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方信孺 Fang Xinru
庭前雙樹尚依然,何處猶參無樹禪。 一自老盧歸去後,年年長結萬燈緣。 |
|
印度的一種著名的榕屬植物,因植株高大,壽命長和在經濟用途上為蟲膠的來源而著稱,它與孟加拉榕的區別在於無支根 |
|
常緑喬木,葉卵圓形,前端細長,花托略作球形,花隱藏在花托內,果實扁圓形。原産 印度 ,大約與佛教同時傳入我國。樹幹上取出的乳汁可製硬樹膠。我國 華南 地區用作觀賞樹和行道樹。 |
|
常緑喬木。葉卵圓形,花隱藏在球形花托內,果實扁圓形,樹幹內所含乳狀汁液可製硬樹膠。 |
|
菩提樹
拉丁文學名:ficus religiosa linn
英文名稱:bo tree ;pipal tree;bo-tree fig
別名:阿裏多羅,印度菩提樹,思維樹,畢鉢羅樹,覺樹
科屬名:桑科、榕屬
植物特性
落葉性喬木,高10-20公尺,全株平滑,樹冠巨大。單葉互生,心形或三角狀闊卵形,具葉柄,全緣波狀,革質,卵圓形或三角狀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長尾狀銳尖,葉基截形或淺心形,側脈8~10對。 花:花期7~10月。果實:隱花果腋出雙生,扁球形,表面散生多數紫色斑點,基部具有革質之苞片3 片。葉互生,滴水的葉尖乃該品種特徵,是適應熱帶雨林而成,此樹的根壓大得驚人,在早上可以見到樹葉分泌出水由葉尖滴下。
栽培方式
春季為扦插適期,選取去年生粗壯枝條扦插,扦插前插穗基部先浸水10分鐘或利用發根劑處理,促進發根,整枝修剪可於鼕季進行,維持樹形美觀。
産地:原産印度、緬甸、斯裏蘭卡。是古日耳曼民族的一種神聖植物,充滿了歷史與傳奇。
宗教內涵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麽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麽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緑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傢理論“四大皆空”裏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衆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傢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啓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着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着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采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文革” 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製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纔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嚮榮,似乎象徵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着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纔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傢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綫,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傢人什麽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製定的法律裏就有這麽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傢人的文學藝術裏,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裏,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傢人的諺語裏,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在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竜鎮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緑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緑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緑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决不超額。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遊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於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地傣族群衆視此樹為“神樹”,在其四周砌起磚墻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絶。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幹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係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過艱苦努力,奮發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願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衆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幹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製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裏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
|
|
|
【物種名稱】菩提樹
【中文別名】沙羅雙樹,阿裏多羅,印度菩提樹,黃桷樹,思維樹,畢鉢羅樹,覺樹,
【拉丁學名】Ficus religiosa Linn.
【英文名稱】Bo tree ;Pipal tree;Bo-tree fig
【科屬分類】桑科、榕屬
菩提樹簡介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衆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傢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啓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在我國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麽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許多中國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麽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傢理論“四大皆空”裏作了引伸而來的吧!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着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着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采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
菩提樹與我國四川盆地的黃桷樹屬於同一樹種,在佛教裏,黃桷樹也被稱為菩提樹,而像印度那樣的常緑的菩提樹,我國是沒有的,據考證,它最初是隨着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纔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在雲南的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傣傢人什麽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製定的法律裏就有這麽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傢人的文學藝術裏,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裏,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傢人的諺語裏,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走進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
時空分佈
菩提樹原産印度,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別名覺悟樹、智慧樹。相傳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藥三藏從西竺引種菩提樹於廣州光孝寺壇前。從此我國廣東、雲南均有菩提樹生長。 是印度國樹。在印度、斯裏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聖樹,萬分敬仰。 |
個體特徵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
菩提樹屬桑科常緑喬木,大喬木。一般樹高15米,直徑2米。樹皮黃白色或灰色,皮平滑或微具縱棱,冠幅廣展;樹幹凹凸不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數嚮四周擴展,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葉互生,近革質,三角狀卵形;或三角狀長圓形,先端驟尖,延長成尾狀,基部寬楔形至淺心形,全緣或波狀;深緑色,有光澤,不沾灰塵,被看作聖樹的象徵。葉形美觀,常用作詩畫題材。花生於葉腋,不見真面目,稱隱頭花序成對腋生。無總梗,扁球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生內壁近口部,無柄,花被片3,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無梗,花被片3-4,花柱近頂生。癭花多數,花被片4-5;子房有柄,花柱綫形。隱花果,扁平圓形,鼕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 |
生理特徵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菩提樹樹幹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藥,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 |
植物特性 Plant characteristics |
落葉性喬木,高10-20公尺,全株平滑,樹冠巨大。單葉互生,心形或三角狀闊卵形,具葉柄,全緣波狀,革質,卵圓形或三角狀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長尾狀銳尖,葉基截形或淺心形,側脈8~10對。 花:花期7~10月。果實:隱花果腋出雙生,扁球形,表面散生多數紫色斑點,基部具有革質之苞片3 片。葉互生,滴水的葉尖乃該品種特徵,是適應熱帶雨林而成,此樹的根壓大得驚人,在早上可以見到樹葉分泌出水由葉尖滴下。 |
|
春季為扦插適期,選取去年生粗壯枝條扦插,扦插前插穗基部先浸水10分鐘或利用發根劑處理,促進發根,整枝修剪可於鼕季進行,維持樹形美觀。
養殖方法:菩提樹的養護方法於一般花木的養護方法基本相同,沒有什麽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氣良好,陽光充足。澆水要求見幹見 濕,一次性澆透。夏季兩、三天幹透再澆水;鼕季可一周澆一次,盆栽兩 年換盆一次。土質可用原田土與腐葉土,鬆針土都 可以。喜溫暖多濕、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沙壤土為好,鼕季溫度低於5℃時,無凍害現象,較耐寒。
常用扦插繁殖。扦插以4-6月為宜,選取頂端嫩枝,長20釐米,留2-3片葉,下部葉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溫水洗去,稍晾幹後扦插,插後30天能生根。
栽培::盆栽幼苗放半陰處,株高30釐米時,可放室外栽培。幼苗每年春季換盆,補充新鮮肥沃土壤,改換大盆。成年植株每2-3年換盆1次。生長期每2周施肥1次。盛夏除正常澆水外,需多噴水,秋、鼕季逐漸減少澆水。鼕季室內栽培要求陽光充足和通風。
病蟲害::常發生黑黴病和葉斑病,發病初期,每半月用200倍波爾多液噴施1次。常有介殼蟲侵害葉片,可用氧化樂果1000倍液噴殺。主要蟲害是蚧殼蟲中糠蚧和吹棉蚧。這兩種蚧殼蟲都是屬刺吸式害蟲,其體外有一層蠟膜,故一般的殺蟲劑效果均不佳。用吡蟲啉或吡蟲啉的改良劑,如萬裏紅,頂紅等,其效果較好。發現蟲害,可用萬裏紅稀釋3000倍噴霧滅殺。
應用:菩提樹樹姿美觀,葉片綺麗,是一種生長慢、壽命長的常緑風景樹。幼苗期盆栽很有觀賞價值,常用來點綴會客廳、書房。 |
|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傢。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歷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卒謚大通禪師。
唐朝初年,他與師兄慧能對話,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意思說: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鉢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裏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衹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慧能(後來稱禪宗六祖)對寫了這麽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麽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緑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傢理論“四大皆空”裏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衆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傢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啓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着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中國風水協會主席陳帥佛2003年帶團到此考察過,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着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采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狀,枝葉茂盛。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文革” 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製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纔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嚮榮,似乎象徵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着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纔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傢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綫,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傢人什麽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製定的法律裏就有這麽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傢人的文學藝術裏,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裏,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傢人的諺語裏,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在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竜鎮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緑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緑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緑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决不超額。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遊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於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地傣族群衆視此樹為“神樹”,在其四周砌起磚墻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絶。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幹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係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過艱苦努力,奮發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願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衆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
|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幹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製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裏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菩提樹】 (植物)Bodhidruma,又Bodhivr!ks!a,釋尊於此樹下成道,故名菩提樹,譯曰道樹,又云覺樹。然此樹之本名,法苑珠林八雲阿沛多羅樹,法顯傳云貝多樹,觀佛三昧經云阿輸陀樹As/vattha,西域記八雲畢鉢羅樹(Pippala)。見畢鉢羅條。謂貝多羅為菩提樹者誤也。酉陽雜俎曰:“菩提樹出摩伽阤國,在摩訶菩提寺。蓋釋伽如來成道時樹,一名思惟樹,莖幹黃白,枝葉青翠,經鼕不凋。至佛入滅日,變色凋落,過已還生。至此日,國王人民,大作佛事,收葉而歸,以為瑞也。樹高四百尺,已下有銀塔周回繞之。彼國人四時常焚香散花,繞樹作禮。唐貞觀中,頻遣使往,於寺設供,並施袈娑。至顯慶五年,於寺立碑,以紀聖德。此樹梵名有二:一曰賓撥梨力叉,二曰阿濕曷咃婆力叉。西域記謂之卑鉢羅,以佛於其下成道,即以道為稱,故號菩提婆力叉,漢翻為樹。”翻譯名義集曰:“西域記雲:即畢鉢羅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謂之菩提樹。”廣東新語曰:“訶林有菩提樹,蕭梁時智藥三藏自西竺持來。今大可百圍,作三四大柯,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計,大者合圍,小者拱把,歲久根包其幹,惟見根而不見幹。葉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采而漚之,惟餘細筋如絲,霏微蕩漾,比於紗𠔌,俗謂之菩提紗是也。”按訶林即今番禺之光孝寺,寺有西番訶黎勒樹,故名。粵東筆記曰:“菩提樹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羅,細點如星。謂之星月菩提。”光孝寺志曰:“嘉慶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颶風吹倒。陳中丞大文命工培護。越年枯萎。寺僧喬庵離相同詣南華接一小枝歸,植舊地。今扶疏猶昔。”雷州府志曰:“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案菩提樹為常緑亞喬木,多産於粵東,高二丈餘。葉卵形,端甚尖長,花隱於花托中。實圓質堅不朽。今瓊山縣謂之金剛子。亦可作念珠。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菩提樹】原名“畢鉢羅樹”,因釋尊在此樹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樹”。 |
|
- n.: banyan, basswood, lime, linden, peepul
|
|
|
|
菩提樹的 | 菩提樹下 | 假菩提樹 | 菩提樹花 | 菩提樹皮 | 菩提樹神 | 菩提樹法 | 菩提樹葉 | 菩提樹精 | 心生菩提樹 | 菩提樹下死 | 巴真菩提樹 | 菩提樹大街 | 強化菩提樹 | 菩提樹法杖 | 菩提樹木材 | 身似菩提樹 | 菩提樹下成道 | 菩提樹下大街 | 印度菩提樹皮 | 強化菩提樹法 | 藍眼睛與菩提樹 | 菩提樹下的禮物 | 佛蠃髻發菩提樹 | 菩提樹樹液補給 | 出生無上菩提樹 | 菩提樹老心同靜 | 菩提樹路障補給 | 強化菩提樹法杖 | 菩提樹也明淨臺 | 菩提樹莊的暗狩姬 | 達人之菩提樹之弓 | 閃光的菩提樹法杖 | 閃光的菩提樹之弓 | 達人之菩提樹法杖 | 達人之閃光的菩提樹法杖 | 匠人之閃光的菩提樹法杖 | 達人之強化菩提樹法杖 | 達人之閃光的菩提樹之弓 | 匠人之閃光的菩提樹之弓 | 達人之強化菩提樹之弓 | 廣中菩提樹取其葉用水浸之葉肉盡潰而脈理獨存綃𠔌不足為其輕也士人能如蓮纍之號菩提燈見而戲為此絶 | 平凡之中體悟真理:心生菩提樹 | 匠人之閃光的強化菩提樹之弓 | 達人之閃光的強化菩提樹之弓 | 匠人之閃光的強化菩提樹法杖 | 達人之閃光的強化菩提樹法杖 | 平凡之中體悟真理心生菩提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