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印象主義的産生、發展看,創始人非莫奈莫屬,但真正完全實現印象主義理念和技法、並且一以貫之的當推莫奈。是他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對西方畫界産生了重要影響的印象主義,是以他為首的一批藝術傢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極大地衝擊了19世紀後半葉占據西方畫壇統治地位的官方藝術,從而為掀開西方現代繪畫史新的一頁,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應該說莫奈是印象派畫傢中最先獲得成功的人,儘管後來的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並未遵循印象派創立的一些原則,但創立這些流派的藝術傢,都從印象派那裏汲取過營養。
還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理念、技法,本是基於現實的觀察而提出的,但是,由於熱衷於描寫光與色,甚至將其神秘化,從而出現了不顧及現實物象的傾嚮。莫奈曾說過:作畫裏,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種物體,想到的衹是一小方蘭色、一小塊長方形的粉紅色、一絲黃色。因此,就出現了畫傢的創作中的註意力,不是集中於要表現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綫、煙霧、氣流所産生的效果上,或衹是局限於表達在一定條件下,景物着光給畫傢留下的瞬間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導致衹抓住了細微的變化,而失去瞭解對全局的把握;衹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層次,而忽略了景物形體的後果。
莫奈來到巴黎,在那裏見識到了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以及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的創作。他認真鑒賞了他們的繪畫長處,並且以驚人的速度運用了他們的成就。但莫奈並不是他們的追隨者,而是一個反叛者。莫奈並不想在學院完成他的學畫過程,他衹在1863年在格萊爾學院的畫室裏呆了一段時間。當他遇到了巴齊依(Bazille)、阿爾弗萊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和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以後,他便勸說他們也放棄那些學字派課程。當格萊爾學院的畫室停辦後,他便把他的夥伴們帶到楓丹白露林邊的一個小村莊——捨依,在那裏畫戶外寫生。
當莫奈離開了格萊爾學院畫室後,他並沒有去充實他那相當貧乏的藝術修養,而是懷着火熱的信念投入了自然生活的純直覺觀察;他根本不買各種理論學說的帳,而是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繪畫方法。
莫奈一生對造型漠不關心,他關心的是正確的層次關係。正是因為莫奈對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夠輕而易舉地表現出他所確實看見的事物,但也正因為此,他卻表現不出事物的幻覺真實感。
莫奈不衹滿足於能夠畫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見的那種方式來做畫;他想要創造一種獨特的效果,達到一種在繪畫上似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目的。他喜歡所有使人眼花繚亂的東西,他描繪的河水、天空、房屋和樹木都洋溢着非同尋常的生命感。他的內心滿懷着難以遏止的激動;從他的觀念看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然而從他本性看,他卻是一個幻想傢。
1864年,莫奈完成了“翁費勒的塞納河口”,此畫是1865年的官方沙竜上展出,並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評論傢評論此畫時說:“用調子所組成的和諧色彩……頗能吸引觀衆們的大膽感覺”。這表現出官方對人們很喜歡這幅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油畫表現了豐富的中間調子和那種暗淡、沉着的色階。嚮深處展開的空間,通過河岸綫而處理得十分成功按照傳統,河岸綫標志着中景和遠景。在這幅畫上,出於莫奈自己的東西,就是表現在前景水的筆觸和雲的筆觸上的“頗能吸引觀衆的大膽感覺”;這些筆觸加強了畫面的傳統效果。
在1866年,莫奈用了幾天功夫完成並展出了他未來夫人的肖像“穿緑衣的女士——卡美伊”。這幅肖像引起了爭論,但總的說來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馬奈的肖像畫相媲美。這幅肖像充分顯示出了莫奈的個性:他對造型的淡漠態度,以及這個女人的動勢和她的裙子上顫動的光都賦予整幅畫特殊的說服力;由此而産生了一種動力感和生動性。
同年,莫奈展出了“聖日爾曼·俄塞羅瓦教堂”一畫,這幅畫對於他未來風格的發展具有更大的意義。油畫是他從羅浮宮的一個陽臺上畫的,這幅畫是要表現樹葉上的反光。並排的筆觸生動地表現了空氣的振動,依靠這些筆觸的結合而取得了緑黃色的光和緑黑色的影的生動效果。這裏的用筆方法已經省印象主義①的了,但色彩還不夠透明,甚至藍色的陰影也還是渾濁的;它們畫得就像是黑色。教堂和房子在顫動的樹葉相比之下顯得過於密集了。畫中沒有整體的形象,但樹葉的畫法卻給我們透露出一點莫奈的色彩理想來。
“穿緑衣的女士——卡美伊”是在畫室裏完成的人物畫;“聖日爾曼·俄塞羅瓦教堂”是在外光下畫成的風景畫。“花園中的女人”一畫把這兩種觀察方法結合起來了。這裏的畫面基本上是根據一幅照片安排的,這說明莫奈並不介意使構圖服從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來也該使莫奈想到空間的深遠效果的,然而,莫奈對此也並未介意。使他感興趣的僅僅是平面和色彩對比而已。正因為這幅畫的人物沒有立體感和起伏,色彩才能在這裏大放其光彩和充分顯示其多樣性。婦女衣裙上的花飾,草坪上的鮮花,突出在大片濃緑之中的葉子,從樹葉的空隙之間透露出來的天空,穿透陰影的光綫,這一切造成了一幅色彩妍麗的鑲嵌畫的效果。但這幅油畫缺乏色調效果:光綫和陰影落在了人物所占據的同一個平面上,因此,光綫不能滲透人體,不能成為形的實體。大片固有色起了過多的作用。所有這些合在一起,與其說是真實表現了所見的事物,不如說是一種公式,但這種公式正是一個空前大膽的綱領。這一綱領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綫便將滲入中間調子,生命也將滲透每一個筆觸,而整體的統一也就將要形成,那時,藝術就會變得花團錦簇,印象主義就要完全成熟了。
印象·日出和印象主義的誕生
1872年,莫奈創作了揚名於世的 “印象·日出”。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準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真實地描繪了法國海港城市日出時的光與色給予畫傢的視覺印象。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有位批評傢就藉用詞畫的標題,嘲諷以莫奈位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傢位“印象主義”,這一畫派以此得名。這幅畫在1874年3月25日開幕的印象派畫傢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
|
莫奈在視覺觀察方面無疑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天才。他善於從光與色的相互關係中發現前人從未發現的某種現象。他把全部註意力都集中在光與色上,從而找到了最適於表達光與色的明度差別變化的形式,他把這種光色明度差別變化從繪畫的各種其它因素中抽象出來,把它提到了不可攀登的高度。莫奈的視覺觀察是天才的、創造性的、非凡的,可是在這種觀察的背後又是什麽呢?他所看見的東西同他所感覺和他所想象的東西之間關係又是如何的呢?
莫奈在1874-78年間在阿爾讓特依所畫的一些畫可以回答這些問題。如創作於1872年的“阿爾讓特依的帆船”。在這幅圖裏中間調子代替了色彩對比,但不是藉了色彩的混合,而是通過形成一種光的綜合作用的色彩分解或組合。黑色已不再出現於畫傢的調色板,剩下的衹是造成明與暗的光譜色彩,它們形成了形的實體。統一的色彩風格很自然地遍及整個畫面:遠景和近景,物體、水和天空,把這一切改造成為一種美妙動人的景象,而渾然一片、不分層次的空間透視,則把這遠景和近景聯成一個整體。紫色和黃色的調子同河水和天空的蔚藍色交織在一起,這些顔色的調子差別把這些自然現象區分得清清楚楚,而且平靜如鏡的河面,仿佛就成了天穹的基礎。幾何學的透視已被忘卻;它已讓空氣的不斷運動代替了。每一種顔色單獨看來十分柔和,它們的整體卻又是強烈的;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天邊焰火彌漫,白晝即將消逝的圖景,一條大帆船靜靜地停在一片灰色的半陰影之中。這是一個幻想傢的直觀,在這煙霧繚繞、夕陽西下、一片憂鬱的氣氛之中,莫奈仿佛就是那光的生命,直接參與着它的逐漸熄滅。這是莫奈創作中的豐收時期,是他創作了色彩的傳奇。 |
|
繪於1877年的“聖拉查爾火車站”是一幅表現巴黎火車站的畫,這是一個日常生活場面的實際“印象”。莫奈神往於光綫穿過玻璃頂棚射嚮蒸氣煙雲的效果,神往於從混沌之中顯現出來的機車和車廂的形狀。莫奈相信光綫和空氣的神奇效果是最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畫面的調子和色彩,這幅畫出色的表現了力量、空間、對比和運動。
聖拉查爾火車站 1883年莫奈過日維爾尼定居,他在那裏建造了一座小花園,以便在那裏畫畫;他在池溏裏種了許多蓮花,這使他發現了實現他綱領的主題:畫一些堅硬的形體、水和空氣,盡量使它們融合在一起。這便産生的組畫“睡蓮”,“仙女池,玫瑰色的和諧”就是這組畫其中之一。這幅畫反映了莫奈一種物我兩融的願望,但它沒有一點悲愴的情調。
每一個研究莫奈創作活動發展的人都會發現,如果說最初的命運促成了莫奈的發展趨勢,那麽後來就是他自己創造了他的命運。之所以莫奈成為“印象主義”風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認為“班首”,是因為莫奈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從所周知,印象主義意味着感覺和觀察方式的變革,它不僅改變了繪畫,而且改變了雕塑、音樂、文學,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沒有失去影響力,仍然改變着我們。 |
|
《日出·印象》
《幹草垛》
《阿爾讓特伊大橋》
《阿爾讓特伊的帆船》
《魯昂大教堂》
《睡蓮》
莫奈最喜歡畫水。他搬到席芬尼後不久,就引溪水築池,在池裏種了黃、紅、藍、白和攻瑰色的睡蓮。他對這些花的愛好,與日俱增,前後將近30年,屢畫不厭,並且越畫越大越抽象。在他晚年所繪的巨幅油畫前,觀者會有懸身於怪異水世界上空的感覺,看着白雲的倒影在睡蓮巨葉間的水面滑過。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國總理剋雷芒梭。有一天莫奈對剋雷芒梭說,他想造一間陳列室,四壁滿挂巨幅睡蓮畫,好讓人在這炮火連天的世界裏,有個可以靜思的地方。剋雷芒梭鼓勵他進行這項計劃。可是莫奈的目力日漸衰退,常因力不從心而忿怒地把畫布割破,並曾有一兩次說要放棄這個計劃。忙得不可開交的總理聽了,便從內閣辦公室趕往席芬尼勸這位老人不要氣餒。“畫吧,畫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會有不朽之作的.”剋雷芒梭沒有說錯。莫奈為紀念第一次大戰休戰獻給法國,在巴黎橙園陳列的《睡蓮補壁》油畫,公認是莫奈最超卓的作品。他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目力頗有進步,因此得以在暮年繼續作畫。有時仍會暴躁而把畫布割破。不過在得心應手的時候,他自知已幾乎實現了少年夢想,把“不可能畫得出的空氣美”差不多畫了出來。他86歲去世,死前不久,他從席芬尼寫的信裏還說他在一天工作中得到無比歡樂。
1.《日出·印象》日出·印象
這幅名畫是莫奈於1872年在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衹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陽的顔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
當18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畫傢舉辦展覽時,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誹謗和奚落。有的評論傢挖苦說:“毛坯的糊墻紙也比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這幅畫的標題,諷喻一莫奈為首的青年藝術傢們為“印象派”,於是“印象主義”也就成了這個畫派的桂冠。
該畫1985年前被搶劫,據法國被盜藝術品偵緝處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島一座別墅中查獲。
2.《幹草垛》
幹草垛進入90年代,莫奈創作了若幹組作品,即“組畫”。所謂的“組畫”,就是畫傢在同一位置上,面對同一物象,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畫作。這大概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個特色。比如1890—91年間,對同一幹草垛,畫傢分別對在不同季節的早、午、傍晚的陽光下,物體所呈現出的不同色彩,任職多達15次的描繪。
3.《阿爾讓特伊大橋》
【畫作名稱】《阿爾讓特伊大橋》
【創作者】剋洛德·莫奈(法國)
【創作年代】1874年
【類別】布面油畫
【風格】
【題材】風景
【規格】60cm×80cm
【材質】 油彩
【存藏處】巴黎 奧賽博物館藏 阿爾讓特伊大橋
【作品賞析】 該畫是一幅充滿陽光的風景,各種冷暖的色點與紊亂的小筆觸,在深思熟慮中被組合進畫面,使畫面陽光燦爛、風和日麗,洋溢着色彩的旋律。強烈的光被分散到樹叢、河流、大橋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爾讓特伊大橋成為光的傑作。這也是畫傢藝術個性的表現。
1.莫奈《日本的橋》所描繪的真實圖景。稱為Japanese Bridge。
2. 有人要求橋寬足以允許小型拖拉機和拖車穿越。設計模仿了此人曾參觀的在羅斯柴爾德(Lord Rothschild)傢族在南安普頓(Southampton)居所附近的Exbury Hall的設計。該建築使用英格蘭橡木成品和金屬裝飾,儘管基本上隱而不見,還是能看出是不銹鋼的。橋板由交替的厚夾板組成,有助於拖拉機還有徒行者穿越拱橋的時候抓住橋面。
4.《魯昂大教堂》魯昂大教堂
《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1892 剋勞德·莫奈 油畫 107×73 cm 奧塞博物館1907年從畫傢手中購藏
《棕色的和諧》這幅畫顯然是在一天下午畫的;當時天氣陰冷,氣氛憂鬱,光綫晦暗而又沉悶,衹見大教堂聳立於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畫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鐘,四周細細塗抹了一點既藍而又帶深灰的顔料,中央部分用的卻是黃褐色。中央三扇大門如同三個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門的深暗色今日仍可從畫面上看出來。在以灰色為主的這種深暗色度的調和之中,我們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種雕塑上的光的符號,因為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躍的色彩繪出的。彩繪玻璃窗上的薔薇花飾,在正中大門小尖塔後面用的是沉濁的藍色,因而清晰可見。莫奈所關註的正是這一點;總之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光綫所演繹出的“悲喜劇”。作傢、藝術評論傢古斯塔夫-熱弗魯阿在欣賞了莫奈二十幾幅有關教堂的繪畫後,稱贊這些畫“畫出了生命在光綫變幻的時時刻刻所呈現出的永恆美”。
1892年,剋勞德·莫奈在其生前的最後居住地吉維爾尼安定下來後,便動身去了魯昂,處理一件傢事。這古老的城市已實現工業化,港口呈現出一派欣欣嚮榮的勃勃生機。畫傢在此捕捉到了一幅他在其繪畫生涯中所見過的最美的圖景之一——魯昂大教堂。此大教堂是獻給基督的母親聖母的,是法國最為雄偉的一座哥特式建築。教堂於 12世紀開始建造,13世紀因遇大火而重建,到16世紀纔建成今天這個樣子。
哥特式建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備受漠視,被認為太過粗俗;到18世紀末被重新發現,經過分析論證後得到修復;最後得到了1791年創辦於巴黎的法國古建築博物館的正式確認。到19世紀30年代,浪漫時期的詩人和小說傢從中找到了黃金時代的影子;主張把純淨清新的中世紀藝術重新發掘出來。1837年成立的古建築委員會因而擔當起了修葺和恢復古建築的重任,此熱潮隨着19世紀鼎鼎有名的大建築師歐仁-艾瑪紐埃爾·維奧萊公爵所展開的拯救行動而達到頂峰。他的這一行動,受到了時任古建築總巡視員的作傢普羅斯佩爾·梅裏美的支持和鼓勵。
在此之前,已有英國的波寧頓和透納以及保爾·於埃和柯羅等浪漫派畫傢,將魯昂大教堂作為其繪畫的主題。印象派之前的畫傢,如布丁和容金德,以及隨後的卡米耶·畢沙羅,對此圖景所得出的印象仍屬傳統範疇,即高聳而又別緻的教堂身影,在周圍的景色中清晰地顯現出來。
1892年2月至4月中旬及1893年,莫奈在兩次大行動中為此教堂繪製了30餘幅油畫。他是從三個不同的位置畫的。第一個位置差不多選在教堂的正對面,即一傢襯衫店。商店內的工人來來往往,使得他無法工作;他於是又在一傢時裝店二樓的試衣間安頓下來;由於顧客的埋怨不絶於耳,畫傢衹得用一扇屏風把自己同外界隔開。到了1893年,他又選了第三個地方;這一次,他經常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同時作畫,最多時候同時畫14幅畫,隨着光綫和時間的轉換而不停地奔波於各幀畫幅之間,努力捕捉色調和明暗的變化,樹立起其色彩的構架。莫奈在這兩次大的行動中所經歷的探索、疑慮、睏擾和失望,在他寫給妻子艾麗絲的信中表露無遺。信中寫道:“我每天都會有一些頭天未曾見到的新發現;於是趕緊將其補上,但同時我也會失去一些東西。就這樣,我在做常人難以辦到的事……我已殫精竭慮,幾乎要垮掉了。一天夜裏,我的噩夢一個接着一個;我夢見,教堂不知怎麽倒了下來,壓在我身上;其顔色好像變成了藍色,但很快又變成玫瑰色,最後竟又變成了黃色。”畫傢此前已就同一主題而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和不同光綫下,從不同的視覺角度畫了一大批畫:1891年創作的《草垛》及《白楊樹》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對色彩斑斕的開闊視野情有獨鐘的莫奈,如今是第一次直接面對這巨大的、乍一看去幾乎是單一色調的石頭建築。畫傢從他距哥特式教堂不到 50米的窗戶望去,所看到的衹是教堂的中央大門,大門左側是聖羅曼塔樓,右側為波爾塔樓,二者的氣派和風格全然不同。塔樓、中央大門、三角楣、拱形麯綫、小連拱廊、尖形拱肋、大門三角楣以及雕刻精細的長廊,時而淹沒於明亮的光綫下,時而又處於暗影的籠罩之下;有時因諾曼底天空不斷變幻的大氣而在色調上造成難以言喻的微妙變化。莫奈所關註的正是這一點;總之不是建築物本身,而是光綫所演繹出的“悲喜劇”。
《棕色的和諧》這幅畫顯然是在一天下午畫的;當時天氣陰冷,氣氛憂鬱,光綫晦暗而又沉悶,衹見大教堂聳立於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畫面上用的是赭石色。灰色的大鐘,四周細細塗抹了一點既藍而又帶深灰的顔料,中央部分用的卻是黃褐色。中央三扇大門如同三個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門的深暗色今日仍可從畫面上看出來。在以灰色為主的這種深暗色度的調和之中,我們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種雕塑上的光的符號,因為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躍的色彩繪出的。彩繪玻璃窗上的薔薇花飾,在正中大門小尖塔後面用的是沉濁的藍色,因而清晰可見。
相反,《魯昂大教堂》這幅畫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改換窗口畫出來的,存放於馬爾莫當博物館。如今仍保留着草圖狀態的這幅畫,稍稍從側面看去,其黃色和淺玫瑰色已隨着侵入其基礎部分的巨大藍色暗影而看不出來了。在正中的三角楣頂端,陽光和暗影卻異常分明;珊瑚紅的筆觸在門框處呈麯折狀,為突出每個空隙處而使用的鮮紅色和橙色,使得整個建築熠熠生輝。各處雕塑則因用的是淡藍色而基本上難以看出,塔樓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過淡紫色大圓花飾的長廊都用的是這種顔色……陽光及各種折射光的明滅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築物得以形成,而又將其化解……除正門的上方,顔料都用得很淡。為恢復光的活力,莫奈發明了一種非常具體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筆法。他的這些有關大教堂的畫是在吉維爾尼的畫室中完成的。
“魯昂大教堂的巨大身影聳立於大地之上,同時又仿佛消失、‘蒸騰’於清晨的淡藍色薄霧中;各雕塑作品的細節、各蜿蜒麯折的裝飾以及各個空隙和凸起部分,在白天的時候會變得很清晰;黝黑的門洞宛如海洋中的‘波𠔌’,墻壁上的石塊明顯留有時光流逝的印跡,如今在陽光、苔蘚和地衣的映襯下變成了金黃色和青緑色;建築物底部在暗影的包圍之下,頂部則被正在消失的夕陽餘暉染成了玫瑰色;這是一首對古老教堂所占空間抒發的絶唱,而這座教學本身則是自然之力和人類創造之間的一次巧遇及其相互作用的産物。”作傢、藝術評論傢古斯塔夫-熱弗魯阿在欣賞了20幾幅有關教堂的繪畫後就孤獨而焦慮的莫奈發表了一篇文章。這些畫是畫傢在其朋友、印象派的最有力支持者、畫商保羅·杜朗-盧埃爾的傢中拿給他看的。他稱贊這些畫 “畫出了生命在光綫變幻的時時刻刻所呈現出的永恆美”。卡米耶·畢沙羅被他的朋友極富創新的力作折服了,而年輕畫傢們則對此沒有多大熱情。
對莫奈的作品評價最為中肯、理解也最為深刻的當推其多年好友——政治傢喬治·剋萊蒙梭。後者在一篇題為“教堂革命”的文章中寫道:“灰暗的物體,其本身因陽光的照射而獲得生命,獲得給人們的感官以印象的能力。但這種圍在物體表面、深入其內部、反射至外部空間的光波,始終處於雜亂無章的狀態:有時如高聳入雲的‘波濤’,有時如風平浪靜的‘水花’,有時則像是一場‘急風暴雨’。物體正是依靠這種‘有生命’粒子的狂放不羈纔得以顯現出來,我們也正因為這種狂放不羈纔可以看見物體,同時物體也正是因此纔得以顯出其確實存在;那麽一件東西在光的照射下究竟是什麽樣子,這是我們現在必須弄清楚的,是畫傢所要闡明的,也就是通過畫傢之手來進行化解和重新組合。”的變化,他反復畫同一景物,如他畫的《草垛》、《教堂》係列。普法戰爭時,他避難於荷蘭,研究了日本浮世繪版畫,從而引起了畫風的變化。晚期他作巨幅長捲式《睡蓮》,成為印象派最偉大的風景畫傑作。
莫奈有關魯昂大教堂的係列繪畫立刻獲得了成功。曾對他大加鼓勵的收藏傢弗朗索瓦·德波嚮他買了一幅,並連同其他收藏一起捐贈給了魯昂博物館。在巴黎,雖然國傢對剋萊蒙梭提出的由國傢將這批繪畫全部買下的強烈建議未予理睬,作為藝術保護人的伊薩剋· 德·卡蒙多伯爵,卻在1894年直接從畫傢手中購買了其中的4幅,並慷慨地將這些畫交由國傢收藏,從而使我們今日有幸能在巴黎奧塞博物館一睹為快。卡洛琳·馬蒂厄(文)
5.《睡蓮》睡蓮
這是畫傢1908年的作品,是他著名的睡蓮係列作品之一,蘇富比估價為1000萬至1500萬美元。蘇富比一年前順利拍賣了莫奈的另一幅《睡蓮》。
6.《打傘的女人》
這件作品是莫奈早期的印象技法畫作。畫面正中偏右站着一位撐陽傘的女仕,而畫面偏左較遠處的就是她的兒子。這是一個晴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畫衹用了簡單的藍、緑、棕等自然的色彩,給人一種寧靜舒適的感覺。畫中的女仕占了畫面大部份的空間,成為畫的趣味中心。但左側的小兒子與陽傘和女仕也構成一個三角形,得到一個平衡的作用。打傘的女人
雖然此畫是莫奈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見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畫中的瞬間印象感覺。畫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較暗的色彩,表明是處於陽傘的陰影之下。而整個陽傘、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陰影區,與女仕衣裙上嚮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對比(小兒子方面也一樣),就如現實中看到的一樣。另外,女仕擺動的頭巾和長裙上的縐褶也加強了畫面的動感……
莫奈生活年表
1840年 11月14日出生於巴黎拉菲爾
1856年 開始學習繪畫,結識藝術傢歐仁·布丹
1857年 母親去世
1858年 隨布丹到戶外創作,開創了繪畫的新想法
1859年 到巴黎學習繪畫,結識了卡美伊·畢沙羅
1861年 應徵入伍,被派往阿爾及利亞,因病提前返回法國
1862年 結識雷諾阿、巴齊依、西斯萊並成為好友
1865年 與巴齊依共用畫室,結識塞尚和馬奈。與女友卡美伊·唐希爾相遇
1867年 長子尚出世
1870年 與卡美伊結婚;普法戰爭爆發,移居倫敦,認識畫商杜杭·雨爾
1871年 父親去世,全家回到法國,住在塞納河畔的阿爾讓特小鎮
1874年 巴黎首次印象派畫展
1876年 與西奧德夫婦結為好友
1878年 次子米歇爾出生;卡美伊患病(子宮癌)
1879年 妻子卡美伊病故;第四屆印象派畫展展出
1880年 首次舉辦個人畫展並獲得成功
1887年 作品由杜杭·雨爾經手在紐約展出
1889年 一幅作品獲一萬法郎的創記錄價格
1892年 與愛麗絲·西奧德結婚
1899年 在吉維尼的住宅裏建造“水上庭園”(即“睡蓮池”),並以此為創作題材,畫出一係列睡蓮的作品
1908年 被發現患有白內障
1911年 第二任妻子愛麗絲·西奧德去世
1912年 診斷雙目皆患有白內障
1914年 長子尚去世;開始籌劃繪製一幅大型《睡蓮》壁畫;同年8月3日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 嚮國傢捐贈8幅畫作
1919年 摯友雷諾阿去世
1920年 被法蘭西研究院接納為院士,但拒絶了
1923年 進行白內障手術後恢復視力
1926年 12月6日在吉維尼的傢中去世 |
|
印象派 | 藝術 | 繪畫 | 印象主義 | 油畫 | 建築 | 名畫珍品 | 創作 | 名畫 | 畫作 | 維特依早晨 | 睡蓮晚間效果 | 日出·印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