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動物 > 莪術
目錄
No. 1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長橢圓形,根狀莖圓柱形或卵形,花黃色。根狀莖可入藥,叫鬱金。
No. 2
  莪術(《醫學入門》),又名:山薑黃、緑薑。
簡介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莖卵圓形塊狀,側面有圓柱狀的橫走分枝,根係細長,末端膨大成長卵形塊狀。葉片長圓狀橢圓形或狹卵形,長13~24釐米,寬7~11釐米,葉脈中部具紫色暈;葉柄長約為葉片的1/3,下延成鞘,葉耳形小。圓柱狀穗狀花序,長約14釐米,具總梗,花密;苞片卵圓形,頂端苞片擴展,亮紅色,腋內無花;花萼白色,具3鈍齒;花冠裂片3,上面1片較大,頂端略成兜狀,唇瓣圓形,淡黃色,先端3淺圓裂,中間裂瓣先端微缺。蒴果卵狀三角形,光滑。種子長圓形。具假種皮。花期3~5月。
  野生於山間或村邊林下草地。分佈福建、廣東、廣西、浙江、臺灣、雲南、四川等地。
  莪術,別名藍心薑、黑心薑、薑七。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無毛。葉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60cm,寬10~15cm,中部常有紫班;葉柄較葉片為長。花莖由根莖單獨發出,常先葉而生;穗狀花序長約15cm;苞片多數,下部的緑色,纓部的紫色;花萼白色,頂端3裂;花冠黃色,裂片3,不等大;側生退化雄蕊小;唇瓣黃色,頂端微缺;藥隔基部具叉開的矩。蒴果狼狀三角形。花期3~5月。
  生於山𠔌、溪旁及林邊等的陰濕處。主産廣西、四川。
  莪術原名蓬莪莖。始載《藥性論》,馬志謂:“蓬莪莖生西戎及廣南諸州。葉似襄荷,子似幹椹,莖在根下並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蘇頌謂:“根如生薑,而莖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九月采,削去粗皮,蒸熟暴幹用”。據考證,《證類本草》有“端州蓬莪術”、“溫州蓬莪術”二圖,後者為今之溫莪術。古代本草收載之莪術非為一種植物。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蓬莪術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lee et c. f. liang或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的乾燥根莖。後者習稱“溫莪術”。鼕季莖葉枯萎後采挖,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幹或低溫乾燥後除去須根及雜質。
  【其他名稱】篷莪莖、篷莪、蓬術、羌七、廣術、黑心薑、文術、山薑黃、緑薑。
  【漢語拼音】eshu
  【英文名】rhizoma curcumae
  【化學成分】根莖含揮發油1~1.5%。油中主成分為倍半烯類”。從根莖分得的倍半倍萜有蓬術環氧酮、蓬莪術酮、蓬莪術環二烯、蓬莪術烯、蓬莪術環二烯酮、異蓬莪術環二烯酮、篷莪術烯酮、表蓬莪術環二烯酮、薑黃二酮、薑黃醇酮、薑黃環氧奧烯醇、原薑黃環氧奧烯醇、異薑黃環氧奧烯醇、薑黃環氧奧醇、薑黃奧二醇。還含薑黃素、去氫薑黃二酮。幹根含澱粉約64%。
  【性狀】根莖圓錐形,上端較尖,下端鈍圓,長2~6cm,直徑2~3cm。表面淡黃色,稍皺縮,有明顯的環節,節上有鱗片樣葉柄殘基,並有圓點狀根痕。質堅實,斷面黃緑色,內皮層環圓形,中柱占大部分。氣微香,味苦辣。
  【性味】辛、苦,溫。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1.破血行氣止痛:本品功效與三棱相似,但溫通力較大,可治療血滯經閉腹痛、腹部包塊、積聚。2.消積散結:本品能行氣消積止痛,用於飲食積滯、胸腹滿悶作痛。3.破血祛瘀,婦女閉經,或痰濕淤血凝結而成的癥瘕癖塊。4.行氣止痛:適於飲食失調,脘腹漲滿疼痛之證。適當配伍,虛癥、實癥均可。
  【用法用量】1.治療泌尿係結石:莪術15g,三棱15g,穿山甲9g,皂刺9g,牛膝12g,生薏仁15g,青皮、枳殼各9g。水煎服,每日1劑。2.治療精神科血瘀證患者:莪術、赤芍、大黃,按10:3:3的比例加工提煉成達營片(每片含生藥8g),每次口服6~8片,日3次,30天為1療程。內服:煎湯, 1.5~3錢;或人丸、散。醋製增強止痛功效。
  【禁忌】孕婦、月經過多者忌用。氣血兩虛,脾胃薄弱無積滯者慎服,孕婦忌服。
  【生長地區】野生於山間或村邊林下草地。分佈福建、廣東、廣西、浙江、臺灣、雲南、四川等地。
  【製法】莪術:除去雜質,略泡,洗淨,蒸軟,切薄片,乾燥。醋莪術:取淨莪術,照醋煮法(附錄Ⅱ d)煮至透心,取出,稍涼,切厚片,乾燥。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是否醫保用藥】醫保
  【是否非處方藥】處方
  【英文名】 rhizoma curcumae
  【別名】溫莪術、蓬莪術、山薑黃、芋兒七、臭屎薑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蓬莪術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lee et c. f. liang或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的乾燥根莖。後者習稱“溫莪術”。鼕季莖葉枯萎後采挖,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幹或低溫乾燥後除去須根及雜質。
  【製法】
  莪術:除去雜質,略泡,洗淨,蒸軟,切薄片,乾燥。
  醋莪術:取淨莪術,照醋煮法(附錄Ⅱ d)煮至透心,取出,稍涼,切厚片,乾燥。
  【性狀】
  蓬莪術:呈卵圓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長2~8cm,直徑1.5~4cm。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節凸起,有圓形微凹的須根痕或有殘留的須根,有的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生根莖痕,有的可見刀削痕。體重,質堅實,斷面灰褐色至藍褐色,蠟樣,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內皮層環紋棕褐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廣西莪術:環節稍凸起,斷面黃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黃色粉末,內皮層環紋黃白色。
  溫莪術:斷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黃色至黃棕色粉末。氣香或微香。
  【鑒別】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有時已除去。皮層散有葉跡維管束;內皮層明顯。中柱較寬,維管束外韌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維管束較小,排列較密。薄壁細胞充滿糊化的澱粉粒團塊,薄壁組織中有含金黃色油狀物的細胞散在。
  【含量測定】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5% (ml/g)。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用於燀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早期宮頸癌。
  【用法用量】 6~9g 。
  【註意】孕婦禁用。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莪術油製劑在體外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615純係小鼠的l615白血病及腹水型肝癌細胞等多種瘤株的生長有明顯抑製和破壞作用。100%阿莪術註射液0.3-0.5ml給小鼠腹腔註射,對肉瘤s180。有較好的療效,抑瘤率達50%以上。從莪術揮發油中得到的單體,莪術醇和莪術二酮75mg/kg皮下註射時,對小鼠肉瘤s37,宮頸癌u14、艾氏腹水癌(eca)均有較高的抑製率,腫瘤明顯縮小者,可見瘤組織周圍纖維細胞增多,內有一層淋巴細胞、吞噬細胞包圍腫瘤細胞等免疫反應出現。在電鏡下,治療組腫瘤細胞表現核質比例減少,核外形趨嚮正常,染色質、核仁和染色質間顆粒數量減少,故認為莪術對小鼠肉瘤的細胞核代謝有抑製作用。體外試驗證明莪術醇及莪術二酮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明顯破壞作用,能使其變性壞死。不同濃度的莪術油註射液對瘤細胞均有明顯的直接破壞作用,有作用快而強的特點,瘤細胞數越多,殺滅90%的瘤細胞所需的藥液濃度就越大。莪術抗癌作用的方式既有直接作用,也有宿主的免疫反應參與。臨床以莪術油作瘤內註射治療宮頸癌,治療後可見瘤組織壞死脫落,局部淋巴細胞浸潤,部分病例腫塊消失,宮頸光滑,提示莪術有直接殺瘤細胞的作用。
  在病理切片中則見到有密集的小淋巴細胞圍繞癌細胞,淋巴竇中有大量的竇細胞組織增殖,血液中淋巴細胞有顯著的升高,這些均提示有效病例中宿主有明顯的免疫反應。莪術抗癌作用的原理,莪術油除能直接殺瘤作用外,還能增強瘤細胞免疫原性,從而誘發或促進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排斥反應,實驗證明用莪術處理的eca及l615。瘤苗進行主動免疫,確實能使部分動物獲得明顯的保護效應。進一步研究證明莪術l615瘤株的主動免疫保護效應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因為經莪術l615瘤免疫的動物,不能産生對l795(是615係小鼠的一株新的肉瘤白血病)的交叉免疫保護效應。一些對l615具有明顯免疫力的莪術瘤苗免疫組動物,儘管能耐受10(-3 )× 10個l615細胞的多次攻擊,卻死於3 × 10個 l759瘤細胞。且這種免疫保護效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旦建立後,能夠維持相當長(10-13個月)的時間,但不能傳給子代,因為其子代絶大多數(93/94)不能耐受105-3×105個l615細胞的攻擊,均發生典型的l615,白血病而死亡,平均存活時間也未見延長、說明親代的這種免疫保護效應是後天獲得而不能傳給子代。用純係雌性 t-739 小鼠觀察莪術油對肺腺癌(la-795)的放射增敏作用,實驗結果證明,用莪術油腹腔註射加照射組比單純照射組有明顯的腫瘤生長延遲效果,可使放射治療效果提高42%,達到中等增敏作用。
  2.抗早孕作用:莪術根莖的醇浸膏及其有效成分(單萜類和倍半萜類化合物)對大鼠、小鼠有非常顯著的抗早孕作用,對犬也有一定抗着床效果。以莪術油的止孕作用最顯著,小嵐腹腔註射和皮下註射600-900mg/kg莪術油,其抗着床和抗早孕效果為7%-90%,傢兔腹腔註射80mg/kg莪術油,抗着床效果為80%,經陰道註藥400mg/kg的抗着床效果為100%,一般於受孕2-5天給藥,即出現胚胎死亡,吸收或阻止胚胞着床。而受孕7-10天給藥則引起流産或死胎,揮發油經皮下、腹腔、陰道給藥均有一定止孕效果,衹是藥物起效快慢有所不周.腹腔註射起效快,陰道給藥起效慢,腹腔給藥量小於陰道給藥量5倍。從莪術煎利灌胃小鼠,同樣有止孕效果。莪術油對小鼠止孕的過程是阻止胚胞着床、使之停止發育,可見萎縮退化的胚胞遊離在宮腔內,有的胚胞着床後死亡,正處於被吸收過程。
  3.抗菌作用:莪術揮發油試管內能抑製金黃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的生長。
  4.升高白細胞的作用:小鼠腹腔註射莪術油10ml/kg,莪術醇0.3% 10ml/kg,連續8d後,可明顯對抗由腹腔一次註射環磷酰胺150mg/kg所引起的白細胞減少,並促進白細胞回升,提示莪術有一定的升高白細胞作用。
  5.對心血管的作用:莪術增加股動脈血流量的作用在活血化瘀藥中最為明顯,血流量峰值增加252%,用藥10分鐘後血流量增加36.0%,血管阻力減少66.4%,以莪術油註射液靜脈滴註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血瘀患者,隨着病人臨床癥狀的好轉,肢體血流圖也見到明顯改善。
  6.對胃腸平滑肌的影響:離體兔腸試驗發現,低濃度莪術,使腸管緊張度升高,高濃度時,反而使腸管舒張。
  7.保肝作用:莪術醇提取物及揮發油對四氯化碳(cci4)硫代乙酰胺(taa)引起的小鼠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有明顯的降低作用,使磺溴酞鈉(bsp)瀦留量減少,相應肝組織病變減輕。
  8.對急性腎功能衰竭的作用:傢兔用50%甘油????水15ml/kg皮下註射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對照組肉眼可見腎腫脹增大,呈紫暗色,活體顯微鏡低倍鏡觀察,可見較多的呈紫暗色條狀血管淤滯,毛細血管血流停滯或減慢,靜脈給莪術註射液每日4ml/kg,共3天後肉眼未見腎明顯腫脹,紫暗色減淺或已恢復正常,活體鏡下可見條狀血管淤滯消失,毛細血管血流加快病理切片(fie)對照組見有廣泛的近麯、遠麯小管上皮細胞空泡變性或混濁腫脹,腎小管管腔閉塞,部分小管上皮破壞脫落,管腔內有較多管型存在,部分血管內有血液淤滯,莪術註射後48小時上述病理改變都明顯減輕,麯管的上皮細胞空泡和混濁腫脹顯著減輕,腎小管腔內的管型極少或消失,小血管內的血液淤滯減少或消失,腎小球毛細血管管腔擴大。一般傢兔註射甘油後約12小時出現醬紅色小便,尿量顯著減少,有的無尿,精神委靡,不食,都在24-48小時內死亡,而莪術組24小時後尿量增多,雖尿色也呈醬紅色,但到 48-72小時後尿色基本恢復淡黃色,並無死亡。
  9.抑製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莪術水提取液9.0g/kg/天給大鼠灌胃,共7天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顯著的抑製作用,並能明顯降低血液粘度,以及縮短紅細胞的電泳時間。其水提醇沉註射液1.13g/kg靜脈註射對大鼠體內血栓形成也有非常顯著的抑製作用。
  10.抗炎作用:小鼠灌服溫鬱金揮發油 200mg/kg對醋酸産生的腹膜炎有非常顯著的抑製作用,小鼠腹腔註射溫鬱金揮發油200mg/kg對燙傷性局部水腫有明顯抑製作用,腹腔註射100m/kg對巴豆油引起的耳部炎癥有明顯抑製作用,大鼠腹腔註射揮發油75mg/kg/天,9天後對皮下棉球肉芽腫增生有明顯抑製作用。
  11.體內過程:3h-莪術醇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大鼠灌服後5分鐘血中即可測到本品,15分鐘達高峰,可維持l小時左右,半衰期t1/2。為33分鐘,t1/2β為12.5小時。體內分佈以肝、腎濃度最高,為其他組織的2-2.5倍,且可透過血腦屏障,主要從尿排泄,膽汁也有排泄。存在肝腸循環現象。
  12.毒性:莪術醇提取物,小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為86.8±12g(生藥)/kg。
  {炮製}
  1.1.莪術《本草圖經》:“削去粗皮,蒸熟暴幹用""用時熱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熱入臼中搗之,即碎如粉。”
  1.2.《博濟方》:“搗為末。”
  1.3.《朱氏集驗方》:“去皮切片。”
  1.4.《衛生寶鑒》:“鍘開搗細。”
  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洗淨,潤透或置籠屜內蒸軟後切薄片,乾燥。生品行氣止痛,破血祛瘀力甚。
  2.1.醋莪術 《雷公炮炙論》:“凡使,於砂盆中用醋磨令盡然後於火畔吸令幹,重篩過用。”
  2.2.《校註婦人良方》:“醋浸炒。”
  2.3.《普濟方》:“醋煮,切片,焙幹,為末。”
  2.4.《幼幼集成》:“去毛,醋浸,煨熟。”
  現行,取淨莪術置鍋中,加米醋與適量水浸沒,煮至醋液被吸盡,切開無白心時,取出稍晾,切厚片,乾燥。每莪術100kg用米醋20kg。醋炙後主入肝經血分,增強散瘀止痛的作用。
  3.1.酒莪術《開寶本單》:“酒研服之。”
  3.2.《丹溪心法》:“酒洗,炒。”
  現行,取淨莪術片,置鍋內,用微火加熱,炒熱後,均勻噴入酒,繼續炒幹,取出晾涼。每莪術片0.5kg,用酒0.06kg。
  飲片性狀:莪術為類圓形或橢圓形薄片,表面黃緑色或棕褐色,有黃白色的內皮層環紋及淡黃棕色的點狀維管束。周邊灰黃色或棕黃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醋莪術形如莪術片,色澤較黯,微黃色,偶有焦斑,角質狀,具蠟樣光澤,質堅脆,略有醋氣。酒莪術形如莪術片,色澤略深,微有酒氣。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醋莪術、酒莪術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中藥化學成分
  1.莪術根莖含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為莪術呋喃烯酮(curzenone)占44.93%,竜腦(borneo1)占4.28%,大牻牛兒酮(pormacrone)占6.16%,還含α-和β-蒎烯(pinene),樟烯(camphene),檸檬烯(limonene),l,8-按葉素(l,8-cineole),鬆油烯(terpinen),異竜腦(isborneol),丁香烯(caryophyllene),薑黃烯(curcumene),丁香烯環氧化物(caryophyllene epoxide),薑黃酮(turme),芳薑黃酮(ar-turmerone),莪術二酮(cudione)以及莪術烯醇(curcurmenol),異莪術烯醇(isourecumenol)等。另含二呋喃莪術烯酮(difurocumenone),莪術二醇(aerugi-diol)。又含抗氧化劑活性的薑黃素類(curcuminoids)化合物。
  2.廣西莪術根莖含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為竜腦占11.33%,莪術呋喃酮占9.92%,大牻牛兒酮占7.0%,莪術醇(curcumol)占4.15%,還含α-和β-蒎烯,樟烯,檸檬烯,1,8-桉葉素,鬆油烯,異竜腦,鬆油醇(terpineol),丁香烯,丁香油酚(eugenol),薑黃烯,薑黃酮,芳薑黃酮,莪術二酮以及芳樟醇(linalool),β-及δ欖香烯(elemene),葎草烯(humulene),釣樟薁(linderazulene),異莪術烯醇等。又含桂莪術內酯(gweicurculactone),β-𠔌甾醇(β-sitosterol),鬍蘿蔔甙(daucosterol),棕櫚酸(palmiticl acid),以及鋅、鐵、鈦、鎳、鋇、鍶、鉛、鎘、銅、鉻、鋁等微量元素。
  3.溫鬱金根莖含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為大牻牛兒酮占20.35%,莪術二酮占14.76%,莪術醇占7.66%,還含α-及β-蒎烯,樟烯,檸檬烯,1,8-桉葉素,竜腦,異竜腦,樟腦(camphor),鬆油醇,丁香烯,丁香油酚,薑黃烯,薑烯(zingiberene),莪術呋喃烯酮,薑黃酮。另含溫鬱金萜醇(wenjin),莪術呋喃二烯(fu-ranodiene),(1r,10r)-環氧-左旋-l,10-二氫莪術二酮 [(1r,10r)-epox-(-)-1,10-dihydrocurdione],(4s,5s)大牻牛兒酮4,5-環氧化物[(4s,5s)-germacrone-4,5-epoxide],莪術雙環烯酮(curcumenone),(is,10s),(4s,5s)大牻中兒酮-1(10),4-雙環氧化物[(is,10s),(4s 5s)-germacrone-l(10),4-diepoxi-de], 溫鬱金蠃內酯(curcumalactone),薑黃素(curcumin),去甲氧基薑黃素(desmethoxycurcumin),雙去甲氧基薑黃素(bisdethoxy curcumin),β-𠔌甾醇。
考證
  本品始載於《雷公炮炙論》。
  1.《新修本草》薑黃條雲“西戎人謂之蒬藥。”說明當時莪術與薑黃是混稱的。
  2.《本草拾遺》曰:“一名蓬莪,黑色;二名蒬,黃色;三名波殺,味甘有大毒。”“蓬莪”可能是指莪術 curcuma aeruginosa roxb.(根莖斷面墨緑,幹時黑色);“蒬”可能包括溫鬱金 c.wenyujin y.h.chen et c.ling(根莖斷面黃色);“波殺”有大毒,應不是薑黃屬植物。
  3.《本草圖經》雲:“蓬莪茂生西戎及廣南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莖如錢大,高二三尺。葉青白色,長一二尺,大五寸已來,頗類蘻荷。五月有花,作穗,黃色,頭微紫。報如生薑而茂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並附“端州蓬莪茂”和“溫州蓬莪茂”圖。溫州蓬莪茂即今之溫鬱金,端州蓬莪茂應為廣西莪術 c.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
用藥禁忌
  月經過多及孕婦禁服。
  1.《雷公炮製藥性解》:“虛人禁之。”
  2.《本草正》:“性剛氣峻,非有堅頑之積,不宜用。”
  3.《藥性通考》:“乃攻堅之藥,可為佐使,而不可久用。”
  4.《本草害利》:“凡經事先期,及一切血熱為病者忌之。”
  {製劑}:
  1.莪術栓:莪術揮發油4ml,乙醇5ml,吐溫-80 4ml,冰片0.1g,蜂蠟5g,香果脂適量,並製成100g。取莪術揮發油加吐溫-80攪勻;另取冰片溶於乙醇內,將兩者充分混勻。另將香果酯置蒸發皿內,在水浴上加熱至全部熔化,加入蜂蠟細末,待熔化後攪勻。再將上述混合的藥液加入熔化的基質內,攪拌均勻,趁熱傾入預先塗上潤滑劑的陰道栓模內,冷凝後削去多餘栓塊。每顆約0.5g。功能行氣破血,消積止痛,消瘀。用於治療宮頸癌及子宮頸糜爛。(《江西省醫院製劑規範》)
  2.莪術油軟膏:莪術油65g,親水性基質適量。取莪術油,加尼泊金乙酯1g與親水性基質適量,製成1000g。攪勻,即得。本品為親水性基質的乳白色軟膏,有莪術油的特殊香氣。含揮發油量不得低於標示量的77.0%。功能消炎,消腫,止癢。用於外陰瘙癢及外陰炎。外塗息處,每日l-2次。《浙江省藥品標準》1983年)
  3.莪術醇註射液:莪術醇7.5g,無水乙醇75ml,苯甲醇30ml,註射用水100ml,丙二醇適量。取莪術醇溶解在無水乙醇中,加苯甲醇及丙二醇,然後慢慢加入註射用水並不斷攪拌,最後加丙二醇至1000ml,以3號垂熔濾球抽濾至清,分裝成每支5ml,100℃熱壓滅菌30min,即得。功能抗癌。用於各種癌癥。肌內註射,每次5-10ml,每日1次。[《藥學通報》1980, 15(11):ll]
  {藥論}:
  1.論莪術行氣破血之功:
  1.1.繆希雍:“心腹痛者,非血氣不得調和,即是邪客中焦所致。中惡疰忤鬼氣,皆由氣不調和,髒腑壅滯,陰陽乖隔,則疫癧疰忤鬼氣,得以憑之。茂氣香烈,能調氣通竅,竅利則邪無所容而散矣。解毒之義,亦同乎是。其主霍亂冷氣吐酸水及飲食不消,皆行氣之功也,故多用酒磨。又療婦人血氣結積,丈夫奔豚,入肝破血行氣故也,多用醋磨。”(《本草經疏》)
  1.2.賈所學:“蓬術味辛性烈,專攻氣中之血,主破積消堅,去積聚癖塊,經閉血瘀,撲報疼痛。與三棱功用頗同,亦勿過服。”(《藥品化義》)
  2.論莪術益氣之功在於疏氣:
  2.1.王好古:“蓬莪茂色黑,破氣中之血,入氣藥發諸香,雖為泄劑,亦能益氣,故孫用和治氣短不能接續。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湯內多用此也。”(《湯液本草》)
  2.2.蔣溶:“破氣中之血,血澀於氣中則氣不通,此味能疏陽氣以達於陰血,血達而氣乃暢,放前人謂之益氣。”(《萃金裘本草述錄》)
  2.3.高鼓峰:“廣茂即莪術,凡行氣破血,消積散結皆用之。屬足厥陰肝經氣分藥,大破氣中之血,氣血不足者服之,為禍不淺。好古言孫尚藥用治氣短不能接續(《經》)言短氣不足息者下之,蓋此之謂也。然中氣虛實天淵,景宜詳審),此短字乃是胃中為積所壅,舒氣不長,似不能接續,非中氣虛短不能接續也。若不足之短而用此,寧不殺人?”(《醫傢心法》)
  3.論虛人用莪術宜兼補益之品:
  3.1.繆希雍:“蓬獲莪行氣破血散結,是其功能之所長,若夫婦人、小兒氣血兩虛,脾胃素弱而無積滯者,用之反能損真氣,使食愈不消而脾胃益弱。即有血氣凝結、飲食積滯,亦當與健脾開胃、補益元氣藥同用,乃無損耳。”(《本草經疏》)
  3.2.黃凱鈞:“虛人服之積未去而真已耗,須兼參術,庶幾焉耳。”(《藥籠小品》)
  {集解}:
  1.《開寶本草》:“蓬莪茂,生西戎及廣南諸州。子似幹棋,葉似蘻荷,茂在根下,並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西戎人取之,先放羊食,羊不食者棄之。”
  2.《植物名實圖考》:“蓬莪術,《嘉祐本草》始著錄。宋《圖經》:江浙或有之。頗類蘻荷,莪在根下,如鴨雞卵。今所用者即此。昔人謂鬱金、薑黃、莪術三物相近,其實性不同,形亦全別。”
動植物形態
  1.莪本,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主根莖陀羅狀至錐狀陀羅形,側根莖指狀,內面黃緑色至墨緑色,或有時發藍色,須根末端膨大成肉質紡錘形,內面黃緑或近白色。葉鞘下段常為褐紫色。葉基生,4-7片;葉柄短,為葉片長度的1/3-1/2或更短;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長20-50cm,寬8-20cm,先端漸尖至短尾尖,基部下延成柄,兩面無毛,上面沿中脈兩側有1-2cm寬的紫色暈。穗狀花序圓柱狀,從根莖中抽出,長12-20cm,有苞片20多枚,上部苞片長橢圓形,長4-6cm,寬1.5-2cm,粉紅色呈紫紅色;中下部苞片近圓形,長2-3.5cm,寬1.5-3.2cm,淡緑色至白色。花期4-6月。
  2.廣西莪術,多年生草本,高50-110cm。主根莖卵圓形,側根莖指狀,斷面白色或微黃色。須根末端常膨大成組錘形塊根,斷面白色。葉基生,葉柄為葉片長度的1/4,被短柔毛;葉鞘長10-33cm,被短柔毛;葉2-5片,直立,葉片長橢圓形,長14-39cm,寬4.5-7(-9.5)cm,先端短尖至漸尖,基部漸狹,下延,兩面密被粗柔毛,有的類型沿中脈兩側有紫暈。穩狀花序從根莖中抽出,圓柱形,先葉或與葉同時抽出,長約15cm,直徑約7cm,花序下的苞片闊卵形,淡緑色,上部的苞片長圓形,淡紅色;花萼白色,長約icm,一側裂至中部,先端有3鈍齒;花冠近漏鬥狀,長2-2.5cm,花瓣3,粉紅色,長圓形,後方的1片較寬,先端略成兜狀;側生退化雄蕊花瓣狀,淡黃色,唇瓣近圓形,淡黃色,先端3淺圓裂,花藥基部有距;子房被長柔毛,花柱絲狀,柱頭頭狀,有毛。花期5-7月。
  3.溫鬱金,原植物參見“鬱金”條。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1)莪術:根莖類圓形、卵圓形、長圓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長2-5cm,直徑1.5-2.5cm。表面土黃色至灰黃色,上部環節明顯,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生根莖痕;體重,質堅實,斷面深緑黃色至棕色,常附有棕黃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2)廣西莪術:根莖類圓形、卵圓形或長卵形,頂端鈍尖,基部鈍圓,長3.5-6.5cm,直徑2-4.5cm。表面土黃色或土棕色,環節明顯成不見,有點狀須根痕,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側生根莖痕,側生根莖痕較大,位於下部。質堅重,斷面棕緑或棕黃色,內皮層環紋黃白色,皮層易與中柱分離,可見條狀或點狀維管束,氣香,味微苦、辛。
  (3)溫鬱金:根莖長卵圓形或長圓形,頂端長尖,基部多鈍圓,長3.5-8cm,直徑2-4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上部環節凸起,基部有下陷的須根痕,可見短的須根,有刀削痕。質堅實,斷面灰黃色或黃棕色,常附有淡黃色或黃棕色粉末,可見點狀或條狀維管束。氣香,味辛、苦。 均以質堅實、氣香者為佳。
  顯微鑒別,廣西莪術根莖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有時已除去。皮層散有葉跡維管束;內皮層明顯。中柱較寬,維管束外韌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維管束較小,排列較密。薄壁組織中散有油細胞,含有金黃色油狀物。薄壁細胞充滿糊化澱粉團塊。
中藥化學鑒定
  理化鑒別,(1)參見“鬱金”條。(2).吸收度檢查:取本品中粉30g,加氯仿10ml,超聲處理40min或冷浸24小時,濾至10ml量瓶中,用氯仿洗滌並稀釋至刻度,搖勻。本溶液在242nm處有最大吸收,其吸收度不得低於0.45。
  品質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低於1.5%(ml/g)。
No. 11
  莪術
  Rhioxma Curcumae Aeruginosae
  (英)AaruginousTurmericRhizome
  【別名】 藍心薑、黑心薑、薑七。
  【來源】 為薑科植物莪術,Curcuma aerugionosa Roxb.的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無毛。葉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60cm,寬10~15cm,中部常有紫班;葉柄較葉片為長。花莖由根莖單獨發出,常先葉而生;穗狀花序長約15cm;苞片多數,下部的緑色,纓部的紫色;花萼白色,頂端3裂;花冠黃色,裂片3,不等大;側生退化雄蕊小;唇瓣黃色,頂端微缺;藥隔基部具叉開的矩。蒴果狼狀三角形。花期3~5月。
  生於山𠔌、溪旁及林邊等的陰濕處。主産廣西、四川。
  【采製】 秋鼕季莖葉枯萎後采挖,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幹或低溫乾燥後除去須根及雜質。
  【性狀】 根莖圓錐形,上端較尖,下端鈍圓,長2~6cm,直徑2~3cm。表面淡黃色,稍皺縮,有明顯的環節,節上有鱗片樣葉柄殘基,並有圓點狀根痕。質堅實,斷面黃緑色,內皮層環圓形,中柱占大部分。氣微香,味苦辣。
  【藥材】 乾燥的根莖,呈卵圓形或紡錘形,質堅實而重,極難折斷,破開面灰褐色至黃緑色,角質狀,有光澤,並有一黃白色環及白色的筋脈小點。稍有香氣,鼓掌微苦而辛。以個均勻、質堅實、斷面灰褐色者為佳。
  【化學成分】 根莖含揮發油,油中含的成分有莪術呋喃酮(curzerenone)、表莪術呋喃酮(epicurzerenone)、莪術呋喃烴(curzenene)、莪術雙酮(curdione)、莪術醇(curcumol)、樟腦、竜腦等。
  【性味與歸經】 苦辛,溫。入肝、脾經。
  【功能主治】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於血瘀腹痛、肝脾腫大、心腹脹痛,積聚,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飲食積滯。(1)行氣止痛,破血消積:用於氣滯血瘀之經閉、胸脅痛、腹痛及癥瘕腫塊等。常配三棱。(2)消食化積:用於飲食積滯之胃腹脹痛,常配焦麥芽、焦檳榔。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宜忌】 氣血兩虛,脾胃薄弱無積滯者慎服。孕婦忌服。
簡介
  [出處]《藥性論》。
  [中藥材學名]Rhizoma Curcumae。
  [基原]本品為單子葉植物薑科 Zingiberaceae 蓬莪術 Curcuma phaeocaulis Val. ,或溫鬱金(又稱溫莪術) C.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 ,廣西莪術(又稱桂莪術) C. kwangsiensis S. lee et C. F. Liang 的乾燥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莖卵圓形塊狀,側面有圓柱狀的橫走分枝,根係細長,末端膨大成長卵形塊狀。葉片長圓狀橢圓形或狹卵形,長13~24釐米,寬7~11釐米,葉脈中部具紫色暈;葉柄長約為葉片的1/3,下延成鞘,葉耳形小。圓柱狀穗狀花序,長約14釐米,具總梗,花密;苞片卵圓形,頂端苞片擴展,亮紅色,腋內無花;花萼白色,具3鈍齒;花冠裂片3,上面1片較大,頂端略成兜狀,唇瓣圓形,淡黃色,先端3淺圓裂,中間裂瓣先端微缺。蒴果卵狀三角形,光滑。種子長圓形。具假種皮。花期3~5月。
  野生於山間或村邊林下草地。分佈福建、廣東、廣西、浙江、臺灣、雲南、四川等地。
  莪術,別名藍心薑、黑心薑、薑七。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無毛。葉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60cm,寬10~15cm,中部常有紫班;葉柄較葉片為長。花莖由根莖單獨發出,常先葉而生;穗狀花序長約15cm;苞片多數,下部的緑色,纓部的紫色;花萼白色,頂端3裂;花冠黃色,裂片3,不等大;側生退化雄蕊小;唇瓣黃色,頂端微缺;藥隔基部具叉開的矩。蒴果狼狀三角形。花期3~5月。
  生於山𠔌、溪旁及林邊等的陰濕處。主産廣西、四川。
  莪術原名蓬莪荗。始載《藥性論》,馬志謂:“蓬莪荗生西戎及廣南諸州。葉似襄荷,子似幹椹,荗在根下並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蘇頌謂:“根如生薑,而荗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九月采,削去粗皮,蒸熟暴幹用”。據考證,《證類本草》有“端州蓬莪術”、“溫州蓬莪術”二圖,後者為今之溫莪術。古代本草收載之莪術非為一種植物。
  【其他名稱】篷莪荗、篷莪、蓬術、羌七、廣術、黑心薑、文術、山薑黃、緑薑。
  【拉 丁 名】Rhizoma Curcumae Curcuma zedoaria(Berg.) Rosc.
  [采製貯藏]秋鼕兩季,莖葉枯萎後采挖,除去地上部分,須根,鱗葉,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幹,切片,置乾燥處,防蛀,以備生用或醋製用。
  【化學成分】根莖含揮發油1~1.5%。油中主成分為倍半烯類”。從根莖分得的倍半倍萜有蓬術環氧酮、蓬莪術酮、蓬莪術環二烯、蓬莪術烯、蓬莪術環二烯酮、異蓬莪術環二烯酮、篷莪術烯酮、表蓬莪術環二烯酮、薑黃二酮、薑黃醇酮、薑黃環氧奧烯醇、原薑黃環氧奧烯醇、異薑黃環氧奧烯醇、薑黃環氧奧醇、薑黃奧二醇。還含薑黃素、去氫薑黃二酮。幹根含澱粉約64%。
  【性狀】根莖圓錐形,上端較尖,下端鈍圓,長2~6cm,直徑2~3cm。表面淡黃色,稍皺縮,有明顯的環節,節上有鱗片樣葉柄殘基,並有圓點狀根痕。質堅實,斷面黃緑色,內皮層環圓形,中柱占大部分。氣微香,味苦辣。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肝、脾經。
  【功效主治】
  1)破血行氣止痛:本品功效與三棱相似,但溫通力較大,可治療血滯經閉腹痛、腹部包塊、積聚。
  2)積散結:本品能行氣消積止痛,用於飲食積滯、胸腹滿悶作痛。
  3)破血祛瘀,婦女閉經,或痰濕淤血凝結而成的癥瘕癖塊。
  4)行氣止痛:適於飲食失調,脘腹漲滿疼痛之證。適當配伍,虛癥、實癥均可。
  【用法用量】水煎服,3~15g;或入丸,散。 醋製後,可加強祛瘀止痛作用。 外用適量。
  [藥方選錄]
  1.治療泌尿係結石:莪術15g,三棱15g,穿山甲9g,皂刺9g,牛膝12g,生薏仁15g,青皮、枳殼各9g。水煎服,每日1劑。
  2.治療精神科血瘀證患者:莪術、赤芍、大黃,按10:3:3的比例加工提煉成達營片(每片含生藥8g),每次口服6~8片,日3次,30天為1療程。
  【使用註意】孕婦、月經過多者忌用。氣血兩虛,脾胃薄弱無積滯者慎服。
  【生長地區】野生於山間或村邊林下草地。分佈福建、廣東、廣西、浙江、臺灣、雲南、四川等地。
  【是否醫保用藥】醫保
  【是否非處方藥】處方
  【別名】溫莪術、蓬莪術、山薑黃、芋兒七、臭屎薑
  【製法】
  莪術:除去雜質,略泡,洗淨,蒸軟,切薄片,乾燥。
  醋莪術:取淨莪術,照醋煮法(附錄Ⅱ D)煮至透心,取出,稍涼,切厚片,乾燥。
  【性狀】
  蓬莪術:呈卵圓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長2~8cm,直徑1.5~4cm。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節凸起,有圓形微凹的須根痕或有殘留的須根,有的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生根莖痕,有的可見刀削痕。體重,質堅實,斷面灰褐色至藍褐色,蠟樣,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內皮層環紋棕褐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廣西莪術:環節稍凸起,斷面黃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黃色粉末,內皮層環紋黃白色。
  溫莪術:斷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黃色至黃棕色粉末。氣香或微香。
  【鑒別】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有時已除去。皮層散有葉跡維管束;內皮層明顯。中柱較寬,維管束外韌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維管束較小,排列較密。薄壁細胞充滿糊化的澱粉粒團塊,薄壁組織中有含金黃色油狀物的細胞散在。
  【含量測定】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5% (ml/g)。
  【功能主治】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用於燀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早期宮頸癌。
  【摘錄】《中國藥典》
莪術──廣西莪術
  莪術──廣西莪術
  RhizomaCurcumae Kwangsiensis
  (英)Kwangsi Turmeric Rhizome
  別名 桂莪術、毛莪術
  來源 為薑科植物桂莪術Curcuam kwangsiensis S.G.Leset C.F.Liang的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110cm。葉片4~7,二列,長橢圓形,長8~13cm;櫻部苞片長橢圓形,先端粉紅色至淡紫色,腋內無花,中下部苞片卵圓形,淡緑色,腋內有花2至數朵;萼筒白色;花冠近漏鬥狀,長約2.5cm,花瓣3,粉紅色,長圓形,上方一片較大,先端成兜狀;微生退化雄蕊形態與花瓣相似,淡黃色。花期4~9月。
  生於嚮陽山坡地、溝邊、林緣,野生或栽培。主産廣西。
  性狀 根莖長圓形或長卵形,長3.5~7cm,直徑1.5~3cm,基部圓鈍,頂端鈍尖。表面黃棕色至灰色,光滑,環節明顯或不見,有點狀須根痕或殘留須根,兩側各有一列下陷的芽痕和根莖痕。質堅重。氣香、味微苦辛。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含a-蒎烯、莰烯、蒎烯、檸檬烯、1-8-桉油素、a-鬆油烯、芳樟醇、竜腦、樟腦、乙酸芳樟酯、丁香酚等。
  性味 性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 見莪術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莪術
  漢語拼音:
  Ezhu
  英文名:
  RHIZOMA CURCUMAE
  基原:
  本品為薑科植物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溫鬱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乾燥根莖。後者習稱“溫莪術”。鼕季莖葉枯萎後采挖,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幹或低溫乾燥後除去須根及雜質。
  性狀:
  蓬莪術 呈卵圓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長2-8cm,直徑1.5-4cm。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節突起.有圓形微凹的須根痕或殘留的須根,有的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生根莖痕,有的可見刀削痕。體重,質堅實,斷面灰褐色至藍褐色.蠟樣,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內皮層環紋棕褐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廣西莪術 環節稍突起,斷面黃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黃色粉末,內皮層環紋黃白色。
  溫莪術 斷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黃色至黃棕色粉末。氣香或微香。
  鑒別:
  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有時已除去。皮層散有葉跡維管束;內皮層明顯。中柱較寬,維管束外韌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維管束較小,排列較密。薄壁細胞充滿糊化的澱粉粒團塊,薄壁組織中有含金黃色油狀物的細胞散在。
  檢查:
  吸光度 精密稱取本品中粉30mg。加三氯甲烷10ml,超聲處理40分鐘或浸泡24小時,濾過.濾液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三氯甲烷至刻度,搖勻,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A)測定,在242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吸光度不得低於0.45。
  總灰分 不得過7.0%(附錄Ⅸ K)。
  醉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2.0%(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7.0%。
  含量測定:
  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5%(ml/g)。
  炮製方法:
  莪術 除去雜質,略泡,洗淨,蒸軟.切薄片.乾燥。
  醋莪術 取淨莪術,照醋煮法(附錄Ⅱ D)煮至透心,取出,稍涼,切厚片,乾燥。
  性味:
  辛、苦,溫。
  歸經:
  歸肝、脾經。
  功效:
  行氣破血,消積止痛。
  主治:
  用於癥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早期宮頸癌。
  用法用量:
  6-9g。
  用藥禁忌:
  孕婦禁用。
  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中 草 藥
    RHIZOMA CURCUMAE
中國藥典2000版
  莪術
  拼音名:Ezhu
  英文名:RHIZOMACURCUM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230
  本品為薑科植物蓬莪術CurcumaphaeocaulisVal.、廣西莪術CurcumaKwan-
  gsiensisS.G.LeeetC.F.Liang或溫鬱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
  Ling的乾燥根莖。後者習稱“溫莪術”。鼕季莖葉枯萎後采挖,洗淨,蒸或煮至透心,
  曬幹或低溫乾燥後除去須根及雜質。
  【性狀】蓬莪術呈卵圓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
  圓,長2~8cm,直徑1.5~4cm。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節凸起,有圓形微凹的須
  根痕或有殘留的須根,有的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生根莖痕,有的可見
  刀削痕。體重,質堅實,斷面灰褐色至藍褐色,蠟樣,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層與中柱
  易分離,內皮層環紋棕褐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廣西莪術環節稍凸起,斷面黃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黃色粉末,內皮層環紋黃白
  色。
  溫莪術斷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黃色至黃棕色粉末。氣香或微香。
  【鑒別】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有時已除去。皮層散有葉跡維管束;內皮
  層明顯。中柱較寬,維管束外韌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維管束較小,排列較密。薄
  壁細胞充滿糊化的澱粉粒團塊,薄壁組織中有含金黃色油狀物的細胞散在。
  【檢查】吸收度精密稱取本品中粉30mg,加氯仿10ml,超聲處理40分鐘或浸泡
  24小時,濾過,濾液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氯仿至刻度,搖勻,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A
  )測定,在242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吸收度不得低於0.45。
  【含量測定】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5%(ml/g)。
  【炮製】莪術除去雜質,略泡,洗淨,蒸軟,切薄片,乾燥。
  醋莪術取淨莪術,照醋煮法(附錄ⅡD)煮至透心,取出,稍涼,切厚片,
  燥。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肝、脾經。
  【功能與主治】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用於{徵}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早
  期宮頸癌。
  【用法與用量】6~9g。
  【註意】孕婦禁用。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英文解釋
  1. :  Zedoray Rhizome,  Rhizoma Curcumae,  Zedoary
包含詞
莪術醇蓬莪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