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蠻·黃鶴樓 Song Form Tower of Yellow Crane》 |
詩人: 毛澤東 Mao Zedong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綫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一九二七年春 |
|
菩薩蠻·黃鶴樓
作者:毛澤東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綫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註釋
〔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區之西長江岸邊的黃鶴磯(一作黃鵠磯)上,即今武漢長江大橋南端西側。樓在歷史上曾幾經毀壞修復,一九五五年修建大橋時拆去遺留建築物,一九八五年六月在重新擴建後開放。《南齊書·州郡志》說有個叫子安的仙人,曾騎黃鵠(即鶴,古“鵠”、“鶴”二字通)經過黃鵠磯。《太平寰宇記》說騎鶴仙人叫費文褘(huī灰),一作費禕(yī衣),每乘黃鶴到此樓休息。樓因此得名。許多文人曾題詩抒慨,唐崔顥的名句“黃鶴一去不復返”,尤為歷代傳誦。作者藉這個題目,抒發了革命傢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九派〕派,水的支流。相傳在長江中遊一帶有九條支流同長江匯合,所以稱“九派”。鮑照《登黃鶴磯》詩:“九派引滄流。”
〔中國〕指中國的中部地區。
〔一綫〕指當時長江以南的粵漢鐵路和以北的京漢鐵路。一九五七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兩條鐵路已接通,改名京廣鐵路。
〔龜蛇鎖大江〕龜蛇指龜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長江邊,龜山在它對岸的漢陽,隔江對峙,好像要把長江鎖住一樣。
〔把酒酹(lèi淚)滔滔〕酹是古代用酒澆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對自然界事物設誓的一種習俗。這裏是對滔滔的長江表示同反動勢力鬥爭到底的决心。
〔心潮〕作者自註:“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號,黨的緊急會議,决定武裝反擊,從此找到了出路。”
此詞的寫作特色主要是寓情於景,既寫黃鶴樓懷古又抒發了詩人的感情,富有藝術魅力。
上闋首句,『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綫穿南北』,詞語雄渾有力,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波濤滾滾由西嚮東一瀉千裏的長江,從我國中部流過,還有貫通南北的京漢和粵漢兩條鐵路穿越我國大江南北,景觀雄偉。這裏的『一綫』二字用得極為精確,因為站在高大的黃鶴樓嚮下眺望,京漢和粵漢鐵路相接的形狀確是『一綫』。『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這兩句寫的是近景,其中用一個『鎖』字,把在如煙的迷茫一片的細雨籠罩下,隔江緊緊相對的龜蛇二山(龜山在漢陽,蛇山在武昌)好像要把大江東去的巨流都封鎖起來似的,真是把靜物寫活了。
下闋既含懷古之意,又抒慷慨激昂之情。『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這兩句緊扣題目,同時表現出對當時武漢政局的深切關心。登上黃鶴樓,自然會聯想到黃鶴樓自古以來流傳着不少的神話和傳說,還想到了一些詩人留下關於黃鶴樓的詩句,如唐代詩人崔顥寫的那首《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詩中作者寫的是一種感傷的吊古和思念鄉土的思想感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對着滾滾東去的江水,他立誓要同反動勢力鬥爭到底,一腔難以抑製的革命激情,就像是洶涌的波濤那樣翻騰起伏,追逐着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在這之後,大革命失敗了,黨中央召開了『八七』會議,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開展土地革命為新內容的路綫方針,在湖南農民運動的基礎上,親自領導農民暴動,舉行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秋收起義,然後又率領農民起義軍嚮井岡山進軍,從此中國革命找到正確的道路。這後來的事實就是詞的收尾兩句所抒發的無産階級革命感情的具體表現。
另外,本詞的寫作特點還有,描述事物用詞形象生動。如『茫茫』,形象地表現了『九派』的廣阔氣勢;『穿』,既表現貫通南北,又富有動感;『鎖』字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使得筆下景物,躍然紙上;『逐』字也是如此,把詩人當時激越、憤懣的思想感情用滾滾江水起伏翻涌這一生動的形象表現了出來。詞中的疊字,既精彩逼真地表現了事物,同時又富有節奏感,讀來深有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