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神祇 : 歌麯音樂 > 菩薩
目錄
基本內容
  菩薩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譯“菩提薩埵(拼音:duǒ)”的簡稱, 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衆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衆生),全譯是“覺有情”,它包括自覺和覺他兩層意思,就是說,菩薩既是已經“覺悟的衆生”,又是以覺悟他人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薩外,還有像觀音、地藏、文殊、普賢一類的”大菩薩“ ,梵文是 Mahāsattva,中文譯音是摩訶薩,又意譯為“大士、聖士、開士”等名稱。
  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衆生的人物。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後,隨着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的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纍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衆的寺院高僧和在傢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回中的衆生度化成佛。
  寺廟中供的菩薩像,主要的是文殊師利 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賢 Samantabhadra 、觀世音 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菩薩”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法界之一。
何謂“菩薩”?
  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衆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簡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
  何謂發菩提心?廣說如四弘誓願:“無邊衆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習,達到堅固成就的。
  又《佛地論》有三義:“1. 謂諸薩 求菩提故。2. 緣菩提薩 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 薩 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從初學,久學到最後身菩薩,淺深萬類。但一般人總是想到觀音、彌勒、文殊等大菩薩,這纔不敢自稱菩薩。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一切“衆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聖賢所尊敬。
  菩薩有多種分類,除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之菩薩階位外,《菩薩地持經》捲八菩薩功德品亦舉出菩薩有十種:1. 種性-未得淨心。2. 入-發心修學。3. 未淨-已入而未達淨心地。4. 淨-入淨心地。5. 未熟-淨者未入畢竟地。6. 熟-入畢竟地。7. 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 定-已入定地。9. 一生-次第得無上菩提。10. 最後身-此生得無上菩提。此外,復分在傢與出傢、生身與法身、退轉與不退轉等。
  一念惡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善惡皆拋即菩薩
  菩薩修六度之行,稱作“菩薩行”;以達佛果為目的之教,稱為“菩薩乘”;菩薩應持之戒,稱為“菩薩戒”。
學術定義
  【菩薩
  (術語)具名菩提薩埵 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衆生,道衆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衆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衆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衆。《註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衆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十四曰:“菩薩鬍語,此方翻譯為道衆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衆生。”《法華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法華經》(隋代嘉祥疏)一曰:“菩提雲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薩埵言衆生,為求果道故名道衆生也。”《法華玄贊》二曰:“菩提覺義,是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佛地論》二曰:“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淨名疏》一曰:“菩提為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此人發大心為衆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安師雲開士始士。又翻雲大道心衆生。古本翻為高士。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今依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衆生。用諸佛道成就衆生故。名菩提薩埵。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天台戒經義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訶菩提質帝薩埵。今言菩薩。略其餘字。譯雲大道心成衆生。”《等不等觀雜錄》一曰:“菩薩之薩字,說文無之。今有人改作[薩-産+夆],謂是薛字之假藉也。又有寫作殺,更可駭也。考字典從薩,與古經不符。經中從廿從阝從立從生,當是譯經時所撰,良有以也。”
  ①柬埔寨西部的省。西鄰泰國。面積 1.3 萬平方公裏。人口 22 萬。省會菩薩。西部的豆蔻山,占全省三分之一,森林茂密,擁有全國最大的天然保護林。北部和東部高度稍降。西部潮濕,東部稍幹。産稻、豆蔻,有捕魚、養蠶、釀酒等業。盛産大理石。丹永河橫貫,6~11 月高水位時,可以通航。金邊至曼𠔌的公路和鐵路通過東部地區。
  ②柬埔寨菩薩省會。位於丹永河下遊北岸,在磅清揚的西北方。人口 1.4 萬。公路和鐵路連接金邊和馬德望。有航空站。雨季時,吃水 4 米的船衹,可自金邊起航,經洞裏薩湖至此。農、林産品和礦石的集散地。城南的丹永河是豆蔻山木材的流放渠道。
  文殊菩薩四大菩薩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徵,這就是文殊、觀音、普賢、地藏。中國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願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薩之中,使至理成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跡;在智、悲、行、願之中,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代表。大慈與人樂,大悲拔人苦,觀音菩薩在現實娑婆世界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就是人們永遠的信仰希冀。
  文殊菩薩有三名,分別是文殊師利、滿殊屍利與曼殊室利。文殊師利意譯“妙德”,指文殊菩薩具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微妙功德;滿殊屍利意譯“妙首”,因為他所具功德居諸菩薩之首;曼殊室利意譯“妙吉祥”,稱頌其功德最勝吉祥。此外還有文殊師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孺童文殊菩薩等等稱號。
  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着蕓蕓衆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鉢經》)。傳說他在過去世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的深廣銳利,可知矣。在諸大菩薩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作為輔佐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上首,被敬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不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縛,他的法門以善巧為特色,應機開示宣揚佛法,註重第一義諦,與衆不同。他有過“仗劍迫佛”這樣令人詫異萬端的行為,也常用突如其來的詰難,用以警醒曉喻為表象、枝節所迷惑的有情人神。
  釋迦牟尼佛涅盤之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是一個無佛的時代,天人衆生無依無怙。為此釋尊殷勤付囑地藏菩薩,要他以大神通力方便度化,勿令天人墮諸惡趣。因此地藏菩薩莊嚴自誓:“必盡度六道衆生,始願成佛。”這位“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的菩薩,發下並真切踐行了這樣宏大無邊、捨己度人的誓願,教導衆生敬信三寶。他愍念五濁惡世受苦衆生,應衆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他們的善根,這是佛教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曾先後轉世為大長者之子、婆羅門女(《地藏菩薩本願經》捲上“忉利天宮神通品”)、國王、名為光目的女子(同經“閻浮衆生業感品”)等,他們的共通之處是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廣度六道罪苦衆生。總而言之,“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立此慈悲憐愍之廣大誓願,故有“大願”之尊稱。
  據學者研究,地藏菩薩信仰在印度出現較晚,約在5、6世紀之時,並不在印度的四大菩薩(觀音、文殊、彌勒、普賢)之列。在中國,地藏信仰約興起於隋代前後,日漸興盛,乃至最後取代彌勒成為四大菩薩之一。
  普賢菩薩梵名三曼多跋陀羅,又譯作遍吉菩薩,意思是身相與功德無所不在,精純高深。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行願”包括修行與誓願兩方面,換言之,普賢既有廣大誓願,又能身體力行去實踐,他曾在過去無量劫中修菩薩行、求一切智,具足無量行願示現於一切佛剎,通常又被尊稱為大行普賢菩薩。因此,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實踐菩薩道的榜樣、典範。普賢、文殊兩位菩薩構成一對法門,普賢主司一切三昧(正定),文殊菩薩主司一切般若(智慧),兩者相輔相成,都是修行證道歷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來,普賢信仰便在古印度和西域地方流傳。大約在公元二、三世紀時便有傳說,稱大月氏(約當今阿富汗、巴基斯坦與中亞部分地區)的一處佛寺中有普賢菩薩像,曾有癩風病人一心一意發願祈求,普賢菩薩像以右手摩其身,病當即痊愈。中國則奉普賢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傳說晉代時他曾親身在四川峨眉山示現,那裏從此被奉為普賢的道場,香火極盛,成為普賢崇拜在中國的一大中心。
  大正藏 第 20 册 No. 1092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No. 1092 [cf. Nos. 1093-1099, 901(Fasc. 5)]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捲第一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菩薩者於諸有情常起悲智。幸無慳惜嫉妒之心。乃得修治無上法故。又菩薩者恆為有情勤修善法。是故得名真是菩薩。言菩提薩埵者何謂也。菩提名智薩埵名悲。溥示方便之衆義也。因此二法荷濟有情。乃得名為菩提薩埵。”
八大菩薩
  關於八大菩薩有多種說法。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裏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
  《藥師經》說: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
  《七佛八菩薩經》說: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
  《捨利弗陀羅尼經》說:光明菩薩、慧光明菩薩、日光明菩薩、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行意菩薩
  《般若理趣經》說:金剛手菩薩、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菩薩、纔發意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
  在諸多菩薩中,大傢比較熟悉的就是八大菩薩。密宗的八大菩薩是:
  1. 觀世音菩薩,玄藏三藏又譯作觀自在菩薩。唐寧以來,民間信仰的有三十三變化觀音。密宗造像有六觀音、七觀音等變化。六觀音是十一面觀音、不空羅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和準提觀音。另外加上聖觀音,稱為七觀音。觀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體變化的觀音中,特別受歡迎喜愛的是白衣觀音。
  2. 彌勒菩薩,又稱為慈氏、無能勝等。他出身於印度婆羅門,後得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記為菩薩。他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所謂補處,是此菩薩可彌補佛陀位置的意思。彌勒菩薩在民間的形象是襢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當胸,手掌張開,右手執蓮花,所戴寶冠中有寶塔,塔中現捨利;在金剛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竪立,中指與無名指彎麯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 虛空藏菩薩,為藏福德於虛無限境界之意,表示氣福可以無限生産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羅中,虛空藏菩薩是虛空藏院的主尊。東密虛空藏菩薩求聞持聰明法觀想本尊形像,菩薩全身為金色,相貌莊嚴,頭戴五佛寶冠,在蓮花上半跏坐,容顔妙而怡喜悅,左手執白色蓮花,花上有如意寶珠,發出黃色光芒,右手結與願印,五指垂下,將手掌嚮外。
  4. 金剛手菩薩,即金剛薩埵,又稱秘密主,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於密教中,所指有四:(一)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二)為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三十七尊之一。(三)為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中,十七尊中之主尊。(四)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部院“大智金剛部”之主尊。
  5. 普賢菩薩,是騎白象行願的菩薩。印度古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還視為金剛薩埵同體。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6. 文殊師利菩薩。他生於印度捨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傢,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化號。“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稱之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此外造像還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 除蓋障菩薩。其德行為消除所有一切煩惱之障礙,為胎藏界曼荼除蓋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之一。
  8. 地藏菩薩。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自誓必度盡六道衆生,始願成佛;衆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的雕像大多數是僧侶袈裟打扮,左手拿着寶珠,右手拿錫杖。
佛教百科
  【菩薩】  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自行成就,則能覺悟一切有情衆生,是名菩薩
佛教百科
  【菩薩】  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衆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衆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如來說法,萬萬恆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衆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衆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埵(Sattva)除譯為“有情”、“衆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李明權)
佛教百科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能自覺又覺他的有情。菩薩的意思,還有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開士者,以法開導衆生之士;始士者,開始覺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實踐大乘佛法之士。
英文解釋
  1. n.:  buddha,  idol,  joss
法文解釋
  1. n.  bodhisattva
  2. n.  bouddha
近義詞
菩薩
相關詞
宗教佛教慈氏佛法彌勒佛正法法王子佛教百科
社會教育藝術雕塑動漫密宗淨土
更多結果...
包含詞
菩薩省菩薩市泥菩薩
分類詳情
得大勢菩薩救脫菩薩光明菩薩金剛拳菩薩
虛空庫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菩薩
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菩薩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除蓋障菩薩文殊菩薩藥王菩薩
大勢至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上菩薩
跋陀和菩薩堅勇菩薩慧光明菩薩日光明菩薩
教化菩薩令一切意滿菩薩大自在菩薩宿王菩薩
行意菩薩纔發意轉法輪菩薩摧一切魔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