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溫州 >蒼南縣 > 蒲壯所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蒲壯所城投訴電話 溫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7-88829911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浙閩交界處的蒼南縣蒲城鄉,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海防城堡建築。唐宋以來素為戌守要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為防倭寇而建。蒲壯所城,原蒲州所城,後壯士所因孤立難守歸併於蒲州所,改蒲州所為蒲壯所,現稱蒲城。1996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而成立文物保護管理所。其城依山面海,南方正,北弧圓,平面呈“天圓地方”形。城墻周長2400米,高3-7米,底寬6-8米,頂寬4-7米,均用條石和塊石分內外各三層包砌,中間填夯土。東、南、西三座甕城都呈方形,城樓除西城樓已毀外,另二處尚存。城外留有敵方、護城河、寨堡和煙墩等;城內街巷至今全無變動,有城隍廟、媽祖廟等三十多處寺廟,還有許多典型的浙南院落民居及建城奠基石等,不僅提供了明代抗倭鬥爭的實物史料,也是嚮廣大人民群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蒲壯所城之方言--城裏話
  蒲壯所城位於蒼南縣蒲城鄉境內,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明代抗倭名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壯所城方圓不過裏許,城外人說閩南話,而城內約8千人不管是老人或小孩,都操一種祖宗傳下來的、外人聽不懂的方言——城裏話,這種話與其他東甌片各點溫州話不同,自有特色。蒲城語言堪稱蒲門文化一奇,它的形成、演變與發展經歷了幾百年歷史,既不屬於閩南話,又不屬於溫州話,成為一種獨特的方言。這種情況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蒲城歷史上是兵傢重城,戍守的將士主要來自浙北和蘇南,以及閩南人後裔,各地方言在些經過交匯融合,纔形成蒲壯所城裏特殊的方言。
蒲壯所城特色---拔五更
  這是浙江溫州的文化古城-蒲壯所城,拔五更活動至今已延續了上千年。
  拔五更是蒲城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春社活動。蒲城春社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間。每年正月初四至十七期間,蒲城人請出城內東西兩廟的八尊晏公神,依次舉行一係列儀式,如做道場、出巡、鬧花燈、擡高閣、拔五更、搶杠、討紅等,以驅邪、娛神、祈福。整個活動直至正月十七吃畢“福酒”纔算結束,前後歷時半個月。拔五更原是其中一項驅邪納福的重要儀式:半夜裏晏公神們扒光袍服,大街小巷疾跑一圈,漸漸地就成了整個春社的代名詞。
  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捲七稱,晏公神俗姓晏,名戌仔,元初江西臨江府清江鎮人,面如黑漆,濃眉絡腮,疾惡如仇。遠近的人們犯了錯誤第一個反應是:“晏公知道嗎?”很怕被他知道。後應選為官,病逝於舟上,歸葬時卻棺中無屍。清江父老立廟祭祀,晏公遂顯於江河湖海。凡遇波濤洶涌,叩求“晏公保佑”,必風平浪靜。《餘從考》捲三十五稱,晏公神曾二度顯聖求救明太祖朱元璋,受封為神宵玉府晏公都大元帥,又封平浪侯。由此可知晏公神原為江西水神,至明初受封後成為全國性的水神,沿海各地廣為祭祀。
   蒲城人對晏公神則另有一番說法。元末明初,蒲城附近的李傢井村一位漁民在打漁時,網上了一段樟木,丟落海中又數次被網上。漁民心知有異,許願道:“如果你希望被我帶回去,必須一頭樟木,一頭鮮魚,好讓我挑着上路。”接着一網就打滿了一筐魚,漁民挑着魚和樟木段回傢了。途中經過了蒲城西門的一座小神宮,擔子突然變得沉重起來。漁民忙問:“你的意思是留在這兒嗎?”樟木段果然不再移動,漁民就把它留在小神宮裏。後來一位熱心的木匠用這段樟木製成晏公坐像,放置在小神宮裏供人們頂禮膜拜,並把小神宮改名為晏公廟。
  後幾度興廢,晏公廟位置略有遷移。直到現在,每年正月初四晏公下殿後出城巡遊時,必須吹吹打打至李傢井,謂之“晏公回娘傢”。蒲城人稱拔五更的頭傢為首事,首事通過公開選舉産生,他們是這場活動的組織者和指揮者,不但要具備一定的號召能力和辦事能力,關鍵時刻要帶頭自掏腰包和衝鋒陷陣。拔五更長達13個晝夜,加上事前準備,蒲城人傾城為之耗時近個把月,這可不是小事。在農業社會裏,氏族必須利用“正月慢”的農閑季節來祭神、娛樂,並藉助神的力量使整體得到淨化和強化。蒲城由於明初倭寇的經常侵撓和清初的遷界,亟需一份鄉土認同,那麽在社會高度發達、小農經濟全面崩潰的今天,究竟什麽使蒲城人幾百年來的舊俗年年繼續下去,惟有讓衆多的旅遊者來進一步思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