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佛教寺院 : 南陽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 杭州 [顯示全部] > 菩提寺
目錄
《菩提寺 Bodhi Temple》
詩人: 羅公升 Luo Gongsheng

菩提寺
菩提寺
菩提寺
菩提寺
  一畝方池幾劫灰,哭聲未了笑聲催。
  六橋煙橋相逢處,半是菩提拭淚來。
No. 2
菩提寺
菩提寺
  菩提寺投訴電話南陽旅遊投訴電話:0377-63397139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該寺始建於唐,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由菩提禪師朱智勤主持營建。以後各代有興有廢。清康熙時,襄陽十方主持在此披荊斬棘、擴宏法教、開山闢麓而鼎建。寺內的殿宇樓閣依山而建,四重院落。山門左開,古樹虯竜。中軸綫上的主要建築有二佛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藏經樓。兩側有鐘樓、鼓樓、大客堂、大齋堂、倉房、禪房、道院等。大雄殿為單檐硬山頂結構,頗具氣勢。闌額、內額、四椽伏等構件均飾彩繪。法堂柱不飾彩,粉飾的藻井圖案色澤深重。東西兩壁原有炭塑的五百羅漢,灰褐色彩,顯得“清靜虛無”。藏經樓重檐歇山頂結構,鬥拱彩繪,於華麗之中仍見古樸清雅。兩側的建築對稱分列於左右,雕繪也以古樸清雅而見長。殿房、禪院、僧房和藏經樓下各植奇花異卉。古老的桂花、芙蓉、辛夷、玉蘭、枇杷、梅花、芭蕉等各具姿態。寺後山坳裏泉水穿漕入院,茵茵送爽。寺內珍藏的《貝葉經》、緬甸佛像及吳道子畫,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平放於殿前的鋼石碑,石擊則猶如鐘鴔,融雪石則着雪即化,被奉為寺院之寶。
No. 3
菩提寺
菩提寺
菩提寺
  菩提寺投訴電話德宏州旅遊投訴電話:0692-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菩提寺是小乘佛教的寺廟。傣語稱“奘相”,意為寶石寺。這座寺廟雖然不大,占地面積盡3600平方米,但它確實享譽東南亞的著名南傳上座部佛寺。據史書記載,菩提寺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相傳當時茫施(今芒市)長官司長官的大兒子捨棄官位,削發為僧,修建此寺。因寺前是一株很大的菩提樹,便藉樹取名為菩提寺。三百餘年來,屢遭戰亂浩劫,破了又修,回了由建,歷經滄桑,直到現在。大殿前的一對石雕動物,是緬甸傳說中的一種奇獸,叫“嘎朵”,是專門守護佛殿的。現在大傢看到的這座大殿及傣式、漢式、梵式建築風格於一體,構思別緻,製作精巧,實為我國建築藝術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菩提寺不僅是僧人念經、教徒朝拜的地方,而且是傣族民間藝術的一座寶庫。這些藝術不僅體現在建築、裝飾、雕刻上,寺內還珍藏着許多傣族不同時期的藝術珍品,如燦爛奪目的壁畫,種類繁多的剪紙,內容浩瀚的萬卷經書等。
No. 4
菩提寺
菩提寺
菩提寺
  菩提寺是小乘佛教的寺廟。傣語稱"奘相",意為寶石寺。
  南陽菩提寺
   菩提寺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東北13公裏的老莊鄉寺莊村南,座落在杏花山東麓的山陰下部,是一座建築古樸、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也是一處環境清幽、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據《菩提寺志》記載,寺院始建於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為寺院菩提祖師朱智勤創建。其後歷代時興時衰,進行過程度不同的修葺和擴建。今存寺院建築,基本是保留了清代的建築風格。寺院座南面北,依山勢而建,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入寺院由下而上步步登高,自山門至藏經樓四進大院。山門外兩株高大的古銀杏,參天矗立。寺前石階百餘級,拾級而上,徐達寺前。入山門,步“迎風待月橋”,迎見二佛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依次建築在中軸綫上。中軸綫的兩側整齊有序的排列着鐘樓、鼓樓、大客堂、大齋堂、倉房、庫房、禪房、道院等附屬建築。整體建築佈局嚴謹,殿堂臺閣櫛比,雕棟畫梁色形古雅、宏偉、華麗而又壯觀。二佛殿,面闊三間,為單檐硬山式建築,左有五間廊房,右有四間廊房和三間平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單檐硬山式建築,左右有廊房13間,殿前建有月臺。法堂,面闊三間,為單檐硬山式建築,兩側建有平房各三間,壁間繪有五百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似迎人欲語。藏經樓,面闊五間,為重檐歇山式建築,其內珍藏的《貝葉經》、緬甸佛像、吳道子名畫等有着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現存鎮平縣文化館。整個寺院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寺院內外佳木秀,珍草蔥,碑碣石刻林立,奇花異卉遍布,四季飄香;山泉清澈,流繞寺院。遊人登大殿、遊經堂、遙望山蠻迥環,諦聽流水潺潺,令人情緒盎然,心曠神怡,留戀忘返。1986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老莊鄉杏花山東麓。依山而建,四重院落。始建於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宋明兩代重修。清康熙二十年(1681)擴建。位於中軸綫上的明清建築有照壁、山門、二佛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兩側有鐘鼓樓、大齋堂、倉房、東西庫房、禪房、道院等。附屬物有碑碣10餘通,其他有唐代銀杏、明代玉蘭,還有芙蓉、油棕、芭蕉等名貴樹木。山下有陡坡水庫,整個建築在山水花木的映襯下,顯得十分秀麗。寺旁南麓有宛西地方自治創始人彭田的祠堂。寺內收藏的貝葉經有重要價值。 鎮平縣東北部杏花山上,山上林木茂密,郁郁葱葱,褥熱頓釋,別有洞天。
  而叢竹繁衍,流泉崢琮,小鳥集翔,使位於山腰的寺院充滿靈氣。寺前的鐘乳石琳琅滿
  目,石壁間的老虎洞叢林掩映,古老的銀杏樹守護寺圍,使人遊興大增,情趣滿溢。
  該寺始建於唐,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由菩提禪師朱智勤主持營建。以後各代有興有廢。清康熙時,襄十方主持在此披荊斬棘、擴宏法教、開山闢麓而鼎建。寺內的殿宇樓閣依山而建,四重院落。山門左開,古樹虯竜。中軸綫上的主要建築有二佛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藏經樓。兩側有鐘樓、鼓樓、大客堂、大齋堂、倉房、禪房、道院等。大雄殿為單檐硬山頂結構,頗具氣勢。闌額、內額、四椽伏等構件均飾彩繪。法堂柱不飾彩,粉飾的藻井圖案色澤深重。東西兩壁原有炭塑的五百羅漢,灰褐色彩,顯得“清靜虛無”。藏經樓重檐歇山頂結構,鬥拱彩繪,於華麗之中仍見古樸清雅。兩側的建築對稱分列於左右,雕繪也以古樸清雅而見長。殿房、禪院、僧房和藏經樓下各植奇花異卉。古老的桂花、芙蓉、辛夷、玉蘭、枇杷、梅花、芭蕉等各具姿態。寺後山坳裏泉水穿漕入院,茵茵送爽。寺內珍藏的《貝葉經》、緬甸佛像及吳道子畫,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平放於殿前的鋼石碑,石擊則猶如鐘鳴,融雪石則着雪即化,被奉為寺院之寶。大殿前的一對石雕動物,是緬甸傳說中的一種奇獸,叫"嘎朵",是專門守護佛殿的。現在大傢看到的這座大殿及傣式、漢式、梵式建築風格於一體,構思別緻,製作精巧,實為我國建築藝術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這座寺廟雖然不大,占地面積盡3600平方米,但它確實享譽東南亞的著名南傳上座部佛寺。
  據史書記載,菩提寺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相傳當時茫施(今芒市)長官司長官的大兒子捨棄官位,削發為僧,修建此寺。因寺前是一株很大的菩提樹,便藉樹取名為菩提寺。三百餘年來,屢遭戰亂浩劫,破了又修,回了由建,歷經滄桑,直到現在。
  菩提寺不僅是僧人念經、教徒朝拜的地方,而且是傣族民間藝術的一座寶庫。這些藝術不僅體現在建築、裝飾、雕刻上,寺內還珍藏着許多傣族不同時期的藝術珍品,如燦爛奪目的壁畫,種類繁多的剪紙,內容浩瀚的萬卷經書等。
  菩提寺交通: 從南陽坐南陽——老莊或南陽——叉河的班車,衹需5元錢。春節時可能要貴一點點。到老莊街下車,會看到一條水泥路直嚮山頂,即到在。
  菩提寺住宿: 菩提寺位於杏花山上,山下即是老莊街,有上十傢旅店供你住宿。
  射陽菩提寺
  菩提寺,原名菩提蓮社,位於射陽縣千秋鎮境內,千秋大橋北側。
  關於菩提寺的創建,有一個小故事。20世紀30年代初,福建閩南佛學院弘一大師的弟子明鑒法師來此弘法。在此期間,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在荒灘野地裏有一顆碩大無蓬的菩提樹,樹下聚集着一群大大小小的黿,他嚮其中一隻黿說,你們都是水中精靈,為什麽不呆在水裏,跑到岸上來幹什麽。老黿先說,我們的祖先因作惡多端,塗炭生靈,遭到上天的懲罰,我們來此,專門為恭候大師而來,祈求大師在此建一道場,善報天下,超度亡靈,以償還我們祖先所犯下的罪孽。明鑒大師一覺醒來,天已放亮,縱觀四方無一大樹,頓覺此夢蹊蹺,於是一心要在此建一道場。後來在蘇州靈岩山寺妙真和尚的援助下,於1935年農歷八月初五奠基造捨,取名菩提蓮社。當時的菩提蓮社,大殿雄偉,佛像莊嚴,信徒雲集,香火鼎盛。後於40年代毀於戰火,1982年復建。由於省道陳李綫的建設需要,菩提蓮社於1995年搬至現址,並更名為菩提寺
  菩提寺占地18畝,所有建築一律仿造清代寺院建築風格,已建成的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地藏殿、三聖殿和藏經樓等房捨90餘間,佛像,菩薩像42尊。天王殿裏南北四尊神像是四大金剛,面對山門的是彌勒像,在彌勒佛的背面是韋馱菩薩。
  天王殿采用中國傳統寺廟構造進行建造,四梁八柱,象徵着四面八方,天地合一。出了天王殿便是放生池,放生池面積不大,但構造獨具匠心,文化底藴深厚,池小意深。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着佛祖釋迦牟尼像,和佛祖在一起的三尊像統稱三世像,也就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而三聖殿裏則供奉着大勢至菩薩、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統稱為西方三聖。在南面後墻邊立着的三尊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和藥師菩薩,俗語說,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有了陽光雨露,藥師菩薩才能夠把醫治世間各種疾病的藥草灑遍人間,為人類消災免難。四大菩薩殿分立在大雄寶殿兩側,裏面分別供奉着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和普賢菩薩。
  菩提寺1994年左右曾更名為靜黿寺,關於靜黿寺這個名字的由來,還得從千秋大橋的建設說起。
  千秋大橋全長420.7米,始建於1994年1月,1995年8月建成通車。從通車之日起,射陽河兩岸的群衆由此結束了千百年來依靠擺渡的歷史,碧波蕩漾的射陽河從此天塹變通途。射陽河是一條天然河,上通大江大湖,下接滔滔大海,河魚海蝦混雜,在1957年射陽大閘沒有修造之前,兩岸百姓經常看見大量海生動物逆遊到射陽河內,攪得魚蝦水面亂竄、爭相逃命的壯觀場面。
  據說河中有衹作惡多端的老黿,形似烏龜,頭似牛,背如篷,碩大無比,常在河中掀翻船衹撲殺漁人,若幹無辜百姓遭受災難。其實,生活在大江大河中的黿並不如傳說中的老黿那樣可怕,黿性情溫和,形態與烏龜近似,據有關資料介紹,在我國發現的黿,背殼最大直徑衹有1.8米。
  射陽河中的老黿並沒有絶跡,近百年來,兩岸百姓經常傳說看到老黿。最為神奇的事發生在千秋大橋造橋期間,1994年5月28日清晨,建橋工人起床後發現前一天晚上用吊車放到河中心的3根護筒不見了,護筒是用來澆築橋樁的,一節一噸,共十節,一節節疊放到水裏,上面用4根鋼纜固定,10噸重的護筒怎麽就不見了呢?在排除了被船撞倒的可能以後,工程指揮部把疑點放到水下,他們從青島請來了兩名水手,進行水下查看。在護筒倒塌的東邊20米處,潛水員發觀了一個直徑3米的大坑,周圍分佈着5個直徑1.5米左右的小坑,坑深1.5米,小坑深1米,坑壁光滑,象是什麽動物的棲息地。為了大橋的安全,必須要弄清水下究竟是什麽動物以及護筒倒塌的直接原因。專傢們一致認為,水下動物的存在是客觀的,護筒的倒塌與水下動物的破壞有一定的聯繫,因為水下動物有自己固定的航綫,一旦發觀在固定航綫上多了什麽障礙物,它會主動前去攻擊或者清理。就象人在自己的進出傢門口發現一塊石頭一定要把它搬開一樣,護筒雖然重達10噸,但水的浮力使原有重量大大減輕,抗衝擊的強度也大大削弱,相反,正因為水的浮力,使水下動物的攻擊能力大大增強,往往100公斤重的海琢在水下能産生1000公斤的衝擊力。究竟這水下是不是老黿,專傢們最終沒能得出肯定的結論,但有一點專傢們是明確的:就是水下動物絶對不會影響大橋日後的安全,因為水下動物有它共同的惰性,也就是它發現障礙在清理一兩次不見效果之後它就永遠不再去碰它,大橋已通車這麽多年,專傢們的結論已經得到檢驗。
  大橋建造歷時20個月,期間黿的傳聞不斷出現,其中兩次浮上水面,這事引起了一位慈善老者的註意,這就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如今的菩提寺方丈茗山法師。正是千秋大橋造橋工地老黿的頻繁出觀,使茗山法師决定把寺廟建在老黿經常出沒的,靠近其棲息大坑的射陽河邊,並將菩提蓮社更名為靜黿寺,後來根據宗教部門的建議將靜黿寺又改為菩提寺
  安亭菩提寺
   千年古剎菩提寺始建於三國吳赤烏2年(公元239年),遺址位於現上海市嘉定區安亭中學內。該寺規模宏大,前有“金剛殿”,中為“觀音殿”,主殿為“大雄寶殿”,三殿莊嚴肅穆,古樸雄偉。相傳為三國時代東吳孫權母親吳國太所籌建。其後數次修葺,幾經興廢。
  至民國26年(1937年),“觀音殿”遭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毀壞,於1953年拆除;“大雄寶殿”在1963年“文革”中未能幸免被拆除。僅存“金剛殿”也因白蟻成群,年久失修而於1976年被拆除。
  時過境遷,而今菩提寺的舊觀已面目全非。人們尚能見到的衹是原寺中的山門橋(又稱彌陀橋)、古樹、投鑰井(又稱投鑰泉),即便如此,菩提寺的香火還是沒有湮滅,寺廟原址仍然吸引着不少周邊地區的善男信女前來祈福祝願。
  在2003年上海市安亭鎮人代會上,一份關於重建菩提寺,恢復老街舊貌景觀的提案引起了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經過一段時期的組織協調,千年古剎菩提寺有望重續香火。
  2003年8月,高度為52.88米的景觀塔開工建設。如今,菩提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已建成,不久的將來,古塔古廟烘托的古鎮風貌將成為安亭新的標志性景觀。
佛教百科 Buddhism 百科
菩提寺 佛教百科
菩提寺 佛教百科
菩提寺 佛教百科
  【菩提寺】 (雜名)(參見:菩提所)
包含詞
大菩提寺題菩提寺
菩提寺村菩提寺路
瑞麗菩提寺潞西菩提寺
德宏菩提寺南陽菩提寺
射陽菩提寺摩訶菩提寺
菩提寺七社菩提寺禁裴迪
靈珠山菩提寺菩提寺上方晚眺
同曼叔遊菩提寺橫峰縣天台菩提寺
白馬寺與大菩提寺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
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菩提寺南漪堂杜鵑花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白馬寺與大菩提寺首日封
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與毛令方尉遊西菩提寺二首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員外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示裴迪
遊南路菩提寺次刁文叔韻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員外
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示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