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化 > 熒火一號
目錄
No. 1
  繼載人航天、嫦娥工程後,在不久的將來,在更遙遠的火星上空將首次出現來自我國的探測器!按計劃,這個火星探測器將於2009年升空發射,於2010年進入火星軌道並對火星進行探測。這也是我國研製的首個火星探測器。
  “小個子”探測器僅110公斤
  火星上的生存環境究竟怎樣?到底有沒有外星人留下的古城廢墟?在閔行博物館內,一個懸挂在半空中的“方盒子”引起了衆人關註,它頭頂着一個鍋蓋樣的“小帽子”,兩側裝有一對可摺叠的藍色“翅膀”,似乎正要展翅飛嚮遙遠的天際,這就是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的模型。
  雖然這個“方盒子”衹有電視機大小,但可別小看了它的“內涵”。據上海航天局衛星工程研究所陳昌亞研究員介紹,“方盒子”內為綜合電子艙和儀器安裝艙,是整個探測器的“大腦”;“小帽子”則是接收傳輸天綫,是探測器的“觸角”;而6塊太陽能帆板組成的“翅膀”打開長度可達7.85米,是探測器的能量“心髒”。此外,火星探測器內還裝載有等離子探測包、掩星探測接收器、光學成像儀等“武器”,整個探測器的重量為110公斤。
  探測器飛行時間近一年
  火星是位於地球軌道外側最近的行星。火星與地球之間距離遙遠,最近距離為5670萬公裏,最遠距離為3.56億公裏,是地球與月球之間距離的數百倍,因此火星探測器將在茫茫太空中飛行10.5個月至11.5個月才能抵達火星。根據計劃,我國火星探測器將於2009年升空發射,預計將在2010年抵達火星軌道。據瞭解,從地球到火星軌道的一個遙控指令傳輸時間約在20分鐘左右。
  我國之所以選擇2009年發射,是因為屆時火星距離地球最近。如果一旦錯過,就要等到2011年。探測器在2010年抵達火星後,將在隨後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先嘗試完成“繞星”的任務。火星探測器進入環繞火星軌道後,探測器將在火星800至80000公裏的高空軌道上,進行多項科學探測。
  在滬總裝2007年11月試對接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前蘇聯和美國等國傢先後對火星開展了探測,並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按照今年中國國傢航天局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簽署的協議,2009年俄運載火箭同時將俄方的福布斯探測器與中方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中方探測器將由福布斯探測器送入繞火星的橢圓軌道。其後,中方火星探測器將自主完成對火星空間環境的探測,並與福布斯探測器聯合完成對火星環境的掩星探測。
  火星探測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對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按照任務分工,中國火星探測器由上海航天局牽頭,並由中科院空間中心、總裝測通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等單位參與並在滬總裝。陳昌亞表示,火星探測器項目已進入綜合立項論證階段。如果一切順利,將在2007年11月嘗試與俄方着陸器對接,約在2008年4月完成初樣。在2009年6月之前,完成正樣産品,並做好發射準備。
  中俄火星探測器2009年10月發射
  我國火星探測器“熒火一號”與俄羅斯“火衛一-土壤”探測器將於2009年10月攜手發射。
  俄羅斯“拉沃奇金”科研生産聯合體總經理兼總設計師格爾基·波利修剋29日在莫斯科表示,將在2009年發射自動化行星際觀測站“火衛一-土壤”。俄羅斯電視臺援引該負責人的話說,“我們應該在2009年10月完成這一任務,否則將不得不推遲到2011年。”
  波利修剋介紹了“火衛一-土壤”的計劃方案。首先是俄羅斯的探測器和100多公斤重的中國微型探測衛星環繞火星軌道飛行。第二步,中俄探測器分離,中國衛星將在火星軌道上繼續自主探測火星空間環境,其中包括從事火星電離層研究探測。俄羅斯探測器則在“火衛一”上着陸,並採集“火衛一”的土壤樣品。俄羅斯探測器預計工作至2012年後返回地球。
  據透露,中俄聯合火星探測計劃名為“熒火計劃”,若情況順利,中方研製的火星探測衛星———“熒火一號”預計將在11月與俄方着陸器進行對接,並在2008年4月完成。
簡介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將於2009年10月左右搭乘俄羅斯火箭開始火星之旅,預計2010年9月抵達火星,並嚮地球傳回我國首張火星照片。目前,該探測器初樣正在接受一係列試驗,計劃在2008年5月與俄羅斯航天器進行機、電、熱接口的對接。
“小個子”探測器僅110公斤
  火星上的生存環境究竟怎樣?到底有沒有外星人留下的古城廢墟?在閔行博物館內,一個懸挂在半空中的“方盒子”引起了衆人關註,它頭頂着一個鍋蓋樣的“小帽子”,兩側裝有一對可摺叠的藍色“翅膀”,似乎正要展翅飛嚮遙遠的天際,這就是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的模型。
  雖然這個“方盒子”衹有電視機大小,但可別小看了它的“內涵”。據上海航天局衛星工程研究所陳昌亞研究員介紹,“方盒子”內為綜合電子艙和儀器安裝艙,是整個探測器的“大腦”;“小帽子”則是接收傳輸天綫,是探測器的“觸角”;而6塊太陽能帆板組成的“翅膀”打開長度可達7.85米,是探測器的能量“心髒”。此外,火星探測器內還裝載有等離子探測包、掩星探測接收器、光學成像儀等“武器”,整個探測器的重量為110公斤。
探測器飛行時間近一年
  火星是位於地球軌道外側最近的行星。火星與地球之間距離遙遠,最近距離為5670萬公裏,最遠距離為3.56億公裏,是地球與月球之間距離的數百倍,因此火星探測器將在茫茫太空中飛行10.5個月至11.5個月才能抵達火星。根據計劃,我國火星探測器將於2009年升空發射,預計將在2010年抵達火星軌道。據瞭解,從地球到火星軌道的一個遙控指令傳輸時間約在20分鐘左右。
  我國之所以選擇2009年發射,是因為屆時火星距離地球最近。如果一旦錯過,就要等到2011年。探測器在2010年抵達火星後,將在隨後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先嘗試完成“繞星”的任務。火星探測器進入環繞火星軌道後,探測器將在火星800至80000公裏的高空軌道上,進行多項科學探測。
在滬總裝2007年11月試對接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前蘇聯和美國等國傢先後對火星開展了探測,並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按照今年中國國傢航天局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簽署的協議,2009年俄運載火箭同時將俄方的福布斯探測器與中方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中方探測器將由福布斯探測器送入繞火星的橢圓軌道。其後,中方火星探測器將自主完成對火星空間環境的探測,並與福布斯探測器聯合完成對火星環境的掩星探測。
  火星探測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對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按照任務分工,中國火星探測器由上海航天局牽頭,並由中科院空間中心、總裝測通所、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等單位參與並在滬總裝。陳昌亞表示,火星探測器項目已進入綜合立項論證階段。如果一切順利,將在2007年11月嘗試與俄方着陸器對接,約在2008年4月完成初樣。在2009年6月之前,完成正樣産品,並做好發射準備。
中俄火星探測器2009年10月發射
  我國火星探測器“熒火一號”與俄羅斯“火衛一-土壤”探測器將於2009年10月攜手發射。
  俄羅斯“拉沃奇金”科研生産聯合體總經理兼總設計師格爾基·波利修剋29日在莫斯科表示,將在2009年發射自動化行星際觀測站“火衛一-土壤”。俄羅斯電視臺援引該負責人的話說,“我們應該在2009年10月完成這一任務,否則將不得不推遲到2011年。”
  波利修剋介紹了“火衛一-土壤”的計劃方案。首先是俄羅斯的探測器和100多公斤重的中國微型探測衛星環繞火星軌道飛行。第二步,中俄探測器分離,中國衛星將在火星軌道上繼續自主探測火星空間環境,其中包括從事火星電離層研究探測。俄羅斯探測器則在“火衛一”上着陸,並採集“火衛一”的土壤樣品。俄羅斯探測器預計工作至2012年後返回地球。
  據透露,中俄聯合火星探測計劃名為“熒火計劃”,若情況順利,中方研製的火星探測衛星———“熒火一號”預計將在11月與俄方着陸器進行對接,並在2008年4月完成。
  按照計劃,“熒火一號”的火星之旅歷時共11個月,共需走完整整3.5億公裏的路程,是“嫦娥一號”飛行路程的數百倍。火星探測器進入環繞火星軌道後,探測器將在800至80000公裏的火星軌道上運行,進行為期一年的科學探測,它所搭載的等離子探測包、掩星探測接收器、光學成像儀、磁強計等4種有效載荷共7臺儀器將探測火星空間磁場、表面離子逃逸率、地形地貌與沙塵暴、赤道區重力場等,並為國內科學家傳回我國首張火星照片。
推遲發射
  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佩爾米諾夫2009年9月29日說,根據俄科學院的建議,俄方决定將“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時間推遲至2011年10月,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保證該項目實施的可靠性。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原計劃與“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一起由俄“天頂”運載火箭從哈薩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但由於“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得推遲發射,“螢火一號”可能也將推遲發射升空。