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 文 名:蒙古百靈
物種分類:雀形目、百靈科、百靈屬
拉 丁 名:melanocorypha monolica
英 文 名:mongolian sky lark
分佈:蒙古百靈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綫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國為內蒙古及其周邊地區較常見的留鳥。
特徵:全長約18cm。上體黃褐色,具棕黃色羽緣,頭頂周圍慄色,中央淺棕色,下體白色,胸部具有不連接的寬闊橫帶,兩肋稍雜以慄紋,頰部皮黃色,兩條長而顯著的白色眉紋在枕部相接。初級飛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最外側1對尾羽白色,其餘尾羽深褐色,後爪長而稍彎麯。雌鳥似雄鳥,但顔色暗淡。
繁殖:繁殖期為5~7月,巢由雜草築成,置於地面淺坑中或草叢內,每窩産卵2~4枚,卵白色或近白色,具褐色條紋。
習性:棲息於草原、沙漠、近水草地等空曠地區。也有一些種類棲居於小灌叢間。主要以草籽、嫩芽等為食,也捕食少量昆蟲,如蚱蜢、蝗蟲等。腳強健、善奔走,受驚擾時常藏匿不動,因有保護色而不易被發覺。秋鼕季常結集大群活動。營巢在土坎、草叢根部地上,巢呈淺杯形,用雜草構成,置於地面稍凹處或草叢間,其上有垂草掩蔽。5~6月間産卵。卵白色或近黃,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細斑,大小約為23×18毫米。鳴聲響亮,婉轉動聽,常高翔雲間,且飛且鳴。為中國傳統上的名貴籠鳥。 |
|
【中文名稱】蒙古百靈
蒙古百靈【拉丁學名】Melanocorypha mongolica
【命名時間】Pallas, 1776
【英文名稱】mongolian sky lark
【科屬分類】鳥綱、雀形目、百靈科、百靈屬 |
|
蒙古百靈蒙古百靈是一種小型鳴禽。上全長約18cm。上體黃褐色,具棕黃色羽緣,頭頂周圍慄色,中央淺棕色,下體白色,胸部具有不連接的寬闊橫帶,兩肋稍雜以慄紋,頰部皮黃色,兩條長而顯著的白色眉紋在枕部相接。初級飛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最外側1對尾羽白色,其餘尾羽深褐色,後爪長而稍彎麯。雌鳥似雄鳥,但顔色暗淡。它們的嘴較尖細而呈圓錐狀,嘴尖處略有彎麯。鼻孔上有懸羽掩蓋。翅膀稍尖長,尾較翅為短,跗蹠後緣較鈍,具有盾狀鱗,後爪長而直。 |
|
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綫以北的非洲地區、蒙古百靈分佈圖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國為內蒙古及其周邊地區較常見的留鳥。 |
|
蒙古百靈棲息於草原、沙漠、近水草地等空曠地區。也有一些種類棲居於小灌叢間。主要以草籽、嫩芽等為食,也捕食少量昆蟲,如蚱蜢、蝗蟲等。腳強健、善奔走,受驚擾時常藏匿不動,因有保護色而不易被發覺。秋鼕季常結集大群活動。常於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狀飛行。於地面,或於飛行時,或在空中振翼同時緩慢垂直下降時鳴唱。高飛時直衝入雲,在地面亦善奔走,受驚擾時常藏匿不動,因有保護色而不易被發覺。常站高土崗或沙丘上鳴囀不休,鳴聲尖細而優美。鳴聲響亮,婉轉動聽,為中國傳統上的名貴籠鳥。 |
|
雄鳥求偶時在空中鳴唱或在高空拍動翅膀。營巢在土坎、草叢根部地上,蒙古百靈巢呈淺杯形,用雜草構成,置於地面稍凹處或草叢間,其上有垂草掩蔽。繁殖期為5~7月,卵白色或近黃,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細斑,大小約為23×18毫米。兩性輪流孵化11–12天雛鳥破殼而出。剛出殼的雛鳥赤身裸體,衹在一些部位長有絨羽,7天後纔睜開雙眼。這期間由雙親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蟲的幼蟲。幼鳥在8天以後離巢,並且在14或15天以後飛行。 |
|
Menggu bailing
蒙古百靈
Melanocorypha mon□olica; mongolian sky lark
雀形目百靈科百靈屬的 1種。為百靈科的典型代表。體長約190毫米;體羽呈砂色,具暗色縱紋;後爪長而直;嘴圓錐形,略尖細;跗□後緣覆以盾狀鱗。
主要分佈於中國青海和內蒙古地區。棲息於草原、沙漠、近水草地等空曠地區。也有一些種類棲居於小灌叢間。主要以草籽、嫩芽等為食,也捕食少量昆蟲,如蚱蜢、蝗蟲等。腳強健、善奔走,受驚擾時常藏匿不動,因有保護色而不易被發覺。秋鼕季常結集大群活動。營巢在土坎、草叢根部地上,巢呈淺杯形,用雜草構成,置於地面稍凹處或草叢間,其上有垂草掩蔽。5~6月間産卵。卵白色或近黃,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細斑,大小約為23×18毫米。鳴聲響亮,婉轉動聽,常高翔雲間,且飛且鳴。為中國傳統上的名貴籠鳥。
(魏天昊) |
|
- lat.: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