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蒿裏行
目錄
《蒿裏行 Artemisia in line》
詩人: 曹操 Cao Cao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No. 2
  蒿 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註釋:
  義士:指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的諸將領。
  興兵:起動,發動軍隊。
  討群兇:指討伐董卓及其婿牛輔,其部將李傕、郭汜等惡人。
  會盟津:也稱孟津,在今河南省孟縣南。相傳周武王起兵伐紂時,中途曾和聯盟反紂的八百諸侯會合於此地。這裏用“會盟津”代指各路討董卓軍隊的結成聯盟。
  乃心在鹹陽:指各種義軍心嚮漢王室。《尚書·康王之誥》:“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無不)在王室。”這裏是化用其句。鹹陽:秦代的國都,這裏代指長安,當時漢獻帝已被董卓挾持由洛陽遷到了長安。以上二句是說,這些討董卓的各路人馬,開始時也都說是擁護長安的帝室。
  雁行:鴻雁的行列,比喻諸軍列陣後觀望不前的樣子。以上二句是說,各路會師後,在敵人面前卻表現了各懷鬼胎,一個個互相觀望,畏縮不前
  嗣還:隨即。還,同旋。
  戕:殘害。東方各路軍閥退兵後,隨即互相殘殺起來。
  翻譯: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
  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
  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後,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
  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
  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
  由於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虱,衆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
  屍骨曝露於野地裏無人收埋,千裏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
  一百個老百姓當中衹不過剩下一個還活着,想到這裏令人極度哀傷。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漢族 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傢、文學家、軍事傢和詩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衆多割據勢力,恢復了中國北方的統一,並實行一係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産和社會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蒿裏行》是漢樂府舊題,為古代的輓歌,漢樂府古辭尚存,見於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的《相和歌辭·相和麯》。曹操的《蒿裏行》是藉舊題寫時事,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
  袁紹等關東諸將起兵討董卓,結果雖然造成自相戕殺的軍閥混戰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義,是“心在王室”的正義之舉,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軍合”以下六句一轉,寫關東諸將各懷異心,不免導致爭權奪利的混戰。“踟躇”句以“雁行”喻諸軍貌合神離,尤其生動。“勢利”四句,扣緊“勢利”二字,寫盡諸將的自私心理。“鎧甲”以下四句寫戰爭給軍民帶來深重的苦難,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懷,憐世憫人熱腸自見,使本詩更具思想深度。
  全詩氣度雄闊,筆力雄健。詩以敘事起,以抒發戰爭帶給人民深重災難之情終,是詩亦是史,“詩史”之譽,足以當之。
  [背景]
  中平六年(一八九),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何進等謀誅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殺;袁紹袁術攻殺宦官,朝廷大亂;董卓帶兵進京,驅逐袁紹、袁術,廢除劉辯,另立劉協為帝(獻帝),自己把持了政權。初平元年(一九○),袁術、韓馥、孔伷等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威將軍,聯兵西嚮討董卓。
  [解題]
  蒿同薨,枯也,人死則枯槁。所以“蒿裏”指死人所處之地。“蒿裏行”是漢樂府的一個麯調名,是當時人們送葬時所唱的輓歌。
  [賞析]
  詩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兇作亂,義士討伐,形勢大好。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是說義士們起初希望結成聯盟,心嚮着漢室,即通過討伐這一舉動來平定叛亂,擁護漢室。(各方將領都希望團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樣,會師於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姦誅惡,忠於國事,匡扶漢室。形勢是大好的)
  詩人對此事的態度怎樣呢?“義士”“討”“群兇”這些詞語表明詩人是憎惡董卓等人作亂,渴望國傢統一。
  中間六句是交代這有關討伐的情況:聯軍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殘殺,力量渙散。導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袁術分裂,自立為帝;而袁紹也陰謀廢掉漢獻帝,立劉虞為帝;他們搞分裂、謀私利,造成的結果是什麽呢?“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貌合神離、互相觀望,畏縮不前、按兵不動甚至是自相殘殺。
  詩人對這種情況的態度怎樣呢?悲憤、失望;把矛頭指嚮了“二袁”,顯示出作者的非凡謀略和遠見卓識。
  最後六句直接描寫戰爭的危害:由於連年戰爭,將士的鎧甲不離身,長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纍纍,千裏之內都聽不到雞鳴之聲。面對着這荒涼、凄慘、慘絶人寰的景象,詩人不禁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喊:“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表達了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體現了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
  這首詩描述了關東各郡的將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討伐焚宮、毀廟、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荒淫兀恥、禍國殃民的董卓。各方將領都希望團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樣,會師於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姦誅惡,忠於國事,匡扶漢室。形勢是大好的。可是,這大好形勢,卻被袁紹等野心傢給破壞了。當時各郡雖然大軍雲集,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懷鬼胎,為了爭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起來。誡之不成便加之筆伐。詩人對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璽、藉討董卓為幌子,行爭霸稱孤之實,給予無情的揭露,並對以此造成的戰亂,予以嚴厲的抨擊。詩的結尾描繪出因戰爭而造成的凄涼悲慘的畫面,連年戰亂,士兵們不能解甲歸田,人民死亡慘重,百不餘一,使富饒的北方,變得滿目痍瘦,哀鴻遍野。到處是白骨纍纍,千裏之內聽不到雞鳴之聲。面對這一慘絶人寰的圖景,詩人發出了“念之斷人腸”的呼喊。
  《蒿裏行》運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實,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這首詩不僅時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它是漢未之實錄,是史詩也。
  全詩風格質樸,沉鬱悲壯,體現了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傢,軍事傢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於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藴深厚,是曹操比較成功的作品,通過閱讀,不僅可以讓讀者瞭解當時的歷史事實,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還能領略作為詩人曹操的獨特文風。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裏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裏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麯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徵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啓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相關評論】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徵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裏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裏”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衹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鬍行》之低沉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裏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