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潮濕地區或河邊沙地。莖直立,三棱形。葉細長,深緑色,質硬有光澤。夏季開穗狀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細長的匍匐莖,並有褐色膨大塊莖。塊莖稱“香附子”,可供藥用。 唐 李白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竜鱗莎草緑。” 明 葉襄 《端午》詩:“水咽山光天亦老,昔日竜舟偃莎草。” |
|
拼音suōcǎo
cyperus microiria
別名碎米莎草。
形態特徵:莎草科莎草又名香附子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沙土和沙壤土。主要分佈於沙灘區果園。是為害旱地作物為主的惡性雜草。繁殖蔓延迅速,難以根除。匍匐根莖長,先端具肥大紡錘形的塊莖,外皮紫褐色,有棕毛或黑褐色的毛狀物。莖高15~95釐米,銳三棱形,基部呈塊莖狀。葉窄綫形,短於稈,寬2~5毫米;鞘棕色,常裂成纖維狀。葉狀苞片2~5;長側枝聚傘花序簡單或復出,輻射枝3~10:穗狀花序輪廓為陀蠃形;小穗3~10,綫形,長1~3釐米,具花8~28朵:小穗軸具較寬的、白色透明的翅;鱗片覆瓦狀排列,膜質,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約3毫米,中間緑色,兩側紫紅色或紅棕色,具脈5~7條;雄蕊3,藥綫形;花柱長,柱頭3。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佈:為常見雜草,生於田間、山坡、路旁。廣泛分佈於我國北部和西北、西南部。前蘇聯、日本、越南、印度、大西洋沿岸等地均有分佈 |
|
莎草
(《別錄》)
【異名】莎隨(《大戴禮記》),侯莎(《爾雅》),地毛(《廣雅》),山莎(《纂文》),回頭青(《清異錄》),香頭草(《廣州植物志》),野韭菜,豬荸薺、隔夜抽、地韭薑(《浙江中藥手册,),地溝草(《廣西中獸醫藥植》),小三棱、米珠子、紹縮草(《江蘇植藥志》),地貫草、豬鬃草、地糕草(《廣西中藥志》),吊馬棕(《湖南藥物志》),土香草(《泉州本草》)。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莖葉。
【植物形態】莎草
多年生草本。匍匐根莖長,先端具肥大紡錘形的塊莖,外皮紫褐色,有棕毛或黑褐色的毛狀物。莖高15~95釐米,銳三棱形,基部呈塊莖狀。葉窄綫形,短於稈,寬2~5毫米;鞘棕色,常裂成纖維狀。葉狀苞片2~5;長側枝聚傘花序簡單或復出,輻射枝3~10:穗狀花序輪廓為陀蠃形;小穗3~10,綫形,長1~3釐米,具花8~28朵:小穗軸具較寬的、白色透明的翅;鱗片覆瓦狀排列,膜質,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約3毫米,中間緑色,兩側紫紅色或紅棕色,具脈5~7條;雄蕊3,藥綫形;花柱長,柱頭3。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花果期5~11月。
生於田野。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本植物的根莖(香附)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功用主治】行氣,開鬱,祛風。治胸悶不舒,皮膚風癢,癰腫。
①《履巉岩木草》:"治皮膚瘙癢,遍體生風。"
②《綱目》:"煎飲散氣鬱,利胸膈,降痰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選方】①治癰疽腫毒:鮮莎草洗淨,搗爛敷患處。(《泉州木草》)
②治水腫、小便短少:鮮莎草搗爛,貼涌泉、關元穴。(《泉州本草》) |
|
拼音 suōcǎo
Cyperus microiria
別名碎米莎草。
形態特徵:莎草科莎草又名香附子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沙土和沙壤土。主要分佈於沙灘區果園。是為害旱地作物為主的惡性雜草。繁殖蔓延迅速,難以根除。匍匐根莖長,先端具肥大紡錘形的塊莖,外皮紫褐色,有棕毛或黑褐色的毛狀物。莖高15~95釐米,銳三棱形,基部呈塊莖狀。葉窄綫形,短於稈,寬2~5毫米;鞘棕色,常裂成纖維狀。葉狀苞片2~5;長側枝聚傘花序簡單或復出,輻射枝3~10:穗狀花序輪廓為陀蠃形;小穗3~10,綫形,長1~3釐米,具花8~28朵:小穗軸具較寬的、白色透明的翅;鱗片覆瓦狀排列,膜質,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約3毫米,中間緑色,兩側紫紅色或紅棕色,具脈5~7條;雄蕊3,藥綫形;花柱長,柱頭3。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佈:為常見雜草,生於田間、山坡、路旁。廣泛分佈於我國北部和西北、西南部。前蘇聯、日本、越南、印度、大西洋沿岸等地均有分佈
莎草根為中藥香附子。
味:辛,微苦,甘,平。入肝經。
功用: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主治:肝氣瘀滯,胸脅脘腹脹痛,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水煎服,4.5~~9g。
本品成分為香附子烯,香附醇,異香附醇。流浸膏對動物的離體子宮能抑製收縮,弛緩子宮肌的緊張。乙醇提取物對小鼠有鎮痛作用。本品尚能健胃和驅除消化道積氣。 |
|
- : rush nut, chufa
- n.: sedge, grass-like plant growing in marshes or near water
|
|
- n. carex, laîche
|
|
寬葉香蒲, 燈心草, 蘆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