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花,乃是嶺南四大名果之一,它所開的花很不好看,故歷來衹作水果看待。從8o年代以來,原産於美洲溫暖地帶的菠蘿花悄悄地進入中國大陸,它所開的花既奇特又新穎,但卻不能結果。由於它們兩者都屬鳳梨科植物,為便於區分起見,專傢們就對這種衹開花不結果的菠蘿花,稱之為觀賞鳳梨,而那種花並不美卻能結果的菠蘿)叫做食用鳳梨。
菠蘿花原來野生於疏影叢林的山野之間,經人工栽培馴化後纔變成室內植物,其植株單莖叢生,葉片長形,有的長達6o釐米,像把長劍;有的衹有15釐米,恍若匕首。大多數葉緣均有鋸齒,少數則為光滑。葉色有淡青、粉緑或具有條斑,它們沿着基部呈杯狀環生,頗似細小的蓮座,形成一個筒形的“水槽”,當下雨時裏面即貯滿一汪清水,以備幹旱時慢慢“飲用”。有些昆蟲如果不慎陷入,便逐漸被溶成肥料,成了菠蘿花的“美食”。至於它的花形花貌可真是千奇百態了。諸如“紅羽”的花像一塊肥厚的雀毛。“彩苞”有如正在燃燒的火炬。“金星”像黑夜的北斗星。“紅寶石”更像一個彩色的雪糕筒。還有一些稱為“小寶寶”的迷你型品種,其花細如指,可種在杯上供人觀賞。據統計,全世界的菠蘿花約有6o多屬,15oo多品種,如果能搜集齊全,將足以單獨開個菠蘿花展覽會了。
早在19世紀末葉,菠蘿花已被巴西植物學家所發現。但長期都沒有被人開發利用。美國紐約有間花店老闆不知道有菠蘿花的存在,他為了適應顧客對奇花異草的追求,特將一些食用菠蘿的幼苗在其心部噴上紅漆,充當新品種出售,有不少花迷確實被他欺騙了。唯是有位巴西農民一眼就看出是假貨,他對老闆說,我們鄉下有許多真正開五顔六色的菠蘿花,比你用人工染色好看得多哩。果然,該老闆帶着夥計直奔巴西採購去了。
對菠蘿花人們大多采用地栽和盆植。歐美許多公共場所用它作為花壇的季節時花。許多家庭則用小盆栽種放在室內觀賞。由於它的花姿不夠高雅、花梗亦異常短小,在國際插花大賽極少用作主材。日本小原流插花流派的高手上川雲夫認為:菠蘿花缺乏芳容端莊,體態斯文、氣質脫俗等優點,難以同牡丹、玫瑰相毗美,衹能作為奇花加以點綴,這正如馬戲班上撩人發笑的小醜而已。但在美國花卉市場上曾多次出現“菠蘿花熱”,曾經因破搶購而幾度脫銷。可見對花卉的觀賞衹能見仁見智,不宜給人強求。從8o年代以來,我國沿海部分大中城市,有許多人對菠蘿花甚感興趣, 1994年羊城年宵花市每盆進口的菠蘿花售價15o~2oo元,比西鵑高出2~3倍,均很‘快被喜愛獵奇的“大款”買去。
菠蘿花除地生種外,還有不少是附生種,即原來在野外附生於樹幹或岩石間生長,其根係不很發達,有些根還喜歡接觸空氣,故用小盆栽培會比大盆的生長發育得更好。說來有趣,這花似乎也很講究,“計劃生育”,每棵母株經開過一次花後就不再開花,到凋謝後再生出於株來,這個子株又是“代代單傳”,故除了分株繁殖外,還可采用試管育苗,以便大量繁殖幼苗出售,各個品種因特徵特性都有差異,其開花期也不一致,甚至有些弱株長期未有開花。國外有些專傢利用一個爛蘋果或爛木瓜放在盆土上,然後再用透明的塑料袋把全棵罩住,放在陰涼的地方,不讓陽光直曬,這樣經過1o天左右,水果在腐爛過程中産生一種乙烯的氣體,它能提高酶的活性,促進植株細胞組織變化,而加速花芽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