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四川 >雅安 > 蒙山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蒙山投訴電話雅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835-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蒙山,橫亙於名山縣城西北側,山勢北高南低,呈東北一西南帶狀分佈,延伸至雅安境內。山體長約10公裏,寬約4公裏。蒙頂五峰環列,狀若蓮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蒙山麓有着濃郁的川西鄉村景色,茂林修竹,水橋流水,環抱農捨。
  從海拔80-1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帶,由西嚮東,片片茶園,堆青疊翠,緑浪翻涌,蒼翠宜人,蔚為壯觀。現存古剎永興寺、千佛寺、淨居庵等寺廟座落於茶園翠靄茂林間,紅墻梵宇,別增情趣。中山以上是森林地帶。林木覆蓋,綿延至整個後山。這裏是常緑針葉、闊葉混交林帶,四季蔥蘢,春夏之際益發秀麗。主峰蒙頂的古銀杏群,樹齡超過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蓋,秋日宛若金雲,十裏可見,煞是奇特。
  蒙山因“雨霧蒙沫”而得名,這裏因常年雨量達2000毫米以上,古稱“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說。雨多而形成雲多、霧多的景象。春夏秋季,從山巔俯瞰,雲霧飄浮於山嶺溝壑之間,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瓊閣。鼕天從山下仰觀,冰絲雪挂,山崗雲繞,亦真亦幻。日出時金光漫射,紅雲飄浮。小山座座,亦如衹衹鳳凰,沐浴着初升的朝陽。傍晚遠望名山、雅安兩城萬傢燈火,如繁星落地,景象萬千。
  蒙山是中國種茶業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由於蒙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氣候等最適合茶葉的生長,因此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好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蒙頂茶的聲名遠揚使之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頌的對象。為了宏揚蒙山茶文化,當地政府從1993年起連續開展了圍繞茶文化發展旅遊業的一係列活動。風景區有優美的自然景觀,悠久的歷史和茶文化給蒙山留下了許多令人嚮往的史跡,主要有:
  1、天蓋寺位於蒙山頂,創建於漢代,宋代重修。寺占地8000平方米,遙對群山,四周環繞10餘株千年古銀杏,中間為明代建築石柱大殿,係蒙茶祖師吳理真結廬種茶處。大殿塑有吳理真大師全身座像,周圍有展示蒙頂茶史的圖文、實物等。此處為蒙頂品茶最佳去處。寺前殿後,古坊碑林,題刊較多,以《天下大蒙山》碑為最。
  2、皇茶園座落於蒙頂主峰的五個小山頭之中,因周圍山峰形似蓮花,皇茶園正落於蓮心而成“風水寶地”,漢代甘露大師吳理真植“靈茗之種”七侏於此。從唐代開始在此采摘貢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為“皇茶園”。園以石欄圍繞,正面雙扇石門,兩側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石刻楹聯,橫額書“皇茶園”
  3、甘露石室位於皇茶園左側甘露峰,明代雙坡頂單間全石結構建築。石柱、石殿、石鬥拱、石屋面,漏光不雨,建築風格甚為獨到。
  4、蒙泉井位於皇茶園旁,又名“甘露井”,側立“古蒙泉”二碑。石欄鎸刻二竜戲珠。為甘露大師種茶時汲水處。縣志載“井內鬥水,雨不盈、旱不涸,口蓋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則有異香。
  5、永興寺,座落於蒙頂西側山腰,海拔1000米。依山嚮水,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山門石雕,有九竜蟠繞,透雕“永興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對。大雄殿為重檐懸山式,石樓三間,面闊12米,柱、梁、壁、樓等皆為全石結構,氣勢凝重。寺周有清劍南觀察使黃雲鵠詩碑、告諭、楹聯等石刻十多幅。寺內植有七心茶花和紅、白玉蘭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紅杜鵑,植於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滿枝。
  6、盤竜亭,位於蒙山山脊東側。係木結構六角亭,內塑有一長36.7米的石刻盤竜,造於明代,刻工精湛,造型生動,亭內鎸刻有218個造型不同的“竜”字。
  7、天梯古道位於山腰禹王宮至天蓋寺,有1430級石階,沿30°-50°的坡度上升,宛如雲梯,故名“天梯”。
  8、茶史博物館,位於天梯古道起點處。由張愛萍題寫館名。館內存列着有關蒙頂茶的文獻、詩詞、標本和茶具。記載蒙茶的碑碣,是歷史的佐證。各類名茶、邊茶的實物與歷代形態各異的茶具相映生輝。徜徉於茶史博物館,陶冶於茶文化,是一種高雅的享受。
山東蒙山
  蒙山 鷹窩峰古稱東蒙、東山,為泰沂山脈係的一個分支,位於東經117°35′-118°20′和北緯35°10′-38°之間,跨臨沂市平邑、蒙陰、費縣和沂南四縣,西北東南走嚮,綿亙75公裏,總面積1125平方公裏,其中平邑龜蒙景區為625平方公裏,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因其狀如神龜伏臥雲端而得名,為山東第二高峰,被距泰山120公裏,與之遙相呼應,堪稱伯仲,被譽為“岱宗之亞”,另有較大山峰300餘座,深𠔌陡澗300餘條,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圍繞主峰60%的山峰均在平邑龜蒙景區,現為國傢AAAA級旅遊區、國傢地質公園、國傢森林公園、東方養生長壽聖地、山東省十大最美的地方、十佳山嶽旅遊區和十佳自駕車旅遊區。“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中的東山即指平邑龜蒙景區。
  蒙山自然風光秀麗,兼有泰山之雄壯、黃山之秀美、華山之險峻、雁蕩山之奇絶。春天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雲霧飄渺,秋時漫山碧透,紅葉映照,鼕日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蒙山亦是歷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詩經·魯頌》中就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記載;《論語》中記載顓臾王曾主祭蒙山。春秋戰國時期,這裏留下了儒、道、縱橫傢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𠔌子的足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留有回馬嶺、聖憩石、小魯處等遺跡;鬼𠔌子在此修煉授徒,弟子過百,著名者有孫臏、龐涓。漢朝史學家蔡邕等曾隱居此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結伴遊蒙山,杜甫寫下“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佳句。唐玄宗曾率群臣登臨蒙山;北宋文學家蘇軾登蒙山寫有“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名句,清帝康熙的《蒙陰曉雪》和乾隆的《望蒙山雪色》等詩篇,都對蒙山頌揚備至。
  蒙山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藴令世人註目。我國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書·禹貢》稱:“蒙羽其藝。”認為早在夏朝時期,蒙山、羽山帶就已種植作物。建國以來,蒙山麓區先後發現的幾十處大汶口文化、山東竜山文化、嶽石文化遺址,對此作了印證。西周時,成王封顓臾於蒙山之陽,主祀蒙山,說明當時蒙山已路身於我國名山之列。春秋時期,魯大夫莫斯的頌詩《閟宮》寫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奄有龜蒙,遂荒大東。”他把擁有泰山和龜蒙,視作魯國的榮耀。
  西周在蒙山南北封國齊、魯,這兩個大國在軍事、政治進入的同時,華夏文化也開始在此傳播。它和當地的東夷文化由相互阻隔到相互融合,使蒙山及其周圍廣大地區的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而且這種現象經朝歷代,不斷延續和發展。在蒙山地區發現的漢畫像石墓,其建築和雕刻技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其他如西漢石碑、東漢墓闕以及春秋時期的徐子氽鼎等金石精華,有的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屬國傢一級文物,都是上述現象的見證。由於社會經濟的發達和先進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區名人輩出,曾參、劉洪、諸葛亮、王羲之、顔真卿、公鼐等很多業績卓著的人物,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為我國社會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歷史上蒙山的道教和佛教都非常興盛。僧人道衆對蒙山情有獨鐘,把這裏當作修煉正果、養生長壽的聖地。主要道觀有萬壽宮、清虛觀、九竜宮、觀音殿、承天宮、慈寧宮等,香火鼎盛的寺廟有明光寺、海蠃寺和雲臺寺等。早在五代時期,任過後晉水部員外郎的賀亢就修道蒙山,北宋蘇東坡曾和他的八十多歲的弟子喬仝有過交往並寫詩相贈。宋朝蒙山玉虛觀住持賈文,於宣和元年(1119年)被宋徽宗召見於汴京,賜給度牒、紫衣。明清時期,蒙山清虛觀屬全真道華山派,和道教“天下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有着密切聯繫。正是這些宗教的活動,給蒙山留下了多處宏殿重閣,並洋溢着黃捲青燈、鐘響磐鳴的神秘氣氛。
  蒙山的壯美和深邃,曾為一些著名思想傢所嚮往並涉足其地。這裏既有孔子的遊蹤,又有鬼𠔌子的身影。唐朝以來,蒙山更和詩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蒙山的歷史道路上,李白、杜甫、蕭穎士、蘇軾、張養浩、王世貞、吳梅村等許多人都留下了足跡。他們遊賞風光,訪道吊古,譜寫了大量華美的詩文。清聖祖和清高宗在南巡中,曾幾次駐蹕蒙山麓區,眺賞山色,並吟詩贊美,使得蒙山的文化底藴更加厚重。
  在民族、民主解放戰爭時期,蒙山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和八路軍115師指揮部,在這裏領導山東軍民英勇作戰,建立和擴大了山東各個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在此組織了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如今,當年一些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生地和著名戰場以及革命烈士陵園,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有的並新修了紀念建築物。其中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屬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另有多處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些則被定為山東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巍巍蒙山,氣勢磅礴,風光秀麗,集衆多名山優勢於一身,雄、奇、險、秀、翠、幽,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龜蒙景區以東魯在望、古道奇觀、玉泉枕流、鷹峰奇觀、一徑通天等十大景觀著稱。蒙山四季皆景,各有千秋。春來蒙山,百花盛開,彩蝶飛舞;盛夏之時,雲蒸霞蔚,瀑流懸空;金秋時節,紅葉如醉,碩果纍纍;隆鼕登山,玉樹瓊枝,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不論何時登臨蒙山,都會讓人領略以清新、愜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閑適與曠達。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植被茂密。現有各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0%,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平邑龜蒙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上/立方米,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蒙山旅遊區分為龜蒙、雲蒙、天蒙和彩蒙四個景區,龜蒙是養生旅遊區(平邑),雲蒙是生態旅遊區(蒙陰),天蒙是天險觀光區(費縣),彩蒙是山林休閑區(沂南)。主要旅遊景點有:萬壽宮、承天宮、朝天宮、慈寧宮、觀音殿、玉皇廟、南天門、桃花峪、龜蒙頂、大窪、孔子小魯處、明廣寺、海蠃寺、鬼𠔌子講堂、蒙山疊翠、林海花潮、雨王廟、水簾洞、望海樓、雲霞洞、百花峪、觀峰臺、雲蒙峰、雲蒙湖等。
  近年來,平邑縣委、縣政府堅持高起點規劃,大格局開發,多元化投入,全方位促銷,按照國傢4A級旅遊區標準,纍计投入2.2億元,用於完善蒙山景區水、電、路等服務配套設施和景點建設,建成了高218米、寬198米的標志性景點----蒙山壽星,已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蒙山旅遊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川蒙山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蒙山,橫亙於名山縣城西北側,山勢北高南低,呈東北一西南帶狀分佈,延伸至雅安境內。山體長約10公裏,寬約4公裏。蒙頂五峰環列,狀若蓮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從蒙頂西眺可見峨眉、瓦屋、周公諸山。嚮東俯視,原野平疇,山巒起伏,溪澗縱橫,風景如畫。現存建築古剎永興寺、千佛寺、淨居庵等寺廟坐落於茶園翠靄茂林間,紅墻梵宇,別增情趣。
  蒙山因“雨霧蒙沫”而得名,這裏因常年雨量達2000毫米以上,古稱“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說。雨多而形成雲多、霧多的景象。春夏秋季,從山巔俯瞰,雲霧飄浮於山嶺溝壑之間,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瓊閣。鼕天從山下仰觀,冰絲雪挂,山崗雲繞,亦真亦幻。日出時金光漫射,紅雲飄浮。小山座座,亦如衹衹鳳凰,沐浴着初升的朝陽。傍晚遠望名山、雅安兩城萬傢燈火,如繁星落地,景象萬千。
  蒙山是中國種茶業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好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年)被列為貢品,作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品,一直沿襲到清代,歷經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間斷。在民間,蒙頂茶歷來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來之物。因此,歷史悠久的蒙頂茶被稱為“仙茶”,蒙山被譽為“仙茶故鄉”。
山西蒙山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裏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曉月為舊太原八景之一。北齊高洋帝於天保二年( 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開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稱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國最大的樂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袈裟。由於寺毀閣傾,大佛淹沒於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目前做為旅遊資源正在規劃開發之中。
相關佛教故事
  大蒙山施食
  北宋時,西域僧人甘露法師(或稱不動法師)住持蒙山,廣集大量顯宗經典和密宗瑜伽諸部,輯成《蒙山施食儀》和《大懺悔文》,作為佛門晚課的必誦儀規,相傳至今。
  位於今四川名山縣,居於四川蒙山,曾為普濟幽靈,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諸部,輯成蒙山施食,成為佛門必備課誦儀軌。及至近代,有興慈大師力倡蒙山施食,並加入六番開示,稱為大蒙山施食。
  施放大蒙山施食時,中間置一法壇,上供佛像,中置香花時果、香爐燭臺,備白米清水各一杯,並請大僧主壇說法;恭請有德行的大僧主壇說法,救度幽冥衆生,施食的因緣殊勝,憑藉大衆的誦偈,直示唯心的法門,可以令諸鬼受持三皈,禮佛拜懺,聞法受食,同得解脫。
  法壇對面設一孤魂臺,供十方法界六道群靈之位,於起香後,以黃布或繩圍至法壇前,令諸鬼神於此禮拜,聞法受食,使無所障礙,得大利益,施放大蒙山施食之時,以戊亥二時為宜,一般施放蒙山亦於晚殿時舉行。
  大蒙山施食的對象為幽冥界衆生,他們因為過去生所造的罪惡,今生感得形貌醜惡、飲食缺乏,承受種種的苦事,所以就放大蒙山施食超拔他們,而施食的目的在於,
  其一,為報恩:因六道衆生,從無始劫來,常與我們互為六親眷屬,因不忍心看到他們在惡道受苦,所以施食來救度他們。
  其二,為警惕的意思,藉此施食法會,令我們想到三途惡的苦楚,藉以警惕自己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不造作惡業,以免沉淪。其三,為行菩薩道,自利利他是菩薩行,秉著度衆的悲願,隨喜發心,即是種下菩提因,將來必能成就道業。
  施放大蒙山施食就是一個大慈悲心,以佛法來說就是冥陽兩利。冥就是幽冥衆生,地獄、畜生、餓鬼;陽就是我們人間。普通的聽經聞法,這些幽冥衆生,不能得自在,地獄裏面的衆生不能出來,餓鬼道很苦,畜生道也有種種苦難。放大蒙山,藉佛的力量,藉法的力量,藉我們自己心的力量,這三種力量加起來,使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都可以來這裏聽經、聞法、懺悔,如果他了悟了,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湖北蒙山(古稱)
  湖北荊門象山的古稱(南宋之前),歷史人物老萊子曾在此隱居。
廣西蒙山
  蒙山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東鄰昭平,西連金秀,南毗平南,北接荔浦。山川秀麗,形勢險要。《方輿紀要》說,永安州(今蒙山縣)“屏蔽昭梧,控扼蠻夷,間潯灕江之中,為形勝要地”。縣城地理坐標是:東經110o31′,北緯24o12′,靠近北歸綫。縣治蒙山鎮,距廣西首府南寧市460公裏(公路距離,下同),居桂林、梧州兩市間。北與全國旅遊重點桂林市僅距146公裏,距陽朔82公裏,距荔浦39公裏,南與廣西“水上門戶”梧州市距186公裏,西南170公裏處是太平天國革命發祥地--金田村。國道321公路綫貫穿縣境南北,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對發展生産、搞活經濟比較有利。 縣境東西寬43公裏,南北長70公裏,總面積1279.34平方公裏,全縣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占總面積的71.6%。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主果木等生長。
  蒙山縣屬來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高低懸殊,氣候多變。垂直變化顯著,具有“高一丈,不一樣”、“陰陽坡、差得多”、“十裏不同天”這些明顯的立體氣候特點。縣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夏季長,酷熱;鼕季短,嚴寒期短,無霜期長。全縣年平均氣溫在表面上分佈是:南高北低,平原高於山區。年降雨量的分佈是南、北部少,中部多。 由於氣候變化的差異,蒙山縣有明顯的春、夏、秋、鼕四季之分。
  三、全縣概覽
  蒙山縣古為百越地,明清稱永安州,民國初年改為蒙山縣,位於廣西東部,桂梧公路中段。南接梧州通嚮富庶的粵港澳,北連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國道321綫貫穿縣境南北,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縣面積1279平方公裏,轄6鎮3鄉,20萬人。有漢、瑤、壯、苗、侗、布依等12個民族;其中漢族占80%。
  蒙山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資源豐富,物産繁多。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桑、黃豆、花生、生薑、茶葉、板慄、玉桂、八角等,果類有沙田柚、柑、橙、梨、桃、柿、李等20多種。礦産品有金、銀、銅、鐵、鋁、鋅、重晶石、紅石等。主要林産品有鬆、杉、毛竹、南竹等。
  近年來,蒙山縣委、縣政府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按照“農業強縣、工業立縣、三産富縣”的戰略構想和“三三三”工業思路,積極實施開放帶動和項目帶動戰略,勇於創新,敢於爭先,發揚小縣也能辦大事的精神,以驕人的發展速度、富有特色的板塊經濟,推動蒙山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齊頭並進,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各項工作一年一個臺階,年年都有新變化。2005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完成14.7億元,增長20.8%,農業總産值10.31億元,增長10.4%,工業總産值13.16億元,增長42%,財政收入8728萬元,增長22%,農民人均純收入2195元,增長9.5%。先後被國務院授予“初級農村電氣化縣”、“全國民族團结和進步模範縣”稱號;被自治區授予“摘掉貧睏縣帽子”、“雙文明建設先進縣”、“支持、發展鄉鎮企業先進縣”、“扶貧先進縣”、“信訪工作先進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雙擁模範縣”、“市容南珠杯競賽活動第三屆和第四屆進步城市”、“連續8年計生一類縣”等稱號;被梧州市授予“創建文明縣城(市、區)達標競賽先進奬”,2004年榮獲自治區第四輪“文明縣城”、全區縣域經濟發展進步奬等稱號。
  蒙山縣交通便利,國道321綫貫穿縣境南北,距南寧460公裏,桂林146公裏,梧州185公裏,柳州180公裏,各行政村都可通車,已形成國道、省道、縣、鄉一般公路相互連接的順暢的交通運輸網絡。正在修建的蒙山至蒼梧二級公路和已建成的蒙山至荔浦二級公路,為蒙山融入香港-廣州-梧州-桂林這條黃金旅遊通道和加入桂林旅遊圈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蒙山縣水力資源豐富,目前在建的小水電站達10多座。擁有充足的電力可滿足企業生産的需要。
  蒙山通訊設施完善,固定電話已拉通全縣9個鄉鎮的各行政村,移動電話訊號也已覆蓋全縣。
  蒙山縣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先後建設了西炮臺公園、東江路、太平天國文化公園、長壽風雨橋、湄江四橋、城南新區、梁羽生公園等一批重點項目。
  蒙山縣的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新建成了青少年活動中心,黃村、文圩等四個鄉鎮擁有了宣傳文化站。縣城已完成有綫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9個鄉鎮已拉通了閉路電視。全縣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教育教學設得極大改善。旅遊以太平天國文化公園和西炮臺公園為軸綫,正在加快梁羽生公園建設,特色旅遊文化加入桂林大旅遊圈。縣醫院、縣中醫院設有急救中心,擁有腦電圖機、超聲波機、微波針灸機、心髒急救機、高壓氧倉等一批現代化先進醫療設備。
  蒙山縣的工業已形成了以繅絲、澱粉、水泥、製藥、針織、輕化、冶煉、造紙、製糖加工等為主體的工業結構。主要産品中,西普南雁水泥有限公司生産的水泥質高價優,暢銷於區內外市場,是桂梧高速公路等全區重點工程的水泥供應商。玉蘭製藥有限公司生産的功勞去火片、痔瘡片被列入國傢級推廣新藥,獲廣西工業産品"百花奬",為國傢中藥保護品種。三金紡織有限公司生産的毛巾係列産品為外貿出口免檢産品;華虹絲綢有限公司生産的白廠絲經自治區商檢局驗收,質量都在3A級或2A級,在國內享有盛名,部分還銷往國外。
  蒙山縣是典型的農業經濟縣。全縣有耕地14.13萬畝。林業用地170多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農副産品生産以桑蠶、木薯、生豬、水果、肉兔、肉牛、八角、蔬菜等基地為竜頭,發展迅速,富有特色和規模.
  蒙山縣地理位置的特定優越,改革開放為蒙山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多重的機遇,使蒙山的經濟建設得到了提速發展,投資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並具有明顯的居後發展優勢。
近義詞
蒙山
蒙山
蒙山
蒙山
相關詞
旅遊山東行政區劃地理壽星平邑巨雕臨沂
蒙山中學廣西蒙山一中廣西蒙山縣第一中學景點廟宇名勝瀑布山東省
旅遊節金山學校上海市沂蒙資邱更多結果...
包含詞
蒙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