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蔣光鼐故居聯繫方式地址:東莞市虎門鎮南柵村
電話:0769-5561504
郵編:523900蔣光鼐故居投訴電話東莞市旅遊投訴電話:0769-283961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畢業;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1913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警衛團副;1932年1月28日夜晚率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軍的大舉進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帥,大挫日寇銳氣,大振國威,震動中外;1933年11月與李濟深、陳銘樞等發動反蔣事變,極力抗日;建國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等職。
園內夾道而生的的大葉葵蒼翠欲滴,墨緑蔥蘢;被修剪成的球冠狀的板子樹修整有緻,宛如朵朵盛開的緑傘;萬緑叢中,幾株海棠豔紅似火,格外搶眼,一棵上了百歲的荔枝樹英姿煥發,顆顆紅荔挂滿枝頭,煞是醒目。前面的一幢小洋房叫紅荔山房,蔣先生所建,現在成了展覽館,裏面陳列了不少珍貴的圖片和資料,吸引着大批的遊客前來參觀。
蔣先生故居—荔蔭園:坐落在東莞市虎門鎮南柵新基村。故園前果樹蔽日,擋住盛夏的太陽,爭來一片難得的蔭涼。荔蔭園的大門橫匾上刻有“荔蔭園”三字,門左右是一副對聯:“造廬誰道竜猶臥,題戶應嗤鳥是凡”。字體剛勁飄逸,神采飛揚,大有金戈鐵馬秋風起的意思。相傳為蔣先生所書。
荔蔭園(蔣光鼐故居)以廣植荔枝而名,初創於清道鹹年間,是一代抗日名將蔣光鼐將軍祖父蔣理祥手創。蔣理祥字議寰,號吉雲,鹹豐三年進士,選庶吉上,為翰林院編修。1887年,蔣光鼐在園邊祖屋出生並度過少年時期,青年從軍,跟隨孫中山革命,戰功顯赫。1931年升為陸軍上將,任十九路軍總指揮。1932年指揮了“—·二八”淞滬抗戰,大挫日寇銳氣,大振國威,震動了中外。1933年11月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發動反蔣事變,失敗後去香港,進行抗日反蔣活動。1935年聯合十九路軍將領通電反蔣,主張抗日。蘆溝橋事變後,任廣東民衆抗日自衛團第四區(東美、增城、寶安)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任第七戰區參謀長。1940年改任副司令長官。1946年參加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建國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任紡織工業部部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1967年6月在北京病逝。
1930年,蔣光鼐在祖園闢建一座西方別墅式樓房,基座特別,為拱形涵洞式墊托底層地面,通風防潮。花崗岩石砌臺階,石雕欄桿精緻,前廊後室,內建一廳兩廂,一式二層,紅墻圍護國林,內有荔枝、竜眼、黃皮、番荔枝、法國白玉蘭等名果嘉木,園前有高臺,一株芒果濃蔭如傘,門樓石砌,疏瓦翹檐,石匾楷書:“荔蔭園”,一副行書門聯:“造廬誰道竜猶臥,題戶應嗤鳥是凡。”園後山麓,有蔣光鼐先生父母墓,墓臺上,坐北朝南矗立1座10米多高的“考妣碑”。左側墓志銘是前清進士張其淦為蔣父而撰,右側墓志銘是民國元老鬍漢民先生為蔣母而書。離碑百步有六角亭1座,是蔣光鼐先生紀念其弟蔣光魯而建,名曰“光魯亭”,蔣光魯原為十九路軍屬下一位團長,人稱“驍將”,1929年十九路軍在山東、河南一帶與馮、閻聯軍作戰中陣亡。現在“荔蔭園”“考妣碑”“光魯亭”同屬蔣光鼐故居文物點。1987年經市、鎮兩級政府接收重新修繕,定為東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專人管理,嚮遊人開放,故居背靠之三臺山,南柵管理區已闢建為公園,並擬定“光魯亭”重修計劃。 |
|
抗日名將蔣光鼐故居,又名荔蔭園,坐落在東莞市虎門鎮南柵新基村,是一個造型典雅的西洋別墅式園林建築。總面積1551平方米,遍植荔枝、竜眼、玉蘭等樹木,園內果樹蔽日,爭來一片難得的蔭涼。荔蔭園的大門橫匾上刻有“荔蔭園”三字,門左右是一副對聯:“造廬誰道竜猶臥,題戶應嗤鳥是凡”。字體剛勁飄逸,神采飛揚,大有金戈鐵馬秋風起的意思。
故園前面的一幢小洋房叫“紅荔山房”,建於1930年,現已成為了展覽館,裏面陳列了不少珍貴的圖片和資料,吸引着大批的遊客前來參觀。園內夾道而生的的大葉葵蒼翠欲滴,墨緑蔥蘢;被修剪成的球冠狀的板子樹修整有緻,宛如朵朵盛開的緑傘;萬緑叢中, 幾株海棠豔紅似火,格外搶眼,一棵上了百歲的荔枝樹英姿煥發,顆顆紅荔挂滿枝頭,煞是醒目。園後小山上有光魯亭、蔣蘭士夫婦墓、考妣碑等。蔣先生故居——荔蔭園已被列為廣東省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蔣光鼐故居主體建築保存良好,故居內保存有蔣光鼐擔任第一屆紡織工業部部長的任命書;1932年蔡鍇等軍政官員建造的2個石碑;1932年蔣兆和在上海抗日前綫給蔣光鼐先生繪製的肖像油畫;1988年為紀念蔣光鼐誕生100周年,周思聰等書畫名傢所作的6件作品等文物。 |
|
該園以廣植荔枝而名,初創於清道鹹年間,是一代抗日名將蔣光鼐將軍祖父蔣理祥手創。蔣理祥字議寰,號吉雲,鹹豐三年進士,選庶吉上,為翰林院編修。
1930年,蔣光鼐在祖園闢建一座西方別墅式樓房,基座特別,為拱形涵洞式墊托底層地面,通風防潮。花崗岩石砌臺階,石雕欄桿精緻,前廊後室,內進一廳兩廂,一式二層,紅墻圍護國林,內有荔枝、竜眼、黃皮、番荔枝、法國白玉蘭等名果嘉木,園前有高臺,一株芒果濃蔭如傘,門樓石砌,疏瓦翹檐,石匾楷書:“荔蔭園”,一副行書門聯:“造廬誰道竜猶臥,題戶應嗤鳥是凡。”園後山麓,有蔣光鼐先生父母墓,墓臺上,坐北朝南矗立1座10米多高的“考妣碑”。左側墓志銘是前清進士張其淦為蔣父而撰,右側墓志銘是民國元老鬍漢民先生為蔣母而書。離碑百步有六角亭1座,是蔣光鼐先生紀念其弟蔣光魯而建,名曰“光魯亭”,蔣光魯原為十九路軍屬下一位團長,人稱“驍將”,1929年十九路軍在山東、河南一帶與馮、閻聯軍作戰中陣亡。現在“荔蔭園”“考妣碑”“光魯亭”同屬蔣光鼐故居文物點。
1987年經市、鎮兩級政府接收重新修繕,定為東蕪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專人管理,嚮遊人開放,故居背靠之三臺山,南柵管理區已闢建為公園,並擬定“光魯亭”重修計劃。 |
|
目前,蔣光鼐故居設施落後易緻展品腐爛故居顯得格外的冷清。故居外墻上挂有的一張蔣光鼐先的畫像也有些陳舊,唯有故居裏的荔枝樹依然濃緑。
作為愛國名將的紀念地,蔣光鼐故居還存在以下問題:其一,故居作為旅遊景點,配備設施不足,參觀人數較少;其二,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附屬文物的光魯亭,離鄰近的變壓站不足一米,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其三,故居主體天台有裂痕,墻壁有浸水現象;其四,故居室內潮濕,容易導致展品腐爛;其五,故居陳列的內容不夠豐富等。 |
蔣光鼐故居的重新修繕計劃 Former Residence of Jiang Guangnai re-repair plan |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愛國名將蔣光鼐故居,作為旅遊景點,因配套設施不足,陳列內容不夠豐富,展示形式較為落後,且年久失修一。現在每個星期難覓一參觀者,即便是節假日,也不例外。”對此,蔣光鼐之子蔣建國先生回鄉實地察看時,感到非常痛心。
目前,《蔣光鼐故居保護規劃方案》正式出臺。蔣光鼐故居將申報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蔣光鼐故居的修繕保護分兩期完成,2006年至2008年,重點是對故居主體建築區(即現在的蔣光鼐故居)重新修繕和陳列館的籌建工作;2009年至2010年將全面實施保護規劃。此外,虎門鎮將申報故居陳列館成為獨立的法人單位,並由專人專職管理,提升其自身的社會歷史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同時欲申報其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蔣光鼐故居的保護分故居主體建築區修繕、陳列展覽區興建、休閑娛樂區建設三個部分。故居主體建築區修繕將把故居“紅荔山房”內展品全部搬移後,盡力恢復這幢赤紅色的西洋別墅室內的傢居擺設,讓後人感受一下曾任十九路軍總指揮、國傢紡織部部長的蔣光鼐曾有一個怎麽樣的傢所;同時為了美化故居周圍環境,計劃把圍園內的草地全部鏟除,重新再種植,並且在空地上增添一些花草,此外還將購置一些有價值的盆栽。
目前陳列館地址已經確定,位於故居旁邊,屬故居主體建設控製地帶區,面積約為1876平方米。陳列館將主要用於擺設蔣光鼐先生的生平事跡的介紹及相關文物。同時還將嚮社會徵集與蔣光鼐將軍有關的物品、信件、手稿,抗日時期發生過的戰爭事跡以及其他有價值的文物。
蔣光鼐故居修繕工程還想得到蔣光鼐將軍後人的幫助,爭取到抗日戰爭紀念館徵集‘化險石戒指’復製品”。這個化險石戒指是重要文物,2002年“淞滬抗戰”70周年時,由蔣光鼐將軍後人捐給抗日戰爭紀念館。 |
附:蔣光鼐先生生平簡介 PS: Mr. Jiang Guangnai Biography |
1887年,蔣光鼐在園邊祖屋出生並度過少年時期,青年從軍,跟隨孫中山革命,戰攻顯赫。1931年升為陸軍上將,任十九路軍總指揮。1932年指揮了“—·二八”淞滬抗戰,大挫日寇銳氣,大振國威,震動了中外。1933年11月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發動反蔣事變,失敗後去香港,進行抗日反蔣活動。1935年聯合十九路軍將領通電反蔣,主張抗日。蘆溝橋事變後,任廣東民衆抗日自衛團第四區(東美、增城、寶安)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任第七戰區參謀長。1940年改任副司令長官。1946年參加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建國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任紡織工業部部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1967年6月在北京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