帶海域。中國海南的西、中、 南沙諸群島以及臺灣等海域均有分佈。
資源量 由於其個體大,活動迅速,所以全以釣鈎及標槍捕撈,難以大規模地集中捕撈, 對它的資源不會造成致命的危害。從幾種槍魚的歷年産量變動看從60年代中期起,年産量始終穩定在1.3萬噸到1.5萬噸左右,僅個別年份(1970和1973年)達2萬噸,說明資源狀況是正常的。
瀕危等級 名貴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粗壯,圓筒狀,稍側,體高通常小於胸鰭長。前頜骨延長成槍狀。約為下頜的1.3倍。兩頜具圓錐形細齒帶。鰓蓋骨後緣圓形, 邊緣平滑。體被寬針狀鱗,埋於皮下。側綫不明顯。背鰭2個,第一背鰭前部鰭棘長,嚮後依次減短,呈鐮刀狀。第二背鰭短小,緊接第一背鰭之後。臀鰭2個, 第一臀鰭略小於第二臀鰭,第二臀鰭與第二背鰭相似, 但位置相對。體深藍灰色,腹部銀白色,無橫條紋。背鰭藍色,有幾個黑色斑點。太平洋藍槍魚是單一混合種, 進行廣泛的洄遊, 南半球夏季洄遊到太平洋東南部,北半球夏季洄遊到太平洋西北部
生活習性 大洋暖水魚性名貴上層魚類。
繁殖習性 體型大,為旗魚科魚類中最大的最大者,體長可達4米,體重超過500公斤。一般的漁獲個體體長2-3米,體重100-200公斤。東太平洋15°N以南的藍槍魚體長(從眼至尾叉)組成範圍為1-3.4米,大多數為1.5-2.5米。頻率麯綫為雙峰型, 優勢體長組為2米。在赤道海區,絶大部分藍槍魚體長1.9-2.3米。東太平洋南部海區是藍槍魚密度最大的海區,有三個優勢體長組,分別為1.7-1.9和2.5米。1齡魚的體長500-800 毫米,2齡魚的體長800-900毫米,3齡魚1-1.2米。性成熟較晚, 通常為5齡,性成熟魚的最小體長為1.55米。産卵群體的性比基本上為1:1。但在高齡魚中,雌多於雄,雌魚的生命周期較雄魚為長。在臺灣海區, 産卵期是4-8月,在菲律賓為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