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世界遺産 : 地理學教育 : 中國 > 甘肅 >酒泉 >敦煌市 > 莫高窟
顯示地圖
目錄
莫高窟
作者: 餘秋雨 Yu Qiuyu
  1
  
  莫高窟對面,是三危山。《山海經》記,“舜逐三苗於三危”。可見它是華夏
  
  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與神話分不清界綫。那場戰鬥怎麽個打法,現在已很難想像
  
  ,但浩浩蕩蕩的中原大軍總該是來過的。當時整個地球還人跡稀少,噠噠的馬蹄聲
  
  顯得空廓而響亮。讓這麽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氣概之大,人力莫及,
  
  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個和尚來到這裏。他叫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手持一
  
  枝錫杖,雲遊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棲宿。正在峰頭四顧,突然
  
  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烈烈揚揚,像有千佛在躍動。是晚霞嗎?不對,晚霞
  
  就在西邊,與三危山的金光遙遙相對應。
  
  三危金光之跡,後人解釋頗多,在此我不想議論。反正當時的樂樽和尚,剎那
  
  時激動萬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後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
  
  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
  
  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憬悟,把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
  
  願,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裏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聖地。和尚發願完畢,兩方
  
  光焰俱黯,蒼然幕色壓着茫茫沙原。
  
  不久,樂樽和尚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他在化緣之時廣為播揚自己的奇遇,
  
  遠近信士也就紛紛來朝拜勝景。年長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來了,上自王公,
  
  下至平民,或者獨築,或者合資,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嚮這座陡坡鑿進。從此
  
  ,這個山巒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斧鑿的叮當聲。
  
  工匠中隱潛着許多真正的藝術傢。前代藝術傢的遺留,又給後代藝術傢以默默
  
  的滋養。於是,這個沙漠深處的陡坡,濃濃地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空靈靈又脹鼓
  
  鼓地站着,變得神秘而又安詳。
  
  2
  
  從哪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到這裏,都非常遙遠。在可以想像的將來,還衹能是
  
  這樣。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意要讓每一個朝聖者,用長途的艱
  
  辛來換取報償。
  
  我來這裏時剛過中秋,但朔風已是鋪天蓋地。一路上都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
  
  人在問路,他們不懂中文,衹是一疊連聲地喊着:“莫高!莫高!”聲調圓潤,如
  
  呼親人。國內遊客更是擁擠,傍晚閉館時分,還有一批剛剛趕到的遊客,在苦苦央
  
  求門衛,開方便之門。
  
  我在莫高窟一連呆了好幾天。第一天入暮,遊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高窟
  
  山腳來回徘徊。試着想把白天觀看的感受在心頭整理一下,很難;衹得一次次對着
  
  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個什麽樣的存在?
  
  比之於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鬥獸場遺跡,中國的許多文
  
  化遺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纍性。別國的遺跡一般修建於一時,興盛於一時,以後就
  
  以純粹遺跡的方式保存着,讓人瞻仰。中國的長城就不是如此,總是代代修建、代
  
  代拓抻。長城,作為一種空間蜿蜒,竟與時間的蜿蜒緊緊對應。中國歷史太長、戰
  
  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
  
  裏,躲在不為常人註意的秘處。阿房宮燒了,滕王閣坍了,黃鶴樓則是新近重修。
  
  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長久保留,是因為它始終發揮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轟
  
  轉的歷史勝跡,總有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纍聚。看莫高窟
  
  ,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着,血脈
  
  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傢前呼後擁嚮我們走
  
  來,每個藝術傢又牽連着喧鬧的背景,在這裏舉行着橫跨千年的遊行。紛雜的衣飾
  
  使我們眼花撩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
  
  玩索一塊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捲着,身不由主,踉踉蹌蹌
  
  ,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幹脆就丟棄自己,
  
  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因此,我不能不在這暮色壓頂的時刻,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自己
  
  ,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驚魂。晚風起了,夾着細沙,吹得臉頰發疼。沙漠的月亮,也
  
  特別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聲。擡頭看看,側耳聽聽,總算,我的思路
  
  稍見頭緒。
  
  白天看了些什麽,還是記不大清。衹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那應
  
  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沉着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戰
  
  事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與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
  
  當工匠們正在這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傢園裏喝着悶酒。陶淵
  
  明喝的不知是什麽酒,這裏流蕩着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麽芬芳的香味,衹是一派
  
  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這裏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
  
  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衣服和圖案都變得
  
  華麗,有了香氣,有了暖意,有了笑聲。這是自然的,隋煬帝正樂呵呵地坐在禦船
  
  中南下,新竣的運河碧波蕩漾,通嚮揚州名貴的奇花。隋煬帝太兇狠,工匠們不會
  
  去追隨他的笑聲,但他們已經變得大氣、精細,處處預示着,他們手下將會奔瀉出
  
  一些更驚人的東西;
  
  色流猛地一下渦漩捲涌,當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
  
  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綫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
  
  章。這裏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而已是春風浩蕩,萬物蘇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
  
  都想跳騰。這裏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捲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裏的
  
  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裏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
  
  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裏沒有重複,真正的歡樂從不重複
  
  。這裏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裏什麽也沒有,衹有人的生命在蒸
  
  騰。一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裏,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衹
  
  想雙足騰空。不管它畫的是什麽內容,一看就讓你在心底驚呼,這纔是人,這纔是
  
  生命。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於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
  
  號是磁,是蜜,是渦捲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捲,沒有一個人能
  
  夠面對着它們而保持平靜。唐代就該這樣,這樣纔算唐代。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
  
  這麽個朝代,總算有過這麽一個時刻,駕馭哪些瑰麗的色流,而竟能指揮若定;
  
  色流更趨精細,這應是五代。唐代的雄風餘威未息,衹是由熾熱走嚮溫煦,由
  
  狂放漸趨沉着。頭頂的藍天好像小了一點,野外的清風也不再鼓蕩胸襟;
  
  終於有點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變化了的天色,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仍然不
  
  乏雅麗,仍然時見妙筆,但歡快的整體氣氛,已難於找尋。洞窟外面,辛棄疾、陸
  
  遊仍在握劍長歌,美妙的音色已顯得孤單,蘇東坡則以絶世天才,與陶淵明呼應。
  
  大宋的國土,被下坡的頽勢,被理學的層雲,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點陰沉;
  
  色流中很難再找到紅色了,那該是到了元代;
  
  ……
  
  這些朦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頗覺勞累,像是趕了一次長途的旅人。據說把
  
  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六十華裏。我衹不信,六十華裏的路途對我輕而易
  
  舉,哪有這般勞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經完全沉睡。就像端詳一個壯漢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
  
  ,也沒有什麽奇特,低低的,靜靜的,荒禿禿的,與別處的小山一樣。
  
   3
  
  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尋莫高窟的底藴,儘管毫無自信。
  
  遊客各種各樣。有的排着隊,在靜聽講解員講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畫具,在
  
  洞窟裏臨摹;有的不時拿出筆記寫上幾句,與身旁的夥伴輕聲討論着學術課題。他
  
  們就像焦距不一的鏡頭,對着同一個拍攝對象,選擇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確實有着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讓不同的
  
  遊客攝取。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一切偉大的藝術,都
  
  不會衹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它們為觀看都存在,它們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
  
  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纔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遊客們在觀看壁畫
  
  ,也在觀看自己。於是,我眼前出現了兩個長廊:藝術的長廊和觀看者的心靈長廊
  
  ;也出現了兩個景深: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僅僅為了聽佛教故事,那麽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澤就顯得有點浪費。如果僅
  
  僅為了學繪畫技法,那麽它就吸引不了那麽多普通的遊客。如果僅僅為了歷史和文
  
  化,那麽它至多衹能成為厚厚著述中的插圖。它似乎還要深得多,復雜得多,也神
  
  奇得多。
  
  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於
  
  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懷抱裏神人交融,時空飛騰,於是,它讓人
  
  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裏,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
  
  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了儀
  
  式應有的玄秘、潔淨和高超。衹要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接受
  
  它的洗禮和熏陶。
  
  這個儀式如此宏大,如此廣。甚至,沒有沙漠,也沒有莫高窟,沒有敦煌。儀
  
  式從海港的起點已經開始,在沙窩中一串串深深的腳印間,在一個個夜風中的賬篷
  
  裏,在一具具潔白的遺骨中,在長毛飄飄的駱駝背上。流過太多眼淚的眼睛,已被
  
  風沙磨鈍,但是不要緊,迎面走來從那裏回來的朝拜者,雙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
  
  ,一切為宗教而來的人,一定能帶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潛意識中藴藏。藴
  
  藏又變作遺傳,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蕩蕩。為什麽甘肅藝術傢衹是在這裏擷取了
  
  一個舞姿,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為會麽張大千舉着油燈從這裏帶走一些綫條,
  
  就能風靡世界畫壇?衹是儀式,衹是人性,衹是深層的藴藏。過多地捉摸他們的技
  
  法沒有多大用處,全心全意的成功衹在於全身心地朝拜過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紀初
  
  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我在這裏分明看見,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風貌。或許,人
  
  類的將來,就是要在這顆星球上建立一種有關美的宗教?
  
   4
  
  離開敦煌後,我又到別處旅行。
  
  我到過另一個佛教藝術勝地,那裏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維機敏的講解員把
  
  佛教故事與今天的新聞、行為規範聯繫起來,講了一門古怪的道德課程。聽講者會
  
  心微笑,時露愧色。我還到過一個山水勝處,奇峰競秀,美不勝收。一個導遊指着
  
  幾座略似人體的山峰,講着一個個貞節故事,如畫的山水立時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
  
  。聽講者滿懷興趣,撲於船頭,細細指認。
  
  我真怕,怕這塊土地到處是善的堆壘,擠走了美的蹤影。
  
  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麽時候,哪一位大手筆的藝術傢,能告訴我莫高窟的真正奧秘?日本井上靖
  
  的《敦煌》顯然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應該有中國的赫爾曼.黑塞,寫一部《納爾齊
  
  斯與歌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藝術的産生
  
  ,刻劃得如此激動人心,富有現代精神。
  
  不管怎麽說,這塊土地上應該重新會聚那場人馬喧騰、載歌載舞的遊行。
  
  我們,是飛天的後人。
  
  錄自“文化苦旅”
  
  pxh2558@hertz.njit.edu
俗稱“千佛洞”
  俗稱“千佛洞”。在甘肅省敦煌市區東南25千米鳴沙山東麓。始建於公元366年,北魏、北周、隋、唐以至元代均有所修建。現存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總面積45萬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身。還有絹畫、刺綉等珍貴文物,數以萬計。與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竜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No. 3
  莫高窟聯繫方式地址: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
  郵編:736200莫高窟投訴電話酒泉市旅遊投訴電話:0937-2614224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莫高窟景區榮譽國傢4a級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産莫高窟門票價格100元莫高窟節慶活動甘肅省內有漢、回、藏等多個民族,豐富的宗教傳統和民間文化,衍生出了許多獨特的宗教節日和民間節慶活動。
  甘肅最大的旅遊節慶活動,當屬甘南地區的拉卜楞寺大法會及浪山節。拉卜楞寺每年舉辦七次規模較大的宗教法會,其中以正月毛蘭姆法會和七月說法會最為著名。毛蘭姆法會內容豐富,場面壯觀,有寺僧考試、辯經、誦經、曬大佛、法舞、藏戲表演、祈禱活動等,其中尤以正月十三的“曬大佛”最引人註目;七月說法會主要內容有辯經、“樂拉勸”法會和法舞表演。當月正值甘南藏族僧衆的浪山節,當地各族群衆,歡聚一堂,民俗風情十分濃郁。
  此外還有:中國甘肅蘭州中國絲綢之路節;每年8月18—28日定期舉辦的蘭交會;每年4月份的桃花會;春節社火活動等。莫高窟開放時間8:00——18:00莫高窟最佳旅遊時間敦煌深處內陸,受高山阻隔,遠離潮濕的海洋氣流,屬極幹旱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9.3oc,7月平均氣溫24.7oc,一月9.3oc。全年乾燥少雨,晝夜溫差極大,有“早穿皮襖午披紗,懷抱火爐吃西瓜”之說。這裏還有幹熱風和黑沙暴兩大自然災害,遊人應早作防備,不妨在你的背包裏加上太陽鏡和帽子、紗巾等物品。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旅遊的最佳時間。莫高窟導遊圖莫高窟交通圖莫高窟特別提醒1、目前莫高窟衹能參觀10個石窟和2個陳列中心;在公衆假日期間,可多參觀5個石窟。2、莫高窟內禁止拍照;陰雨天洞窟不開放;參觀時最好帶手電筒(景區外也可租到)。3、參觀時間最好選在清晨,因為有參觀人數的限製,而且早上光綫較好。4、非專業人士在進洞之前,最好讀一本關於莫高窟的介紹,否則很難看明白壁畫的玄妙。莫高窟美食敦煌當地人喜食羊、雞、牛肉,對面食製作尤其講究。敦煌黃面,細如竜須,長如金綫,香味溢口;敦煌手工鱢子面,切面講究,拌湯鮮美,百吃不厭;但最有名還要數敦煌釀皮子,其味辣涼,柔韌爽口,是不可不嘗的美味。在敦煌小吃一條街內你可以品嚐到風格不同的各種面食。
  敦煌飲食的另一特點是川味,尤其是在夜裏,街邊隨處可見麻辣燙的小攤。陽關東路的“沙州夜市”內有風味小吃區、農副産品區,是你品味敦煌特色的好去處。如果你需要一個相對清爽的就餐環境的話,可以到鳴山路飛天賓館附近,這裏有不少中西餐館,價格適中,飯菜可口。莫高窟住宿敦煌市是甘肅省旅遊業發展最快的地區,每年有無數的中外遊客前往莫高窟,所以市內各類旅遊設施均十分齊全。全市現有賓館、飯店上百傢,除了各種星級賓館外,還有衆多的旅遊定點飯店,住宿條件非常不錯,清潔安全,而且價格便宜,一般衹需50元就可以住得很好。莫高窟購物敦煌市內有名的購物場所有:飛天商場、天馬商場、供銷商場、沙洲市場、南關綜合市場、濟芳齋等。位於陽關東路的沙洲市場,既有風味獨特的當地小吃,又有敦煌特有的水晶石、眼鏡、水晶式首飾、玉石白駝、敦煌絲毯、塑像、壁畫復製品、夜光杯、蠟染衣服等,琳琅滿目,一應俱全,並且可以砍價。但你在購買時,要註意挑選,尤其是一些包裝精美的壁畫拓片,在外形上幾乎可以亂真(不過,最好不是真的,否則你就要涉嫌倒賣文物了)。莫高窟交通去莫高窟可以打的前往,面的單程大約35元左右,轎車稍貴。另外在市區內也有很多中巴直達莫高窟,不過似乎不如打的方便。如果在窟裏呆得比較晚,6點以後可以搭乘一輛接工作人員的小巴,每人5元。莫高窟玩法參觀莫高窟壁畫,彩塑,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宮殿。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東麓。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令保存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歷時一千多年的多種類型洞窟735個,其中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唐宋木構窟檐5座。1900年,於藏經洞(今編號第17窟),發現西晉至宋代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及繪畫作品5萬餘件。莫高窟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層,在現在編號為“17”的洞窟曾發現從4世紀到14世紀的珍貴文物5.6萬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學,另外還設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製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製;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係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窟最大者高40餘米,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為泥質彩塑,有單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民,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最大者33米,小者10釐米。多以誇張的色彩表現人物性格,神態各殊。壁畫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跡、經變、神話、供養人等題材和裝飾圖案。
  
  最古的地圖《五臺山圖》大40多平方米。從一花一葉、神、佛,到表現當時當地歷史人物活動的《張議潮夫婦出行圖》,構圖精細,栩栩如生。窟內金碧輝煌,絢麗奪目。畫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25公裏的畫廊,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寶庫。
  
  自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捲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資,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莫高窟
  莫高窟 Dunhuang Caves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騙取、盜竊,文物大量流失,其寶藏遭到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緻、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捨,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裏,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着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着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裏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菩薩,絶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衆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書。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産"證書。
  外國的旅遊者的評價對莫高窟的評價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
  "它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間,在三華裏長的鳴沙山上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個洞窟,布滿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彩色佛像共有兩千多身,最大的一個高達三十三米。壁畫的技巧高超,數量驚人,如果一方方連接起來,可排成五十多華裏長的畫廊。此外,在一個封閉的石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價值極高的古代經捲,文書,畫捲等。
  從市區至莫高窟約有25公裏,汽車行駛約25分鐘左右。莫高窟𠔌稱千佛洞,這裏並不是指有一個千個佛或一千個洞窟,佛語泛指有許許多多的佛和洞窟。在我國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河南洛陽的竜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莫高窟的聲譽遠遠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開鑿年代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歷史;二是規模宏大,現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着,錯落有緻,綿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畫十分精美,現存彩塑2499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有人稱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館,又是一個佛教藝術畫廊。
  據莫高窟的碑文記載,公元366年,有位叫樂尊的僧人云遊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仿佛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於是樂尊頂禮膜拜,决心在這裏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裏捐資開窟,從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絶,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沿革概述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嚮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佈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着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後,隨着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裏纔重新讓人註意。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衹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亡後掩埋場所,有土炕、竈炕、煙道、壁龕、臺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概 況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千”意為多。它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鳴沙山的崖壁上。這裏全年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可供參觀洞窟10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雲崗石窟、河南竜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其間經過連續近千年的不斷開鑿,使莫高窟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宗教和社會生活情況,同時也表現出歷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非凡成就。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發現了“藏經洞”,洞裏藏有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震驚了世界。此後又由此發展出著名的“敦煌學”。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不僅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也嚮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文化內藴之豐富以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文化遺産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傢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係、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製,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傢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産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傢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捲、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餘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慄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占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册、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藝術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製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豔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裏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鬆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緻,檐角係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綫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墻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衝雲霄;有的從空中俯衝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遊竜;有的則隨風漫捲,悠然自得。畫傢用那特有的蜿蜒麯折的長綫、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象世界。
  豔麗的色彩,飛動的綫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裏,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纔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象力量吧!
風格演變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開鑿於北朝時期的洞窟共有36個,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樸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緑褚白等顔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綫條純樸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緻,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傢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紮扁圓形發髻,保留着犍陀羅樣式。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滿,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組合多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有的還再加上二力士。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宏偉、色彩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時期製作的第79窟脅侍菩薩像中的樣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頭上合攏的兩片蠃圓發髻,是唐代平民的發式。臉龐、肢體的肌肉圓潤,施以粉彩,膚色白淨,表情隨和溫存。雖然眉宇間仍點了一顆印度式紅痔,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還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脅侍菩薩。一位上身赤裸,斜結瓔珞,右手擡起,左手下垂,頭微嚮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嚮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綫條流利,色彩豔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兩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時期的洞窟現存有100多個,多為改建、重繪的前朝窟室,形製主要是佛壇窟和殿堂窟。從晚唐到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和曹氏傢族均崇信佛教,為莫高窟出資甚多,因此供養人畫像在這個階段大量出現並且內容也很豐富。塑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愈到後期,其形式就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這一時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圖《五臺山圖》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畫,高5米,長13.5米,繪出了山西五臺山周邊的山川形勝、城池寺院、亭臺樓閣等,堪稱恢宏壯觀。
  莫高窟現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個。西夏修窟77個,多為改造和修繕的前朝洞窟,洞窟形製和壁畫雕塑基本都沿襲了前朝的風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現回鶻王的形象,可能與回鶻人有關。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畫中又出現了西藏密宗的內容。元代洞窟衹有8個,全部是新開鑿的,出現了方形窟中設圓形佛壇的形製,壁畫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關。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主要建築
  洞窟:現存洞窟735座,內有壁畫、彩塑等文物
  九層樓:洞窟編號第九十六號,始建時僅有四層樓,後五層是後來修建的,內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內第一大佛”
  藏經洞陳列館:陳列着跟藏經洞有關的文物
  莫高窟陳列館:位於售票處對面,陳列着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專傢以1:1比例重現的幾座洞窟。
  藏經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綉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低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準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占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傢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册、歷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絶本。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破壞情況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已很少為人所知,幾百年裏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經洞被發現後,旋即吸引來許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和探險者,他們以極低廉的價格從王圓籙處獲得了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運出中國或散落民間,嚴重破壞了莫高窟和敦煌藝術的完整性。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馬爾剋·奧萊爾·斯坦因在進行第二次中亞考古旅行時,沿着羅布泊南的古絲綢之路,來到了敦煌。當聽說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後,他找到王圓籙,表示願意幫助興修道觀,取得了王的信任。於是斯坦因就被允許進入藏經洞揀選文書,他最終衹用了200兩銀兩,便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帶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以500兩銀兩嚮王圓籙購得了570段敦煌文獻。這些藏品大都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現擁有與敦煌相關的藏品約1.37萬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來由於該館對中國文物的保護不力甚至遭緻失竊,因而受到不少指責。
  1908年,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發現古代寫本後,立即從迪化趕到敦煌。他在洞中揀選了三星期,最終以600兩銀兩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菁華的敦煌文書,後來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嚮一些學者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學界的註意。他們嚮清朝學部上書,要求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洞文獻,並運送進京。清廷指定由甘肅布政使何彥升負責押運。但在清點前,王圓籙便已將一部分文物藏了起來,押運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後,何彥升和他的親友們又自己攫取了一些。於是,1900年發現的五萬多件藏經洞文獻,最終衹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現均存於中國國傢圖書館。
  對於流失在中國民間的敦煌文獻,有一部分後來被收藏者轉賣給了日本藏傢,也有部分歸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但更多的已難以查找。王圓籙藏匿起來的寫本,除了賣給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賣給了日本的探險傢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羅斯佛學家奧爾登堡對已經搬空的藏經洞進行了挖掘,又獲得了一萬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經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畫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目前所有唐宋時期的壁畫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與1923年到來的哈佛大學蘭登·華爾納先後利用膠布粘取了大批有價值壁畫,有時甚至衹揭取壁畫中的一小塊圖像,嚴重損害了壁畫的完整性。王圓籙為打通部分洞窟也毀壞了不少壁畫。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關押了數百名俄羅斯沙皇軍隊士兵,他們在洞窟中煙熏火燎,破壞不小。1940年代,張大千在此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他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這種做法後來引發了爭議,直到現在依然爭論不休。1940年至1942年,國畫傢張大千兩次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在那裏逗留的時間加起來約一年多,剝損壁畫的事情就發生在這期間。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執行館長羅華慶指出,張大千剝損的壁畫總共約有30餘處。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窟內26米高的佛像是敦煌第二大佛。張大千剝損的壁畫位於進門甬道,據介紹,他首先剝去第一層的西夏壁畫,然後又剝去第二層的晚唐壁畫,如今人們衹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畫,而盛唐壁畫因前人覆蓋時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劃得面目全非。甬道的墻上,清晰地留下了他層層剝畫的斷面。據記載,這座石窟歷時29年纔築成,平均一年掘進一米,而張大千在短時間內使它大大改觀。如此典型的被他剝損壁畫的石窟還有第108窟、454窟等。
歷史現狀
  敦煌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一度頗為繁華,周邊石窟寺亦頗多。除了莫高窟,還有西千佛洞、榆林窟及東千佛洞等,共同組成了敦煌石窟群,其中西千佛洞和東千佛洞通常被看作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分支。西千佛洞位於莫高窟西南30余公裏的黨河北岸崖壁上,呈東西嚮排列,全長2.5公裏,現存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的洞窟22個、壁畫約800平方米、彩塑34身,它的洞窟形製、塑像和壁畫的題材內容、藝術風格均與莫高窟十分相似,但由於歷史上的保護不周,目前殘損坍塌較甚。
  雖然早在20世紀初就有羅振玉、王國維、劉半農等人在北京、倫敦、巴黎等各地收集、抄錄敦煌文獻,但對莫高窟的真正保護開始於1940年代。1941年至1943年著名畫傢張大千對洞窟進行了斷代、編號和壁畫描摹。1943年,國民政府將莫高窟收歸國有,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由常書鴻任所長,對敦煌諸石窟進行係統性的保護、修復和研究工作。1950年,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書鴻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約400個洞窟,搶修了5座唐宋木構窟檐,並將周邊10餘平方公裏劃定為保護範圍。1984年,中國政府進一步將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為敦煌研究院,充實了科技力量,開展治沙工程,積極利用數字化技術和其他技術來加強保護工作。由於呼吸産生的二氧化碳對壁畫會産生潛在性的破壞,近年造訪莫高窟人數增加,因此對日常參觀人數應該加以限製。
  莫高窟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掠奪史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註目。終於,他從洞窟壁畫上看到了王道士
  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
  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掠走約600件經捲。
  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捲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
  他們都以少量的銀元,帶走了大量的中國的燦爛文化。
  註:王道士的功過與是非
  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首先,徒步行走50裏,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捲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衹不過把這兩捲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嚮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捲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
  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捲,趕着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着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裏,纔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捲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幾年過去了,時任甘肅學政的金石學家葉昌熾知道了藏經洞的事,對此很感興趣,並通過汪知縣索取了部分古物,遺憾的是,他沒有下决心對藏經洞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直到1904年,省府纔下令敦煌檢點經捲就地保存。這一决定和汪知縣當初的說法一樣,都是把責任一推了之。王圓籙無法可想,又鬥膽給清宮的老佛爺寫了秘報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風雨飄搖之際,深居清宮的官員哪望能顧得上這等“小事”。王圓籙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斯坦因說:“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對面新建涼廊上的繪畫有顯明的證據,所畫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傳說……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國話嚮王道士述說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跡,從印度橫越峻嶺荒漠,以至於此的經過,他顯然是為我所感動了。”
  當時王道士把經捲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裏,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傢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衹好讓了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纔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捲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捲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後來連醉心於壁畫的張大千也加入了破壞的行列。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餘的敦煌捲子全部運往北京保存。在運送的路途中,幾乎每到一處都失竊一部分。
  大量經捲的散失,曾經使王圓籙感到非常痛心,因為藏經洞是他發現的,多年來在他保管期間從未發生過無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奪,又如此貪心,使他感到極大的憤慨。所以,當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後,王圓籙對他說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話,《斯坦因西域考古記》是這樣記述的:“說到官府搬運他所鐘愛的中文捲子緻受損傷,他表示後悔當時沒有勇氣和膽識,聽從蔣師爺的話,受了我那一筆大款子,將整個藏書全讓給我。受了這次官府的騷擾之後,他怕極了,於是,將他所視為特別有價值的中文寫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敦煌千古事,苦樂誰心知?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應該把責任歸因於任何個人,那是歷史對整個中國的嘲諷。
  我們不能以一個完人的標準去審視王圓籙,他在那個時代其實真的很平凡。或許衹有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藏經洞前聚滿了遊人,在黑暗的洞中回響着各種不同國籍的聲音,我隨着匆匆人流,對王圓籙投去深情的一瞥。
  去敦煌之前,我就有個心願要找到餘秋雨所說的“道士塔”。我問導遊:王圓籙葬在何處?他說在莫高窟售票處前面。我從洞窟中一路下來,果然看到了一座淡黃色的塔伫立在莫高窟陳列館前。在我所駐留的數分鐘內,我沒有看到還有其他人在註意到它。細細看了一下塔上的文字,原來是王的徒子徒孫們用來紀念王圓籙的,墓志上記錄了他的功德。他們建造了莫高窟衆多塔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將一個道士以及他的所有功過歸還給了大地。
  關於王圓籙我說了許多,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應該嚮他致敬,也嚮我心中最大和最迷人的文化致敬。
文學作品
  餘秋雨《莫高窟
  (一)
  莫高窟對面,是三危山。《山海經》記:“舜逐三苗於三危”。可見它是華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與神話分不清界綫。那場戰鬥怎麽個打法,現在已很難想像,但浩浩蕩蕩的中原大軍總該是來過的。當時整個地球還人跡稀少,噠噠的馬蹄聲顯得空廓而響亮。讓這麽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氣概之大,人力莫及,衹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個和尚來到這裏。他叫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手持一枝錫杖,雲遊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棲宿。正在峰頭四顧,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烈烈揚揚,像有千佛在躍動。是晚霞嗎?不對,晚霞就在西邊,與三危山的金光遙遙相對應。
  三危金光之跡,後人解釋頗多,在此我不想議論。反正當時的樂樽和尚,剎那時激動萬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後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衹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憬悟,把錫杖插在地上,莊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願,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裏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聖地。和尚發願完畢,兩方光焰俱黯,蒼然暮色壓着茫茫沙原。
  不久,樂樽和尚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他在化緣之時廣為播揚自己的奇遇,遠近信士也就紛紛來朝拜勝景。年長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來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獨築,或者合資,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嚮這座陡坡鑿進。從此,這個山巒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斧鑿的叮當聲。
  工匠中隱潛着許多真正的藝術傢。前代藝術傢的遺留,又給後代藝術傢以默默的滋養。於是,這個沙漠深處的陡坡,濃濃地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空靈靈又脹鼓鼓地站着,變得神秘而又安詳。
  (二)
  從哪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到這裏,都非常遙遠。在可以想像的將來,還衹能是這樣。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意要讓每一個朝聖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我來這裏時剛過中秋,但朔風已是鋪天蓋地。一路上都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人在問路,他們不懂中文,衹是一疊連聲地喊着:“莫高!莫高!”聲調圓潤,如呼親人。國內遊客更是擁擠,傍晚閉館時分,還有一批剛剛趕到的遊客,在苦苦央求門衛,開方便之門。
  我在莫高窟一連呆了好幾天。第一天入暮,遊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腳來回徘徊。試着想把白天觀看的感受在心頭整理一下,很難;衹得一次次對着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個什麽樣的存在?
  比之於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鬥獸場遺跡,中國的許多文化遺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纍性。別國的遺跡一般修建於一時,興盛於一時,以後就以純粹遺跡的方式保存着,讓人瞻仰。中國的長城就不是如此,總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長城,作為一種空間蜿蜒,竟與時間的蜿蜒緊緊對應。中國歷史太長、戰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裏,躲在不為常人註意的秘處。阿房宮燒了,滕王閣坍了,黃鶴樓則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長久保留,是因為它始終發揮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轟傳的歷史勝跡,總有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纍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着,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傢前呼後擁嚮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傢又牽連着喧鬧的背景,在這裏舉行着橫跨千年的遊行。紛雜的衣飾使我們眼花撩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玩索一塊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捲着,身不由主,踉踉蹌蹌,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幹脆就丟棄自己,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因此,我不能不在這暮色壓頂的時刻,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驚魂。晚風起了,夾着細沙,吹得臉頰發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別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聲。擡頭看看,側耳聽聽,總算,我的思路稍見頭緒。
  白天看了些什麽,還是記不大清。衹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那應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沉着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戰事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與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當工匠們正在這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傢園裏喝着悶酒。陶淵明喝的不知是什麽酒,這裏流蕩着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麽芬芳的香味,衹是一派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這裏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衣服和圖案都變得華麗,有了香氣,有了暖意,有了笑聲。這是自然的,隋煬帝正樂呵呵地坐在禦船中南下,新竣的運河碧波蕩漾,通嚮揚州名貴的奇花。隋煬帝太兇狠,工匠們不會去追隨他的笑聲,但他們已經變得大氣、精細,處處預示着,他們手下將會奔瀉出一些更驚人的東西;色流猛地一下渦漩捲涌,當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又噴得一點兒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綫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這裏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氣溫,而已是春風浩蕩,萬物蘇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都想跳騰。這裏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捲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裏的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裏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裏沒有重複,真正的歡樂從不重複。這裏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裏什麽也沒有,衹有人的生命在蒸騰。一到別的還能思忖片刻,而這裏,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衹想雙足騰空。不管它畫的是什麽內容,一看就讓你在心底驚呼,這纔是人,這纔是生命。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於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號是磁,是蜜,是渦捲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捲,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着它們而保持平靜。唐代就該這樣,這樣纔算唐代。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麽個朝代,總算有過這麽一個時刻,駕馭哪些瑰麗的色流,而竟能指揮若定;色流更趨精細,這應是五代。唐代的雄風餘威未息,衹是由熾熱走嚮溫煦,由狂放漸趨沉着。頭頂的藍天好像小了一點,野外的清風也不再鼓蕩胸襟;終於有點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變化了的天色,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仍然不乏雅麗,仍然時見妙筆,但歡快的整體氣氛,已難於找尋。洞窟外面,辛棄疾、陸遊仍在握劍長歌,美妙的音色已顯得孤單,蘇東坡則以絶世天才,與陶淵明呼應。大宋的國土,被下坡的頽勢,被理學的層雲,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點陰沉;色流中很難再找到紅色了,那該是到了元代;……這些朦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頗覺勞累,像是趕了一次長途的旅人。據說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六十華裏。我衹不信,六十華裏的路途對我輕而易舉,哪有這般勞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經完全沉睡。就像端詳一個壯漢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沒有什麽奇特,低低的,靜靜的,荒禿禿的,與別處的小山一樣。
  (三)
  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尋莫高窟的底藴,儘管毫無自信。
  遊客各種各樣。有的排着隊,在靜聽講解員講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畫具,在洞窟裏臨摹;有的不時拿出筆記寫上幾句,與身旁的夥伴輕聲討論着學術課題。他們就像焦距不一的鏡頭,對着同一個拍攝對象,選擇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確實有着層次豐富的景深(depthoffield),讓不同的遊客攝取。聽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會衹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它們為觀看都存在,它們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纔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遊客們在觀看壁畫,也在觀看自己。於是,我眼前出現了兩個長廊:藝術的長廊和觀看者的心靈長廊;也出現了兩個景深: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僅僅為了聽佛教故事,那麽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澤就顯得有點浪費。如果僅僅為了學繪畫技法,那麽它就吸引不了那麽多普通的遊客。如果僅僅為了歷史和文化,那麽它至多衹能成為厚厚著述中的插圖。它似乎還要深得多,復雜得多,也神奇得多。
  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於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懷抱裏神人交融,時空飛騰,於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裏,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了儀式應有的玄秘、潔淨和高超。衹要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接受它的洗禮和熏陶。
  這個儀式如此宏大,如此廣。甚至,沒有沙漠,也沒有莫高窟,沒有敦煌。儀式從海港的起點已經開始,在沙窩中一串串深深的腳印間,在一個個夜風中的賬篷裏,在一具具潔白的遺骨中,在長毛飄飄的駱駝背上。流過太多眼淚的眼睛,已被風沙磨鈍,但是不要緊,迎面走來從那裏回來的朝拜者,雙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一切為宗教而來的人,一定能帶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潛意識中藴藏。藴藏又變作遺傳,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蕩蕩。為什麽甘肅藝術傢衹是在這裏擷取了一個舞姿,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為什麽張大千舉着油燈從這裏帶走一些綫條,就能風靡世界畫壇?衹是儀式,衹是人性,衹是深層的藴藏。過多地捉摸他們的技法沒有多大用處,全心全意的成功衹在於全身心地朝拜過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紀初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我在這裏分明看見,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風貌。或許,人類的將來,就是要在這顆星球上建立一種有關美的宗教?
  (四)
  離開敦煌後,我又到別處旅行。
  我到過另一個佛教藝術勝地,那裏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維機敏的講解員把佛教故事與今天的新聞、行為規範聯繫起來,講了一門古怪的道德課程。聽講者會心微笑,時露愧色。我還到過一個山水勝處,奇峰競秀,美不勝收。一個導遊指着幾座略似人體的山峰,講着一個個貞節故事,如畫的山水立時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聽講者滿懷興趣,撲於船頭,細細指認。
  我真怕,怕這塊土地到處是善的堆壘,擠走了美的蹤影。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麽時候,哪一位大手筆的藝術傢,能告訴我莫高窟的真正奧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顯然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應該有中國的赫爾曼*黑塞,寫一部《納爾齊斯與歌德蒙》(NarzissundGoldmund),把宗教藝術的産生,刻劃得如此激動人心,富有現代精神。
  不管怎麽說,這塊土地上應該重新會聚那場人馬喧騰、載歌載舞的遊行。
  我們,是飛天的後人。
旅遊須知
  1.為了保護壁畫,在莫高窟內參觀時,衹能用手電筒觀看,每位導遊帶一個手電筒,如果您為了更好地觀看,可以自備一個三節電池的手電。
   2.由於各種相機的閃光燈對文物均有非常大的破壞,請在進莫高窟參觀之前確定不把相機帶入!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謝謝所有人的合作!
  3.最佳旅遊季節
  敦煌氣候屬於極地幹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3℃,7月份平均氣溫24.7℃,1月-9.3℃,全年乾燥少雨,晝夜溫差極大,此外敦煌還有幹熱風和黑沙暴兩大自然災害,遊人應早作防備。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最佳的旅遊季節。
  4.交通指南:
  去莫高窟可以從敦煌打的前往,面的單程大約35元左右,轎車稍貴。另外在市區內也有很多中巴直達莫高窟,不過似乎不如打的方便。如果在窟裏呆得比較晚,6點以後可以搭乘一輛接工作人員的小巴,每人5元。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甘肅省地處中國腹部,面積45.5萬平方公裏 。省會蘭州市位於中國地理中心,從蘭州至中國最東頭和最西頭的距離基本相同 。 全 省呈“啞玲”形 。東西長1655公裏,南北最窄處衹有25公裏。境內1千多公裏長的河西廊早就是中國東西交通綫上的要衛 。甘肅 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必經的咽喉要道 ,是今天開發中國西北的紐帶和依托,也是“新絲綢之路-歐亞大陸橋”中關鍵的 一 段。敦煌面積 約有31200平方公裏 ,所轄區耕種面積23萬多畝 ,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瓜果和蔬菜等。
  人口
  1985年甘肅省的人口總數已超過二千萬,甘肅是多民族共聚的省份,有漢 、回、藏、蒙、滿、維吾爾等共41個民族。其中東鄉、保 安、裕固等是甘肅獨有的民族。而敦煌人口約11萬,居民有漢、回、藏、蒙古、哈、土、侗、苗、滿、裕固等族,漢族人口占大多數 。
  特産
  敦煌地毯:敦煌地毯因模擬敦煌藝術圖案而見長,用優質羊毛織成,手工精巧,色澤鮮豔,美觀大方。
  水晶石眼鏡:以天然水晶石製成,有平光、近視、遠視和光學變色鏡。
  鳴山大棗:體大肉厚,色鮮味甘,因産於鳴沙山下而得名 。
  李廣杏:七月成熟,色澤金黃,肉厚味甘汁多,含糖量高達25% 。
  紫煙桃:九月成熟,無毛,色鮮味甘,軟而多汁,紫中含緑 。
  葡 萄 :甜中帶酸,有補氣血,強筋骨,利小便等功效 。
  羅布麻茶 :7,8月采摘,去鹼-殺青-炒製-烘幹,敦煌屬於原産地之一,當地大量野生羅布麻,因其特殊清熱瀉火、預防感冒、增強免疫、調節血壓、軟化血管、降低血脂、消咳止痰、消腫利尿、強心抗鬱,安神助眠、平心止暈等藥用保健功能,而被敦煌衆多人作為日常茶葉飲用,敦煌羅布麻綜合開發中心的羅布麻茶口感好,質量佳。
  敦煌酒:采用傳統工藝,以優質純正的高梁、小麥為原料,用清澈透明的“沙州泉水”釀造而成,為地方名優産品之一。敦煌酒廠生産的敦煌玉液、敦煌酒、敦煌宴酒、敦煌醇等係列白酒,以酒色清亮,窖香濃郁、醇厚柔和的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莫高窟旅遊小貼士
  地理位置
  敦煌古稱“沙州”,是一座擁擁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今天的城市規模已隨着社會、經濟進步而有現代化的發展,各種商貿、娛樂及文化場所分佈在敦煌市中心,繼續讓當地居民、中外訪客延續敦煌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使命。敦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她在歷史上的地位,就相當於當今的香港、上海,是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和重要的通商口岸,在國際貿易、文化交流中起着其它城市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敦煌”足見當時的地位。
  最佳旅遊季節
  敦煌氣候屬於極地幹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3℃,7月份平均氣溫24.7℃,1月-9.3℃,全年乾燥少雨,晝夜溫差極大,此外敦煌還有幹熱風和黑沙暴兩大自然災害,遊人應早作防備。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最佳的旅遊季節。
  交通指南
  去莫高窟可以從敦煌打的前往,面面的單程大約35元左右,轎車稍貴。另外在市區內也有很多中巴直達莫高窟,不過似乎不如打的方便。如果在窟裏呆得比較晚,6點以後可以搭乘一輛接工作人員的小巴,每人5元。
影視節目
  標題:探索·發現世界文化遺産之莫高窟
門票價格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內賓160元,外賓180元(含講解)淡季(11月1日——3月31日)80元。
  學生憑有效學生證件半價優惠。軍人、65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免費或優惠。
百科大全
  Mogaoku
  莫高窟
  見敦煌石窟。
相關詞
藝術敦煌飛天佛教歷史人物道士敦煌學石刻
石窟歷史更多結果...
包含詞
莫高窟史話莫高窟壁畫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藏經洞莫高窟被盜事件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敦煌莫高窟千佛圖像研究莫高窟發現唐綉佛像莫高窟發現北魏刺綉邊飾
敦煌市郵政局莫高窟郵電所風雨敦煌話滄桑(歷經劫難的莫高窟)莫高窟壁畫伎樂圖之反彈琵琶圖
敦煌研究院工藝美術服務公司莫高窟畫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