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關
  蕭關,是歷史上著名的關隘,地當固原東南,是三關口以北、古瓦亭峽以南的一段險要峽𠔌,有涇水相伴。
  漢代的蕭關原本位於今寧夏固原東南。北宋時,政府為了防禦西夏,又在漢代蕭關故址以北200裏,重築蕭關,位置是今寧夏同心縣南。
  《史記·年表》入都關中索隱註曰:“東函𠔌,南崤武,西散關,北蕭關”為關中4大關隘。4關之一的北蕭關,亦稱漢蕭關,就在環縣境內的秦長城與蕭關故道的交匯點上,《慶陽府志》雲:“蕭關在城西北二裏”。
  蕭關地處環江東岸開闊的臺地上,是關中的北大門。出關達寧夏、內蒙及蘭州、河西等地;入關經環江、馬蓮河、涇河直抵關中。
  自戰國、秦漢以來,蕭關故道一直是關中與北方的軍事、經濟、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舊《環縣志》載:“其疆域西北與寧夏固原勢若唇齒,東北一帶花馬池、定邊出入之要津。自靈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東至延綏,相距各四百餘裏,其中唯此一縣襟帶四方。實銀夏之門戶,彬寧之鎖鑰也。”戰國秦長城由西而東,橫跨環江,越過蕭關故道,沿河設塞,築城建關,建在此交叉點上的蕭關,即是在長城上建的關口,也是長城史上最早的關口之一,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蕭關不是一個獨立的關塞,它與秦長城的戰略地位是密切相關的。秦長城以及在環縣境內沿長城修築的城鎮堡寨,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另外,縣城周圍的果兒山、玉皇山、城東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崗、瀋傢臺、城東溝口的城障,將縣城團團圍在中央,構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築在蕭關的製高點上,既可遙相呼應,又能俯瞰環江、城西川,城東溝三水交匯的所有地域,關內、外5平方公裏的河𠔌、山川、道路、村捨等盡收眼底,高下縱橫形成立體防禦體係,其設計之精心,佈局之巧妙,令世人嘆為觀止。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範韓祠的石碑文中,對環縣和蕭關的戰略地位,亦有類似的記述:“... ...蓋似鹿阝延、環慶、中原之咽喉,西夏必爭之地也,若非範韓二公出奇製勝,勢相聯屬,則鹿阝延未知,而環慶危矣,環慶危而關中隨之。”
  蕭關故道亦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對於隴右人民安居樂業、發展經濟、交流文化、繁榮商貿、方便交通皆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文化史上一條極為重要的文化帶,那麽,蕭關亦是這一文化帶上璀璨的一環。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用智慧、信念、血肉築成的。它始終服務於中華民族,服務於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保護先進,保護和平,反對侵略,反對戰爭。它不止一次地防止或緩解了歷史上可能出現的倒退行為。它的這種歷史光輝,是永遠不會泯滅的。唐宋以來,世人以它的名子命名的各種蕭關就有十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