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中國 >貴州 >遵義 >綏陽縣 > 蒲場鎮
顯示地圖
目錄
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 Zunyi City, Guizhou Province Suiyang
  蒲場鎮蒲場鎮位於遵義縣之北部,綏陽縣之南部的交界地區,四面環山,中心一平壩,名曰七甲壩。其北接於風華鎮,西北上而為八甲溝,正南為九甲壩,東西面皆重山峻嶺。中有一絲帶之河,上源自九甲五星水庫,逶迤北流,至七甲時匯於蠃江河,此河將蒲場各地連為一體,垂柳依護,鱗波泛起,為這片土地註入了奔騰的活力。河東地勢平坦,良田萬畝,是本鎮的主要糧食産地。鎮中心位於蠃江河與貴州二′七省道交叉之地,交通便捷,人口密集,是綏陽縣的三大重鎮之一。城鎮建築皆集於公路二測,從南至北,整齊劃一,而鄉村房屋皆靠山而建,因此,蒲場形成了山川,土地,鄉村,田園,城鎮,田園,山村,土地,山川的南北嚮清晰的絲帶狀的對稱分佈, 民風淳樸 ,教化盛行,正在社會的變革中展現出她的魅力。我與家乡
  九甲之上,有一水庫名為五星水庫,湖水澄澈,河風清涼,是為其地主要的水源,用以灌溉農田,八甲之上亦有一水庫,源自西山之間,東嚮奔流而來,是為蠃江之幹流,大橋水庫之水是整個蒲場鎮的灌溉用水的主要源頭,而村中之民,則以飲山泉為主。大小山泉皆源自東西山腳下。泉水清澈見底,寒涼異常。養育着整個城鎮上萬的人口,還有大群的禽畜,魚鳥等。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這句農諺,正是貴州的真實寫照,所以說到家乡,也不得不說山。或許,山本身並未給百姓帶來多少財富,但是我們愛山,就像愛父母。蒲場東面的山帶名為茅蓋山,以其形如蒸飯用的茅蓋相像而得名,但各處的山名又大不相同。其實山給我們的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滋養,大山教會我們,要生活,就得敢於面對睏難,就要敢於走出去,不怕苦,不怕纍,要敢於徵服性格弱點,把握前途。大山教會我們的更是人生真諦的領悟,人活着可以很渺茫,也可以很偉大,如果不善於發現自我,磨練自我。挑戰自我,就像山腳下的人,看什麽都要昂頭,如果註重自身修養,敢於創造,敢於攀登,任何事實浮塵都到了眼下。這,就是高原人的高度。大山帶給我們的,還有無窮的趣味,和奇觀,當我們有意或無意走進山林之中,就會發現自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那裏沒有機器的喧囂,充斥的是鳥獸的言語,置身在草木之間,感到的,有時似在翺遊天地,有時卻又好像在參與一場戰鬥,因為藍天白雲下,黃花緑樹中,也不知道有多少毒蛇,豺狼在奔忙,不過害怕的往往是它們。
  蒲場氣候雖然不至於真的天無三日晴,但一年到頭,朗朗晴日確實遠不到三分之一,一般在盛夏有三十天的大晴天,那衹不定就會鬧幹旱了。陰天和雨天較多其他地方多,尤其是春秋兩季,陰雨連綿,所以當地的傳統木屋都是斜頂的,否則就會漏雨。這種氣候是當地鼕暖夏涼的主要原因。
  雨多,雲朵,霧多,雪多,天氣變化快,四季風景變化也很分明,這大概是鄉裏有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出現的原因之一吧。
  天時蒲場的歷史,我等也不是很清楚,因為遵義的大多數百姓都是從外地遷來的,而且大多是在元明清時期,為避亂而南下,西行的。比如我傢祖籍江西,至於什麽時間什麽地點,有哪些人,因何事,這些在香火上都有明示,年長的人大多知道。而且有些遠親現在還知其名字。
  我們這一代較為清楚的是民國後的歷史。據說因為蒲場鎮地勢平坦,物産豐富,所以一直還算平安,衹是在文革餓飯的時候,死了好多人,一部分遷到山上去了,而四川(包括重慶)的人也大量南下。山上的人一部分回來了,四川的人也一部分回去了,其實遵義和四川重慶文化上沒有多大區別,衹是政治上被劃開而已。改革開放後,國傢註重生産,蒲場鎮的經濟也有了很快的發展,並且培養了很多人才,同時在風化上因為沒有大量的人口流動,以及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很多古老的文化習俗還在生活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這正是我所十分自豪的一件事。因為當我走出家乡,纔發現,自己曾經習以為常的,甚至覺得毋庸置疑的一些概念,在其他地方早已蕩然無存,比如風水,歷法,古代的禮治思想,神話,傳說,幾乎是每個人都會學的,到外地居然有些人還不知道是什麽。書法,戲劇,門聯,建築風格;節日,稱謂,甚至我們的方言,每一處無不浸沒在濃濃的傳統中,如果你是一個外地人,在過年的時候,或者親朋有酒宴在這兒。留意一下這兒的各種程序,就會發現,其實我們除了着裝變了以外,在內涵上,是沒有多大變化的,這對於我們這些二十的青年來說,苦心追逐,以為已經失去的時代居然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多麽的榮幸!我們必將通過努力成功地修復心中那美麗的的傢園,雖然這樣的路很長!復興,絶不是一兩個人能夠完成的。人和曾經有一段苦楚的歲月,或許,衹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才願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然後我們衹是作答“放心吧,我們絶不會讓這樣荒唐的歷史重演。”但是他留在我們心中的烙痕,確是永遠無法消除的。幼年的歲月,讓我們學會了忍受,學會等待,學會奮進,學會分享。希望有一天當我的孩子們還年輕時,我們一定要把為人的事理給他們說過通透,希望他們謹記那一段歲月,更重要的是,學會待人,學會生存。即使天變了,地變了,我們的心,沒有變,何況,天還是天,地還是地,他們依然那樣的偉大,身為蒲場人,自信過人生。
  現在,我們每次回傢,望見故鄉的山山水水,真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碰到父老鄉親,總忘不了問聲好,每到佳節,傢人來到一起祭祖,收莊稼,吃飯,聊天,散心,好不歡喜。每一次會去都有一些變化,於是我處處留心,生怕這美麗的家乡,變得陌生。我們會不懈努力,捍衛自己的傢園,這就是吾輩奮鬥的目標吧。
  政府
  蒲場政府坐落在七甲壩北面,蒲場大街的中心,掌控着整個市集乃至整個城鎮的發展,沒有什麽標志性建築,後面是獅子山,由於經濟的發展,政府的結構正在全面優化。
  學校
  儒溪中學是蒲場鎮初中高中一體的唯一一間縣級中學,在鎮政府西北面,省道和蠃江河的中間,原為關帝廟,毛時代大多數固體建築被摧毀後儒溪師塾被建成當地的中心中學。由於蒲場的地理優勢,處在遵義和綏陽的邊界,近幾年教學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農業特色
  蒲場鎮是一個小盆地結構地形,既有大山四面環繞也有連野平疇,這使得蒲場成了綏陽三大産糧重鎮之一,蒲地區以水稻,油菜在田間輪種,玉米,土豆在土中輪種,再兼種其他糧食蔬菜作物,如辣椒,豆類,紅薯等。其中辣椒作為當地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被大量種植,由於種植作物種類繁多,地方飲食也相當豐富。依靠糧食種植帶動畜牧養殖是地方循環生態生産的基本方式,主要是養殖耕牛,豬,羊,雞鴨鵝,貓狗兔魚之類。採集山上藥材也是農民重要的經濟收入途徑之一。
  工業建設
  貴州是中國抗戰時期的大後方,日本侵略者投降前沒有打過貴州獨山,解放後國傢在當地建設了大量的軍工廠,黔北地區尤為突出,蒲場鎮的西面五三一,五三三,南面的四0九四0七,都是大型的軍工廠,改革開放後國傢的戰略調整,大多數軍工廠,遷至大城市,但五三一任然還在生産大量軍事武器。其他的都已人去樓空。蒲場的工業正在朝着和農業銜接的方向發展。
  處在喀斯特地帶的雲貴高原地區,蒲場的石灰,水泥,磚瓦生産瓦窯過去特別多,考慮到污染問題,近幾年瓦窯都被炸毀,在三叉路口的廣林水泥廠成了全鎮最大的工廠,周圍也建起了相關聯的磚瓦,石灰等小廠。不過,隨着信息時代的來領,山裏的發展和沿海城市的發展差距太大,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流動人數占到總人數三分之一以上這不止導致地方經濟建設的冷落,也使得外來文化對地方文化造成了巨大衝擊,不過外出的人大多是沒有文化的,這並沒有影響主流意識。
  文化特徵
  蒲場人幾乎都是外遷進來的,處處的村莊往往都是以姓氏命名的,集市成了多元文化交流的地方,蒲場人有自己嚴謹的信仰,主要體現在宗族,習俗,文化態度上,每個姓氏的村莊都以各自的香火祭祀祖先,香火是以天地君親師位書寫的堂屋牌位,中間是祖先聖賢,楹聯則說明傢族堂號來源。每年的新年(一年之始),大年(正月十四,亮燈祭祖)元宵,清明(祭祖),小端陽,大端陽(緬懷大詩人屈原),七月半(祭祀荒野鬼神),中秋(聆聽傳說,團圓),重陽(豐收,登高),鼕至(過年開始,可以殺豬了),除塵(臘月二十四),除夕(小年,家庭團圓,歡度一年)都是當地人所過的節日。西歷的任何一個節假日不被作為節日。宗教方面,大多數人信奉道教,但混有佛教,現在佛教已逐漸喪失生命力,而基督教等外來宗教開始內傳,但除市集,部分文化落後,經濟發展較快的村落接受外其他絶大多數已衹信仰道教。而且基督徒會受到很嚴重的歧視,死後同族人大多不會再去祭拜,還會遭到唾駡。蒲場從明清到民國,共和國沒有多大社會動蕩,基本思維還是封建時期的儒傢占主流,子女降生後都遵從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學習不好再另謀他路,十分註重文化培養。文章月下
  七甲壩月明中秋
  空高暈長流
  星雲萬裏
  天幕垂沉邊無際
  藍𠔌青山
  泉水飾叢林
  幽竹靜影
  微風續續掃葉停
  鳥語不發蟲鳴
  佳節重逢
  置酒待歸人
  馬道飛車
  山路盤麯恨歸程
  春去秋來
  年年亦如此
  陳壁陋室賓難至
  自古金貴神世
  窮睏潦倒何匯意
  度日為真
  何須團圓共飲
  秋風慘勁
  任打落衰草枯藤
  正元十六年中秋前夜
  憐幽草
  風雲變幻
  日月交映
  春秋常駐陰陽異
  星隕破長空
  熔岩蝕天地
  巔峰博海
  造化奇元怪跡
  懸崖飛鷹
  茂林傳嘯
  野草遊蛇花引蝶
  芳香漫
  虎狼穿行
  狐鼠掘地
  望穿枝葉又一層
  擎着火炬焚毀叢林
  磨製石器苦心耕耘
  創造中積纍文明
  破壞中遺失本性
  樓檐疊錯
  瓦楞覆稠城
  墻垣縱橫
  大道引車越重林
  復有幾寸田地
  何處清溪淺井
  留給危弱生靈?
  正元十六年鼕月
  詠梨
  橫空低雲壓丘山
  長河清波
  孤漠蕩去
  難覓皎月鱗光
  李花爭豔
  桃樹漸僵
  層層疊疊鬱香純
  飄落飛絮繞屋梁
  半世紀消散
  歷經多少滄桑
  窮枝迎天
  鐵皮禦風霜
  滋養數代英傑
  而今病弱危脆
  棄捨兒女施甘乳
  慘敗枝體現餘溫
  年華愈逝
  誰報這養育深恩?
  天何怨
  驚雷破雲天
  無限風雨泣荒原
  山河空形地無神
  垂柳斜竹
  靜聽天公語
  山洪泛岸飛沙覆野
  走石相擊
  溝壑橫連草禾亂
  拂曉初至晨光現
  田池紅
  若江湖之濁水漫
  不知浪濤幾時
  掀石濫流
  移土萬千
  群鳥悲鳴
  怨言不停
  勞苦不分晝夜
  可惜天無情
  幾代耕耘荒廢
  誰不痛
  一生衹胃口中食
  旦夕揮汗盡
  拾得幾堆亂雜柴
  忙去粗食
  無多意
  但永安寧
  平生似夢
  山依舊
  茂林不存
  水任性
  久隱深穴
  石礁露
  沃土銷魂
  來去間荒山兀
  賤草稀疏
  狂風乍起
  塵眼難開
  舉足難行路
  嚮來胸中多積鬱
  藉絶崖舒心
  憑高睹日
  俯首視下
  霞光煥彩
  濃雲變陣
  遠山蒙霧
  近水金光
  千村萬落長煙起
  人影點點
  菜花黃
  實誰之過
  天地任自然
  運營未妥怎生別怨
  命途無奈
  何不究其根源?
  正元十七年四月
  行途何去
  古語曰:”有志不在年高”,誠如是也。回望浮淺之歷程,觀當今之世事,不可不言人生之玄妙,慨嘆由此而生也。
  興雲起雨
  雄山鎮荒涼之虛
  掩蔭蔽日
  幽林稱陋室之羞
  飛鳥往復
  雞犬驅寒煙寂寞
  水露聖潔
  井泉育華夏骨梁
  石徑交斜
  殘階付草
  暗柱沉默
  瓦楞稀少
  窗扉積塵厚
  木門久推滑
  強紋古麯
  隨處飄蛛網
  桌椅難置
  地沾層泥
  破竈扛黑鍋
  粉灰挂石壁
  適纔貓翻櫥櫃
  哽咽難語
  倒灑汗污
  被落多少淚!
  衣裝襤褸
  銹釘滿隙
  綫如絲縷亂
  等若鞦韆擺
  惟有字墨泛光
  書筆流彩
  高樓側立爭斜照
  響樂周旋村郭鬧
  旦夕愁空腹
  日夜聞狗叫
  竹雀尋趣追難至
  望穿華堂空自笑
  蒼鷹矗細枝
  蟲蚱躲密葉
  黃葉常在樹梢
  嬌花相映成輝
  古今多少感傷語
  騷客何曾料今朝
  桃李遍庭院
  蜂蝶時時現
  獨有天地日月
  毫粒未變
  奇異生靈興幾時?
  亡何年?
  無限江山
  陸海風煙
  萬丈江海源何處?
  時空之惑
  迷倒人間
  時不應
  事不順
  暫取青枝掩面
  卻誤青春年歲
  本無所謂
  奈何鄉親哀怨
  該我何去
  霧漫雲彌
  青山依舊望天宇
  縱藍天有情
  亦未知吾思之血淚空滴!
  正元十七年四月
  夜難眠
  日夜運筆寒窗
  側耳久聽風雨
  竹簧間天復黑
  敝捨外空寒寂
  恰是揮灑自如時
  而驚慈母悲泣
  父爭兇泥墻動
  燈輝盡轉又生
  怨起無米炊至
  恨出浪蕩不羈
  數日吵得食難進
  各自出門去
  留得兄弟相依
  揮淚靜自思
  欄中畜憂常徘徊
  梁上清風漏雨細
  急取廚中大碗
  置地迎汩汩流水
  悵嘆陰雲長聚處
  望過碧空無雲駐
  待不及草禾枯
  連月濕草叢生
  洗多時瓦閣疏
  非工部之豪情
  安得廣廈?
  無青蓮之閑暇
  何處長江?
  感逝者如斯
  晝夜成人
  合東坡之意
  一毫未取
  時不利兮
  堂堂男兒何時立?
  負鹹傢夙願
  舉師生宏志
  祖父欲斷窮根
  先生盼開先河
  衆望所歸
  鳴蟬佳音傳訊
  言歡語雀
  放高歌隨雲飛
  需設宴酬賓客
  謝明師指迷津
  坎坷歷經酸苦
  始得今生陶醉
  舉傢釀辭善衆
  祝前程萬裏輝
  人生在世誰預料
  一時盡興值千金
  慰為傢為國爭永世
  即作花前月下談
  令尊早添白發
  賢弟真稚純潔
  豈不暗自落淚?
  負壓尤有力可使
  人老病疾驅行
  轉瞬一生
  何能與天地居久長?
  骨肉熱血
  怎可比金石之堅韌?
  無吞煙雲之陋習
  無飲烈泉之陳俗
  傾同流之言語
  審萬物之豪情
  駕萬裏長虹
  抵茲世巔峰
  引翰海製荒漠
  控蒼穹安天下
  曉星宇之廣博
  歷長宙之悠漫
  聲明傳太虛
  未為宏心之盡限
  意欲徵凡塵
  始出壯懷之絲縷
  萬籟含於胸腹
  造化運於掌間
  指聖靈神徑
  化夢羽成飛仙
  正元十七年八月初十
  决戰誓語
  枯風過
  荒山突兀
  多雲覆漫天穹
  九裏平川萬重崖
  縱橫溝壑白石疊
  閑田瘠土連野
  衰草藤木無幾
  炊煙濃濃熏竹帶
  窮樓敝捨疏斜聚
  寒溏死水
  彩霞時現雨常駐
  庭院塵雜堆積
  欄中牛羊長喚
  禽鳥翻飛
  兼少年嬉笑
  薪木圍垣
  鐵犁封銹
  費盡血汗擁鬧市
  了卻舊難添新愁
  勞苦一世
  惟有污泥伴步走
  草禾無心
  必作饞蟲口中食
  手足並用
  難敵刀槍一擊
  千個理由
  奈何公文一語?
  鼠蝗猖獗
  過一遍青原
  敗葉盡烏有
  一身傷痛
  咽一肚怨酒
  希望等於奢望
  來年更是雙淚流
  孤漠中群戲
  叢林中休息
  僅有熱汗滿沾袖
  一書一筆應試
  暢訴天地奇異
  史上英傑
  激發萬丈豪氣
  欲定風雲
  衣輕言細
  天公何意棄莽原?
  神洲纔俊難敵
  縱無巨艦遠航
  亦有雙刃劈繁疑
  任智能之托
  破萬古禁地
  振傢國之志
  達吾身宏欲
  恍惚間
  决戰臨終之際!
  是欲已乎?
  緑蔭下的夢
  也許太陽不願升起來
  但他已把光芒灑嚮大地
  也許花兒不願綻放
  但山野間已遍布了鮮豔的色彩
  也許我不該出現
  擾亂這陌生的世界
  和者不需要理由
  或許更是無奈
  無論狂風有多麽不甘心
  暴雨有多麽忌恨
  我已經呼吸起來
  載着神秘的夢
  遠離了謊言
  我用心於山水交流
  遠離了金錢
  我用手采摘真理的果實
  遠離了文明
  我用腳
  感受着大地的冷暖
  遠離了庸人
  我用眼
  望穿了原始的欲
  和空虛的追逐
  我融化了
  化作一隻鳥
  展開翅羽在天空中
  度過生命的分分秒秒
  漸漸的
  我飛離了傢
  寂寞使我感到寒冷
  無助在減速前行
  陌生蒙住了我的雙眼
  在混沌中
  我已然化作流星
  不知正嚮何處飛去……
  忽聽有樹枝的斷裂聲
  是它
  還原了我的靈魂
  睜開眼
  許久不見的故鄉
  又回到眼前
  周圍是自傢的土地
  我正靠在多年前栽種的樹下
  他已長成一團雲
  遮住了刺眼的陽光
  我意識到原來這就是夢
  欣然一笑 回到屋中
  原來夢不再天外
  就在傢中
  偉大的父母啊
  兒子發誓要在這兒
  完成你們的夙願
  學海漫遊
  浩瀚晴空
  雲霞奔騰遙可見
  蒼茫碧海
  浪濤直擊霄漢
  群山岩崖高築
  白霧朦朧
  宛若輕紗縵
  潮去石出
  水靜人來
  沙軟印跡深
  日和渾身暖
  提起一躍
  陽光迎面照
  傾入微波
  手足相遊
  其間趣味無窮
  意欲盡失
  情斷愁銷
  世間繁華高處是
  淨土在天邊
  但求人間真理
  此生別無憂怨
  禦長風
  乘飛流
  任風旋海嘯
  餓鯊暗礁
  直指目標
  壯志凌雲三千丈
  癡心煥火
  驅除八方惡魔
  排山倒海
  斃命天地瘋妖
  看我盡顯神力
  速抵睿智仙府
  望穿宙宇
  豈非一代天驕?
  幾處孤島幽幽
  一片飛鷗多自在
  更是金鱗順水流
  忽聞岸濱笑語
  方回首
  漁人往來
  長歌悠悠
  勾起無限往事
  不經留意
  已不見輕舟
  途久日將落
  道遠身先疲憊
  漸覺腹內空虛
  忽有歸鳥長唏噓
  幾度踟躕
  唯恐慈母焦落淚
  進 ? 退 ?
  白浪之聲煩我心
  鋼槍利劍繁似雨
  一些則心力交瘁
  或許是一波鹹水
  斷我回路
  強我心志
  且先劈開萬重浪
  以得須臾安慰
  人生多玄妙
  道途紛繁
  普天下風雲各異
  汪洋中驚濤排浪
  獨尋天涯海角
  顧視無街無市
  未聞雞鳴狗叫
  海闊天空人縹緲
  始知餘力之孤微
  夢寐之難續難了!
  正元十七年六月
  誰與爭鋒
  風光飛劍
  劃破九天橫宇
  心目如火
  擊潰巨石驚濤
  獨舉神州異志
  盡除塵世紛擾
  潮洪灌胸
  敢將天地鬧
  乘風踏虹
  俯覽天下事
  移星博日
  一决人間道
  雨無聲
  天開雲散
  風收雨盡
  濃濃睡意覺寒清
  終有一日秋水至
  解我胸中多少悶!
  期許朝朝暮暮
  執筆日日夜夜
  怒火中燒壓心底
  熱汗如涌任自流
  殷血染遍千裏路
  淚眼汪洋萬般愁
  負重難奈凌雲志
  心若狂瀾組不斷
  鐵作腿腳鋼左肩
  淫言屑語鞭笞長驅進
  惡意兇行激發腹中怨
  自此上天入海乘風雲
  誓將宇宙乾坤轉!
  蒼天不負待命人
  一葉飛書傳佳音
  邀親聚鄰無他顧
  唯慶窮捨大翻身
  遠近親友解囊
  古訓今則紛至
  整衣待期行
  四老言難傾
  屋內皆掩泣
  謹囑異鄉遠
  莫念傢中人
  送出心意至
  有期也是無期
  有聲亦是無聲
  躥叢山
  躍飛流
  出南郭
  抵北城
  高路化平夷
  江河入曠野
  路轉車繞
  漸隱沒密樓深處
  東街西巷
  終紊亂天南地北
  是難料
  這林苑樓閣
  竟成我春秋之業
  一扛千古使命!
  鄉音伴我十餘載
  此刻雲飛煙滅
  偏村何方?
  日月指引歸傢路
  何時能插雙羽?
  直奔山巒疊復
  稚弟休息逸樂處
  世事匆匆
  來去如夢
  臥看飄柳抒積鬱
  垂柳依依
  喜鵲離枝不見回
  回時又是
  何許年月?
  正元十八年八月初三
  以上衹不過是本人中學閑時所著詩歌百中一二,可見詩鄉倒還是不妄稱。
英文解釋
  1. :  Puchang Town
近義詞
蒲場
相關詞
遵義市風華鎮旺草鎮洋川鎮
分類詳情
張開長安村張開新民村太平村五星村朝陽村
長江村富強村大溪村南山村大橋村
上寨村平原村中村村沿河村天橋村
高梘村星星村蔬菜村南華村前豐村
高群村河峪村中河村蒲場村選民村
皂芽村關嶺村水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